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布达拉宫的佛塔<br> 布达拉宫有达赖喇嘛金质灵塔、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库,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宫前白塔</i></h5> 布达拉宫有达赖喇嘛灵塔8座,每座灵塔耗黄金千两以上,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灵塔塔身耗黄金高达11.91万两,花费白银104万两,塔上镶有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显得辉煌眩目,华丽壮美,被誉为“世界第一饰”。 布达拉宫除了灵塔外,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佛塔不计其数。<br> 菩提塔(强久曲登):八大善逝佛塔之一,打造于公元1692~l693年间,耗银2000余两,塔高5.3米,塔基正面法座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东方护国天王像,左右浮雕宝象,塔阶四级四方,塔面镶嵌千余颗珍宝,塔门内供有一尊铜鎏金释迦牟尼结与愿印像。相传释迦牟尼36岁时的藏历4月15日,在古印度摩竭陀国菩提伽耶城金刚座菩提树下,正觉成道,影胜王初次造此种塔以纪念,故名菩提塔。<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菩提塔</i></h5> 降佛塔(拉波曲登):八大善逝佛塔之一,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间,耗银2000两,塔高5.30米,塔基正面中央浮雕一尊铜鎏金南方增长天王像,左右浮雕宝马。塔阶为四级四方,塔基与塔瓶间中央置三排梯(意为佛从此梯降至人间),塔面镶嵌红宝石等珍宝千余颗,塔门内供有铜鎏金释迦牟尼结禅定印象。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57岁时,夏季在天界说法,于藏历9月22日由天界降临至古印度桑伽尸国,由具明王在舍卫城初建此塔以纪念,故名降佛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降佛塔</i></h5> 噶当塔是公元11世纪初,印度高僧阿底峡来藏传法时首次传入的。噶当塔有两尊,这两尊佛塔造型基本相似,但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尊佛塔塔顶不仅饰有日月等吉祥造型,还饰有喷焰末尼宝,是明代年间西藏地区比较常见的造型特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噶当塔、金刚塔</i></h5> 布达拉宫的佛塔不仅数量上令人瞩目,其在文化和艺术上的价值也同样非凡。这些佛塔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藏族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每一座佛塔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宫前白塔</i></h5> 【14】布达拉宫的塑像<br> 布达拉宫的雕塑艺术,是西藏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和印度、尼泊尔等佛教艺术技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br> 布达拉宫集中了大量的雕塑珍品,有泥塑重彩、木雕、石刻和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分为圆雕、浮雕、线刻、泥塑、镂雕等,作品造型精美、刻划细致、形态传神、高大者可达十余米,小者如姆指大,尚有如麦粒状小巧玲珑者。 释迦雍容大方,端庄肃穆;度母慈祥美丽、天真纯洁;观音菩萨慈善端庄;护法神怒目扬眉、狰狞可怖;罗汉尊者瘦骨嶙麟、形态乐观。这些雕塑各有性格特点,绝无雷同之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牟尼(1-4)、度母(5)、观音塑像(6-9)</i></h5> 阿雅洛格夏热——圣观音像:圣观音殿内正中供奉的檀香木质自在观音像,属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为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传说这尊雕像是天然形成的。由于藏族从认为观世音是西藏的保护神,所以这尊雕像在西藏有着特殊的重要性。<br> 松赞干布像:松赞干布像为泥质像,制作于公元七世纪,呈王者相,着赞普装。松赞干布,为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赞普(赞普意为国王)。13岁继赞普位,先后平定内部贵族叛乱,继而兼并青藏高原诸部落,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建宫殿布达拉宫,先后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妃,并迎请释迦牟尼像于拉萨。公元650年卒于彭域(今拉萨林周县境内),传王位于其孙芒松芒赞。<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松赞干布像、圣观音像</i></h5> 尺尊公主像:塑造于公元七世纪,泥质,双手合什,结跏趺座,外身套桔黄色披肩,内着长裙,头戴桔黄色头巾,双耳饰金缀,表情慈祥端庄,呈南亚淑女之相。赤尊公主为尼婆罗(今尼泊尔)国王光胄之女,藏文史籍称婆萨赤尊。七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噶尔东赞为婚使,前往尼婆罗请婚。公元634年迎请至吐蕃。公主入吐蕃时,携带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还带了大量的佛经和工匠,并主持建造大昭寺安放自尼泊尔带来的释迦牟尼像8岁等身像(后移至小昭寺)。公主去世后多以传说的形式流传其对佛教传入吐蕃的功迹,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兴起,藏传佛教把赤尊公主尊为度母的化身。<br> 文成公主像:塑造于公元七世纪,泥质,双手抄手置于袖内,结跏趺座,外身套蓝底绣花披肩,内套咖啡色底绣花长裙,头戴绿色真丝头巾戴冠,双耳饰金缀,表情清秀淑美,呈唐代仕女之相。