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物语

太湖码头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孤灯夜机,人影希疏,香唇点绛,街角弄堂静悄悄。闭目消受,鬓钗轻磨,琴弦急奏满庭芳。“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 —— 题记</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目 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序幕(陈德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2.青春、恋爱、结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3.男人与女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4.结婚与离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5.谁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6.婚外情,移情别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7.灵与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8.生活、生命、生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9.生命之树常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0.王祖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1.林青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2.性、爱、情(渡边淳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3.为爱生,为爱而创作(贝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4.《魔咒钢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5.《花间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6.爱是人间正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7.爱在路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8.贝拉的爱与包容(访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9.追梦,寻觅爱的源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序幕</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以说,她是琼瑶剧最经典的一张名片,一度被人称为“最美琼瑶女郎”。五一节,台媒报道“琼女郎”陈德容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离婚,表示去年8月与丈夫王赞策签订了离婚协议,结束了8年的婚姻。陈德容还表示两人是和平分手,没有第三者介入,也没有财产纠纷。这个消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陈德容和王赞策是小学同学,两人在陈德容34岁那年于一场聚会中重逢,慢慢走到了一起,这可以说是莫大的缘分。更何况两人价值观相同,在结婚后达成了丁克的共识,8年都没有生孩子。可惜世事难料,这才刚度过七年之痒没多久,两人就离了婚。</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青春、恋爱、结婚</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草木茂盛青葱,飞燕遨游蓝空。青春涌动,活力四射,热血沸腾,火焰窜跳。年少奔放激情潮,衣袂飘然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漏时转,爱做梦,一团热火藏心中,轻狂无边,退却羞涩,唤醒初萌,燃烧吧,火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初恋如此朦胧,却又万般无奈。一意孤行,爱就是一切。只要爱情,不要面包。爱的炽烈,像飞饿扑火般从不计较结果与未来,哪怕短暂也要绚丽与浓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用不完蛮劲,挥不尽喜欢,眸子传情,跃跃心颤。英雄救美,呵护爱情。青春初恋,幼稚而耳赤,年轻之资本,炯炯目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古至今,情商高者,在爱情世界里,往往会顺风顺水。青春妙龄收获爱情,憧憬美好,但有些人错失恋爱季节,以至到了年过半百,选择用金钱的方式来弥补昔日的春动。孤注一掷,抱得美人归。每个人喜欢的标准和感觉不一样,萝卜白菜各有所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时候顺风顺水,能掩掉一些逆水浪花,但船搁浅时,这浪花拍打声音会格外明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德容是那种很诱人,耐看的长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诱人在那一双眼睛,勾魂摄魄。其实会发现长成这种模样眼睛的女星差不多都是美艳型。范冰冰,张馨予,陈红,蒋勤勤等这些演员在眼睛上与陈德容有相似之处。</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男人与女人</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毕加索的每段爱情都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些女人要么直接被他画进画里,要么直接让他改了创作风格。他所爱过的女人几乎所有都为其疯狂,他的一生中也在各种女人中穿越,把她们美貌与精神揉碎,再统统扔在在画布上,错乱地拼贴组合,表达着他疯狂、天才、复杂的内心世界。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有词帝之谓称。他衷情于他的小姨子周微小周后,谱《相见欢》以表情爱:</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又赋偷情幽会香艳词《菩萨蛮》一曲:</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周后知书达理,蕙质兰心,国色天香,肌肤胜雪。李煜的权势地位,君子才情,赢得了极品美女的芳心。一见倾心,再见熟稔,幽会于亭,封册皇后。年轻让人心动,李煜沉于纸醉金迷,两人铺展浪漫爱情故事,意切绵绵,恩情悱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975年,宋军入金陵,俘获李煜,南唐灭亡。在被囚禁的第三个年头中秋之夜,李煜仰望圆月,不禁触景生情,勾起了满腹的丧权之耻和亡国之恨,提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虞美人》:</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无不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流露出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这也许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由于这首词,李煜更被宋太宗认为是“人还在心不死”,想复辟变天,于是赐李煜“牵机药”自毙。服药后,李煜腰直不起,头足相就,状如牵机而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牵机是古代帝王赐死近臣和妃子时用的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牵机药就是中药马钱子。马钱子别名番木鳖,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其种子性寒味苦,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打损伤、痈疽肿痛。由于马钱子对中枢神经系统亲和力强、解力困难,过量服用可出现颈项僵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与困难,甚至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煜因酒后服药,酒助药性,引起全身性抽搐,最后头部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故后人也称马钱子为“牵机药”。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籍中记载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服用后会引起肠胃剧烈疼痛,浑身抽搐,疼痛之下人会蜷缩在一起,头与脚靠在一起,像张开的弓,类似古代使用的手工布机,就给它命名“牵机”。它与“钩吻”、“鹤顶红”三毒并列,是历史上最着名的三种剧毒。</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周后被多次凌辱,终不堪屈,含恨自杀身亡。一场柔情缠绵的凄美爱情故事曲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在艺术家眼中,女人是人间尤物,希世珍品。自古以来,风流才子辈出,近代胡适徐志摩沈从文都免不了出轨找小三。法兰西院士雨果在临终之际,还想着女人,他期望最后向他走来的不是神父,而是美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艺术家风流倜傥喜欢女人相反,哲学家似乎同女人有仇一样。</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柏拉图:女人是世上作恶多端或胆小怕事的男人退化而来。</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亚里士多德:女人是残缺不全的男人。</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阿里斯托芬:在所有被造中,女人最无耻。女人比任何野曾都难驾驭,比任何磨难及恶人都更无耻。</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棍哲学家康德一辈子不结婚不恋爱,拒绝女人。他考虑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而不是女人,康德的结论是:人没有结婚的必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悲观者叔本华认为女人狡诈,虚伪,没有理性。“伪装是女人根深蒂固的天性,最愚蠢和最聪明的女人在这方面往往一样”。由于母亲的鄙视,叔本华大受刺激,对女人咬牙切齿。他说哲学家不适宜结婚,但真正做到拒绝女人的是康德,叔本华自己一边讨厌女人,另一边却去找妓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古到今,哲学家是光棍比例最多的一类人,精神恋爱的鼻祖柏拉图,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光棍。有人统计过,在哲学界从帕斯卡以后算起,超过一半的哲学家没有结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艺术家感性,哲学家理性;艺术家情人多,哲学家光棍多。艺术家多愁善感浪漫蒂克,哲学家超凡脱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哲学家关注的是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哲学家注定是孤独的。 </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结婚与离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在全球化的时代下,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结婚,有三大原由需要缠清。一、性,生理需要。二、生活,生存需要。三、后代繁殖需要。</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周国平:婚姻与爱情。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把三者统一起来。</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性伴侣、情人、夫妻,人生是不是去找一个三者结合的异性,还是去享受三种异性为我一人所带来的快乐?答案是模糊不清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婚姻所带来的繁锁现象一直层出不穷,如果人人都以自己快乐为原则,那么整个社会人设将崩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小波以他作品中对自由的追求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而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周的文章写得很细腻,讲的又是哲学方面的东西的,尤其是他的哲学散文写得很感性。而女生与男生相比要感性些,细腻些,所以一般会喜欢他的作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国平作为上海知青,其人身经历相当不平。他说:写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安顿自己。但有那么一些人,鄙视周国平,认为他的人品与文品相差甚远,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的三段婚姻说明了许多问题,并常圆滑地狡辩。</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位网友写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来对他挺路人的,但是最近读到他的《忧伤的情欲》,真的是不得不黑他,对于女性的描写使我感到极度不适,整本书都给人一种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的感觉,女性的作用只是使男性更好的认识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便摘录一段,真的相当不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见一个美丽的女人,你怦然心动。你目送她楚楚动人地走出你的视野,她不知道你的心动,你也没有想要让她知道。你觉得这是最好的:把欢喜留在心中,让女人成为你的人生中的一种风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漂亮女人能够引起我的赞赏,却不能使我迷恋。使我迷恋的是那种有灵性的美,那种与一切美的事物发生内在感应的美。在具有这种美的特质的女人身上,你不仅感受到她本身的美,而且通过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因为这一切美都被她心领神会,并且在她的气质、神态、言语、动作中奇妙地表现出来了。她以她自身的存在增加了你眼中那个世界的美,同时又以她的体验强化了你对你眼中那个世界的美的体验。不,这么说还有点不够。事实上,当你那样微妙地对美产生共鸣时,你从她的神采中看到的恰恰是你对美的全部体验,而你本来是看不到、甚至把握不住你的体验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针对性别,女性又岂是他可以随意轻贱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撇开周国平的人品,大多数人认同他的文章有很强的思辨意识,书中的好多概念,如人生,物质,神性的独特见解可谓高深,精神,婚恋,爱欲,独孤,死亡等等词汇映入读者的大脑,能引起思考很多的问题。大众更饶有兴趣的是他对家,对女人的论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相爱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爱得有韧性。</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譬如说,如果说男性刚强,女性柔弱,那么,只刚不柔便成脆,只柔不刚便成软,刚柔并济才是韧”。</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爱得深了,潜在的父性或母性必然会参加进来。只是迷恋,并不心疼,这样的爱还只停留在感官上,没有深入到心窝里,往往不能持久。”</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男人做完爱,总担心女人纠缠他;女人做完爱,总担心男人不要她。”</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怎么看透,身受时还是得忍。 当然,也有忍不了的时候,结果是肉体的崩溃——死亡,精神的崩溃——疯狂,最糟则是人格的崩溃——从此萎靡不振。 如果不想毁于灾难,就只能忍。忍是一种自救,即使自救不了,至少也是一种自尊。以从容平静的态度忍受人生最悲惨的厄运,这是处世做人的基本功夫。”</i></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他写的假大空,无病呻吟,浅显,又鸡汤,未免夸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国平以研究尼采而有学术成就,与其说是写尼采,更象是借尼采之口表达和记录了他自己及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思想激情、精神自由与精神浪漫。他从未标榜自己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化艺术家,作家,学者,他谓称自己是一个“爱书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梁评论余秋雨和于丹,认为这两个人,一个虚伪,另一个是假学者。一本《文化苦旅》影响了大众的阅读趣味,获得巨大声名的巅峰之上遭遇断崖,他那么爱惜自我形象,早在漫长的时光里变得复杂难辨。他对婚姻的出轨常被人诟病,好在历经苦旅,借我一生,让求知的读者们感到真正的千年一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鸿燊与李嘉诚的原配结局都非同寻常,没有学会该放弃时就放弃,成全他们骨子里出轨的基因。相比余秋雨的上海前妻,她要明智的多。她说:</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我战胜不了婚姻,但我必须战胜自线。 人生有很多变数,如果我不离婚,世间只不过多了一个名人身后无足轻重的普通女人。是失败的婚姻造就了我,让我认清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而以前从未被发现和正视的潜力和优势,让我寻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i></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研究哲学的周国平两任前妻就没有那么多幸运,处在狭缝中求存,周国平声称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与其相处沟通不在一个精神层面,各方面必须付出更大的牺牲和担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婚姻中,做名人妻子难,须认清这个现实问题。同样,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的李敖,惊世婚恋丰富而浪漫,狂人的感情生活,我为卿狂。</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事不至大,无以惊人。</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谁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冠疫情还在进行中,一侧新闻断然引发了对那些琼女郎们的思考,曾何时,那些国色天香,楚楚爱怜的琼瑶御用女星,个个有料可嚼,从《还珠格格》中林心如、赵微、范冰冰,到近日被曝的陈德容,她们婚姻曲线,一直是娱记者们捕捉的镜头。 当年的《还珠格格》风靡两岸三地,更创下中国大陆有收视率统计以来的历史新高纪录,更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流行文化偶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爱情教母琼瑶,创造制作了大量浪漫哀怨的爱情剧本,其连续剧曾在中国大陆热播,哭倒了无数情男爱女,正可谓情深深雨濛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爱你所爱,执你所选;一生很短,一生很长,爱一个人很幸福。</span></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大河报】专访80岁琼瑶: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深刻的爱情</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65部书,每一部都犹如我亲生的儿女,从孕育到生产到长大,是多少朝朝暮暮和岁岁年年!”今年年初,被琼瑶自称为“浴火重生”的最新版的经典作品全集,由中南博集天卷与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第一辑定名“光影辑”。作为深具影响力的作家,琼瑶笔下那些痴情、诗意、感人至深的故事早已成为华语言情文学经典,琼瑶剧更是风靡一时,影响了一代人的恋爱观。</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她说:“爱情在我生命中,一直都是我的主宰。”</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一个“作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成长,一直是坎坷的;我的心灵,经常是破碎的;我的遭遇,几乎都是戏剧化的。”这是琼瑶对自己过往岁月的总结。</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的幼年,正是抗战期间,跟着父母从湖南家乡,一路逃难到四川。这些惨痛的经历,有的被琼瑶写在《我的故事》里,有的则永远深藏在内心。那兵荒马乱的时代,让琼瑶尝尽颠沛流离之苦,也看尽人性的善良和丑陋,“这使我早熟而敏感,坚强也脆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笔下的爱情以及她面对生死的态度,都充满勇气。当大河报记者问她,这是否和她童年时的经历有关时,琼瑶如此回答:“爱情可能无关,生死态度可能有关。因为走过战争和生死的孩子,都是早熟的,经常脆弱和坚强并存。对于人性,也看得比太平盛世的孩子,来得深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认可成长经历对于自己的作品本身的影响,“北方作家和南方作家写的东西都会不同,连使用的口语也会不同。作者的出身也会和作品息息相关,成长经历通常会被作者不知不觉代入到作品之中,尤其是作者的心灵层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父亲到师范大学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开始了新的艰苦生活。也是在这时,琼瑶开始疯狂地吞咽着让她着迷的文字,尤其是唐诗宋词。读初中时,琼瑶喜欢看翻译小说,暑假整天待在师大图书馆,带着便当去,早出晚归,以至于最后馆长说:“我没有书可以借给你看了,这些远远超过你年龄的书,你都通通看完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着,琼瑶开始了写作,陆续有作品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成为家里唯一有收入的孩子,她用不多的稿费买书、看电影。琼瑶说:“很早我就知道,我这一生可能什么事业都没有,但是,我会成为一个‘作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手写我心,不会去迁就读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情深深雨濛濛》中爱恨交织的陆依萍,《一帘幽梦》里纠结的汪紫菱,《还珠格格》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燕子……琼瑶塑造了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最喜欢哪一个?这个选择,让琼瑶觉得很难权衡,“应该都很喜欢才会去写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琼瑶看来,现在的社会太急功近利,对名利的追求大过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她希望读者能够从她的书中看到什么是“爱”。“我一直觉得,人类只要互相有爱,任何战争都不会发生!只要互相有爱,就有一切的正能量!爱,有时也会造成悲剧,如何驾驭爱,如何懂得爱,如何在爱里获得温暖、满足、快乐和幸福,就是我希望读者能够收获的。有时,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比金山银山更加珍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然,琼瑶作品也始终伴有争议,面对两面倒的评价,琼瑶直截了当:“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任何看法。”她说:“喜欢我的读者,是我的知音。不喜欢我的,根本不会看我的作品。看过我的作品而不喜欢的,就不会看第二部。我手写我心,没有时间去研究读者的评价,也不会去迁就读者。