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英烈路,红色冀东游2

风景这边独好

2024年10月4日中午离开王厂沟,路上稍适休息,经过30多公里的路程,导航到喜峰口抗战纪念馆。路上还有一个指示牌蟠龙湖景区,也能到喜峰口长城,但听加油站师傅介绍那里只是坐游艇看长城,所以选择了有大刀园的位于石梯村的景点。 下午到达景区后,先坐快艇游览喜峰口长城。<div>喜峰口长城位于唐山迁西县北40公里处。喜峰口古称松亭关,元代称喜逢口,明朝改为喜峰口。1975年潘家口水库动工修建,1985年基本建成。喜峰口长城部分淹在水下,形成水下长城奇观。</div> 这是西南段的长城,游船码头就在此处。 登上长城,可看到对面的长城,长城前面可见露出水面的敌楼顶部。 从此处上长城,可以登上四座敌楼。第一座敌楼就要爬梯子才能上去。 水库淹没了喜峰口关,但淹没不了历史。这里曾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抗战的战场,也是八路军杀敌的阵地。<div>1933年3月11日夜晚,由宋哲元为总指挥的29军37师109旅旅长赵登禹亲率由王长海团、董升堂团挑出500名擅长刀术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组成大刀队,奇袭了日军骑兵部队宿营地。大刀队首先解决了日军哨兵,然后挥舞大刀,冲入日军营房。先用手榴弹炸,再用大刀劈,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一位导游生动地介绍,大刀队对并排熟睡的鬼子一刀抹过去,能杀死好几个鬼子。</div> 这是1933年拍下的喜峰口鸟瞰图。沟底部分已经在水下。我们上来的地方是南长城的一处陡坡。 这是第一座敌楼。<div>1942年端阳节冀东八路军在这附近同日军进了战斗。雷烨拍下了《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1942年端阳节战斗中,老乡们送食物到火线慰劳子弟兵》的照片,记录了八路军英勇杀敌和军民鱼水情的真实画面。</div><div>1942年端阳节是6月18日,是在王厂沟附近的瀑河川召开的“复仇动员大会”不久展开的。可能是“以打日军为主,为死难烈士、同胞复仇”的第一仗。《冀东革命史大事记》和《冀东革命史》两份资料中并没有记载这次战斗。</div> 雷烨作品:1942年端阳节,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原载《晋察冀画报》第三期。 雷烨作品:1942年端阳节战斗中,老乡们送食物到火线慰劳子弟兵。原载《晋察冀画报》第三期。 快到第二座敌楼了。不同视角看长城。 这是第二座敌楼了。 残败的被加固了。 晚霞初照,碧波荡漾。 夕阳下的喜峰口南山长城。刚才上的就是这里。 对照一下老照片看一样不。 喜峰口南山长城全景。 再见喜峰口长城。 这是位于景区游客中心北侧的艰苦卓绝的冀东抗战主题展览览馆的大门。进入码头要从此门进去。从水长城参观回来,简单参观了一下这个展览。 这个展览内容丰富,详细介绍了整个冀东抗战的全过程,是不可多得的史料记录。 <p class="ql-block">这个前言非常全面地概括了冀东抗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幽幽冀东,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自古为京畿重地,战略咽喉。日军自侵占东北三省之后,虎狼之心更狂,迫不及待又侵冀东。日军过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尸路滦河之库,血洒长城之富,风悲日曛,天沉云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冀东人民承“燕赵慷慨悲歌”之风,奋起抗击,燃起翼东抗日暴动烽火,如巨人横戈于冀东沃野,御卫华夏领土,捍卫民族尊严。数日内,东起山海关,西至潮白河,北起雾灵山,南至渤海滨,冀东20余县农民、工人、各党派及爱国人士积极参与。整个冀东大地红旗漫卷,起义大军达20余万人,摧垮经营6年之久之日伪反动政权,攻克9座县城,建立11个抗日县政权,控制大部分重要集镇。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时间之长早,规模之大举世罕见,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之成功范例,更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之英勇壮季,彰显冀东各界人民不当亡国奴,中国人民不可战胜之雄心气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挎包一颗章,一双脚板一支枪,早出东来晚宿西,敌来我往捉迷藏。