2024.10.1日晚澳门国庆烟花汇演 10.2日中午,带上家人从珠海出发到达金湾机场准备登机 到达登机口 在飞机上 飞机窗外风景 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从大兴机场乘住地铁前往北京 10.2日晚饭后在前门大街的“正阳门“前。<br>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修建城楼、箭楼及瓮城,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并改名“正阳门”。正阳门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br>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阳门被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参照崇文、宣武二门重建。现城楼通高42米,楼高33米,进深24米,面阔七间,城台宽50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檐装菱花隔扇门窗,下层涂朱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各开一座大门。箭楼通高38米、通宽62米、进深32米,城台高12米,南侧面阔七间,北出抱厦五间,东、西、南三面四层辟箭窗九十四孔。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堡垒式建筑。正阳门作为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封建帝都之门,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北京古都特色的绝佳载体,人文蕴含深厚。 在“正阳门”的北面就是“毛主席纪念堂” 10.3日一早从酒店出发乘住地铁前往“卢沟桥” 到达宛平城外的“雕塑园前碉堡”,距离宛平城南门仅有300多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7月,日军占领此地,切断了驻守宛平城守军通向北平的道路,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罪证。 宛平城,又称宛平县城,在卢沟桥东面,与桥相距百余米,是一座桥头堡,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称“拱北城”,清朝时期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是明、清时期军事专用的卫城 。<br> 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城墙高7.18米。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碎石筑实,外面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膝望孔、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威严门” 。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同时也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 从宛平城西城门通往卢沟桥之间的石板路,历史遗留的车辙印清晰可见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明、清都曾加以修葺,如今桥的形制、桥基、桥身的构件和桥上石雕部分仍为金代原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br> 卢沟桥为十一孔不等跨连续圆拱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可分散,减少券洞内水流的压力。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奇特,构思巧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卢沟桥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地,不仅是北京市丰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影响深远的国家重大活动纪念地。 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卢沟桥成。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 卢沟桥上有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div> 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头比例特别大,显得脑袋大,面部较窄,嘴巴上翘,下巴不丰满,嘴部微微张开,但总体上雕刻的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一种假的张开。腿也特别短,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头上卷毛不甚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头前挂一个小铃。这些都是金元时期狮子的特征。<br> 明代的石狮身躯稍微粗短,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狮子嘴部张开,舌头向上舔着,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清代的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细腻,身上间有小狮,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非常高凸。雕刻的纹路比较深,神情的表现主要在脸部,眼睛拉长,眯缝着眼。这时候的狮子应该说不像以前那么凶猛。雕工精细,身上的花纹包括铃铛上的花纹都刻得相当细。<br></div> 卢沟桥下的永定河 卢沟桥建成800年碑记 宛平城街区现状。196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拨专款对城墙、东西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向游客开放。20世纪末,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包括将柏油街道恢复为青石地面等。 “卢沟晓月”主题邮局 宛平城街景 宛平城古城墙 宛平城墙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宛平城留下的弹痕。 中午从宛平城出发乘住地铁前往天坛。<div>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br></div> 天坛公园内种植有大量古柏林 祈年殿周边人流如织 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br>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div> 因天色已晚,因此没时间进去回音壁了。</div> 天坛南门夜景 <p class="ql-block">故宫角楼及护城河</p>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7间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br> 故宫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br> 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br><br> 从故宫后门远眺景山公园最高处的“万春亭”。