读者们各个不同,就是想迁就也无从迁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琼瑶,会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她只是简单地说:“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生活就很好。”而在新全集的自序里,琼瑶这样写道:“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本小说,或是好几本小说,我的人生也一样。”</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大河报】专访琼瑶《“我真的累了!82岁琼瑶突然发长文宣布小别”》</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月11日晚,知名作家琼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千余字长文宣布要跟大家“小别”。琼瑶表示将关闭自己社交平台留言版,她说:“时光匆匆,我八十二岁了。视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亲爱的朋友们,我真的累了!我好想海阔天空的去云游四海。随心所欲的写我的小品,即使写不出来,我的人生,也够丰富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文中,琼瑶写道:“在这三年里,我面对了很多负面的事;生离死别、背叛、栽赃、谎言、抹黑、颠倒是非……但是,我没有被打倒,反而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正面的思考。人,不经过黑暗,怎知光明最好?不经过病痛,怎知健康最好?不经过失去,怎知拥有最好?不经过伤心,怎知道快乐最好?打击不是坏事,是考验你的良药。虽然苦口,却能治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说:“想当初,我曾经煮字疗饥,我拼命地写、日以继夜地写、呕心沥血地写,那时不止疗饥、还要圆别人的梦!现在,我不需要那样拼命了!我很想无牵无挂的、从容自在的、没有负担的、兴之所至的,去写一些我的生活小品,人生体会,心灵小语,真情告白……再来和大家分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回忆称,从2017年开始,她的生活是一段“奇幻之旅”,复活了自己被消灭的65部作品,又写了几本新书,直到完成八十万字的《梅花英雄梦》并再出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琼瑶希望所有的朋友,在这新冠肺炎时期,“爱护身体,健康快乐,珍重珍重再珍重”,并附上两首小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诗(其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昨夜星辰昨夜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星辰闪烁风呢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夜之星非昨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昨夜悄然已无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苦写雨濛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悲写翦翦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笑写小燕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泪写江雁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岁岁年年太匆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年岁岁人不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里众人时时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外几度夕阳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开在苦寒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乱世才能见英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写完漫漫梅花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轻舟已过山万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花间一壶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独坐无相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中自有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伴我一身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笑看人间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笑对满天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知我无牵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容且徐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性错过最想嫁的人,会越来越挑剔;而男性错过最想娶的人,会越来越随意。挑剔,是因为都不如你,随意,是因为反正不是你。</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痴情难解寂寞恨,一生一世一身情。风瑟瑟,雨淅淅,檐下柔情,阶前爱。一见钟情一倾心,恩恩卿卿,尽在柴盐油米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婚外情,移情别恋</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汉族社会伦理道德和立法的基础是“三纲”和“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这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根据“天人相与”的神学观点、发挥春秋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总结而来,其后一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观念。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但封建士绅阶层普遍存在纳妾现象,在亲属的亲疏观上,以父系为中心。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故汉族古代的人口观主张“多子多福”。在此基础上,子对父应尽忠尽孝,其中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最高体现。这种宗法制度的扩大,则表现为“子民”对最高统治者“天子”的道德规范。所以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尤其是禁锢和压迫女性的工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并不是良莠不分地实行拿来主义,西方的性自由同时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有人认为男人好色天经地义,是生理本能。大家都出轨,道德制度变摆设,婚姻毫无责任成无厘头闹剧。纵有千万种理由想移情,冲破束缚笼,狂作自由鸟。爱就爱了,没有你,没法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有人认为钱来的太快太多,就开始见异思迁变心了。“世上没有男人不贪财好色,也没有女人不贪慕虚荣,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淑女慕贵,恒之以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引领一个时代的琼瑶剧,现在全部被贴上了三观不正的标签。“自由恋爱”的琼瑶,50年后,被88岁原配林婉珍写书手撕,三观尽毁,堪比狗血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婚外情,心机girl,世纪渣男,小三上位,琼瑶剧三观不正,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吐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轻时看琼瑶作品,里面的爱情故事把人感动的一塌糊涂,现在50来岁回头再看,简直是误人子弟,毁三观,拿着不要脸理直气壮的当理说,琼瑶剧中的痴女傻男所说的台词,经典而叫人目瞪口呆。正所谓:爱就是一切。在不谙世事的年纪,琼瑶的故事总能赚得一票眼泪,但长大后人们开始怀凝,是不是三观都被颠覆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婚外情,出轨,小三上位,这些在婚姻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常常被描绘出滥情的篇章。小三取代原配成为正窒,是个曲折的过程。原配戴了多年的戒指拿下来,上面还有着刺眼的痕迹,小三有耐心等那痕迹褪去,再选个戒指烙上自己的印记,虽然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对痴情的人来说,等待总有希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琼瑶05年出版的《琼瑶与平鑫涛的坎坷之恋》的版本里,讲述她自己的可怜和无辜,也对林婉珍抱有歉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忽然间,我对她就充满了同情。这一个无辜的女人,为鑫涛付出了她的青春,她的爱心,又为鑫涛生了三个子女,最后却莫名其妙的被判出局!这太残忍了!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真是千错万错,实在不该接受鑫涛的感情,实在不该卷入别人的婚姻里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相对无言了好久,才开始谈话。我们谈了很久,谈了很多,也谈得很深刻。如今,已无法把我们所谈的话,——记下。只记得,谈到最后,我很激动,很恳切,很真挚的对她说:“如果你还爱他,不准备放弃他,就牢牢的守着他!他走到哪里,你跟到哪里,他可以来我家,你也可以来我家。只要你不给他机会,我就不会给他机会!无论如何,你是妻呀!你可以名正言顺的跟着他呀!” 感情的事没有对错,个人有个人的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段曾经看似鹣鲽情深的感情,如今被平鑫涛前妻林婉珍出书《往事浮光》点名10大罪状,直指琼瑶破坏她的家庭。该书以“沉默50年,终于发声”为主题,以原配身份揭露真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婉珍的儿子说:这书里的四万字仅仅写出了当年她痛苦的万分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书中她揭露了琼瑶逐渐渗透她家庭并且从小三扶正的经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婉珍的书出版一年后的2019年5月23日,平鑫涛终因心肺衰竭辞世,享年92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鑫涛和林婉珍的儿子平云透露,父亲去世当天早上,姐姐去看他,当时父亲状况很好。姐姐便将母亲在饭桌上的话转述给父亲了,她说:“妈让我告诉你,她原谅你,不生气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天,平鑫涛便安然辞世了,这显然并不是凑巧。平鑫涛死后,按照他九年前定下的遗嘱:皇冠出版部分交给平家子女,可园(琼瑶台北别墅,约人民币5.6亿)和影视产业则给琼瑶。这之后,平云依照母亲的吩咐,停止了一切与琼瑶阿姨的纠葛,他说:“父亲已经走了,我们之后也祝福琼瑶阿姨,希望她也可以安心过她的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段属于那个时代的恩怨,终于,也就此结束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香港武侠片,琼瑶言情剧,日剧,韩剧充斥着大陆娱乐频道,如今,数字化时代,人们追逐视野更开阔的新事物,宫廷戏,抗战戏,谍战戏如雨后春笋,丰富着人们的视觉盛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伦理爱情是影视剧里不可缺的旋律之一,虽然琼瑶剧里不遗余力的鼓吹赞扬爱情,制造纨绔、滥情、出轨,但这种三角恋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只是一二个人的爱,这种爱和爱一个群体,爱一个民族比起来,足够自私,足够狭隘,所以琼瑶剧注定要淘汰萎缩,即使他们爱的再死去活来,再惊天动地,也只能短暂的赚些眼泪。</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代不同了,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在不断提升。无论是西方大片,还是国产高票房的商业片,人们的审美观随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比如,吴京的主演《战狼2》电影,票房突破60亿。充满浓浓的人情味,爱国情调,满满的正能量。</span></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南浦月 • 携手相见重一刻</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别后相逢,满城灯火流离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妙言声听,目见依窗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心幕涟漪,柔媚香人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多情景,细吹风劲,谁念卿身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灵与欲</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灵性与智慧,是天赋也是生活历炼中造就的。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那么耀眼辉煌,与他(她)的学历无关。比如李嘉诚学历不高,却是跑码头的能人。资产大转移,见好就收。闯天地,需要胆识和富于冒险的精明头脑,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自身的阅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大摆摊卖肉的陆步轩,漂亮前妻让他债台高筑,普通的现任让他绝境逢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阅人无数,情海商海自由驰骋,身经百战,人生之道挥袖善舞。经验积累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磨练的过程,此时,学历摆显苍白,正所谓博士后不如卖茶叶蛋的,而阅历却章显举足轻重的位置。男权社会的女名人不也如此造就的吗?天赋和机遇,外加地域优势互补,名人就在无形中产生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优雅与迷人,往往让人产生迷离之欲念。4月4日台北,中视最新八点档大戏《太祖秘史》,即将于四月五日磅礴登场,由红遍两岸三地一线性格男星马景涛,及玉女掌门人陈德容携手合作,诠释清朝开国君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的丰功伟业与爱恨情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在试片记者会上,两人十指相扣牵手出场,还为了纪念第六度合作,看到陈德容性感的身材相当惊艳,马景涛突如其来对陈德容又吻、又搂、又抱,险些让陈德容招架不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景涛与陈德容从合作琼瑶戏剧开始,继《梅花烙》、《水云间》、《明天有你》、《新蜀山剑侠》、《酒堡往事》后,第六度合作,马景涛透露:“陈德容是我合作过最多次的演员,她今生应该没什么好遗憾的吧!”惹得一旁的陈德容哭笑不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景涛还笑说:“为了纪念难得的缘分,应该抱着她好好的亲一下!”之后马景涛随即抱起陈德容,开心的转了好几圈,陈德容事后透露:“马哥太HIGH,我头都转晕了,还要随时担心裙底走光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度合作,两人没传诽闻,但拍戏默契一流,陈德容说:“如果需要拍感情戏时,马景涛会来问我,可不可以握你的手,好培养感情。”马景涛接着补充:“只要手一握,就会电流相通,感觉自然就来了。”无怪乎两人可以成为屏幕上情侣专业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已经合作过这么多次,马景涛惊讶于陈德容上围34D的好身材:“合作了六次,第一次发现她身材这么好,以前拍古装都包得紧紧的,害我现在不太敢正视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会后,又瞥见陈德容手臂上细细长长的汗毛,还轻摸了一会儿,除了赞性感外,还开玩笑说:“听说汗毛长的女生,性欲强喔!”搞得陈德容受不了,哇哇叫说:“你不要再摸了,我要告你性骚扰啦。” 咆哮哥就是这么任性。</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祸生于淫逸,患始于声色。诸多贪官的殷鉴就在眼前,钱色合流,必是毁灭之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抵制诱惑,不做墙头草,也不做吹须拍马之事,清者自清,岂不更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人有没有邪淫,看一个人的真阳和真阴。邪淫之中,意淫最可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到漂亮女人,帅气男人,就意淫,就去套近乎,这是意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时候正所谓红颜祸水鬼迷心窍,说白了还是自身没有摆正人生的正确位置,到头来人财两空悔恨莫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儒释讲,邪淫之人,要多念地藏经,多拜地藏菩萨,要多忏悔,多积累阴德,把业消除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钱能使人变坏,这不是绝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贪官这么多,前腐后继不绝。</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抱朴子曰: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轨找情人有多种合理和不合理的原由。现代社会男人婚外情包二奶缕见不鲜。古时尚有三妻四妾,现代人照旧学习继承这种遗风,令人不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三妻四妾类指妻妾众多,《庄子》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载,汉人除了嫡妻外还有偏妻、下妻、御婢等《陔余丛考》考证:小妻、傍妻、下妻、庶妻、皆妾之称也。</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生活、生命、生存</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哲学家与思想家均善于思考问题,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思想家喜欢驼背弯腰,把身体变成一个问号的形状,表示喜欢思考,然而这两类人的智慧,有着不同的偏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思想家偏重于如何运用规律,哲学家专注于认识和把握规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思想家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完美结合;哲学家更重精神世界的构建,通常不重视物质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思想家的思考更有广度,关注天下苍生的总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思路、建议;哲学家的思考更具高度和深度,更具抽象能力,思考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和真理性的问题,提供人类认识自己、思考问题的原则、范式。就拿时间这个问题来说,哲学会去探究什么是时间,时间有没有起点和终点,时间的准确定义是什么,而思想家则在思考时间在生命里具有什么意义,人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多数情形下,学了哲学,头脑变得复杂抽象,灵魂愈加深刻,绝亡也就更加痛苦。女人出于天性,大多不喜欢哲学。女性的智慧绝不在男性之下,她们在感性和直觉方面远胜于男性。翻开历史,名垂史册的女诗人女画家比比皆是,温情感性,湿湿细腻是女人固有的特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人的三观则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分别是思想,格局,和心胸,真正厉害的女人,样貌不一定出众,但三观一定靠谱三观正的女人思想上有远见,不会把自己的一生限定,不会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的身上,谋求经济独立,知道依靠别人是不长久的,没有永远的靠山,懂得从自己出发维护自己的生活,也不贪图眼前的安逸,努力保持自身的价值,懂的只有提升自己,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才能永远不做被厌弃的那类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包括以下九种:一、享乐主义人生观;二、厌世主义人生观;三、禁欲主义人生观;四、幸福主义人生观;五、乐观主义人生观;六、生死主义人生观;七、共产主义人生观;八、自由主义人生观;九、英雄主义人生观;人生观反映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人生态度,表现为一种气场,他给人一种印象和感觉,他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这种具体的印象和感觉来自哪里,就是来自价值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什么是情投意合,什么是臭味相投,什么是物以类聚,其实就是价值观,嗯也是人生观的表现,是你对人对事的看法如何?判断你及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等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是光荣还是耻辱等等,一个人可能有多种价值上的取舍,涉及,但一定只有一种核心价值,在多种事物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取舍最反应他的价值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价值观的类型包括以下六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理论型价值观——把追求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喜欢用理论来理解事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政治型价值观——推崇权力和地位;认为支配他人、指导他人和组织行动有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社会型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力求爱自己,爱他人,相互关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审美型价值观——美和协调比什么都重要;重视自身形象,洁身自好,厌恶同流合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经济型价值观——重视实用价值,强调学以致用,习惯通过经济效用来判断行为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宗教型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用宗教思想和仪式来指导规范自己现世行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价值观】什么是好的/坏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重要的/不重要的。很细微、琐碎,深刻的影响你,同时间接影响你身边的人,无数个基于价值观的选择组成你的人生,以及带领你无限趋近你的人生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观】人生是怎样的。很飘渺,但很重要,你会通过人生观的实现影响这个世界,以及周围人的世界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观】世界是怎样的。