夏天睡青纱帐,天当被,地做褥,任蚊虫叮咬:冬天睡山洞,听着北风吹,看洞外雪花....这是冀东抗战期间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我政府干部开辟抗日基本区的真实写照。由于冀东沦陷早日本奴化手段毒辣等原因,冀东抗战一个显著特点是特务汉奸势力众多,地下党开辟地区异常艰难,日伪制造多起惨案,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冀东,我抗日政府地方干部牺牲惨重。孤悬故后斗顽敌,浴血搏杀十三载。与全国其他地区抗战相比,冀东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中共领导下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冀东八路军在我各联合县抗日政府密切配合下,八路军驰聘长城内外,血战千里无人区,几经起落,终于建成一个拥有五百六十万人口的冀热辽根据地,建立起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力量,不仅成为日寇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起到开路先锋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冀东抗日烽火,将革命火种植根于群众,使抗战星火燎原,冀东军民刚健自强、前赴后继、马革裹尸、浴血奋战、毁家好难、百折不回,驱日军长城内外,连頑敌青纱帐里。复仇战役、打治安军、恢复基本区、打伪满军“千里无人区”坚持斗争、扩大解放区.用一个个辉煌之胜利,推动冀东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成为进军东北前进阵地。</p> 这里只是记录了展陈内容的一小部分。这是冀东的区域图,抗战时称为基本区。 解放“人圈”。 进军平津,开辟新区。 雷烨被誉为“冀东八路军抗战摄影第一人”。 雷烨作品。 军事练兵政治整军和文化教育。最后一张雷烨作品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 第一张也是雷烨的作品,发表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 李运昌讲话。 1945年主要领导人合影。 开辟凌青绥。 开辟冀东。 谁能认出这是哪里的渡口请评论区留言。 冀东抗战的几场经典战斗。 这个展览汇集了冀东地区很多专家学者的心血。为后人提供了传统教育的丰富素材。<div>参观完这个展览馆天色已晚,当天就住在了景区。</div> 10月5日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景区的几张风景照。 寂静的游船码头。 景区外面的打渔船。那处房子是景区的宾馆,整体木结构,也是抗战博物馆的展区。 晒鱼干的村民。 红色的展览红色的墙。 宾馆入口的长廊也是喜峰口抗战博物馆的入口。宾馆内部的墙上也布满了展牌。 这是景区的老总张国华先生。他热衷于红色景区建设。他介绍说,景区红色建设分四个版块,一是八路军的冀东抗战,主要由照片专栏构成;一是国民革命军长城抗战版块,主要由当年的报纸资料构成;再就是历史上戚继光抗倭版块,主要由图片构成,还有就是大刀园景区。<div>老先生对雷烨很了解,能滔滔不绝讲很多雷烨的生平事迹。他说能办成红色景区离不开朋友的支持。</div> 大刀园矗立的喜峰口长城抗纪念碑。 大刀园内的喜峰口抗战遗址。 1946年迁西境内长城示意。由图可见关隘还是很多的。 1975年迁西长城示意图。由图可见喜峰口已经在水库里了。 这是位于大刀园内29米长的大刀,重19.33吨。展示了抗日战士英勇过人,奋力杀敌的豪迈气概和铁血精神。也就是在29军喜峰口英勇抗敌那一年,麦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激励全国军民奋勇抗战。站在这里不由想起了歌词!