景山公园,原名煤山,它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这里曾是北京城最高点。史书记载,“西苑东北有万岁山,高耸明秀,蜿蜒磅礴,上插霄汉,隐映宫阙,今俗呼煤山。”明朝时,因紫禁城使用的煤炭多堆放在吃,故名煤山。 围墙后面硕果累累的山楂树 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处:在景山东坡的山石之上,有一棵歪脖古槐,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就是在这里自缢的。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40万农民起义军进攻到北京,夏历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先派人遣送太子出城,然后逼迫皇后及妃嫔们自缢,又砍杀了两位公主,最后从紫禁城的神武门逃出爬到景山,在国破家亡的绝望之中,崇祯皇帝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了遗诏,然后在景山东坡的歪脖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当时,崇祯皇帝的侍臣秉笔太监王承恩也自缢在对面的海棠树下。<div> 清入关后, 顺治帝为此树加上锁链,名之曰“罪槐”,以慰民心。1900年八国联军将锁链掠走。文革时,市园林局下令将“罪槐”伐除。1981年,公园管理处将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至老槐树原处。1996年公园管理处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古槐移植至此,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树。</div> 从景山公园最高处“万春亭”俯瞰故宫全貌 景山西侧山脚下的一片柿子树 景山北面的“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现存位置,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是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 寿皇殿内情景 从景山西门出,然后登山白塔公园山顶的“白塔”。<div> 白塔寺是重建于明初(1451年),重建后改称妙应寺,现共保留有山门、钟鼓楼,重建于1998年,天王殿、意珠心境殿、七佛宝殿及塔院内的具六神通殿和佛舍利塔。现馆内白塔,是当时元大都城中最高的建筑,今天已成为北京地区唯一完整的元大都城文化遗存。 白塔原址曾有一座同样十分重要的佛塔,由辽代享有盛名的密教高僧道赈所建,寺名永安寺。</div> 永安寺法轮殿 白塔山西麓的“阅古楼”,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 石刻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石代书法集成石刻,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白塔公园乘船前往对岸的“五龙亭”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最大的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则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 在五龙亭的西面有一处名为“小西天”的神秘景点,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且神秘德 光芒。小西天,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的建筑群,为了给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走进这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主体建筑极乐世界,气势恢宏,总面积达 1200 平方米,横梁跨度 13.5 米,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殿内悬挂着乾隆御笔的“极乐世界”金匾,上方是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令人叹为观止。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 大慈真如宝殿:是天王殿中院正殿,内供三尊铜佛,重檐庑殿顶,并且不施彩绘,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大殿为棕褐色,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所建,整座大殿由二十余根高达十米、直径半米的楠木巨柱支撑,黑琉璃筒瓦黄剪边重檐四坡顶,面阔五间,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 在“西天梵境”的北面是“九龙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结构彩色琉璃砖影壁,也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中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九龙壁为双面影壁,琉璃须弥座,用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7米,高5米,厚1.2米。庑殿式壁顶,黄瓦绿剪边。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635条龙 。 九龙壁无论是在龙的造型、色彩以及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方面都达到较为精湛的程度,是中国较为重要、宝贵的艺术品之一,对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10.5日一早坐地铁前往“圆明园”,到达后从“正觉寺”进入。<br> 正觉寺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乃大夫李遵旧宅,寺内筑有铜模唐明皇像,宋代改名正觉寺。正觉寺位于圆明园绮春园正宫门之西,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单设南门。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正觉寺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寺,俗称喇嘛庙,其占地1266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br> 而正觉寺现在被越来越多人进入参观,主要还是源于原本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的马铜首真品,在2019年由香港爱国商人何鸿燊先生出资6910万元购买后送归国家,国家文物局将其永久收藏在正觉寺并对公众展出。 圆明园马首铜像,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 从正觉寺东侧门进入圆明园,园中柳树成荫,水系中荷叶满满 石残桥:位于圆明园鉴碧亭北侧,原为连接天心水面与敷春堂的一座普通石桥。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后,仅残存这座单孔石拱桥。从现存“残桥”结构看,不难发现该桥由经过精密计算制作的楔形券石组成,通过石件的相互凹凸咬合,上下错缝叠压形成坚固的整体,这无疑表现出了当时极高的桥梁制造工艺。 