很宏大,但又很细腻,无声无息的决定着你做出决定的方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三观之间既有递进的层级,又有回溯的影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顺序是先形成世界观,然后才有人生观,最后才有价值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观是世界运转的规律和逻辑关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单来说就是唯物或者唯心,当然社会主义接班人都是唯物主义,不过唯心不能简单的理解成神、鬼、命运等,而应该是精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观就是活着或死去对于你的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唯物讲求科学规律,人死灯灭。而唯心就像宗教,佛教有轮回转世,上帝有最终审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价值观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最可贵是爱最尊贵、改变世界最珍贵、体验最宝贵、尊严最宝贵、权利最珍贵、信仰最珍贵等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观没有对与错,只有是否协调和统一,你拥有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却又有唯心主义的人生观,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纠结。完整的三观会让人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做事果断干脆,心思澄明。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观正的女人大多旺夫旺家,不会很傻很天真地爱上渣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琼瑶剧的最美女主角之一,陈德容向来以温柔似水、貌若天仙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过目不忘。然而,此番陈德容在电影《泡菜爱上小龙虾》中颠覆以往女神形象,饰演一个性格强势的经纪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这样的角色转变,她也解释到:我看到这个角色之后就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跳出原本的舒适区,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反差让观众不得不期待她在影片中的表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泡菜爱上小龙虾》发布会现场,陈德容身穿粉红套裙,黑色高筒靴,青春味十足。陈德容专门分享吃小龙虾的独特方法,不仅亲自教授剥虾技巧,还送给台下观众品尝。她自己也笑称:“其实我以前是没有剥过虾的,但是看到美食,看到虾,就会觉得很好吃,很想去尝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美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琼瑶女神,与如此接地气的中国美食小龙虾相结合,让人很难联想到二者之间碰撞出来的火花会是怎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42岁陈德容内地拍新戏《泡菜爱上小龙虾》,着超短裙不惧走光,脸部圆润粉嫩甜笑,但是岁月在脸上的痕迹还是很明显。虽然极力用妆容遮掩着,但是陈德容也不复当年的楚楚动人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这样的角色转变,她也解释到:我看到这个角色之后就很感兴趣,因为这是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跳出原本的舒适区,尝试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反差让观众不得不期待她在影片中的表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发布会现场,陈德容身穿粉红套裙,黑色高筒靴,青春味十足。镂空无素的服装设计显得轻便巧妙不失时髦,步入中年的穿戴就有比较减龄效果,陈德容后脑扎马尾,将蕾丝镂空和粉色百褶裙搭配在一起,成熟优雅又充满少女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德容专门分享吃小龙虾的独特方法,不仅亲自教授剥虾技巧,还送给台下观众品尝。她自己也笑称:“其实我以前是没有剥过虾的,但是看到美食,看到虾,就会觉得很好吃,很想去尝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梅花烙》一出,让人惊叹,世间竟还有如此美丽的女孩,年轻时的陈德容,真的是美的温柔,美的安谧,陈德容那双大眼睛,迷倒了千万观众,如今陈德容也是42岁了,颈部已出露绉纹,让不少网友好奇陈德容老的快的原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尤其在近几年,她的脸蛋、眼角却垮得厉害。曾经的女神味消失了,松垮的脸蛋充满了大妈气息。其实,陈德容老得快的原因不是因为保养不但,有人说是因为陈德容的面相比较容易变老,一旦上了年纪很容易显老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衰老是过程,是必然。年轻气盛不怕死,人到夕阳近黄昏时,会感叹良多,诸事未办完,未竞事业,有点重头再来一次的雄心,但油灯枯萎燃尽,火苗也就随之熄灭。澳门赌王何鸿燊98岁逝世,花20亿种生基、买七星灯、打养脑针,也未能活过百岁。道法自然是人生规律,老祖宗的智慧是灵验药方,普世价值的集成体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少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里面的英雄好汉,对人性、时代苦难,易产生不平心理,感到前途渺茫灰暗,发泄异样的悲观厌世情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有别于无奸不成商之“奸诈”,那种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产生老谋深算、沟壑满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记,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感慨英雄迟暮心理,弹指一挥间,无奈一把辛酸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纪到了这地步,人生经历颇多,缅怀自己的遭遇,吃过别人的亏,遭过不公待遇,而《三国》正好是各种图人的计谋,阅读后,猛然觉醒,徒增愤恨,进行报复,非美事也,所以老来品《三国》会打破平静的心境,不如废卷掩思,释重。</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鹊桥仙 • 人间漫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柳丝倒挂,桃花展放。</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楼外雨声渐去。</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台前中空玉人持,初又见、质清神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网云有翼,粉头无数。</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寻探名门心路。</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人间情恨续尘缘,爱无尽、一生漫舞。</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生命之树常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的吟霜,清纯脱俗,我见犹怜,初见白吟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多少人被惊艳。含情泪眸,哭相怜惜楚楚不忘,断人肠的结局,无人再可超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三弄之水云间》中的杜芉芉,一位极富中国古典美的少女,一场欢合凄美的爱情故事。“水是西湖,云是天,踏遍红尘路,结伴水云间”。风波起,一群放浪形骸、无拘无束的画家,种种悲欢离合的过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帘幽梦》中的紫菱,低首凝眉一顾盼,皆是欲语还休。“我有一帘幽梦,欲诉无人能懂,窗外更是露重,今夜落花成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的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约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关于乐曲的产生,一般说法都把它归及东晋时期(317—420)的桓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歌曲“梅花三弄”全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尘自有痴情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笑痴情太痴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若非一番寒澈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得梅花扑鼻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 - - - - - -</span></p><p>问世间情为何物</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只教人生死相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人间多少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消魂梅花三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一弄断人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二弄费思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三弄风波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烟深处水茫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爱情、友情、亲情,婚恋不可能一直在梦中云端卿卿我我,脱离现实的痴狂,那么离分手不会太遥远。真情、真爱、真挚,从来就无需过多的花言巧语表白,爱在心间,理解,理性,宽容,人性之真善美,令人赞叹!</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英、日、土耳其等国的武装干涉,内临各种反抗势力的骚扰,全国饥荒严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列宁的卫士瓦西里前往乡下征粮前,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妻子安慰道:“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瘦弱的妻子把家中仅有的一块面包悄悄地放进瓦西里的口袋里,瓦西里在和妻子分别时,又偷偷把面包放回了桌子上…</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人者多欲,其性尚私?</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人研究儒释道经典,孜孜不倦读书为做官,改变生存面貌。现代人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透过一个小屏幕可以观看全世界。有时候,广告娱乐节目泛滥过度,人们变得浮澡盲从。真的变假的,假的变真的,无所适从。在市场经济政策下,“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是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念。</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b></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豪华的婚礼场面,镁光灯下男主深情起誓:“我爱你”。“白头偕老永不分开”。女主痴情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吻,仰头微闭的眼睛静候梦的开始。镜头记录着鲜花簇拥的美好时刻,亲朋好友齐举杯祝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步入两人世界的生活,物欲、权欲、情欲随之袭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人想要认识和发现真实的自我,首先便要直面自己的情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东亚文化的语境中,对“欲”的扭曲和压制都是维持道德体系的重要因素。在所有的欲望中,最被提防的就是情欲,因为相对于物欲、权欲而言,情欲完全是天性的释放,是用多少道德文章都不能根除的原始野性的力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西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而众多艺术作品所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情欲的解放。雕像和画作中自信坦然展露壮硕健美身体的众神与凡人、莎翁剧作中在情欲驱使下发生的一个个悲喜剧,都在用最浅显的表现形式向传统道德示威,促使人们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情欲是人的本性中自然真实的存在,它本身是没有任何道德色彩的。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敬送的999朵玫瑰花,山盟海誓,神魂颠倒,巫山云雨,一切在天亮以后说分手中拉开帷幕,一场游戏一场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结婚是那么童话般隆重,离婚却是轻率而随意,快餐时代,择食观念新变化,不再追求食材营养吸收和价值。名星名人离婚抓抓一大把,普通人不计成本随摩仿,何来离婚资本?浮澡喧哗的氛围下,相亲上节目,秀着博眼球,娱乐吸流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殊不知爱情是最为自私的东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房价下跌,跌的是它金融属性那部分,房子用来住就不值这么高的价。房子炒暴了,跌得更厉害,泡吹大了就会破。同样,爱情是理解和宽容,不是挂在嘴边吹的,表白爱你一万年,到时给打脸怎么办。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明星离婚的多,婚姻福报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空话。为什么当初一起分享一盘青菜时,他们都觉得生活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而现在有了金钱、房子、车子,富裕了很多,却没有了当初同舟共济的激情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人们对婚姻的态度。生活在贫困地区社会底层的人,各类资源匮乏,离婚率低,他们不敢离婚,离了婚,养不了家,养不活老人孩子。城市的离婚率高过于农村,对于中产和上层人来说,通过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他们有足够的条件和底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代社离婚增高的原因,在婚姻里不要说谁变了,不过是社会变了,你的生活在改变,才会适应自己本身价值的婚姻,离婚也许不是最初的愿望,这个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可能是一种解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离婚率已经使很多年轻人不敢相信婚姻了,各种CP的炒作,绯闻,都是潜在的威胁,如果没有时间沟通,芥蒂将会一直存在。多数时间在外漂泊,家庭归属感减弱,争吵、冷战;疑惑、矛盾成为消耗感情的催化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前什么东西坏了都想着修,而现在只想着换。夫妻之间若不能共进退,同担当,谈何白首不相离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不应被有些媒体的负面新闻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娱乐圈的明星婚变决不是仿效的榜样,风气和潮流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会从鼎盛到衰弱转变,切记,结婚不容易,离婚有风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娱乐圈待得越久,她越向往简单的生活。冷静自持,或许让人走得慢了些,但一定让人走得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女为悦己者容。时尚潮流千变万化,连衣裙的地位一直都不会变,在女性的衣柜里总有它的一席之地,丰富多彩的款式能够满足不同身材的潮流女性,可雅可韵,尤其是对于身材曼妙的女性来说,满满凹凸感勾勒出来的曲线是那么真实,风彩迷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面对生活,拿得起,放得下。没有怨恨,更是释然。 “缘份过了,让人走,好过朝思暮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计较,不是为了放过别人,而是要放过自己。坚毅,酒脱,打破婚姻枷锁桎梏,握住一缕缝隙里的光,度过明媚的日子,重新做个局外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份骨子里的刚强一直守护着她,跨过眼前的沟壑,追求远方的星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山得似巫山好,何叶能如荷叶圆。</span></p><p><br></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十五年的旷世之恋,却依旧足以让人唏嘘喟叹:向来情深,奈何缘浅!</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祖贤,90年代初,与张曼玉、钟楚红、关之琳并称香港影坛四大名旦。媚女,鬼女是她的代名词。1987年,一部《倩女幽魂》集梦幻、风情、出尘之味于一身,红遍亚洲。1993年,《青蛇》达炉火纯青之境,风华绝代的见证。2003年,《美丽上海》息影之作更是本色出演。王祖贤与齐秦及林建岳的两段爱情故事曲折离奇,息影之后,潜心佛学的“小倩”翩然离开,留居加拿大。</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颂经拜道</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术”的实质是权术谋略,“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足强权威慑。儒家的智慧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先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并百折不挠地到处宣传这种理想,直到人们心悦诚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法家是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改变和亵渎的。世间的人是有限的,对于道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要无为,然后才能无不为。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万物的自然运行就是圣人的主张。人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顺应自然,在现实中就容易招致祸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历史的进程中,道家、法家、儒家的智慧从来没有单独存在过,总是相互融合,甚至进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消长而已。三家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持点,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祖贤是第一个封神的,在女神这个词出现之前。王的三个称号分别是:亚洲美神,玉女美神,亚洲第一美腿(这个是日本评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导演徐克说,王祖贤美得“倾国倾城”,是不需要化妆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家倪匡说,王祖贤美得“艳光四射,不可逼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7岁出道,20岁巅峰,27岁隐退。与齐秦那段15年的虐恋,让王祖贤心灰意冷,远赴加拿大,最终淡出公众视野。</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青霞,时代女神,年轻时候英气惊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秦汉相恋擦出爱情火花,22年修正无果,另嫁商人,结局是分道扬镳,从婚姻枷锁中出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作为台湾七八十年代最当红的女星,早年的林青霞的确扮演了许多花瓶类角色,我觉得扯太多“气质”、“风采”之类的辞藻都太虚,因为林青霞就是玉女掌门人,就是直截了当、干净利落的漂亮。亦舒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她的漂亮不在五官之间,而是一切皆尽善尽美,连鬓脚、耳珠、眉毛、牙齿、手指、肩膀,甚至是双脚与脚趾,都无瑕可击。(节选自《自得之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的,在从来没有停止过看脸的地球上,她的颜值几乎撑起了整个宝岛娱乐圈,甚至一度被评为东南亚最美乃至亚洲最美。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青霞醉酒,张敏回眸、王祖贤脱衣、朱茵眨眼,并称香港黄金电影史上最让人流连忘返的经典一瞬,在与徐克合作拍摄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上,被那个女魔头林青霞给彻底惊艳。那一年她37岁,将剧中的香港第一美人李嘉欣及玉女大美人关之琳都艳压一筹。林青霞的美不是很有侵略性,与娇滴滴的美人儿不同,她有一股带着英气的眉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西方媒体认为奥黛丽赫本最美,而东方最美的就是林青霞。从琼瑶文艺片中清纯飘逸的女主人公,到东方不败在水中喝酒的镜头,浓眉大眼美到窒息的风情姿态,堪称经典,此后再也没有这么美的东方不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秦汉不结婚是因为前妻说过,他什么时候跟林青霞结婚她就跳楼。秦汉顾及前妻的感受,也对得起爱情男主角的身份,为了林青霞再也没有恋爱结婚,孤独终老。而林青霞最后嫁给了婚姻,是无奈还是梦醒?竹篮打水一场空,豪华婚姻难逃誓言的初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秦汉不曾再娶,当年的白马王子,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活了一把年纪,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恋爱,除了一对儿女,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令我动容了。”</i></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面对媒体,他从不说林青霞半个不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曾经在《可凡倾听》中秦汉说:</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人生就象一场盛宴,挑最好的一部分吃了,剩下的也就无所谓了。”</i></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辜负林青霞,老去的秦汉只剩孤独。孤身一人,未必就是孤独,有时候,孤身只影是梦的开始,孤独是一种美。</span></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从此山水不相逢,莫道佳人长与短。”</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龙出对子:冰比冰水冰。一下子难倒了金庸和倪匡,金庸不出下联,先给出了一个横批:此联不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港才子们都接不上的对子,况乎普通凡人?