文成公主为唐太宗氏女,知书识礼,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兼通卜筮之学。公元641年远嫁松赞干布人吐蕃时,除携带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还携带医书、历算等专著,并主持建造小昭寺,安放自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后移至大昭寺)。公主去世后,其事迹在藏族地区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兴起,藏传佛教把文成公主尊为度母的化身。<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文成公主像、尺尊公主像</i></h5> 强巴佛像——弥勒佛像:强巴佛又称为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中的未来佛。塑造于公元1801年,耗铜万余两铜鎏金质强巴佛坐于莲台宝座,双手呈法轮常传印,头带纯金五佛冠和身披天衣带胸饰上嵌勒子(天珠)、白琉璃等天然珍宝百余颗,背身铜鎏金六波罗密多。佛教认为强巴即弥勒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亦称“未来佛”。相传强巴——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释迦牟尼之弟子,成为随佛八弟子之一,而先佛祖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宫内,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当降临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弘传佛法。藏传佛教尊其为慈悲氏佛,故名甲瓦•强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合金法王像、强巴佛像——弥勒佛像</i></h5> 金刚持佛像:16世纪。金刚持为诸佛共主。为释迦牟尼讲演密乘所现身相。是一面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宝铃,双手交叉于意口处,头戴珠宝天冠,饰耳环,双腿呈金刚跏趺坐于双层莲花月亮宝座上。<br> 橛事业:15世纪。该佛为阴阳体本尊,主像为三面六臂,第一双手合掌握橛,拥抱佛母,其他四手分别持宝轮、末尼宝、剑和天杖,头戴骷髅天冠,右腿弯曲,左腿伸开,左脚踏着威猛天和白脸天,右脚踏欲界天,立于莲座上。<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橛事业、金刚持佛像</i></h5> 强巴佛像:15世纪。强巴佛,即汉地佛教的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该像姿态优美,造型饱满。该像材质为黎玛,黎玛汉语称为合金。是由十种以上的稀有元素组合而成。因此工艺复杂且精美。<br> 四臂观世音像:西方三圣之一,化身很多,常见的有白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四臂观音、骑狮观音等。此造像为一面四臂观音像。<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臂观世音像、强巴佛像</i></h5> 【15】布达拉宫的唐卡<br>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布达拉宫保存有近万幅唐卡,最大的可达几十米。<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萨迦贡嘎宁布(清代布画)、松赞干布(清代布画</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莲花语(清代布画)、真实意(清代布</i>画)</h5>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用绢、布或纸作画,然后用彩绘装裱成画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甘露功德(清代布画)、金刚持(清代布画)</i></h5> 金汁唐卡也叫做金唐,指的是以金汁为底的唐卡,能使画面神圣、金碧辉煌。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牟尼佛(清代金汁)、白度母(金汁)</i></h5> 唐卡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除以佛教为主外,历史、民俗、天文、历算、藏医药、人体解剖图等皆可入画,具有宗教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被国内外人士称为“青藏高原的大百科全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圣天菩萨(清代刺绣)、吉祥时轮(明代刺绣)</i></h5> 现在布达拉宫珍藏的唐卡画中,大部分是明、清以来西藏各地区各画派所绘的彩色唐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独雄大威德金刚(明代金丝织)、大白伞盖佛母坛城(清代布画)</i></h5> 每幅唐卡画都有一定的宗教情节,常见的单幅有度母像、观音像、说法图等,亦有由几幅画联成的整套故事,如释迦牟尼传记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世达赖喇嘛(清代布画)、贝丹哲蚌大塔(清代布画)</i></h5> 释迦牟尼佛像唐卡(19世纪):金汁唐卡。释迦牟尼幼名悉达多,出身于无垢释迦王族,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br> 强巴及文殊像唐卡(14-15世纪):尼泊尔画派风格。强巴即为弥勒意为慈氏。佛教经卷记述弥勒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为未来佛。文殊菩萨又称智慧菩萨,剑和经书是文殊菩萨的手持物,象征文殊的智慧如韧剑,可摧毁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释迦牟尼佛像唐卡、强巴及文殊像唐卡</i></h5> 无量光佛净土唐卡(16世纪):无量光佛面相安祥、宁静、身披黄色袈沙,右臂袒露,双手结定印并握盛满甘露的钵盂。双腿结金刚跏趺坐于狮子宝座上,左右分别侧立四壁观音和静相手持金刚。此唐卡融合了汉地的风格,唐卡背景里绘有无量光佛的功业。