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皆来自青青河边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谨将此文献给那些随子女客居他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母亲们</b><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序:</b>此文以母亲的人生为基底,杂糅了另四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母亲的人生经历,感悟她们人生的酸甜苦辣,随子女客居他乡的无奈,和魂归故里的渴望。还有,子女竭尽全力陪伴,也无法消融的孤单。在渐长的岁月里,慢慢认识母亲是个独特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大数据真厉害,知道我最近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 随便打开微信小视频,就听到了刀郎最近在网络音乐会唱的《谢谢你》。“假如人生能够留下可以延续的记忆,我一定选择感激。如果在我临终之前还能发出声音,我一定会说一句谢谢你。如果生命之重可以用我双手托起,你定是我生命的精灵。如果爱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一定对她说句谢谢你”。跟着刀郎唱着唱着,我突然哽咽了,继而泣不成声。这首歌写出了我想对母亲说的话。是的,我想母亲了!想念那个曾经为女儿们撑起一片天、如今已经手无缚鸡之力的母亲了!</p> <p class="ql-block"> 一直很想写母亲,她是我的榜样,也是我的人生启蒙老师。但每每提笔,都感觉沉重,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生活总有许多的不堪和重负,一旦触及,忧伤和繁复,总会让心被戳得生疼。母亲的故事讲出来,就是一部那个年代女性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母亲出生在山西晋东南中心城市郊区的一个村子里。她是家中长女,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外婆患有严重的风湿,常年卧床,母亲是外婆的拐杖,是她培养的干活的主力,做家务、做劳力、做针线活样样都得行。因为样样都行,小小年纪,她的生活有多繁忙就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是同事,他俩是自由恋爱。父亲能得到外婆的认可,缘于父亲的N多承诺,包括跟母亲一起无条件地帮扶母亲的娘家。年轻的时候我们只懂爱情,但父亲在深爱母亲的同时,许下了背负一个大家庭生活的诺言,后来他也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 父母的自由恋爱,破了奶奶的一个重要布局,这是母亲一生都不被奶奶待见的主要原因。奶奶一辈子没有生养,父亲是叔伯过继关系。奶奶为了绑牢继子,为自己后半生打算,准备让她大哥的长女嫁给父亲,侄女对她是言听计从的。外乡的母亲在经历了“六二压”政策暂时失去工作后,父亲带她和刚出生的长女,回到了自己生长的县城,那时母亲不到二十岁。在那样一个生活处处需要粮票、布票、肉票、糖票的年代,母亲掌控不到这些俗常,却要靠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养活我们姐几个,日子过得特别心酸和艰难!</p><p class="ql-block"> 母亲不被奶奶待见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母亲没有生出一个儿子来。一个一辈子没有生养的女人,对一个生养了四个闺女的儿媳嫌弃了大半辈子。这是两个女人一生的怨怼和悲哀。我心疼母亲,同样也心疼奶奶,一种母亲不能理解的心疼。母亲跟我感慨时,常常为自己没有为父亲生下儿子而叹息,感觉愧对父亲。她甚至异想天开地叹息,如果父亲有子旁落,她都愿意认养回来,以了她和父亲一生的缺憾。对于上一代人,一夫多妻的思想还残存,相较于男人的忠诚,女人更在意家庭子嗣的繁衍。母亲被奶奶的重男轻女观念所害,同时她自己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牺牲品。唉,可怜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这辈子还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应家中老人要求,大姐打小养在爷爷奶奶身边,上中学时才接到城里读书。大姐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失去了与父母的朝夕相处,虽被爷奶宠溺,但母女感情上总有些疏离。母亲每每说起都痛哭流涕,说第一次做母亲,自然看重大姐;说自己当时太年轻,不敢忤逆长辈,也没有别的办法;说当时只要大姐哭得再厉害些,紧紧攥住她的手死活不放,她们母女就不会骨肉分离,大姐的人生也许会更舒畅些。我有女儿,自然能理解母亲那时的心情。听母亲说的时候,眼前浮现出不到二十岁的母亲和八个月大的女儿泪眼婆娑的分别,我的心扎扎地疼,眼泪也不争气地夺眶而出,完全忘记了克制自己,安慰母亲。