结婚又离婚,再婚再离婚,似乎也是没有答案的结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壶很醇的酒,刚开始比较青涩的味道,从“窗外”到“东方不败”,新的元素增加了,味道会不同,随着时间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甘甜。在经历了时光摩挲之后,不断发酵才变成醇香美酒,少女成为少妇,烈酒成为醇酒,酒越陈越香,越甘美,之所以女神东方不败,就在于神韵,犹似老酒香气四溢而久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都说岁月从不败美人。其实,不败的是美人留在人们心中的感动和震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性、爱、情</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渡边淳一:女人表面上都喜欢高雅的男人,但却更愿意接受 `渣男 '</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男人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骨子里都扮演透露出花花公子情愫。情场老手,背后不乏姑娘名媛跟着一溜转。女人的虚荣心理在痴爱的表象前,一览无余,无法自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渡边淳一在他的作品《女人这东西》里说:“相信世间存在永恒的爱,并且热衷于此的,大多数是女人。成熟的男人会本能地觉得它靠不住,无法相信。稚气未脱的男人经日累月,随着恋爱、结婚,终有一天也会意识到这一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认为,女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永恒的爱,而男人则不同,年轻幼稚的男人或许相信有永恒的爱,可是随着对爱情、婚姻、责任的逐步了解,终将会变成一个不相信永恒的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爱情,他还提出,女人表面上都喜欢高雅的男人,但内心却更愿意接受好色之徒,而这正应了那句话“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那种天生就带一股邪邪的坏的男人,要比优雅之士更有吸引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加利亚社会学家瓦西利夫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写了一部引导人们如何更加理性地认识情爱的著作《情爱论》,对人类情爱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什么是爱情的本质,读来令人醒醐灌顶,耳目一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古代有中国的《素女经》,印度的《爱经》,都是描述人类情爱智慧的结晶。人体阴阳相吸,恋爱,作爱,是人类情感表现的形式,得到释放于平衡欲望,至于房中术,炼丹术似乎又走向另一种极端。而纵欲有害无益,养生经偏方随之而来,戒勉不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情色和色情其实就是你看待它的角度,正确的角度看,它就是可以摆上桌面的情色,而角度不对,它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色情。</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她那解钮扣的纤手动作做得那么一丝不苟,如同在做一件神圣的事,虔诚细致不可侵犯,优雅而熟练。</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渡边淳一能把情色玩得炉火纯青,对男女感情和男女那点事摸得门儿清,这与他是医生起家有关,毕竟医学对人体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年纪,甚至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会发现渡边淳一作品中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是非常的细腻入神,并非那么多造作和啰嗦。</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罪与罚,春色无边,爱殇荡巫山</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睡过之后才会有爱情?婚外情,爱上一个不能在一起的人,伤感让人象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黑暗的看不到天,找不到出口。沉溺在这样的黑暗中,象一个人孤独的坐在路边大树的阴影下,静静看路上人来人往,别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孤独,你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只有这样,受伤的心才能感到一丝安全,这样的孤独一直在诱惑你.。</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纵然相识不相逢,何须牵,尽凄凉。相思无处隔江望,泪两行,鬓如霜。</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贫穷的年代,读书人苦苦追寻阅读黄老的道、孔孟的释、李杜的诗、苏辛的词,当代文学史上却出现“用下半身写作”的女作家们现象,比较著名的有棉棉、卫慧、九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棉棉的《糖》反映社会时代问题,整个意境灰暗却富有激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卫慧毕业于复旦中文系,有些作品译成31种文字,在国外上畅销。她的半自传体《上海宝贝》引爆了中国文坛广大争议,风靡了中国年轻一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九丹影响力最大的《乌鸦》是描述一群怀着碌卡梦的大陆女孩,在国外留学卖淫的过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灰暗、堕落、沉沦、挣扎、情欲,不同阶层人的不堪痛苦,颓废或堕落,几乎都存在于她们的文章里。因此,她们的作品承受热议、批评、嘲讽。</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当作家们还在书城坐堂签名售书时,有位作者借性爱日记在博客上发表《遗情书》成名。她就是木子美,在“身体写作”风潮中横空出世。这是纸版书削弱的时代,网络传播更快更广,这个中山大学毕业生,同时带有知识编辑的光环,木子美很快成为公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性的外化是金钱和权势,身体则是人类行走世间的载体。中国人的文化偏向内敛,对性又一副讳莫如深的态度,这种环境对人的压抑自然不言而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蛤蟆镜、喇叭裤、迪斯科,身体写作靡靡之音摇滚乐队,日剧、韩剧、琼瑶剧,武打片,一切都是新生的,痛苦与迷茫,爱欲、权欲、情欲,也都蠢蠢欲动,追求自由是精神压抑了太久,人们内心有某种欲望喷薄而出,东撞西撞,不知所向。在各类文明中,性与身体都成为人类进行反抗的武器。喑流只不过涌动在地下,时机到了随时会爆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木子美虽然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但她不是性解放的先驱。她的真诚与无畏被更多人所关注,褒贬不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进入九十年代,发廊、舞厅、足疗、茶窒、会所,某些花言巧语的俱乐部应运而生,更有用性包围男人的贵妇高级会所,涉毒、涉黄随之大量出现,暗娼、妓女再度摆上桌面,有些美名其曰称“伴游”的新生事物也在城市街头做招览广告,五花八门,令人目眩。欲望的无底,性自由的盲从扩张,引发的道德无底线,良心无尺度,使好端端的家庭陷入灾难性的结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木子美现象是性革命的进步,还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是互联网造就的另类还是某个群体的生活方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权利说。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显示社会的宽容性,价值观的多元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悲哀说。木子美的出现是社会的悲哀,堕落腐朽,西方享乐主义,颠覆传统三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炒作说。为了出名炒作,这个有点自残的噱头,是争取有机会一朝成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银河:木子美现象标志着在中国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剧烈变迁,需宽容以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代的步伐一直在前进,棉棉、卫慧、九丹始终有一席之地,而木子美似乎成了过去式。人类的良知一直都是在道德至上的范围内渐行,这是文明的进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苏幕遮 • 几多情几多爱</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莽夫围,游女褪。</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风月窗檐,肌雪光鲜润。</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夜缠绵前戏顺。</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优雅佳人,眸亮痴迷进。</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几多情,纵欲问。</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拥入娇花,牵手心相印。</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再见迷离寻不尽。</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朝暮挽留,郁郁谁知近。</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善与恶,爱欲横流,情湿桃花江</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一个在灵与欲中行走,又用一生赌着“情”字的女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示她远游浪迹及生活视野中的男女情事,充满人生感悟和哲理。这是华裔女作家贝拉所作《远岸的女色》半自传体故事。贝拉的新浪漫三部曲《911生死婚礼》、《贝拉的神秘花园》(新版称《爱情神秘园》)、《伤感的卡萨布兰卡》,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风带走了我的呐喊,芦苇在恣肆的狂舞时默默地伏向了水面,远岸,我的远岸,渐渐地现了出来。”</i></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本名沈镭,上海人,旅居加拿大,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英语老师。她不同与“身体写作”的那些女作家,她的作品灌于情爱和灵欲之间,文字描述细腻和激情,灵动之间带着春色无边,神秘神圣的爱情,孤寂悲欢而空灵极至,情与色斑澜和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有史以来,男作家往往追求创作上的史诗性,注重对于社会化的现实重大问的反映,女作家则更侧重于作品内涵约个人性,较多的愿意表现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与圆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可以说,贝拉与渡边淳一都是写情一流高手,作品读来引人入胜。男女之情缠绵温婉,色而不艳。渡边的人物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决非意识流的惯用手法,所有的心理活生活场景恰到好处,犹如他手握的解剖刀游刃有余,水到渠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从黄浦江漂泊出来的贝拉,其作品更多表现出人物的灵性与原始,浪漫激情而多愁善感,情感的寄托,灵魂深处的悸动,史诗般的爱恋充满人性之光辉。</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那柔滑贴身的绸布内衣撕裂声,突然划破寂静的房间,这声响刺向灵魂深处,迸发出道道呻吟…</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20岁去日本,最初的日子,贝拉说,“真是艰难,我要为生活奔波,打工赚钱,还要学习语言。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放弃了写作。” 之后不久生活很快就步入了正轨。谈起重拾写作,贝拉说:“第一本书是在朋友帮助下出版的,看到封面上写着沈镭(贝拉原名)的名字,我真的太惊喜、太意外了,翻开这本散文集《东京夜色》,序还是贾平凹作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日本山梨县的“下和温泉”据说能够治病,在那里她邂逅了80岁的松本清张,日本作家很亲切,还邀贝拉到东京家做客,他送了贝拉那本最著名的小说《砂器》,贝拉则送了她的处女作《东京夜色》。贝拉说:他对我很好,给我引荐了不少朋友,令我非常感动,他是我的日本的爷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说,“尽管我作品中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才能真正写好它。如果让我去写一些我根本不了解或者没有经历过的生活,那是很难写出感情的。”贝拉一直被冠以“新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评论家白烨曾称她为“写情的高手”。“《911生死婚礼》其实最初就是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9·11’中不幸遇难了,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无法相信在这么和平的年代里,还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有读者问《911生死婚礼》是百分之百真实事故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说:那重要吗?在生活与文学的美系的把握上,很难有什么“百分之百”,都留有一些艺术营造的空间吧。当然除了村上春树当年称自己的《挪威的森林》是“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外。我只能用一个“纯粹”来概括,真情流露的东西很难是“编造”的,聪明人一看就明白。所以,读者认为它是真实的,就是真实的,读者认为它有艺术虚构的成分,那就是虚构的好了。总之,一言难尽。我只能说我被自己如此真实坦诚的勇气打动了。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百分之百的话,那么我的真情是百分之百的,在文学中我已经超脱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真正走进中国人的视野是在出版了《911生死婚礼》之后。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极其震撼了贝拉,“我发现死亡把很多东西永恒了,把很多东西变成了终极的一个愿望。” 贝拉将刻骨铭心的苦与痛都全部倾诉于《911生死婚礼》之中,“写的时候,我把想象中的画面写进去。写这本书是一种治疗,是一种疗伤,不断倾诉会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但没想到,一旦打开感情的缺口,心就很难收住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弹弹钢琴、画画画、聊聊爱情、写写小说,以多才多艺多情塑身的贝拉,实在让我想不起哪位女作家有这番彻头彻尾的潇洒。把家安在自己的漂泊中以及爱人的心里,客厅放着大大小小的行囊,上路的决定就在一瞬间;口袋里揣着的加拿大身份,是她往来世界的通行证。她没有别的女作家那么承重、那么沉重,需在规定的时间交稿、要完成一个个的出版计划,体验社会生活,关注人的命运。贝拉不然,她仅以文学疗伤,只写她自己熟悉的生活,写作是恣意自己情感的方式。她没计划,不限时,让自己充分自由;慵懒着享受爱意滋润,激奋着穿越时空与音乐大师热烈造爱———她北京的新居,别的可以没有,惟独不能缺少钢琴,她们忧在一起,乐在一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不必为生存去工作,终身追求爱是她幸福的职业。过着中产阶层生活,她人生足迹染过东洋色泽,留有欧美风尘,潜意识里还深烙旧上海情调,更经历过铭心刻骨的异国生死爱情。经历了9·11的起死回生,贝拉说,她懂得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她坚信,故去的爱情化做了永恒,未来的爱情会在她生命的某一时刻向她报到。贝拉向往真正的爱情———“他身上既要有很高的文明素养,又不可缺少最最原始的情怀。他是大才子又是拓荒的农夫,在精神与身体上都能开启女人。”“爱情有很多种,有时候,爱是幻想和憧憬,有时就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男人,但不能一天没有爱情。我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2005年1月11日,记者在贝拉北京的寓所采访了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花间道》,爱有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去年9月,贝拉完成了《家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上海魂》的创作。作为三部曲的首打书,贝拉对该书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至今还在不断的润色当中,“这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告诉人们,财富给人带来的不完全是幸福,有时候它甚至会给人带来压力、痛苦,我觉得人还是终生应该活在爱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随着贝拉云中漫步雾里看花,一会儿是口若悬河优雅成章的普通话,一会儿是接手机时的吴侬软语上海话,一会儿又是不经意间的英语口语,贝拉细节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是她的憧憬灵欲结合的爱情风景,她执著纯粹地生活在古典浪漫主义的“舞台”上,真实开放在自己的一部部作品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我的小说本无意表现文学的魅力,而正是为了展示爱情的风景。我梦想在人类的信仰与爱情之间寻求到平衡点。毕竟,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种族,能让我们大痛大美、大狂大喜的,除了爱,还有什么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这本《花间道》写了我认识的一个在日本的苏州女孩的故事。迫于为父亲治病用钱,委身于她不爱的男人,成了小情妇,但精神上强烈地爱着在网上邂逅的情爱大师。当最后得悉那两个男人其实就是同一个人,且还是母亲当年的旧相好时,女孩彻底崩溃了……我希望能通过这部小说,给现代的年轻人一点警醒。告诉读者人要追求的是灵欲合一,灵欲分离的结局,不是毁灭就是麻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贝拉说自己只写爱情小说,“文学跟爱情是互相的。有了爱情,就有表达、倾诉的愿望。在我整个爱情世界中,文学也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如果没有文学支撑着自己的情感,对我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我的作品是强烈表达这么一种观点:人应该活在爱中,终生活在爱中。我的人生漂泊之路是一条漫长的情爱苦旅之路,我始终是带着自己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人类浩瀚的爱情世界的;我的眼睛看到的总是爱情的风景;我的耳朵听到的都是爱情的脉动;我的鼻子闻到的全是爱情的芳香;我品尝到的更是爱情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也许,你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你可以从贝拉的作品中感受到爱情的风景、爱情的脉动、爱情的芳香和爱情的味道。</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爱与性是一致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所以,我如果爱一个人,与他保持灵欲的亲密接触时,我满脑子都会是他,不会对其他人产生性幻想的。我能做到就是相爱一辈子也会令对方或自己像坠入情网的第一天般新鲜刺激,女人要学会出其不意地营造氛围。”</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文学是最好的治疗方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大概在18岁的时候,就有了文字上和精神上的初恋。”那时候,贝拉对书架上外国名著中对情与爱的描写非常关注,她把一些精彩的段落抄在小本子上,从中选取部分用到给恋人的回信中,“我觉得,初恋就是文学的启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漂泊是命中注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上海到日本,从日本回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北美……漂泊十几年的贝拉还在漂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说,这是命中注定。“从20岁开始,我就不停地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9年前,算是在多伦多定居了下来。但心还在漂泊中,还在寻找。我血液里好像有不安分的因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得远游,要走一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钗头凤 • 琴 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春情短,秋光卷。一夜缠绵瞒眼断?</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抚瑶琴,曲殇音。小河流水,暗影随临。</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深,深,深。</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人难见,离心乱。聚欢悲旅情无限。</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语无禁,爱伤侵。鲜花开处,浪迹平林。</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寻,寻,寻。</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为爱生,为爱而创作</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魔咒钢琴》是贝拉长篇小说“犹太人在上海”系列之一,故事写的是上海曾经在二战时期敞开宽容的怀抱,接纳了3万多犹太难民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两位男女钢琴家。小说出版不久,就被上海电影制片厂买断电影版权,英文版小说是由美国首席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他也是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曾在接受新华社与《文汇报》采访时说:“我相信这部《魔咒钢琴》的英译本,对西方读者而言,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影响有望超过我之前翻译的中国当代小说。”葛浩文几乎翻译过最著名作家的作品,比如莫言、刘震云、贾平凹等。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魔咒钢琴》的重要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这部《魔咒钢琴》的创作体会深刻,她说:整部作品的确涉及到不同文化和民族的背景。这得益于我年少时就远涉重洋的经历。当时年纪小,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世界,对爱情、对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充满好奇却又朦朦胧胧。每到一地,如同新生儿一样咿咿呀呀地学习当地陌生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包括模仿皇室女子高雅而亲切的礼仪、走入神圣的教堂供奉出自己虔诚的心……有时候真想参与其中爱一回、哭一回。