西洋楼遗址:位于圆明园三园中长春园的北侧,是乾隆时期修建的人工喷泉(时称“水法”),主要是谐趣园、海晏堂、大水法三处大喷泉群及配套的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蓄水楼、远瀛观、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娱乐场,占地120亩,胜过凡尔赛宫,可惜被毁。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伤痛。踏入这片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断壁残垣。那些曾经宏伟壮丽的建筑如今只剩下破败的石块和残缺的雕刻,让人不禁为之心痛。西洋楼以其独特的欧式风格在圆明园中独树一帜,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曾经,这里的喷泉涌动,雕塑精美,建筑华丽,是皇家园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br> 然而,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在战争的炮火中,西洋楼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只留下这些残垣断壁,仿佛在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站在遗址前,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火光冲天,听到枪炮声和人们的哭喊声。 西洋楼遗址对面观水法的石屏风和石方塔:观水法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宣统二年(1910年),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载涛偷运往朗润园内准备出售,后被民国政府发现后追回暂存,于1977年运回原处。<br> 该石屏风由五面石屏组成,形成一个弧形屏风,其独特之处在于石屏上的图案并非传统的花鸟虫鱼或传说故事,而是军旗甲胄、刀枪火炮的图案。这种设计并非造园者的别出心裁,而是乾隆皇帝特意为之,旨在在一个充满雕梁画栋、蔓花卷草的游玩之所展示武功。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br> 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名声在外的十二生肖喷泉兽首,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找到7只,还有5只下落不明。 海晏堂西门的这个大贝壳,就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 随处可见的精美石构件 众多西式建筑遗址掩映在古树丛中 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白色西洋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游完圆明园后从东门出,前往北京大学东门 北京大学东门留影,之后前往北京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国庆大花篮 天安门广场孙中山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夜景 人民大会堂夜景 感谢北京朋友安排2台车,10.6日一早开始出发自驾明十三陵及慕田峪长城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iv> 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妃子园寝七座,太监墓一座,以及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成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div> 明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73年一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对明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是迄今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明代帝王陵。 前往定陵宝顶后面的墓道口 定陵宝顶上的树木 地宫是明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地宫内的汉白玉门楼 开挖地宫时打开的金刚墙 从地宫上到地面后前往明楼 定陵宝顶前的明楼。明楼主体建筑周边一圈台阶石竟然是整石切割而成,让人叹为观止。 明楼内高大的碑石 从明楼下台阶往回走 定陵门口处的碑文 从定陵出口驱车2公里便到达长陵。<div>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次年改元“永乐”,史称永乐皇帝。</div><div> 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明长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配殿、明楼、宝顶俱存。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属于建筑规模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其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br></div><div> 长陵是天寿山十三陵中的祖陵,长陵营建之时,正是朱棣大兴土木迁都之时,国力强盛,同时,朱棣需要利用陵寝这一礼制性的建筑来体现皇权,所以长陵的规模非常宏伟壮丽。朱棣的后世继位者也多次增建建筑,致使长陵实际的营建时间跨度长达130余年。<br></div> 明长陵“陵恩殿”是长陵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陵恩殿内最盛名的是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建造而成,古色古香。支撑祾恩殿的60根金丝楠木,十分珍贵,取自四川等地。中间的4根最粗壮,底面直径最多甚至达到了1.124米。据文献记载,楠木产在深山密林中,毒蛇和猛兽出行,巨大的楠木被伐倒后,也极难被运送出来,明代万历年间,四川一带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谚语。一支木桩从蜀中运送到京师,要三年左右,花费万两白银。经过漫长的岁月,祾恩殿能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殿内中央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造像高4.8米,锡青铜材质。 三进院内有棂星门和石几筵,五件石供器摆在供案上。从这里再往后,就是圆形的宝城建筑。宝城,在明代文献中也称作“宝山城”,城内有覆盖玄宫的封土,封土中央隆起称为“宝山”。看起来,宝城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宝城内最主要的地上建筑是方城,方城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明楼的上下檐之间向南侧有榜额,上书“长陵”两个金字。明楼内有一座圣号碑,龙首方趺,篆额“大明”,碑身楷书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方圆结合的美学,让明长陵在建筑艺术形象上显得更加具有东方特色。 沿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明楼台阶转角处遗留的排水口 沿台阶登上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在中国历代帝王陵的保存上,有一个现象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明、清两朝代中,清朝的皇陵被盗掘破坏的非常严重,而明代的帝王陵则保存十分完好,除了“定陵”是建国后国家主持的主动挖掘之外,其他的明代陵寝均没有被盗,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据考证,主要有以下四点因素。