母亲哭到抽搐,说明这个坎儿到现在她都过不去,我也安慰不了,想着让她释放出这份怨气也许更好些。二是二姐打小调皮捣蛋,像个男孩子,家里的活儿没少干,可也没少挨父母的责罚。她长大后,人虽然长得漂亮,但感情之路不顺畅。二姐单纯又固执,初时受了委屈,母亲还稍有安慰,一而再后,刚强的母亲就恨铁不成钢了。当时的她觉得,谁的人生全顺畅?自己选的自己去扛。经验不足的母亲和急需安慰的女儿常常硬碰硬。现在聊说起从前的个中细节,俩人有时还是难免话不投机。看来,曾经的不能承受之重,虽时隔多年,至今仍未能完全释然。</p> <p class="ql-block"> 我问母亲,逢年过节,你总是让我和二姐去北城的一个姥姥家走亲戚,就是她家的大狼狗有一回扑上二姐后背的那家,她跟您是什么关系?母亲说那是她的干娘。母亲特别感恩她的干娘,说如果没有干娘的帮扶和对她的教导,我们这个家的日子估计真过不下去。干娘是她家的二夫人,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好在她的丈夫跟她一心,让她当家。母亲的干爹是个技术大拿,属于单位的高工那种,工资可观,还能挣点外快。干娘是裹了小脚的,她把大夫人供养在楼上,她住楼下。每次去磨面,干娘都要亲自跟着儿子去,只为磨完面后,路过我家,把麸子给我家留下。大姐那时候出生没多久,家里没有尿介子,干娘就把干爹的旧秋裤铰开,给大姐破成好多块尿介子。干娘还教母亲怎么过日子,怎么织毛衣挣钱。母亲说,干娘什么都教她,像她的妈妈一样。她一辈子都感激干娘!</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以前也多次来我家长住过,最近住在我家时,跟我说起了“知死墓”。说她那时候只有十三四岁,去给嫂子家送东西,路过一大片知死墓,一个一个洞密密地依次而建。我听说过有些地方早些年有将6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山等死的习俗,就好奇地问母亲:洞是不是很小?是不是只够藏个身子?母亲说:也不是特别小,有的是两口子都住在那儿,有的每天还出去干活。我问:儿女给送吃的吗?母亲说:有时也给送点。每次路过都感觉阴森森的,有些害怕,但好像又没那么可怕,反正他们岁数大了,就是等死呗。唉,不知不觉,我也大了,比他们还大了,就剩等着了!</p> <p class="ql-block"> 去年十一月下旬,母亲连着摔了三跤,成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人。无法想象,去年“十一”国庆节我回老家省亲,母亲还能忙活几天给我们摊煎饼。唉,老人的衰老真的是加速度呀!我们在做了各种检查后,给母亲配置了助步器和一些必要的关照。干了一辈子,现在彻底歇着了,母亲心有不甘,心情时好时坏。最常感叹的就是你们都长大了,也都过得挺好,老天怎么还不把她带走呀。刚强了一辈子的母亲不愿意成为女儿们的累赘和负担,可神婆说母亲这辈子的缘分还没了,还得活十多年,母亲常为此感叹和发愁。为了安抚母亲,我问母亲:你做好离世的准备了吗?生死可都是大事呀!没什么文化的母亲虽然修佛几十年,对自己考虑甚少,她总说,我早就把自己交给菩萨了呀,菩萨说啥时候走我就啥时候走。我说:菩萨没叫你走,就说明你尘缘未了,还需要继续活着。既然活着,咱就得好好活,不能对不起菩萨。用几年的时间做好自己最后的功课,和你的尘缘慢慢告别,你好幸福呀!母亲无奈地接受了我的“教导”,每天跟着小视频一起,练手指操、肢体操,乖乖吃饭、晒太阳。对未来是否有规划,看不出来,但接受当下,老人确实一直在适应。</p> <p class="ql-block"> 母亲能记得很多很久以前的事。比如,闺女跟姥姥聊天时,闺女提起小时候姥姥在北京照看她。暑期,她白天贪玩没写作业,姥姥提醒她:你妈下班回来揍你可怎么办?!母亲笑:可不是嘛,你妈一回来检查作业,就要跟你算账,我都怕了!闺女笑着说:每次您都护着我,让我往屏风和餐桌中间的那个角落躲。母亲笑:你家利利落落,实在没有别的角落躲呀!数落起我当年的不是,奶孙俩都如数家珍,完全是紧密团结一致对外的架势。</p> <p class="ql-block"> 对近些年和眼不前的事,母亲的记性是越来越差了。女儿每天下班回来都先跟姥姥打个招呼再上楼,可母亲常在睡觉前问我:丫丫回来了没?我说回来了,刚才跟您打招呼了,您怎么一会儿就忘了?母亲这时总会突然想起来:对呀,她跟我说过了,回来了就好!以前从不让说年龄的母亲,现在还常常问我:我八十几了?八十三了吗?我总是一遍遍回答:才八十一!您还年轻着呢!有几次,母亲在院里晒太阳,我一边干活一边陪老太太聊天。母亲问我:我什么时候能回老家呀?我回答:您好好养病,这里离好医院近,等您都好了,二姐觉得踏实了,就会同意您回家!她担心:我左右也就这几年光景了,万一回不去怎么办?就在北京给化了,你们拿着个盒盒回去?要是怕麻烦,就在北京扔了吧?!我说您别担心,肯定能回去,这两年就能回去。万一真出现那种情况,也肯定拉您回去,我爸还等着您呢!母亲追问:那我的魂还回得去吗?我坚定地回:能回得去,您放心吧!母亲“嗯”一声,嘴里继续念着圣号,目光中透着倦鸟归巢的渴望与茫然。二姐掌家,母亲一点不糊涂,知道得听当家人的话。</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时,母亲才57岁。她为了虔心给父亲超度,从那一年起开始礼佛,后来还入佛门,做了居士。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圂囵吞枣、死记硬背下了《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十小咒》《阿弥陀经》等多部经文,常跟着别的居士到寺庙一起诵经,为天下祈福。