</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犹太人在上海</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艺谋是华语影坛标杆人物,他的存在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国际电影节中,具有权威性,艺术性,科学性的电影奖行:戛纳金棕榈奖、柏林金熊奖、威尼斯金狮奖,而好莱坞电影现在是世界电影业最大的市场,是当今世界影坛的主流,他们通过电影让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奥斯卡金像奖的含金量和权威性也非常之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犹太人在上海”系列作品,一、《魔咒钢琴》,二、《幸存者之歌》(《香肠男高音》),三、《遥望金色圣殿》(《哭泣的小提琴》)。贝拉的巅峰之作《魔咒钢琴》由上影集团与美国好菜坞金牌制片人迈克•麦德沃、奥斯卡最佳导演莱文森、电影编剧尼古拉加斯•梅耶、电视剧编剧丹妮拉•库恩和小说原创作者贝拉共同组成制作团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影集团与贝拉签约,决定将《魔咒钢琴》搬上银幕。作品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对异国情侣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二战时期逃亡的犹太人横跨欧亚,最后在上海找到收留自己的“诺亚方舟”的经历。整个故事以一架黑色钢琴为支点,悲情史诗般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与海派文化的包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电影编剧尼古拉斯·梅耶表示,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自己的工作就是把一部小说,转变为一个电影,做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仅要得到小说读者的认可,更要让没看过小说的观众认可。作为一个外国人,梅耶并不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写在中国发生的故事。通过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而且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艺术形式,编剧、演员、服装、摄影等工作人员即使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能打造一部很好的电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沉痛的道,真正的爱情在哪里</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花间道》虽然没有前三部曲响亮,但探讨人间真爱,人类游走在灵与肉,情与欲的边缘主题,一直是贝拉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花间道》关于初夜、爱、性、网恋以及理想男人的描述心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论从心里和生理因素来看,初夜注定是一座里程碑。对于我,初夜的经验本身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但是那段岁月那段感情,还是有一种悠远的怀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这个世界还有最后一个人的话,那便是我。几乎,我生命中的所有激情与悲情都与爱有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我来说,只有强烈的精神震撼下的性爱之花才能开至鼎盛。我虽然无法接受只要性没有爱的情感状态,但是,我能够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恋让人逮到一种自由。人生吗,本就是一个大舞台,这让网络的恋爱过程无法抗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理想中的好男人就是具有综合素养、有着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在彼此碰出精神火花的同时,也燃亮思想和情欲的火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爱的路上·贝拉作品:太阳破碎的季节》:当我静立在布满绝爱神经脉络的手的永恒化作《情人的于》前面,我忍不住一次次泪水盈眶。当时还很羡慕这个叫卡米尔-克洛岱尔的罗丹情妇,想象着每当罗丹在雕塑的过程中,设这个有着灵魂的裸体折磨得爱欲冲动时,定是放下手中的活,而迫不及待地干起了男女间疯狂的活,那种飞扬着灵感的爱的释放是怎样的仙死销魂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花间道》也是一部爱情悲剧,贝拉说,小说取材于她认识的两个留日女孩灵欲分离的故事,反映日本畸形的社会现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香港《无间道》电影可谓上乘之作,而贝拉这个书名给人有傍他效应的嫌疑。其实这个书名是出版商在付印之前临时敲定的,起初的书名有好几个:《太阳破碎的季节》、《和服天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5年《花间道》新书签名预售,并接受新浪访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各位网友,尤其是这两年活跃在贝拉网站上的广大网友们你们好,我在新年刚开始,来到北京的新浪网和大家见面,我感到非常的高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贝拉,我知道你这次回来跟你新书的宣传工作有关,还上了一趟老家,这次感觉怎么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挺好的,每次回来变化都挺大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这次《花间道》出来之后,反映很强烈,而且在新浪网上一直处在几个排行的前列。对你来讲北京天气可能很冷,但是这一份热情恐怕还能感觉到特有的一种温暖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是的,特别是在圣诞节,然后在北京的王府井签名售书,这么冷的天气看到还有这么多的读者、网友参加我的签名售书会,非常的感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花间道》这本书出来之后,在新浪网上反响也是很强烈,跟帖也很多,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继承了你的浪漫主义写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这本书出来之后势头很猛,是不是跟商业炒作有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花间道》的书名是什么意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跟商业炒作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们这一次没有做什么商业炒作,只是做了基本的图书宣传。很多网友问这个问题,说《花间道》书名是不是有点跟风,跟着《无间道》这么个意思,我觉得“无间”它是有五种,视无间、空无间、生死无间、平等无间等,这本书我觉得跟《无间道》没有什么关系,花是指女孩子的青春年华,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间道,道是指通过一个背叛的小说,发出一种追问,沉痛的道,追问真正爱情在哪里,我的理解是这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原来这本书名叫做《和服天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改了不少了,最初写作叫做《和服天使》,我刚开始把它理想化、浪漫主义化,长着翅膀的天使跳到海中。但后来觉得好像和服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很妥协,找了一个书名《太阳破碎的季节》,中间还有出版人他们写的书名也不是很合适,大概在印刷前最后几分钟定下来的《花间道》这个书名,结果大家一致拍手称好,我觉得挺好,跟主题比较吻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这个书名确实很吻合,而且给人一种想像空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我看了《花间道》,文字结构不错,但是上海人要看起这个作品会感觉到其中有些东西,可能有一些假的感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这个你有什么看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这本书女主人公的遭遇还是有普遍性的,现在女孩子她们把爱和欲望分离,然后背叛,这种在现实中太多了,就是因为有太多的现实,而且我认识这么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女孩子,有这么一个原型的人物,就根据这么一个原型人物写的。在整个小说整个布局当中有一些巧合,但确实争执性不够。总体来说女孩子做网恋,或者小情妇这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大的普遍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我读了你这部书我的感觉这部作品,包藏在爱里面人间悲剧,应该非常具有悲剧意味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你的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有浪漫主义的品格,你认为你的这种浪漫主义写作在中国会有市场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我从来就没有关注过市场或者说更在乎市场,我觉得我是为自己的心灵写作。从最初《9.11生死婚礼》那三本书我觉得还是过多宣泄一些个人对爱情观,个人生活足迹一些描述,渐渐我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找到一个使命感,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比较强烈的使命感,还是应该宣扬爱,宣扬理想主义,还是应该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灵魂然后和肉体吻合的这么一种爱情,我就觉得还是这样一个主题比较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看到你即将要出版《上海魂》,这本书主要表现什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这本书在去年九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完成,这是我作为家族,情爱三部曲的首打书,所以我倾注我比较多的精力。我至今还在不断的润色当中。这本书的主题,就是表达了一种财富并不给人带来幸福,有时候它甚至会给人带来压力、痛苦,我觉得人还是终生活在爱中。</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这本书是不是跟你家族的故事也有关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这本书我主要回忆自己少女和童年时代在我们家族中发生一些故事,从这么一些故事的线索中提炼出来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你是偶像派作家还是实力派作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我想给你解释一下,偶像派和实力派是评论八十年代作家中的概念,所谓偶像派是走市场的,实力派比较注重文学追求,这位网友让你自己判断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用这样的实力派、偶像派以前是形容歌手的,还不知道会形容作家,我虽然离开文学圈很远,但是我还是会渐渐走向文学。至于偶像我想大可不必,我也不会成为别人的偶像,实力我觉得我会不断的努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因为有些网友通过你的作品,包括通过你别的一些散文了解你的一些情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你身上有多种文化的结合,你认为文化的根基是什么?你怎么融合那些文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始终是中国文化在我的身上是非常强烈的,我走到哪都一直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或者以一个中国作家为感到自豪。在很年轻的时候,去了日本,所以确实在不知不觉中举手投足,或者在文化中也有东洋文化的影子,包括后来到了欧美,也有一些那边的文化我觉得我还是不断始终在中国文化根基上不断在完善自己,把一些国外其它国家、其它民族比较好的东西吸取进去,比如在日本我就觉得日本女性特别受过比较好的教育那些女性,她们那种文明、礼貌,我觉得比我们中国女性确实好,所以我不知不觉我也有那种比较好的礼貌、礼仪。</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吸取她们的长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西方女性骨子里比较独立,这一点我吸取她们的长处,及她们所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以中国文化为基点,吸取别的文化长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友:你怎么看美女作家这种现象?你认为自己是美女作家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这个话题好像太老套了,美女和作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实要做美女或者做作家都是挺自豪的一件事情,但是媒体已经把他们妖魔化了,这样来形容一个作家,就会带上某种贬义。所以我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美女作家,我就为心灵而写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美女作家实际上有一些人对女性写作妖魔化的说法,其实它带有某种贬义。</span></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光宁先生为贝拉的《花间道》作序,全文如下:</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花间道》 序言 不死的爱情鸟</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为两件事奋斗着:自由和爱情。它既是生命的本能,也是亘古不变的性格遗传(科学认为人类的基因100万年才可能改变一次)。只要你的生命还在,只要你一息尚存,只要你的热血在流,自由和爱情就像火药库,要么爆发要么毁灭。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消灭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即使是动物,即使是蝼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由暂且不论,那是个大概念。与民族、信仰和社会形态有关;个体的生命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常常会被社会族群的共同利益和追求覆盖。但爱情彰显的却是生命本体极具个性的万千色彩。爱有千面,每一面都是一部书;爱有千条,每一条都有起始和归途。然而,在爱的千人千面的后面,有一个千古不变、人人都拷问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真。我“真”的爱他(她)吗?她(他)“真”的爱我吗?我们的爱是“真”的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真”是爱的充分必要条件。“真”也是衡量爱是否存在的唯一客观条件。爱之所以难辨真假,被男人女人千遍万遍的拷问,是因为现代人的爱,乃至于由爱而生成的婚姻和家庭,揉进太多的社会因素: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力。这些因素与爱无关,与能够调动某些激情分泌的化学成分无关。在这点上,人类不如动物那么单纯和美丽。即便它们占山为王,即便它们妻妾成群。于是人类的爱,就有了肉体和灵魂分离的悲剧。就有了诗,有了歌,就有了流传千古的传说。这些诗、这些歌、这些流传千古的传说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肉体和灵魂的分离悲剧———在我看来———并非人的本意,而是命运使然。一种被称之为宿命的东西所造成的悖论。命运的不可改变(或者难以改变)与真我的灵魂追求,现实的挤压和对爱的至死不渝,这些反差撕扯的伤痛,无不使人对命运产生茫然,对上苍发出质问。于是,同情、怜悯、恐惧和祈祷产生了,也许这就是美,这就是宗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贝拉要在本书中讲给我们的故事。一个差不多真实的故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苏州姑娘可忆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贫穷使小小的人儿就发誓要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来使改变生存环境, 孝顺老父。这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平民要求,一个合理而动人的爱的理由。一次外企圣诞聚会中,可忆着了英国人的道,在不知情不情愿的情况下,与之发生肉体关系,怀了孕,又堕了胎。在开放的今天大学里,好像这也不足以改变什么。问题是,同寝室的女同学将之曝光。于是,读日语可忆只好留学日本。一切好像又恢复了平静。但是有一天,可忆的父亲突然病危。可忆想尽了办法,但是因为借钱,连最好的朋友都躲得远远的。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可忆无奈只好做一个日本老板的小情妇,筹到了钱。这仅仅是一个交易,交易的结果是可忆更加的怀念她在网上认识的心理学家——情爱大师千野君。这是一份纯粹的无私的、堪称是高尚而美丽的爱。于是,可忆把身体交给了富商,把爱和灵魂交给了千野。随着灵与肉分离的越久,主人公对这份纯粹的爱的期望和依赖就越浓烈。甚至是扭曲甚至变态。可忆父亲终于挺不住了,可忆回到父亲的身边。令人心碎的是,受了一辈子穷的父亲,爱女心切,根本就舍得花钱治病,而是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将钱一分一分地替女儿存了起来!这份爱苍天可鉴,却使主人公和我们读者欲哭无泪。女儿有错吗?父亲有错吗?爱有错吗?为了爱,为什么还有错?那么是谁的错?更深刻的悲剧是,可忆回到日本发现,实际上,现实中好色的富商就是互联网上那个高尚无私的千野!千野同样过着灵与肉分离的生活,在现实和精神上有着双重的面孔。书中的另外一个传统型的上海姑娘同样是过着心里心外两重天的生活。贝拉的小说视角让我们同样发现,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灵肉分离、同床异梦的人们似乎是前仆后继、乐此不疲……这使我们惊悚之余,蓦然警惕起来。假如爱情是只不死的鸟,谁能肯定你心中的巢落的就是你钟情的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的小说给肉体与精神分离爱情的判决是毁灭,主人公最后自杀身亡。但比毁灭更残酷的是煎熬。看上去,每个人都有他生命的轨迹,都有他(她)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客观,是一个事实。当我们阅读中油然生出同情和怜悯之后,唯一能够做到的是祈祷自己:别碰上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让我们交上好运气。应该说,作为一部纪实性小说,贝拉的任务在本书中已经完成了。但是,当我们掩卷沉思,我们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云翳:当我们确定爱的悲剧是宿命的安排,当我们为我们心中的巢和那只不死的鸟,惴惴不安的时候,当我们无法避免身体和灵魂的冲突与背叛,每个人都要面对这堵墙的时候,我们如何将面对和超越?毁灭和死亡作者已经给了书中的可忆,但是,活着的我们该怎么办?</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贝拉的故事,我们发现这部小说里所有的命运走向和现实形态,都充满宿命的悖论和无奈,每个人都有他们爱的理由和轨迹。你无法给每个人都下一个道德或者非道德的定义。而作者的笔墨甚至是无节制地集中在他们动机和愿望的铺排和挖掘上,我们甚至在可忆的身上看到托尔斯泰作品中玛丝洛娃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无论是堕落还是死亡,无论是背叛自己的身体还是心,我们都能够站在上帝的立场,给予足够的宽容和理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许,这是本书要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主题和信息。</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光宁</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11月 </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爱而生,为爱创作,浪漫主义小说家,这个就是贝拉的作家标签。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她一直在修行突破,创作更优秀的文学作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爱是人间正道</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3年11月24日 北京晚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报讯(记者孙小宁)从年初“小说海外版权创天价”,到“小说将初定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由著名导演卡梅隆导演”,旅加华人作家贝拉的小说《911生死婚礼》及其后续的“911情爱系列丛书”三部曲一直是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来自今年10月12日纽约华文报纸《多维时报》署名曹长青的文章《美女作家的丑陋谎言——贝拉的百万美元骗局》,指称贝拉的海外影视版权合同纯属子虚乌有,小说在美国不畅销等,让《911生死婚礼》的版权风波蒙上了团团谜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前,《911生死婚礼》海外版权的直接策划运作者、北京SNP创作中心主任、刚刚从美国返回来的安波舜先生,面对媒体,首度回应曹长青文章中的一些说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什么曹长青会撰文认定《911生死婚礼》海外版权是作家贝拉与安波舜的联手炒作?其中的102万美元是一个丑陋的谎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安先生说:“911情爱系列丛书”的海外影视及图书版权谈判,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项目工程,在该项目的各个阶段运作中,都是由我全权代表公司和作家,贝拉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其中的事务,更没有任何所谓的与我们联手炒作的行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此枝节丛生让安波舜没有想到,会有像曹长青这样的海外华人撰文攻击,甚至在我们各方联系版权的过程中,有人会以一“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教授赵毅衡”的名义四处发邮件,声称贝拉作品完全是炒作出来的,评论家的文章都是用钱收买的。其实事后赵毅衡、虹影夫妇也发表声明,否认此举非他们所为。</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出新书“骗局”旧事重提</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4年12月18日新京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报讯 (记者术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昨日,因《9·11生死婚礼》事件“一举成名”的女作家贝拉,带着其新作《花间道》面见北京媒体。在发布会上,媒体对一年前的“卡梅隆改编事件”穷追不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去年年中,有消息称“旅居加拿大的上海女作家贝拉的作品《9·11生死婚礼》被好莱坞以102万美元的高价买走版权,并被导演卡梅隆看中”,之后被质疑为炒作骗局。贝拉昨日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除了写作,并未参与其他事务。据她称,《9·11生死婚礼》当时虽没有英文版,但已由专人为电影公司进行了翻译,与投资公司签订的合同中也确实有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接触的条款,但在对媒体的宣布过程中被误传。</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沉淀在光影与岁月裡的风雅</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05年206期《白领时尚》杂志由贝拉出任封面人物。这是该杂志第一次让作家成为封面人物。