<div> 一、明陵地宫的建筑水平要高于清陵。就地宫深度而言,明陵的地宫较深。如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在地下27米。并且明陵地宫虽然也是处在中轴线上,但是地宫入口的设计却是曲曲折折的,理论上入口可能出现在圆形封土宝墙的任意一个点,这样就给寻找地宫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像建国后尝试对明成祖长陵进行挖掘,前后忙活很久,结果连地宫入口都没找到。后来发掘定陵,也是强行从中轴线开始挖,数月之后才进入地宫,明陵发掘难度由此可见一般。<br></div><div> 而清陵与明陵相比,地宫深度较浅,只有九米左右,挖掘起来难度低。并且最为致命的是,清陵地宫及入口墓道的设计是全部处于一条中轴线上,直来直往,地面建筑方城明楼过后哑巴院中的影壁下便是地宫入口。孙殿英对清陵进行盗掘时,正是因掌握了这一点,得以快速的盗挖了慈禧的定东陵、乾隆的裕陵和众多妃子墓。</div><div> 二、自古以来盗墓都不是什么上的了台面的事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对于盗掘者来说,倘若帝后陵寝附近人多眼杂是很难动手的,一有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被发现。明孝陵和明东陵都位于南京紫金山,明十三陵则位于北京昌平近郊。由此可以看出,明陵就地理位置而言都是紧挨着南北两京,这样不管是明朝统治时期还是清朝或民国时期,都很难在政府眼皮底下去进行盗掘。</div> 清陵与明陵截然相反,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的马兰峪,清西陵则位于河北保定。马兰峪远离大城市,是一个封闭的小地方,人口较少。正是基于此,孙殿英才可以借口“军事演习”而对此地进行快速的封锁,他盗墓的消息也是因此过了很久才传出来。西陵虽然位置也是较为偏远,但紧挨着保定,所以虽遭盗掘,但整体情况较东陵好一些。 <div> 三、明清两代的皇家陵寝在各自王朝的统治时期肯定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如明朝时单是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有孝陵卫五千多军士负责保卫,还设神宫监负责日常维护。清朝对于东西两陵也是如此,如东陵设东陵总管大臣,由马兰镇总兵担任,下辖八营近三千士兵,西陵总管大臣则由泰宁镇总兵担任。然而对于帝王陵寝的保护而言,关键在于王朝覆灭后是如何进行的。</div>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皇帝殉国。虽然此时北京丢掉了,但是作为明朝两京之一和祖宗根本之地的南京以及大半个中国还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因此这个时候南京的太祖明孝陵和明东陵仍是被保护的。李自成占领北京一共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快速撤离,所以这一段时间虽然明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受到了一些破坏,但十三陵没有出现太严重的盗掘。而清军进关占领北京后为了拉拢人心,一度打出过“为尔等报君父之仇”的口号,甚至多尔衮还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下诏为崇祯皇帝发丧,在这种情况下,明陵是受到清朝严格保护的,如后来清廷专门设护陵太监、守陵民户并拨给土地负责明陵的管理和维护,还屡令地方官员稽查陵区建筑、树木等。南京明孝陵也是同样受到重视,如康熙南巡时多次到南京进行祭祀和下诏维护。又如顺治三年(1646年),明十三陵附近的农民王科等人盗掘郑贵妃墓,事发后被官府斩首弃市,已示严惩。所以总的来看,明陵在清朝统治时期是受到较好保护的。<div> 四、清朝灭亡和明朝灭亡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明朝覆灭后,由于清军快速进关并统一南北,所以并没有出现遍地军阀、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是全国逐渐一统,重新恢复了秩序,明陵及时受到了后面清朝的保护。但清朝灭亡后的局面则并非如此。清帝退位后,民国缺乏强力的中央政府,国内局势动荡混乱,尤其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到处都是军阀割据、混战。</div>虽然清帝退位时,同民国政府协定的退位诏书中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的内容,并保留了护陵大臣,驻扎部分八旗兵、绿营守护。但随着局势的混乱,陵寝的保护也越来越难。除了所谓护陵大臣经常不到岗之外,部分护陵的士兵还监守自盗。而清东陵正好就紧挨着军阀孙殿英在蓟县马伸桥的地盘。那么再考量前文提到的明陵与清陵地理位置和建筑水平及布局设计上的差异,孙氏作为一个军阀肯定不会跑到北京近郊不属于自己地盘且盗掘难度极大的明十三陵惹麻烦,所以他直接出兵赶走了所有守陵人员,封锁陵区,清东陵也因此倒了大霉。包括后来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多次被盗,也都又和抗日战争期间的混乱有关。<div> 清朝覆灭后,民国初年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上的反清情绪也造成了清陵保护程度较低。如孙殿英在盗掘东陵后,为了洗白自己,厚着脸说自己祖上是遭满清屠杀所以要报复,他还有“孙中山和冯玉祥等人是革满清的命,(他)能力有限,只能革死人的命,对得起祖宗和汉族”等种种言论。而这些言论在当时还有很多人觉着在理。反过来明陵被保护的较好也和这一点有关系,因为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便受到洪秀全等人的保护。而清朝灭亡后,革命党人多次到明孝陵进行祭祀,对明陵很是重视,因此明陵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反而又多了一层“护身符”。<br> 综上所述,因为在建筑水平和布局设计上的差异,包括陵区位置以及王朝灭亡后受到的保护程度不同使得明陵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清陵则被盗掘严重。<br></div> 从长陵出来后,驱车1小时前往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游览地图。<div>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慕田峪村,距北京城区73公里,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慕田峪长城全长5400米,是中国最长的长城,也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慕田峪长城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br> 慕田峪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该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处,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文化价值。<br></div> 敌楼内部场景 傍晚,从慕田峪长城出来后驱车前往怀柔区入住酒店 10.7日一早驱车返回北京城区,朋友接车后乘住地铁前往大兴机场<div><br></div> 登机并踏上2000公里的返程路途,结束本次国庆之旅。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