<div>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br>全国武装的弟兄们<br>抗战的一天来到了<br>抗战的一天来到了<br>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br>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br>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br>看准那敌人<br>把他消灭<br>把他消灭<br>冲啊<br>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br>杀 !<br></div> 10月5日上午9点,离开喜峰口,向下一个目标鲁家峪开进。<div>鲁家峪位于遵化县城西南,在遵(化)、玉(田)、丰(润)三县接壤地带,包括东峪、西峪、北峪、龙宝峪、前山屯、鲁家峪大庄6个村和一些分散的住户,号称九沟十八峪,统称鲁家峪。当时的鲁家峪南北长20华里,东西宽18华里。该村群山环抱、岩洞满谷、山上密林覆盖,地面沟壑纵横,有如天然迷宫。距离喜峰口大刀园106公里。</div><div>按导航行至京建线洒河大桥本应向左拐,但路口有修路禁行指示,见有车开进就跟过去了,没走多远前车就掉头返回,也就跟着返回直行再左转,从335省道上了遵化市东面的长深高速,共行123公里,才到了鲁家峪。</div> 这是位于鲁家峪大村的冀热辽抗日纪念馆。纪念馆正在装修,大门紧闭,里面现在空荡荡的。<div>从1939年起就建立了村政权,组成了报国队、妇女会和儿童团等抗日组织。1940年1月1日,冀东区党委分委在遵化县城西阁老湾村召开会议,李运昌、包森、李子光、刘诚光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鲁家峪为冀东中部抗日根据地。<br><br>鲁家峪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便成为冀东中部人民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在党的组织领导下,教育、鼓舞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地开展了抗日斗争,并为抗日组织培训了500多名党政军的初级干部。<br><br>鲁家峪还是冀东抗日的后方基地。在这里,先后建立起兵工厂、修理所、炸药厂、被服厂、染厂和军械、军需、粮食等各种仓库及制造了大量的手榴弹、地雷和枪榴弹,修造了大量的枪支和火炮,缝制了大量的被服、鞋袜,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武装斗争。<br></div> 这是位于纪念馆北面山上的鲁家峪抗日根据地纪念碑。 纪念碑的宣传墙。 纪念碑北侧,是无名烈士墓。 纪念碑背面记录了鲁家峪人民的抗战史。 在鲁家峪纪念馆遇到一位曾经来过的小伙子,问他知道报社旧址吗?他说不知道,但知道一处山洞是抗战遗址,一会要上去看看。就相约一块上去。从纪念馆沿水泥乡路向东北方向一直爬坡大约4公里来到这个停车场。小伙子说现在修得好多了,停车场和路都进行了修理,方便多了。 鲁家峪是革命根据地,也是日军重点扫荡袭击的对象。从1941年1月潘家峪惨案发生不久,到1942年就对鲁家峪进行了三次大的围剿并制造了多起惨案。<div>这里的山洞以前叫狐仙洞,1942年4月16日,100多名日伪军在叛徒马成金的带领下,从鲁家峪直奔鸡冠山。他们见山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洞,断定洞里藏着八路军和军需物资,就在鸡冠山安营扎寨,住了下来,还在狐仙洞口和东大岭上加放岗哨,安上了电话机。日伪军在狐仙洞前,困守三天,一无所得。就逼迫一个从别处抓来的群众进洞探听虚实。洞里人误认为是日伪军进洞,就开了枪,洞外的日伪军听见枪声,就往洞里施放毒瓦斯,又将从我兵工厂搜刮来的地雷和炸药塞进洞内轰炸。到了第五天(四月二十日)天亮后,日伪军才撤走,洞内30多人全部遇难。摘自《唐山文史杂志》。</div> 这是地北头镇立的碑记。 这是天津河东第一干休所重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记载这里“有95人遇难,其中有八路军干部和伤病员72人。 这是洞内的照片。 洞内有个洞口通向外面,成为了鬼子投放炸药的地方。<div>《冀东革命史大事记》记载”1942年4月18日,日铃木启久率所属日军第一联队和“治安军”共4000余人,围攻洗劫抗日根据地鲁家峪达半月之久,日军使用了毒气。抗日干部、伤员、群众205人被惨杀。</div> 山洞顶上的洞口。 这样的山洞有多处。分布在鲁家峪各处。<div>在《刘大为文集》中有刘大伟和战友们在这次日军围攻中躲在山洞的真实记录:1942年4月,我和管桦一起在号称“小延安”的鲁家峪 东峪,分别担任《尖兵报》和《救国报》的编辑和记者的时候,日军4000余人扫荡鲁家峪。