据悉,贝拉还将陆续呈现在其他一些杂志的封面上。目前,充塞市场的时尚类杂志千篇一律地以中外明星、美女俊男的性感封面照作为吸引读者的卖点,此次推作家上封面,传递了时尚类杂志开端重视寻求文化咀嚼和文雅格调的信息。新浪读书为此对贝拉进行了访谈。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你怎么看待成为时尚类杂志的封面人物?你最近作为专访人物频繁涌现在各种时尚、女性等杂志上,你怎么对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有点遗憾,也觉得快慰。遗憾的是,我是作为作家被采访的,然而在采访进程中却很少与我聊文学,实在我对文学仍是有良多本人奇特感悟的,究竟我穿梭于货色方的艺术人生以及休会跨文化生存和情绪的自身,就是一笔极大的文学财产;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二、三十家畅销杂志的人物专访,能将我健康唯美的恋情观和浪漫主义特质影响到了千万读者,当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美事。至于成为封面人物,这没什么不好,作为女人,我追赶由外到内的美,喜欢时尚;作为作家,我发明美的情感和思维,遵守经典;我固然不美丽,但眼光中布满了母性的暖和,安静如水,我想这种精神气质是天下人的憧憬……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你去过许多处所,最吸引你的是哪儿?有人就把您这样的人称为国际自在族,精神贵族,也有人说你是新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你怎么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成为精力贵族”是我今年1月在新浪做嘉宾时说的,“国际自由族”“新浪漫主义文明代言人”等都是媒体或读者褒奖的。对我那一颗返璞归真的灵魂来说,寻找天然和原始生态是我的理想。所以,那些越来越类似如纽约、东京、巴黎等大都市已经很难再吸引今天的我了,所以我爱好去挪威的森林,乐意浪迹卡萨布兰卡,向往过灌木丛中的生涯,盼望走进印度的历史,印度民族是在多少千年极度的贫乏和流血的苦难中靠着对灵欲充斥宗教般狂喜的渴求而代代连绵下来的人类,那里能找到人类的眼睛;当然,我最大的幻想是去西藏、青海、版纳、敦煌和内蒙草原,让漂 流异乡的灵魂亲吻故乡的一草一木,以污浊我游牧的血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用浪漫主义来概括我的文学特征是适当的,由于我在文学上的表示是强调主观与主体性,着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感情和思想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新浪漫主义英文是Neo—romanticism,源于浪漫主义,它是从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技巧中获得灵感,对浪漫思想境界理解和记录人类的精神活动。她赋予诗个别的语言以更为公道与适度机动的秩序。她是文化,也是艺术的,它在时尚中找到经典;既是视觉的,也是声音的。对艺术、人生和历史的一种美感的诠释,印证了“美是永恒的欣悦”的哲理,这是我肤浅的诠释。至于我是什么文学代表或文化代言人,我不在乎那些命名的货色。回到咱们心坎的忧患、苦难和真情吧,那里离文学最近。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我感到你的为人为文,既有琼瑶的浪漫,也有三毛的流浪。在今天的中国文坛,堪称“美女作家”、“时尚女作家”的太多,然而能称得上“浪漫女作家”的唯独你一人,有人说你看似日本女人,气质很西化,但骨子里却很中国,是这样吗?能谈谈你的生活咀嚼,你交的朋友吗?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的生活既布满时尚颜色,也坚守古典品位,更寻求返朴归真、回到做作的精力层面:浪漫这东西完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里的东西,人的形状气质什么当然与自己的经历阅历文明和成长背景有关。我的友人中有出生高尚的世家富豪,他们在海上购买岛屿,依附私家直升机作为交通工具;在奢华游轮上举行Party;也有各路精英;但同时我的交谈对象兴许就是露宿在街头的欧美流落汉,说不定公寓里的打扫工也能成为我的挚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真正吸引我的,要么是文学和艺术蠢才,要么是最纯朴仁慈的人们。另外,可能有本人网站(www.beila.net)的起因,现在我有相称多的fans,自考本科,天天都收到良多读者网友的电子邮件。但我也经常是别人的fan,只有姚明来多伦多竞赛,我就是狂热的追星族一员。当别人说我浪漫的时候,我常常自夸为村妇;我对文学和爱情先本性地领有一种近乎于宗教般神圣的感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在全世界游走,旅途老是奔走操劳,那么吸引你向前持续行走的能源是什么呢?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那就是一种无奈预知的东西强烈地吸引着我,比方会遇见什么人,产生什么事,看到什么震动自己的艺术,会有怎么夺人心魂的天然美景。最重要的是我十分想懂得那些不同的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是 怎样生活和怎样爱的;十多少年从前了,但我始终仍是那一双充斥着好奇的少女的明眸,我常常能在全然生疏的时空里找到一种久违的亲热,而后泪流满面……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据说您过了十年隐居生涯之后,盘算做国际出版的事件,是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在北美的十年确切属于闲居状况,由于从少女时期开端已见证了周遭被功名所累的人生悲剧,感叹人生苦短生逝世无常,于是小小年事就放下所有功名的追赶,享受起天然、恋情和性命中的每一天。不外,我是个一般人,用“隐居”这个词分歧适。至于最近我们在北美创建贝拉传记出版公司,纯属兴之所至,主要是有朋友们的煽动跟加盟 。我们的梦想就是要在欧美推出100位中国各界名人的英文传记,让世界倾听中国人的声音,让中国走向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最终能否如愿实现梦想,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需要大豪一起来努力;我善于规划和设计伟大的宏图,但不懂得具体实干,所以正在寻找有共同理念且合适的国内合作人。一旦公司营运起来,我就会全线撒退,回到自己梦一般充满诗意的人生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对于像您这样一位经常远游的人来说,家在您心中的概念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回国定居?哪里是你最终的归宿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于我,目前家的概念还是母亲生活的地方,所以,母亲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母亲定居在加拿大,所以,我也离不开加拿大;而爱人的肩头将是我最终的归宿。我不会回国定居,但会经常回来。世界这么大,我还有太多太多的地方没有去过,我生来就是为了远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过这句话吗?世界上有一种没有脚的鸟,它的一生只能够一直飞翔,飞累了就睡在风中,这中鸟一辈子才会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刻。时时刻刻,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涌动,离去的已经离去,故事却总在你我的心中续写,直到有一天,将来也会成为过去,那时我们也许会了解更多生命的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浪读书:现在您在忙什么,可以透露一下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最近完成了《爱情十二坊》系列,这是我断断续续写了很多年的作品。目前正在与出版社沟通和策划,因为字数太长了,无法成为一本书,基本上已经定下以三部曲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从封面设计到小说主题将体现我的浪漫特质。这12个中国男女的跨国恋故事确实是12部好看的电影故事,充满了艺术的唯美。</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爱的路上…</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7年1月21日晚上,贝拉点燃魔都浪漫之夜,玩跨界,将以作家、朗诵者与演奏者三重身份举办音乐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会为何起名“爱的路上”?贝拉解释说,“这和我儿时的经历有关。从四五岁开始,每年我跟随母亲一起远游,看望远赴边疆行医的父亲。火车的汽笛声和旅行的苍凉一直刻在我生命的印记中。后来出了国门,家一直就在路上,在变迁的世界里……”爱的路上,不仅是贝拉传承父亲的足迹,更是她人文情怀和创作的源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场音乐会的另一亮点是经典怀旧。童自荣、刘广宁、董健等著名主持人和配音艺术家将作为重要嘉宾登场,朗诵经典影片《佐罗》《叶塞尼亚》《简爱》《黑郁金香》《大篷车》等中的对白与台词。 朗诵会有听觉感受,也会有视觉体验。当童自荣朗诵电影《佐罗》的台词前,整个大幕布就是《佐罗》的电影画面;当贝拉弹奏《泰坦尼克号》主题曲,董健朗诵歌词时,背景便是《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片断。画面与声音,会赋予文学更强大的感染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生在上海的贝拉,自小随家人到上海音乐厅看演出。作为全国第一座音乐厅,上海音乐厅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最高的音乐殿堂之一,承载着不少人的梦想,贝拉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她将自己的首场音乐会选在上海音乐厅的原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东洋留学专攻钢琴和艺术史的贝拉以钢琴演奏者的身份举办音乐朗诵会,这里还有一段文学与音乐、上海与犹太人的传奇经历。2016年8月29日,贝拉应邀作为以色列国宝级音乐家亚龙·科尔伯格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唯一表演嘉宾,作家贝拉在现场用钢琴独奏一曲《梁祝》引发观众的不小反响。谁也没有想到写浪漫小说的贝拉居然会弹钢琴。贝拉和亚龙的演出非常成功;贝拉在亚龙的钢琴伴奏下,还朗诵了自己著名的犹太人题材小说《魔咒钢琴》的片段。而这段朗诵,让在场的以色列人乃至亚龙泪盈于睫。原来,贝拉的这部犹太人题材《魔咒钢琴》小说,在全世界的犹太人社群当中,尤其是在以色列很有影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悉,在这次钢琴音乐朗诵会上,贝拉还将朗诵她另一部犹太人题材小说《幸存者之歌》片段。</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幸存者之歌》上海发布会</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迈克·麦德沃,在他的影视生涯中,曾16次获得奥斯卡提名,有8部作品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而迈克·麦德沃父母,则有着一段中国往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8月18日上午,根据迈克·麦德沃的父母生平真实经历改编创作的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在2019上海书展首发。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加上海书展,却是头一回,这头一回搞得有点隆重,除了新书发布在中心活动区举办之外,还来了许多旧友新知,加上众多喜欢她的读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不由叹道,她自己都没有料到会那么闹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曹可凡的主持下,作者贝拉女士和上海社科院犹太中心研究员、犹太人后裔沙拉来到现场,和读者们分享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活动现场,远在大洋彼岸的迈克·迈德沃通过贝拉女士向中国读者传达了祝福。发布会现场的读者,纷纷被贝拉笔下的故事所感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说自己的写作起点并不高,非专业中文系出身的她,最初的写作激情洋溢,无节制地在小说里释放情感,这部《幸存者之歌》是历时多年后提笔完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幸存者之歌》这部献礼国庆70周年的长篇小说重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命画卷,无论命运如何艰难,他们在苦难中依然绽放着爱情、梦想与信仰之花。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上海这座城市,以其包容和博爱拥抱着异乡的逐梦漂泊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职于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犹太青年大卫·麦德沃,邂逅了出生在哈尔滨的白俄犹太人朵拉,在少女时期,朵拉随家人来到上海,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十里洋场,两位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在黄浦江畔恋爱、结婚、生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大名鼎鼎的好莱坞制片人迈克·麦德沃,正是在上海出生。2012年6月16日晚,迈克·麦德沃以八次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制片人的身份接受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杰出成就奖,作者贝拉和他一起走上了红毯。2016年,95岁的朵拉在美国去世,遗憾地未能看到《幸存者之歌》出版问世。</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幸存者之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以好莱坞电影制片人迈克·麦德沃之父在上海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迈克·麦德沃的名字在好莱坞几乎无人不晓,他担任制片人的电影有《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费城故事》,迈克的父母是上世纪30年代从俄罗斯逃到上海的犹太人,1941年迈克就出生在上海,直到6岁才离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迈克从贝拉上一部作品《魔咒钢琴》开始认识贝拉,得知她来自上海,就情不自禁地给她讲自己父母亲在上海的故事,讲他的父亲大卫如何从一个衣食无着的青年成长为当年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高管,以及在日本入侵上海后的种种变故。迈克对贝拉说,他很感谢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但是迈克能给到贝拉的写作资料非常有限,包括他父母结婚照在内,不过就是十来张老照片。而迈克只在上海生活了6年,一个孩子6岁前的清晰记忆,能留下多少呢?贝拉从档案中查到的资料也就10页左右,当年迈克父亲大卫作为美商电话公司职员所留下的文件、求职照片,甚至还有一封手写的要求加薪的报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采访完迈克的妈妈一年多之后,她就离开了人世,这让贝拉意识到,自己身边,见证上海这段历史的犹太老人们越来越年迈了,留给贝拉写作的时间愈发紧迫。“但是我的虚构,细节想象的填补,得到了迈克的极大认可。”哪怕小说里的一个电话接线员的出现,都经过贝拉的真实考证。小说演绎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就职于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犹太青年大卫·麦德沃、朵拉、奥地利男高音歌唱家沃尔夫及上海名媛姚慧君,在战火纷飞的十里洋场演绎了各自的生死悲歌,堪称上海版《乱世佳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活动现场,曹可凡宣布活动开始,记录了《幸存者之歌》台前幕后故事的VCR一经播放,引得现场欢声一片;随后,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徵致辞,来自上海社科院犹太中心的研究员沙拉·伊马斯为大家深情朗诵了《幸存者之歌》中的诗歌,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席冯国勤、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以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一同在热烈的掌声中揭开红幕,《幸存者之歌》亮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幸存者之歌》以国际化的视野呈现了犹太民族流浪的命运,以爱的音符刻画了“大地的异乡者”犹太民族仰望上帝的灵魂,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战火与硝烟横扫的人们所经历的离散、疾病、饥饿、痛苦、死亡、毁灭。贝拉回忆:“2001年前后,有一天当我漫步在上海长阳路,来到摩西会堂旧址时,我被一位拄着拐杖的犹太裔老妇人深深打动了。当时只听到老妇人在对身边的孙辈说,"这里就是我结婚的地方,马路对面的二楼原来是个咖啡馆,我是那里的舞会皇后。"”那一幕令贝拉下定决心,要为“犹太人在上海”这一题材倾力创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在此之前贝拉在欧洲和美国结识过一些犹太人朋友,但她明白,要真正翻开历史,并为之创作小说,绝非一日之功。贝拉力图探寻的那段历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数万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他们大多聚居于提篮桥一带,有幸躲过纳粹迫害,上海也因此得名“东方的诺亚方舟”。为了创作,贝拉耗费了近3年光阴做案头准备,她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图书馆搜集海外有关“犹太人在上海”的各种回忆记录,赴奥地利等国寻找线索,并试图走进犹太人的家庭,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宗教礼俗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坦言,自己对家乡上海一直充满眷恋,自两年前起重又回到上海定居。她由衷希望为哺育自己成长的这座城市而创作。她说,“犹太人在上海”的题材寓意广泛,它不是单纯的悲剧题材、爱情故事,它更是跨越国界、展现人类“爱与包容”的传奇。她希望以文学的形式,弘扬上海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一页——一种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发布会现场的读者纷纷被贝拉笔下的故事所感动,现场签售火爆,排起了长队。据悉,《幸存者之歌》英文版将由美国首席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夫妇翻译出版。</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同学聚会</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锁寒窗,风入松来江南好,一叶落,梧桐影去声声慢。霜天晓角,烛影摇红;渔游春水,水调歌头。凤凰台上忆吹箫,锦堂春,满庭芳。</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访谈回忆</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央视主持人马东访谈贝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说她原名叫沈镭,他爸是军医,非常崇拜发明镭的居里夫人,爸爸希望她长大后成为象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科学家。爸爸买科学书给她看,她不喜欢;她爸给她妹妹取了个非常文学的名字。妹妹成了北欧科学员的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沈镭做自由撰稿人,在解放日报开设了两个栏目后就以写作为生了,她爸给她们姊妹俩的名字取错了,互换就对了。沈镭住在加拿大伊莎贝拉街55号,于是就把英文名改成了贝拉(伊莎贝拉的简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的贝拉,从小随父亲在军队里生活,母亲是英语老师。贝拉说,“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他们还愿意花5块钱让我去学习乐器,在当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我很感谢他们的开明,才让我能够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从小在军区长大的她,或多或少受着环境的影响。“我喜欢以战争、历史为主题的小说,这可能和我小时候受的文化熏陶有关,当时看的名著大多是这些题材,那时家里有许多苏联作家的书。”贝拉说,“在我的小说中,对于‘战争’这类大背景题材有着特殊的偏爱,这也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相关,我喜欢这种背景下的爱情,特别悲怆。”另一方面,由于母亲的职业关系,贝拉从小就开始接触很多西方的名著,喜欢看书,喜欢英语,更喜欢写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坦言之所以会走上写作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巴金的影响,“我小时候见过几次巴金,巴金是一个坦诚的人,就像一个‘大自然的孩子’,我还记得他常穿白汗衫,特别贴近生活,不像文学大师。”与其说巴金是贝拉的写作启蒙老师,还不如说巴金是她少女时代的“文学的信仰”。记得有次,巴金跟贝拉说过一句话,“我希望我走了以后能把骨灰撒在大地上,这样我的骨灰就可以随着后人的脚步走到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正是巴金的这句话,感染了贝拉,在之后的20多年海外旅居日子中,她一直坚持自己要走遍每一个想去的地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本女作家小林舞美对贝拉采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总认为像你这样生活状态的中国女子不多,你为什么总在远游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真不想打开封尘已久的内心世界。好吧,今天我破例一次把那些都倾泻出来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其实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随着我的母亲远游四方了,可以说,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建立了一个远游者最初的尊严和苍凉。我的父亲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就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铁道兵部队当军医。所以每年我总随着母亲去探亲一次,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牡丹江到武夷山、湘西和鼓浪屿(因为那是一支流动性很大的部队),都曾留下过一个小女孩和她年轻母亲的足迹。记得,在几天几夜的火车上,母亲一犯职业病就教我读英语。我当时怎能知道母亲让我早早认识ABC,就是给了我一个大千世界啊!后来70年代,父亲考回了上海,在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读研究生,所以,三口之家总算在上海团聚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在我花样年华的时候,父亲在一次给病人做长达6小时的心脏外科手术时,自己却昏倒在地。他留给我最后的话就是:“孩子,你千万不要像爸爸那样,虚度一场留下这么多遗憾的人生……去世上每一处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吧!去爱,爱一个人,爱一个世界;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生命太短暂了,要珍惜啊……”所以,把父亲葬在了心中的我,一边抹着流不尽的眼泪,一边带上父亲的祝福就上路了。真没想到,一路走到了今天。应该说我流浪的轨迹还是从少不更事的幼年开始的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林舞美:没想到你背后有这么辛酸的人生,很少看到你在文字里提起你的父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他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只要一想起许多往事,我就会一个人躲在什么地方大哭一场。是啊!