母亲自己省吃俭用,多次重金给寺院布施,还为寺庙送衣、送被、送粮、送油。奶奶活着时,一有好吃的,母亲就攒着都给奶奶吃。奶奶去世后,一有好吃的,母亲就供给菩萨吃。至于她自己,只要是素食,吃什么都行。那时跟母亲谈起天下民生福祉,她都深深牵挂。哪里地震了,哪里遭灾了,哪里打仗了,她都要认真诵经,为那里的百姓祈福。如今,我发现母亲突然间,忘记了那些经文,像回归孩提时光的懵懂一样。当我学着她的从前,模仿着跟她参禅礼佛,每每提到菩萨时,经文虽然全不记得了,但她总是语气温和而坚定,说菩萨会管她,仿佛她一直在菩萨怀里一样。我想,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姊妹四个,现在有三个都生活在北京。尽管我们姐仨都争先恐后接母亲来家里享福,但我知道母亲最想回的还是故乡,还是自己那宽敞的四合院,还是自己那间乱糟糟的“小狗窝”。时至今日,刚强一辈子的母亲终于卸下了“为母则刚”的盔甲和重担,被动交出了生活的主动权,她体谅女儿们的不易,学会了对女儿们的决定顺从。她有时任性,有时撒娇,有时委屈,给孩子们机会去陪伴和尽孝。母亲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在与母亲的彼此陪伴中,我开始思考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2000年父亲离世时我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我开始思考如何尽量如母亲的意,安排母亲最后阶段的生活,让辛苦一辈子的母亲尽量幸福;受母亲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下半程,以及最后的旅程该如何安排。</p> <p class="ql-block"> 在彼此陪伴中,我非常感恩,母亲用她的人生,再次给了我寄养和报恩的机会!我不想在母亲去世后再倾诉我的感恩和眷恋,我想在母亲能听得见、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时候,回馈她对我们的爱。想大声告诉她,您对社会、家庭的付出都有回馈,我们都从心内感激您的付出,留恋您与我们的彼此陪伴。您在,故乡的家就在,我们就不是“孤儿”!谢谢您,母亲!“让我可以在平凡世界发现我自己,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你让我明白爱你就是爱我自己,你让我学会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文字不仅让人心动,而且还会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继续借用《谢谢你》的歌词,对您许下诺言;我们愿意搂着您的伤痛抱着您曾受伤的心,在迷乱尘世中永远不会对您说放弃,牵着您的手走进明天的风雨,不管前路崎岖让您从来都坚定。</p><p class="ql-block"> 此致,敬礼!谢谢您,母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记:</b><b>访谈如同读史,目的不是为了对古人对他人评头论足,而是为了照见自己,以史以他人为鉴。</b>各家情况不同,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甚至上万种状况。父母培养子女,来到视野更广阔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父母年老后,需要子女照顾、陪伴,渴望居乡生活、叶落归根,看似存在较大差异。但幸运的是,在访谈中,看到老人们与其子女尽力双向奔赴,选取折中的最佳方案,已是人间无胜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描写出了母亲们曾经的遗憾、担忧、孤独,以及无法掌控余生轨迹的无奈和无助;也从侧面写出了子女们对母亲的爱、倾听和倾力陪伴。我想对已经处于人生收尾阶段的母亲说:做母亲其实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岗位,这个岗位要求女性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具备应变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要照顾好老人,操持好家庭,还要把工作做好,把子女带好。</p><p class="ql-block"> 承担的越多,留下的遗憾也就会越多。人生哪能都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您已经将人生的一地鸡毛编织成了我们眼中娟美的人生画卷。往后余生,亲缘所致,我们必将继续彼此陪伴。您养我们长大,我们养您到老。我们想要母亲幸福,母亲想要女儿们幸福,我想要我们都幸福。这,可以实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i>END</i>~—</b></p> <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转载和使用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