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场赶赴春天的旅行——流水记录之十一

沙蓬

<p class="ql-block">“4.15”, 第19天 古堰画乡与云和梯田</p><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云和梯田与缙云仙都同属丽水市所辖,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较之缙云仙都自然景观的奇秀之美,古堰、梯田则更多展现的是千百年来人们改造利用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距丽水市约20公里,由分处于瓯江两岸的两个村镇组成。江南大港头镇是画乡,江北碧湖镇堰头村是古通济堰所在地,两村(镇)隔江相望,靠游船载客往返,“捆绑”构成了一个古堰悠久、瓯江秀丽、画乡充满现代艺术感的三位一体的四A级特色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景区介绍说,画乡因风景秀丽,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不断吸引画家、艺术家前来采风,如今,这里是中央美院和省内外许多艺术院校的写生和摄影艺术创作基地。</p><p class="ql-block">画乡小镇建筑多现代,分为一个一个的艺术区,白墙青瓦徽派样式,有些还在装修。我们去的那天游客廖廖,非常安静。</p> <p class="ql-block">大樟树下是古埠码头,游客从这里乘船到对岸去看古堰。</p> <p class="ql-block">船过瓯江。</p> <p class="ql-block">上岸北行不远,堰头村口的文昌阁,令古村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穿过文昌阁的门洞,一条石板长街南北贯通,一侧是青瓦灰墙的古旧民居,一侧是与长街并行的古堰干渠。</p> <p class="ql-block">干渠两侧的堤岸上,竹林茂密,古树参天,浓荫遮天蔽日。</p> <p class="ql-block">最惹人注目的是这些古樟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老干虬枝,古拙遒劲,状若龙蛇飞舞;树冠广展,枝叶茂密,颇有雄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古樟树历经千年,有的曾遭雷击,只剩下被掏空的半边树干,筋脉尽裸,老迈沧桑;有的青苔裹覆,藓迹斑斑,布满岁月的痕迹;有的被左近的其他树木依附攀缘,合为一体,但它们都蓊然屹立,蓬蓬勃勃,并用强大的根系保护着干渠堤岸,是古堰古渠的忠实护卫、千年功臣,也是古村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查百度,樟树,又称香樟树,别名:香樟、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属樟科、常绿大乔木,高逾10—55米左右,直径可达3米,四季常青,是我国南方城市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樟树香气独特,天然防虫,可提取樟脑液制作樟脑丸,木材宜制箱橱家具。</p><p class="ql-block">姿态万千的古樟树群令人心生喜爱,流连,拍照,耽时不少。</p> <p class="ql-block">古村民居,还保留着不少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面石墙上,有通济堰的概况介绍。</p><p class="ql-block">通济堰建于公元505年(南朝萧梁天监四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它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共同组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灌溉体系之一,2014年,首批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p><p class="ql-block">(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十年间,共有34个中国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建在村子的最北端,松阴溪与大溪两条溪流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白色浪花翻卷之处就是堰坝。堰坝呈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建时是木制结构,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改为石坝。</p><p class="ql-block">大坝的一侧建有闸门,截流引水入干渠。</p><p class="ql-block">通济堰大坝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建成的拱坝,比世界其他地区拱坝的应用(如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早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石函,又名“三洞桥”,是通济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两墩三孔石平桥,横架在干渠上方。石函两侧建有人行通道,中间石槽导引携带砂石的泉坑水流入大溪,最终汇入瓯江。有了石函,“溪水不犯渠水”,成功破解了干渠淤塞的难题。此前,每年都要耗工费时疏通渠道,其后,每隔50年一疏浚,几乎可谓一劳永逸。</p><p class="ql-block">石函是人类最早出现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沿用至今。在入选世界灌溉遗产时,海外建筑和水利学家评价说:“当世界上尚无立交桥时,中国人民在这山乡已建造了水的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的灌溉体系,由22..5公里干渠、48条支渠、321条毛渠和70道闸门组成,呈竹枝状纵贯碧湖平原,利用地势落差自流灌溉近6万亩良田,至今仍在发挥着蓄水灌溉的效能。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浙西南,通济堰为碧湖平原提供了旱涝保收的有力保障,使之成为浙西南的鱼米之乡和粮仓。</p> <p class="ql-block">这面墙上,画着密如蛛网的通济堰水系图,原图绘制于公元1138年。</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拥有完备的历史资料,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其中制定于1128年的堰规二十条,勒石立碑沿用至今,有世界首部农田水利法规之称。通济堰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通济堰的各种资料碑刻,统一保存在古村的寺庙里,几位重大贡献者的石雕像则立于堰坝现场,供后人景仰。</p><p class="ql-block">这是通济堰拱形大坝的始创者,南朝时的两位州司马。詹司马巡视此地,见溪水白白流入瓯江,不能灌溉农田,发水时还会为害乡里,遂奏请朝廷建造堰坝,此后用时三年,与继任南司马共同主持,建成了这项造福百姓功至千秋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端坐凉亭里的这位官员是南宋的一位参政(宰相),名何澹。公元1205年,他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通济堰,开凿湖塘,改木筏堰为石堰,并以榫卯衔接,用铁水灌注石缝,使大坝垂久于后,牢固至今。</p> <p class="ql-block">石函引水工程的创始人,名王褆,时任丽水知县,他与当地一名年轻人共同创造了这项“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石雕造像栩栩如生,人物事迹简洁明了,令1500年历史的古堰愈显生动与鲜活。通济古堰所展现的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所凝聚的历朝历代能人贤达的创造与智慧,令人赞叹不已,肃然起敬!古堰能够完好保留至今,且仍在发挥效能,当地人民对历史文化和工程功绩的呵护与传承,更是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半日游览,古村古堰古樟树群,连同秀丽的瓯江,一同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云和梯田。</p><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位于丽水市云和县,距县城约10公里。进入景区前,有个展厅,介绍关于梯田的相关知识。粗略浏览一下,获知,中国梯田分布很广,东西南北中共有31处,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梯田外,北至辽宁,西至甘肃都有梯田存在。我国是个多山地丘陵的国家,梯田是古代先民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人类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模式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集中在一个U型的山地间。在垂直高度1200多米三面高山的坡地上,700多级梯田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力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还同时造就了梯田、湿地、云海、雾凇、竹林、怪石等各种景观,2024年,云和梯田新晋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的创造与迁徙至此地的畲族有关。给漂亮的畲族姑娘和美女记者拍张照。</p> <p class="ql-block">自驾车可以一直开到半山腰。沿途,低矮之处的梯田多种茶树,有村庄房舍坐落其间。</p> <p class="ql-block">高处多为水田,田块大大小小,依山顺势高低错落,田埂盘曲蜿蜒,温婉柔和的线条,像是一曲曲流动的乐章;水映蓝天,随光影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好似一面面光洁的镜子散落在天地之间。偶见赶着牛的农民从田埂上走过。</p> <p class="ql-block">田间有不少人工设置的景观小品,周边山坡上建有木制栈道和客房,令梯田更多了些景区的味道。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东拍西照,陶醉流连,在诗画般的田园风景中,消磨了一个下午。</p> <p class="ql-block">夜宿云和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