我没有资格提起他,我现在还太肤浅,还没到能够写出像我父亲那样经历过许多沧桑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但终有一天,我会写的,甚至我可以坦率地说,我这一生惟一真正想写的就只有这一本本书,那就是我献给父亲的那本《半世纪人生——我的父亲》,父亲的一生才是对爱与死做了最好的诠释。</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贝拉的爱与包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附一】《新民周刊》记者与贝拉对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时候,你幻想的东西在小说中实现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更真实、更贴近你的灵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客厅里,她静静地坐在钢琴前,一件蓝色的碎花旗袍衬托着身段,低头,拂手拨弄着琴键。于是音乐就流淌了出来,白色的钢琴如此纯洁,暗暗地猜想,有没有魔咒附身?应该是没有的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魔咒,在她的小说里有。谁都没有料到,2009年的上海书展上,一本英文书会异军突起,成为畅销书的冠军,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做《魔咒钢琴》(AJewishPiano)。</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作者贝拉开始侃侃而谈。从来没有哪本书像《魔咒钢琴》那样耗尽心血,不停地在欧洲、美洲和中国之间寻找犹太人在上海的蛛丝马迹,那些曾经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在上海开过的咖啡厅,还有所有的传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记者的印象中,这是一位沉溺在爱情世界中的女作家,她写过《远岸的女色》,写过新浪漫三部曲(《天国的婚礼》、《贝拉神秘园》和《伤感的卡萨布兰卡》),那都是一些凄美挣扎缱绻的情爱故事。可是《魔咒钢琴》不一样,有了更多的历史沧桑,战争的苦难、人性的光辉,交织在二战那个特殊的时刻,其中有犹太人,也有她自己的爱与包容。</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巴金:就像弄堂里的老爷爷</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我看到你在少年时和巴金先生合拍过的一张照片,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你和巴金先生结识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当时我十几岁,一个作协的远房亲戚带我去的,前后一共去了七八次。我见巴金先生之前曾看过他的《家》、《春》、《秋》,在一个少女的心目中,巴金先生是个大文豪,可能会高高在上,但是当我真正见到他和他一起交谈的时候,真实的巴金和我原来的想法是有差距的,他就像弄堂里的老爷爷。他极其地平易近人,一个大文豪也有极其普通的一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很小的时候就接触文学并喜欢上写作了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上海黄梅天是要晒梅(霉)的,小时候我父亲一到这时候就会拿出两样东西,其中一样就是书,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那时候都要算是禁书,他不让我们看的,但我还是偷偷地看,并且喜欢上了写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自己第一次写文章和一次征文比赛有关。有一次,《西安教师报》举办一个“良师益友征文比赛”。我看到贾平凹写他老师的文章,我就也写了一篇《致巴金爷爷》,没想到,不仅刊登出来还获得了特等奖。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其实在见到巴金的时候,就已经触发了我的写作理想。</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海外漂泊</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你在80年代怎么会选择去日本留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在当时,出国是有条件的上海人的首选。我们年轻人觉得梦想都在国外,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上海,我还试想过去美国和丹麦,日本的签证最早办下来,我就先选择了日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日本,我受到了比较全面的艺术教育,比如东洋的绘画、皇室礼仪、插花等方面的艺术教育我都受益匪浅。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女孩子和日本女孩子相比在修养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日本之后,其实一开始我一句日语都不会说。但是我想,我得努力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我。我跟其他到国外的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愿意和同乡生活在一起,我的圈子里几乎没有中国人,当时我下定决心,语言这一障碍我必须要通过。所以我从日语字母都不会读,到基本上融入日本生活,没花多少时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在你眼中,日本人是怎样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当你问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他对日本人的印象如何时,一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馈。那些自身发展顺利的,会赞赏这个民族的优点:男性工作敬业、女性非常有礼仪;那些境遇糟糕的人则会说:日本人很虚伪,男人色情、女人带有奴性。我在想,其实日本它没那么好也没那么糟糕。我跑了大半个地球之后,并不把民族国家间的差异性看得那么明显,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成功的人、失败的人,有善良的人和品质龌龊的小人。不过我欣赏日本人两点,一来他们真的很敬业,生活节奏很快;二是日本的女性都很斯文,受过教育后有一种内敛的特质。但是大和民族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就是颓废的一代、享受的一代,早上八九点钟,他们都在睡觉,而从午夜12点到凌晨4点,整个城市则是一片喧嚣欢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从日本回来时你的生活已经相当不错了,又为什么选择移居加拿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当时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精神贵族是建立在物质贵族的基础之上的,否则的话,在理想这条路上可能走不太远。我想周游世界,没有经济基础如何能办得到?我从日本回来后,在上海过了一段很颓废的日子,天天卡拉OK,我很快就发现这样不行。我当时已经出了两本书,我揣着这两本书就飞去了加拿大。那里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我父亲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医生,加拿大的白求恩是他的榜样,所以从小对加拿大我就充满了好奇。</span></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命运的无常</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9·11”生死婚礼》是你的代表作,据说你的一位朋友在“9·11”中遇难了,这对你触动很大,所以才有了这样一本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是的,我每次去纽约都要和几位朋友碰碰面,其中就有他。“9·11”之后,我好多天都很难平静,活生生的一个年轻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他当时在美国已经是很成功了,可是却死于这样一场灾难。我就意识到,“9·11”不仅是美国的灾难,还是全球的灾难。于是我就想写一本书,如何让悲剧达到一种最大程度的宣泄呢?我想人一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步入婚姻的殿堂吧?我把婚礼放在这样一个戏剧场合中:主人公马上就要结婚了,可是哪怕是上去拿一条领带,都可能丧命,这就是命运的无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你在出版《魔咒钢琴》之前已经出版了好几部长篇小说,评论家称你是“中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你自己是否认同这样一种评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评论家喜欢概念化的东西,但是对于作家来说,只需要一个混沌的状态就够了。我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写着写着我就不知道是真是假了,我甚至会觉得这就是我,经常会在写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有的作家很会运用技巧,对情节都有一个计划,我则只用感情来写作。有时候,你幻想的东西在小说中实现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更真实、更贴近你的灵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为什么会对犹太人的故事这么感兴趣,最早是什么触动了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有两点原因。首先就是我无论到哪里,犹太人一听说我是上海女子,就会对我讲起他们的爷爷或父亲在上海受到援助的故事。当年上海救了3万犹太人,如今他们已经繁衍出了300万犹太人了,他们对上海人的救助念念不忘。其实当时上海人的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们依然会做了大饼包子接济他们。有一个犹太人至今都留着一双筷子,说这个坚决不能扔,它是一种纪念。还有一次,我在提篮桥摩西会堂那边逛街,正巧听到一位老太太用英语跟她孙子说:“我就是在这里和你爷爷举办婚礼的。”我一听就很感动,这可能是这位老太太最后一次重访她年轻时最美好的地方,这么多年的回忆该多么让人感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一方面,我想表达的是跨文化的冲突与和谐。我对犹太文化也不陌生,北美的犹太人到处都是,我参加过很多犹太婚礼和葬礼,和犹太人一起吃饭,工作上也有合作,我可以说十分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民周刊》:《魔咒钢琴》是“犹太人在上海”系列的第一本,我知道三部曲的第二本书《香肠男高音》也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真实故事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是有真实原型的。我考证过,施特劳斯歌剧院有一个男高音在犹太人落难的时候跟随东京的船来到上海,就在霍山路开了一家餐馆,一度非常红火,成为在上海的犹太人的周末聚会场所。这本书的故事从头至尾都发生在上海,不像《魔咒钢琴》跨度那么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觉得我还是有一定的使命感的,我希望通过“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告诉大家一些历史的真实,以及他们面对苦难时的爱与包容,就像犹太民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9年09月02日撰稿何映宇/记者邱晨辰/实习生)</span></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附二】 藏在《911生死婚礼》后面的贝拉终于开口了</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中国的文学圈每一年都不会缺少一些热闹的事,2003年也不例外,比如这个旅居加拿大叫上海女作家贝拉,关于她的是是非非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一是传出消息说,她的《9·11生死婚礼》一书被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隆看中并以百万美金的天价买去影视编辑版权,然后国内一圈经常抛头露面的文学评论圈大腕们对她的一轮热捧,但随之就有消息跟进说,这一切纯系炒作,更有一女中学生从贝拉的另一著作《远岸的春色》找出了几十个字,说是“抄袭”张爱玲云云。这种本来可以热炒自己的最佳时机,除了推出《9·11生死婚礼》的著名出版人安波舜及其掌管的SNP出版中心 11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澄清了疑云外,贝拉那一阵其实回到过北京,但一贯低调的她却选择了对媒体的回避,并且相继推出了她的“9·11”三步曲的另外两部:《贝拉的神秘花园》、《伤感的卡萨布兰卡》。最近,她的另外两部新作《上海遗梦》和《和服天使》也正在筹划出版中。看来,她是卯足了劲要告诉那些对她提出质疑的人:她的作品是靠实力说话的。</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现在,在人们觉得去年的众说纷纭好像已经事过境迁的时候,藏在《9·11生死婚礼》后面贝拉却终于开口了:2004年4月4日,清明节的晚上9点35分,贝拉将出现在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节目里,告诉大家那一段“生死婚礼”——一个从9·11恐怖袭击的废墟里挖掘出来的人性故事。新婚前,女孩在楼外等,男孩进入世贸大厦拿一条漂亮的领带,就再也没有走出来……事情就发生在一瞬间,瞬间的背后有无限动人的前世今生。</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开播于2003年4月27日的《背后的故事》节目,刚刚在3月15日荣获第5次《新周刊》“中国电视节目榜”之“2003年度最佳谈话栏目”。 贝拉是因为被此档节目的高品位和高格调所打动,所以专程从千里迢迢的多伦多赶到了长沙。湖南卫视却从作家和小说背后感人的人性和爱情故事出发,制作了这一台扣人心弦的访谈节目,其间湖南卫视的编导还专程去上海和北京,采访了包括贝拉母亲在内的相关人物。这也是旅加女作家贝拉首次出现在中国新闻传媒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2004年04月05日 人民网 沙丁)</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附三】《背后的故事》— 湖南卫视</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看清眼前的,关注背后的,欢迎您和“芙蓉王”一起走进《背后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持人:马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嘉 宾:贝拉 《9·11生死婚礼》的作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 导:海林 瑞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 编:范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播 出:2004年4月4日 星期日晚上9:35</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9月11日,一对异国恋人即将举行婚礼,当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新郎没能走出世贸大厦,一场婚礼成为最悲惨的葬礼。清明时节,缅怀《9·11生死婚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我手中有一本书叫《9·11生死婚礼》,这就是我们这一期将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书的作者名叫贝拉,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上海人,她一生的传奇故事,也值得和大家分享。让我们用一阵掌声有请贝拉和我们分享《9·11生死婚礼》背后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是上海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小的时候上海是什么样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非常有上海老式情调的感觉。我们当时是住在外公、外婆家,在上海淮海中路石窟门的房子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现在好多房子都被改造了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现在我每一次回国再也看不到童年的印记了,只有一幢又一幢的摩天大楼替代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父亲是一名军医,我妈妈是位英语老师。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我就随着妈妈来到了大兴安岭。因为我的爸爸从上海军医大学毕业以后,他自愿要求去最艰苦的铁道兵部队工作,所以每年我都会随着妈妈去看望爸爸,大概在三、四岁的时候,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旅,这给了我童年非常深的印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爸爸妈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像现在的父母辈一样,给我比较好的艺术上的熏陶。我记得我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家就从波兰,非常远的地方,用集装箱装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钢琴。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了钢琴,妈妈还请了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画。我记得当时我们同龄的孩子们天天就在外面玩,我就必须在家里,又要画画,练书法,又要弹琴,唱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我知道您的本名叫沈镭,而且这个镭是金字旁,金属元素的那个“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金字旁,一个打雷的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这个名字很少取在女孩的身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是啊。因为我是爸爸妈妈的长女,爸爸又是医生,他非常崇拜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爸爸希望我长大后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女科学家。爸爸拿很多科学家的书给我看,但我对那些不太喜欢。非常有趣的是,爸爸给我妹妹取了个非常文学的名字,但我妹妹现在却成了北欧科学院的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把你们两个人的名字取错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取错了,换一下就行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做过一段自由撰稿人,我当时在上海《解放日报》开设了两个栏目之后,就以写作为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当时文字的感觉是怎么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比较追求文字的色彩,文笔比较好,但不怎么考虑内含。从小作文老师对我的评语就是“华而不实”,非常华丽。我喜欢把名著中的好句子背下来,记录下来,巧妙地用在我的文章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但是具体说什么事情您不太在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现在看以前写的东西,真是没有什么内容的,非常喜欢华美的句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那时候可能和您的经历有关系了,那时毕竟人生的阅历没那么丰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那个时候最主要就是因为谈恋爱。有过前后两个男朋友,一个是上海音乐学院拉大提琴的硕士,还谈过南方的一个诗人。几乎每天写情书,必须把美好的句子放进去,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写情书,后来渐渐喜欢上文学了。几乎从20来岁,初恋开始至今,我就觉得爱情真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在少女时代,豆蔻年华的贝拉,就有幸成为文学大师巴金和著名演员白杨的座上客。从当年用稚嫩的文笔抒写她青涩的初恋滋味时起,这个执著追爱的女子,在此后的近二十年中,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也走过了几段崎岖酸楚的情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的9月11日,贝拉终于等到了她今生的至爱——华尔街的男人格兰姆,在熬过十多年的苦恋之后,2001年的9月11日,她终于要成为他的新娘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家里,贝拉已经准备好了她的嫁衣,甜蜜地期待着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身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格兰姆一定也和她一样紧张而兴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46,一架飞机突然撞入世贸北楼94到98层之间,大楼立即失火,飞机上满载的燃料倾倒进大楼,更加剧了火势,贝拉的未婚夫格兰姆的办公室所在的102层与被撞击的部位,相隔只有几个楼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朋友告诉我世贸大厦被撞,我马上打开电视一看,完全惊呆了。我觉得好像是好莱坞在拍恐怖片,我觉得根本不可能,这怎么会呢?然后还看见飞机飞的过程,还有不断的新闻报道,然后又看到布什出来说话。我当时简直就是惊呆了,我马上给格兰姆打电话,但是电话已经根本打不通了。</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分钟后,又一架飞机撞入世贸中心的南楼,穿楼而过的飞机在刹那间,燃起一朵巨大的火花,炫目得令人心碎。恰似十多年前日本原宿山间的樱花,那肆意绽放的笑颜,美丽得令人心醉。在那样的花树下,东方女子贝拉与华尔街男人格兰姆偶然相遇。作为初到日本的留学生,当时的贝拉正处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要靠夜以继日的打工来支付高昂的读书和生活费用,那时的她只能把这段美丽的邂逅,悄悄地存在心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八十年代开始,上海人陆陆续续出国了。我当时特别喜欢看日本电影,像山口百惠演的《伊豆的舞女》,我也比较喜欢看日本的文学作品。我觉得日本女孩子这么好的气质,又非常的贤惠,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去了日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刚到日本是什么样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刚到日本的时候就是无亲无故,和自己想象中的出国的世界完全不是一回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之前是怎么想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之前还是想象得比较浪漫的成分,比如山口百惠演绎的那种浪漫,像《伊豆的舞女》,到处是穿和服的小女孩跳舞,可到那边从来没有看到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本来想一下飞机就能碰到三浦友和什么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但现实不是这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现实不是,完全不是。在日本住的房子都是木板间隔的,空间非常小,是大家没有办法想象的。我们这个圆盘上可以住两家,几块席子,一块木板在这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可以住两家人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所以隔壁如果有点什么声响,另外一边都知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中间就隔一层板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日本都是公众的澡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这之前您学过日文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从来没有,我到日本的时候连字母都不知道。