我们尖兵报社五人和《国防最前线》的七八位同志一起,隐蔽在东峪山沟中一个山洞里,这是我们两个单位战前合作,利用原来的火石洞,改建的洞中有洞,可以作战又可以工作的阵地。在这里我们同日寇苦战了五天五夜。日伪军的整个山村围得密不透风,数十挺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洞口,轮番扫射,烟熏火燎,还惨无人道施放毒瓦斯。山洞里十几位战友,就总编、管桦和我有短枪,我和管桦奉命守住隐蔽洞口两侧,监视敌人。开始几天还点着蜡烛用山石做桌改稿编报,三天之后干粮吃完了,水喝完了,饥饿难当,就舔石头上的水珠,用朗颂诗词讲故事等方式抵抗饥饿。女编辑沈同两岁的女儿饿得啼哭,为了不暴露,沈同用被子拼命捂着孩子,几乎把孩子憋死。同志们含着眼泪制止了沈同,耐心比划着给孩子讲道理,在以后的紧急时刻孩子竟没有再啼哭,最后在叔叔阿姨们的护卫下,趁敌军换防时,跟妈妈一起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管桦审视着在这个幼儿身边发生的一切,非常动情地对我说,以后,一定要好好地写一写抗日游击区孩子们的生活,他们都是抗日的小英雄。后来他亲自看到一位在战斗中为他们带路的一位儿童团员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他以亲身的经历,写出了著名的《小英雄雨来》。</div><div>文章描述得很平淡,但我们知道,这是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战斗,是九死一生的抗争,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是要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div><div><br></div><div>刘大为是河北唐山人,1925年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工作。他去《尖兵报》做编辑还有一个小故事:1941年刘大为从平西抗大四团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十三团担任宣传队长同时兼任十三团团报《生活报》的编辑。后来冀东军分区要成立尖兵报社。宣传科长雷烨和十三团政治部主任商量调刘大为去尖兵报社工作。主任说刘大为不好领导,爱给上级提意见,雷烨说,这个,我听李政委说过,爱提意见好嘛。1942年春节刚过,刘大为就由盘山调到鲁家峪分区政治部去编《尖兵报》了。</div><div>这个故事还佐证了《尖兵报》是冀东军分区1942年办的。雷烨负责了《尖兵报》的组建工作。那时他改任组织科长,宣传科长由何畏同志接任。<br><div><br></div></div> 从烈士洞返回到停车场,见又上来两辆车的人参观。我向一位引路人打听报社的旧址,问他哪里是下寺。他告诉我下面村的青龙寺就是下寺,山上的望海寺也叫上寺,他说下寺附近是有个洞,但是很不好找,没人领着看不到。他介绍说,他是东峪村的支部书记,有什么要了解的可以问他。我表示十分感谢,没有向导真是寸步难行。 下山后找到了进村的小路,将车停在一家农院的门口就步行上山了。因为远处看到了寺庙在山上面,怕车不好进没敢开上去。一路上去大约四五百米和转弯处看到了这座无名烈士碑。 碑中记载:1941年2月,日寇扫荡鲁家峪,八路军警卫连连长韩德全带领一个加强排阻击敌寇,掩护百姓和机关转移。在敌重火力下46人全部牺牲。烈士无名,英魂有灵!盛世无缘,后继有人! 这是位于东峪村北面山上的青龙寺。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 这是位于寺西面山坡上的洞口。现在标示为玄真洞。洞口已经塌陷掩埋。老乡说里面很大,当年报社的设备就藏在里面,在里面印刷。 有资料介绍。在尖兵报社居所仅三四百米的山坡上,有座名为“下寺”的庙宇,是冀东第一本正式综合抗战刊物《国防最前线》的社址。这个刊物的社长兼主编史诺,原是一位大学教授。雷烨的长诗《中国海燕》就发表在《国防最前线》第一期上。诗歌歌颂的是老红军江世林。<div>刘大为这样描述江世林,他年轻、勇敢、热情、乐观,被八路军前线记者团的诗人、摄影家雷烨在诗中称为“中国海燕”。他尤其喜欢唱歌,我被他的歌声迷住了,这歌声对我来说,也是一所文学课堂,这些歌的歌词,成了我最直接的文学教材。