我那个时候天天四五点钟就起床,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因为晚上打工到12点多钟回来,我的闹钟每天都定在四点半,我早晨要记很多很多单词,一人到花园去读,在房间也不行,隔壁就住人,又不能影响别人,我到花园里面去读,去练,这是我一生中最勤奋的阶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那种日子苦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非常非常辛苦。有时候在地铁上都会打瞌睡,任何时间睡下来就能睡着,疲惫到这样的地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在日本您生活了多长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断断续续四年多一点。在最后一年,我被国会议员聘请为他的私人高级翻译,就和很多比较高层的人接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所说的比较高层的人是什么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比如说招待银行的董事长,他们之间的交流,语言有隔阂,需要我做一些翻译。我带他们去全日本旅行,主持每天的晚会,还表演给他们唱歌,唱日语歌曲。正因为有最后这一年,我就可以比较好地回到了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在后记里面,这是您给母亲的一封信,最开始的几句是这么写的:“妈,我走了,别哭。女儿天生是一只鹰,注定要流浪,注定要寻索生命中的未知。”</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纽约世贸双子楼被撞之后,火势逐渐加剧。因为烟雾太过浓烈,空中救援活动根本无法进行。被袭击之后,北楼中部很大一块区域立即坍塌,被困在撞击部位以上楼层里的人们,根本找不到逃生的途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摄像镜头隐约可以看到,有不少人爬到了窗外,搜索着最后的一线生机。但显然希望极为渺茫,有人绝望地跳了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数千公里外的多伦多,贝拉只能从电视转播的画面上,艰难地搜索她的未婚夫格兰姆,也许他正夹杂在这些艰难求生的人群之中,也许他并没有在那幢大楼里面。忙碌的华尔街男人常要出差公干,或许他侥幸不在纽约而能逃过这一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多年前在日本与格兰姆的邂逅,改变了贝拉的人生。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贝拉一直在寻觅着她至爱的格兰姆,从东京到巴黎,从多伦多到纽约,命运曾经一次次地将他们冲散,他们却又一次次奇迹般地重逢,贝拉深深地相信,格兰姆注定是她今生的传奇。她依然记得,在那片樱花盛开的小山丘上,他看她的第一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们最初相遇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彼此都是有眼睛一亮的感觉,无论是交谈也好,相见恨晚也好,从一个人的眼神中真的能够不自然地流露出爱情的火花。</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示)</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在那一刻,谁都没有把爱说出来。格兰姆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旅客,他无法给这个美丽的东方女子任何承诺,而贝拉当时仍身处在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里。曾经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又远赴加拿大定居,贝拉与那段无爱的婚姻渐行渐远,渴望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刻骨铭心的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在去日本之前就和我先生结婚了。他是上海体工队的打羽毛球的,他当时在同济大学科技日语专业。我们最初谈恋爱的时候,并不了解真正爱情的含义,就谈上恋爱了,就觉得对方长得好帅,又是运动员的体型,又老是全国冠军。在一帮子少女的仰慕之中,我就觉得和他谈恋爱非常的荣幸,然后就嫁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从上海到加拿大去,其实另外一个目的,我觉得我们的婚姻应该已经走到尽头了,我觉得我应该要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的归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最初认识格兰姆的时候,是在日本的原宿,每个星期天都是年轻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地方。我是在一个下午的时候,和朋友一块儿去了那里,然后就认识了他。他为什么会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呢?我就觉得在格兰姆的血液里流动着东方情调的东西,因为他母亲是个日本人,而且是个日本的艺妓,他爸爸是个美国人,他是日美混血儿。我觉得见到格兰姆的时候,他和一般西方人不一样,还带有一种对东方的眷恋。比如他看你的时候,我觉得他好像是在追溯一些过去他母亲所经历的东西。我想我艺术方面的才华很吸引他,包括我能唱非常好的日本演歌,因为我在日本唱过一首《白色的海峡》,还得过外国人唱日本歌曲的大奖赛的第一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最初认识格兰姆的时候有感觉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挺有感觉的,可当时我有家庭,所以这种感觉也停留在心里了。</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以为这样的萍水相逢,只能成为人生中美丽的短暂记忆,但上天就是那样的神奇,应该相遇的人注定不会错过。日本一别的八年之后,在1996年冬季的加拿大多伦多街头,一对失散多年的爱人不期而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相逢的那一刹那,真的恍若隔世,好像半个世纪都已经过去了,其实回想起来,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econd Cup “第二杯”咖啡馆,我们坐下来。当时格兰姆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现在真的是干第二杯。因为第一杯的时候是在日本原宿,拿着那种可乐罐,大家一边唱歌跳舞,一边干杯。当时格兰姆看我情绪比较低沉,我那个时候比较茫然。他问了我很多,我想跟他倾诉更多,但是始终没有说出来,他也看出我心中有什么的感情。</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格兰姆第一次对贝拉说起了他的妻子,一名能干的美国律师。他曾经尝试过多次,还是没能像贝拉那样走出围城。天各一方的八年中,贝拉与格兰姆曾经多少次,在梦魂中这样重遇,但此刻,真实地坐在眼前的他们,却只能相视无语,手中的咖啡芬芳着一桌相隔的两个人,时光一点一滴地从指间悄悄滑过,贝拉又一次选择了放手,让格兰姆安静地离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大概过了三个月以后,我搬了家,也没有再给格兰姆打电话,他当然再也找不到我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母亲告诉我,她说:“有一个美国的朋友打电话到家里来,问你的新的电话号码,你是不是要我告诉他。”她说谁谁谁,我一想,说:“妈,你先不要说”。</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再一次开始了流浪,流浪在加拿大的东西海岸之间,流浪在别人的爱情故事里。在别人的爱与哀愁中,流着自己心酸的眼泪。这样做真的能帮她,忘记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男主角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从加拿大东部到西部,每一个城市几乎都旅游,都去看,看男人,看女人。走到哪儿都在关注别人的爱情故事。前几天搬来了一个邻居,是冰岛的,一个女的,我就不断地让她说她的爱情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她怎么会告诉您?您坐在这儿,我想让您说都不太容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那很容易,如果我晚上跟你谈话,你肯定把爱情故事都会告诉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为什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我觉得我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是用心灵去贴近他的。其实每一个人,男人,女人,他们都需要一种心灵的倾诉。他们会在那一瞬间发现,贝拉,你才是我真正需要倾诉的对象,他什么都会告诉我。我在魁北克古城待了三个月,去之前我稍稍学了一些法语。黄昏的时候我就坐在非常漂亮的红色的西餐厅里面。当时我妈妈其实想和我一块儿去的,但我让她留在酒店里,我说:“我要邂逅一下,你在旁边就没有机会了”。结果我坐着,魁北克纯正的法兰西后裔,一个个都非常帅,就过来聊天。我只要聊天,听他们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就往那儿一坐,跟姜太公似的,愿者上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对。点一杯饮料,就这么一坐,然后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在沉思着什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其实很注意有没有人过来,是不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差不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作家的生活真是很浪漫,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作家。我估计我要坐那儿的话谁也不会理我,他们会怎么来跟您打招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他们知道我不是法国人,他们一般就用英语说:“Holle!”,他说我能在你旁边坐吗,我一看他长得还帅,我就说可以。这种帅的概念,就是比较有层次的。因为我看一个男的,要比较有气质的,如果是比较低俗,我就不想跟他谈,我就跟他说我在等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您告诉我怎么样凭一眼能看出这人是有层次,还是低俗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要用语言来描述比较难,但他如果站在我面前,我马上就知道他大概是做什么的,大概是怎样文化层面的,能看出来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是凭外型衣着等等这些东西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不是。特别作为一个法国后裔,法国人他们比较讲究,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手投足,或者他的眼神是不是很正,完全能看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贝拉讲到这里,我们想请大家一起交流一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观众甲:我非常欣赏贝拉女士,你特别有女人味的气质。从咱们中国来说,我觉得上海女人最有气质,从职业来说,我觉得女作家最有气质,我觉得这几个方面正好集中在贝拉女士您的身上,所以我特别喜欢您的气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谢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东:贝拉,我想问你,如果你在咖啡厅的时候,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说这番话,你是不是就会让他坐在你的对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一定会,我觉得他非常可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观众乙:你喜欢去流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是孤单,失落的时候,是否想要靠一个港湾,当你想要靠港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是我的母亲。我觉得在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支撑着我。我觉得母亲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港湾。</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9月11日9:59,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南楼倒塌,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全球亿万观众在惊恐中亲眼目睹了大楼的坍塌,数千名被困在楼内的华尔街精英顷刻间全部罹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格兰姆的公司所在的世贸北楼还在熊熊燃烧,在此之前,有16个人从南楼被撞击楼层以上的部分幸运地逃了出来,而北楼被撞击楼层以上的部分无人生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在等待中苦苦煎熬着,她无法忍受再次失去她的挚爱——格兰姆。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曾经失散了那么多次,直到1997年的夏天,在多伦多的同一条街上,贝拉与格兰姆再次偶遇。这一次他们谁也不舍得放手了,从日本原宿的一见倾心到这一刻终于冲破心中的樊篱,他们已经苦苦相思了十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格兰姆长得,在美国男人中也并不是特别漂亮英俊的那种,但他非常有男子汉气概,当他站立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就觉得他是一个男人。留着络腮胡子,眼睛充满着孩子般的好奇,炯炯有神的目光,这目光非常的吸引人,因为这种目光中,你既能看到美国男人的智慧,也能看到一些东方的东西,因为毕竟他的母亲是个日本人,在他的目光中还有一种东方神秘的东西在里面。</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繁忙的工作让格兰姆不得不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相恋的四年中,大部分时间,贝拉只能与他在电话或是网络中相聚,每到一处参加重要的活动,格兰姆总会给贝拉发回一些照片,照片上的格兰姆佩戴的一定是贝拉送给他的领带,细心的格兰姆是要告诉他的爱人,无论他身在何方,她的爱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华尔街男人就意味着多少天都不换一件衣服,连续24小时工作,等到他感到饿的时候,再打电话要别人送比萨饼过来,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华尔街男人在一个空港到一个机场,奔波于世界各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格兰姆说:“贝拉,我真的就想再干两年就退休,你也什么都不干,我们到维多利亚岛去买一栋房子,就在海边,生一大群孩子,等到黄昏的时候,让他们在海边奔跑,他说这多好,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说你知道吗?我并不喜欢华尔街的工作,我从小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我就在想找一个最赚钱的工作,我要赚钱,赚好钱以后,我就要去找自己梦想中的生活,和梦想中的女人。我梦想中的东方女人,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就像你这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MTV 《Whenever you call》</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当时我在加拿大是住在一条街,叫伊莎贝拉,55号,这是一个像公寓似的酒店。我就是在伊莎贝拉这条街上和格兰姆重逢的,所以之后,我在加拿大,我的英文名字就改成了伊莎贝拉,贝拉就是伊莎贝拉的简称,我用了这个名字,也是纪念和他的相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约了在伊莎贝拉街上见面,那天格兰姆就和我说,他和他的太太准备要办离婚了,我知道他太太是个律师。可能他很久以来不能办成离婚,也是有一些原因的,因为你要和一个律师的太太打官司办离婚的话应该不简单。那次格兰姆和我提到了他准备和他太太分手的事情,其实我心里面是很希望这样子的,但是我当时并没有说。</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0年的平安夜,是格兰姆在这个世界上度过的最后一个平安夜。贝拉和她的华尔街爱人,相约在他们两次重遇的多伦多伊莎贝拉街上,就在那天晚上,格兰姆送给贝拉一支金表。相遇相知十多年,两个至爱的人相聚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格兰姆把表的指针定在了那一刻,他希望时光也能永远,停止在他们相依的一刻。就在那一刻,格兰姆正式向贝拉求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那一刻我非常感动,我抱着他。我说我一定要嫁给你,他说你一定会是我的妻子的,他说我们是命中注定的,我们感慨这么多次,我们都能够不期相遇,所以这是命运在安排着我们。</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01年9月11日10:28,世界贸易中心北楼从上到下坍塌,这幢耗时六年零八个月建成的纽约市标志性建筑完全被夷为平地。从第一次撞击到最后的坍塌,这1小时42分钟里,北楼被撞击楼层以上的部分始终没有逃出一个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当时我的一个愿望就是我立刻就飞到纽约去,哪怕能够在废墟中找出格兰姆,我要去找他。我一个朋友帮我打了很多电话,但是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全部停掉,说不飞到美国。他们说开车从尼亚加拉瀑布,那条水牛城通道过境。朋友就开车到尼亚加拉瀑布,但到了瀑布 美国海关又关了,我们真的没办法。最后有一个人提议到底特律,那里有个加拿大轮渡,又是一个出口,他们说这个出口是最容易出的,你从那边出口过去,看行不行,但是在温莎和底特律交界口的朋友说那边全都不能进去。不仅加拿大方面的人不能过去美国,而美国所有的人全部安置在加拿大皮尔逊机场的附近,加拿大当时成了他们一个比较安全的后备居处。我就被封锁在多伦多了,根本就走不出去。</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只能拜托在纽约的朋友帮她打听格兰姆的消息,但始终没有回音,贝拉发疯般地到处打电话,翻报纸,找所有认识格兰姆的人去问,没有人能告诉她格兰姆在哪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9·11之后的第七天,贝拉在梦中见到了格兰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整个做梦过程中,格兰姆在火中不断地叫我的名字:“你救救我,贝拉你救救我,贝拉你救救我”。我浑身用力,怎么都够不到,我和他两个手之间就是有这么一点距离,让我们没有办法碰到一块儿。</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短片(视频展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梦醒之时,妈妈给贝拉拿来了这天的报纸,纽约警方调查证实,格兰姆所在公司的几百名员工,在9·11当天全部罹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贝拉:天上人间,人间天国,我觉得还是有一种跨越生与死界线的东西,让活着的人和已经在天国的人做一种灵魂上的交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MTV 《Whenever you call》(伴奏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字幕: 9·11是一个巨大的悲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的爱情 生命和尊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场恐怖袭击事件中受到重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爱已成往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生命不再复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震撼我们心灵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那份刻骨铭心的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和永远无法擦干的泪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祈盼和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守望生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追梦,寻觅爱的源泉</b></p><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我的小说本无意展现文字的魅力,正为了展示爱的世界,以及世界的爱。我所写的爱情故事,无论是灾难的悲剧,还是拷问青春的灵欲分离,抑或是历史的岁月沧桑,其背后贩卖的都是思想,那就是爱的信仰。”</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她带着爱走遍世界,从印度神庙,耶路撒冷哭墙,魁北克古堡,巴黎香榭丽大街,威尼斯小镇,日本富士山… 见到了这个世界上太多的无与伦比,留下她寻找爱与世界的身影。</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中华读书报》记者2011年09月14日就《魔咒钢琴》及其他作品的创作和海外传播等话题采访了贝拉。</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贝拉:好莱坞大片对任何一本书的推广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比如《哈利波特》。我很幸运作为一个中文作家的作品能够被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和演员来演绎。但这一切都必须感谢出版人安波舜先生,是安先生向葛浩文(翻译了《狼图腾》之后)推荐了我的作品,他长期以来接洽好莱坞,呕心沥血推广我的小说。就在版权买卖谈判过程里,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通过罗伯特·库恩(《江泽民传》作者)找到了好莱坞赫赫大名的顶尖制片人迈克·梅达沃伊,然后几方一拍即成,皆大欢喜。赵启正为了支持这部电影,当了《魔咒钢琴》的顾问。当然,上海人大常委,政协,文广总局、上影集团,甚至上海市委俞书记都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部电影。对此,深深地感谢!</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河传 • 梦回故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春水,天际,素帆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风起浪逐浦江,情爱悱恻梦故乡。遥望,心中难掩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管弦琴声奏鸣曲,深情续,相思醉不足。晚秋回,星月移。别离,暮云浮过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轮明月慰乡愁,万里清风吹寂寞。几度夕阳晒浦江,悲欢离合,爱的浪花在江面跳跃。时过境迁,曾经,太多的感慨,汇集成流水般的音符,既激动又温婉地铺就一幅永恒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文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0.05.14 起草 于无锡 • 陈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0.06.26 初稿完 于江阴 • 顾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10、10、 修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