</div><div>1941年5月1日,我从平西归来就一直日夜思念很想见到的原五总队队长,现已成为十二团二营营长的江世林同志,我最早的文学教师,在白官屯战斗中,率领部队冲锋之时,他被敌弹击中,这位安徽人民的好儿子倒在了还乡河畔,他的血染红了燕赵大地,为了祖国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div> 正在修缮的青龙寺(下寺)。站在台阶远眺,东峪村就在山下,远处右前方就是鲁家峪大村。我在这里只看了极小一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全转到。然而就这一小部分,就深深打动了我,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杀敌的战场,每一个景点都有道不尽的故事。这里也称为冀东的小延安,英雄辈出,李运昌等冀东革命的领导人在这里运筹帏幄,这里的报国队奋勇杀敌,这里走出去的巩玉然在王厂沟战斗中立下了战功,被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这里的报社、被服厂、兵工厂、医院成为八路军的大后方。雷烨就是在这里和史诺、何畏、舒江等人筹划成立以走鲁迅道路为宗旨的“路”社文艺团体,在 这片充满欢乐和歌声的土地上,发展抗战文化。<div>下午3点来钟,我下山离开鲁家峪,去往下一个目标古石城村。</div> 古石城村位于唐山丰润区北部。距鲁家峪30多公里。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提起古石城王奶奶,就连周围村庄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开明的老奶奶、革命的老奶奶。抗战时期,王奶奶家是秘密联络站,雷烨曾经住在她家。《潘家峪大惨案》的报道,就是在她家的地道里完成写作的。雷烨给王奶奶孙子王俊仕拍过他的第一张照片,并为他起了军名吴邦。我恰好有吴邦女儿王海燕的联系方式,经沟通得知比吴邦小一岁的伙伴还健在,就想去看看他知道雷烨的故事不。<div>10月5日下午4点左右,我到了古石城村委会,和值班的人员说明了来意。我说是通过王海燕得知的,并且把我知道的一些关于王奶奶的事迹说了一些。期间还和王海燕进行了电话联系。恰好值班人员知道一点王海燕的情况,还和王海燕通了话,这才介绍了老人的情况,得知老人叫赵春,他孙子还是学校的校长。随后值班人员从办公室里找到村里的电话本,给赵春老人的家人打了电话。一会赵春老人的孙媳妇骑着电动车来到村委会接我们去了他们家。<br><div><br></div></div> 这是雷烨给王俊仕拍的照片,那年他14岁。吴邦老人2017年上过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一位分别60年的老兵肖楚荣在电视台与他相见了。 到了家里,老人正在院子里,听说有客人来了,就回到屋里。老人家很简陋,房子邻街门向北,穿过屋里的南门就可以到院子里。 老人今年97岁,1946年参军。他的卧室还有大炕,简洁而整齐。他的听力已经很差,大声喊还听不清楚,沟通很困难。抗战时期他还很小,曾在王奶奶家做活。问他知道八路军的在他们家住的事情吗?他说知不道,没有见过八路军。由此可见,那时作为八路军的秘密联络点,保密工作是第一重要的,就连熟人也不知情。 一会老人的孙子也回到了家,他孙子的加入,拉开了老人的话匣子。老人还是乐意回忆过去的往事。<div><br></div> 老人说,要说打得仗啊,那多了去了,小仗不计其数,打锦州、打营口、打朝阳、打天津围北平都去了,进关后部队改为46军。打完东北,又南下剿匪,解放海南。后来因有伤在身,就退役回家了。<br>问他记得自己部队番号职位不,老人说,我在的部队是46军政治部警卫班,我是班长。<br>他还讲了一个故事:一次我们请了位向导带路,跟了我们整整三天。战斗结束后,我让他挑个战利品拿走,可他什么也不要,我说必须拿,他选了半天,就要了一盒洋火(火柴)。嘿!这个傻小子。让他回去,他走了一会又回来了,说有站岗的,不让出村,我又一直把他送到村外。<br>他孙子说,那时在警卫班挺威风的,经常坐吉普车出行。是啊,那可是军部的警卫!<br>当年王奶奶家的旧屋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旧址已经在地震时荡然无存,现在的房子是地震后规划重建的。 老人家和儿媳孙媳合影。 四天的探访结束了,去了尖宝山村、南天门村、九虎岭村、王厂沟村、喜峰口、鲁家峪、古石城村。行程1000多公里。重温了历史,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基因需要传承,牢记历史,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