<br> 乾隆御笔佛塔唐卡:这是一座菩提塔,塔的宝珠顶,日月上写有梵文兰扎体经咒,宝盖至塔座以上写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塔瓶中央绘有般若佛母,四级塔身的正中央有一位背对着的禅修者,其左右写有纪年题款“乾隆九年甲子之日敬书”。<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无量光佛净土唐卡、乾隆御笔佛塔唐卡</i></h5> 扎阿坛城唐卡(17世纪):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指一切圣贤,一切公德的聚集之处。坛城唐卡是一种以几何图形为主的构图,坛城是指佛的宫殿,由外到内以圆形和几何体形式层层相套构成,正中间为主尊或佛,外面图形以水图案及火焰图案装饰,第二层起用圆形的金刚图案、水图案、莲花图案装饰,表示大海、风墙、火墙和金刚墙、莲花墙、护城河。内套正方形图案表示城墙、屋檐,层层深入,最后到达主尊殿,并用红、黄、白、蓝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图案结构复杂,抽象和具象手法并用。坛城的构图紧凑,图案繁复多变,装饰性强,具有很美的形式感。<br> 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17世纪):黑如嘎本尊为宁玛派北藏八大法行之一,正如《十三本续》所述:“殊胜至尊吉祥身,具有二十一个头”,画心上方有五世达赖喇嘛等像,画心中央的殊胜黑如嘎本尊。<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扎阿坛城唐卡、殊胜黑如嘎本尊像唐卡</i></h5> 宝帐怙主像唐卡(18世纪):宝帐怙主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传承的重要护法,自元朝以后在中原内地的蒙古地区深受其影响。宝帐怙主一面两臂,头戴五骷髅冠,三目圆鼓,面相狰狞,呈忿怒状,他腕托一根木挺杖,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托盛满鲜血的嘎巴拉碗。<br> 红阎魔敌像唐卡(17世纪):主尊像红阎魔敌,系佛教无上密乘一本尊,头戴五骷髅冠,三只眼,头发直立,饰有表示愤怒的火焰,他的右手捧一根象征“作恶者”骨架的人头棒、左手捧一个盛血脑的颅骨碗,双脚踩在一头水牛身上,右腿屈踏在水牛头以降伏水牛的傲慢,左腿伸踏在水牛臀部,从降服它的残暴。系钦孜画派风格。<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宝帐怙主像唐卡、红阎魔敌像唐卡</i></h5> 喜金刚像唐卡(15世纪):喜金刚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密宗本尊之一。此尊喜金刚像火焰背光,八面十六臂,每只手均捧嘎巴拉碗,佩戴耳环,项饰镯,臂钏等忿怒神装饰,脚踩尸,站立在仰莲宝座上。<br> 释迦牟尼像唐卡(19世纪):这是一幅用堆绣技法制作的唐卡。堆绣唐卡又叫剪贴布扎花唐卡,是用各色上等丝绸,彩缎,毛毡,线等材料,剪裁出各种唐卡绘画要素,粘贴手缝在各种布料上的一种制作方法。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这种工艺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艺术门类。这幅堆绣释迦牟尼佛像能够让唐卡色彩鲜明,立体感很强。<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喜金刚像唐卡、释迦牟尼像唐卡</i></h5> 【16】布达拉宫的壁画<br> 布达拉宫所有中大小殿堂、门厅、过道、回廊等墙面无不绘有壁画,宫内的壁画数以万计,总面积达到2500多平方米。这些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br> 布宫壁画的规模及数量令人震撼,这些壁画保存完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资料。<div> 在白宫门庭内就有一百三十余平米的壁画,描绘了不同时期布达拉宫的形状以及文成公主进藏图等。</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白宫门庭壁画</i></h5> 在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东壁上,描绘了藏族起源、吐蕃赞普世袭本记等情景。南壁绘有桑耶寺奠基过程,东壁中央绘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像,周围绘有佛教传承史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白宫东大殿壁画</i></h5> 在红宫的西有寂圆满大殿,有壁画2551组,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反映了五世达赖喇嘛一生的功绩,还有观世音及印度的吐蕃赞普的传承即本生,面积达280平方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有寂圆满大殿壁画</i></h5> 在红宫西大殿二楼回廓四周满绘壁画,有壁画698幅,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布达拉宫修建史,红宫落成庆典和佛事活动等。有当年修建红宫时的情景,还有当时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如赛马、射箭、摔跤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大殿回廊壁画</i></h5> 在法王洞内,保存有吐蕃时期的壁画,其画风独特,色彩和运笔古朴,是宫内最古老的壁画,弥足珍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法王洞壁画</i></h5> 布达拉宫壁画题材十分丰富,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有佛教经传,宗教神话,还有建筑、民俗风情、体育、娱乐等,其工笔细腻,线条流畅,绚丽多彩。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四臂玛哈嘎拉、焚烧夜叉七兄弟</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五妙天女之四、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封顶藏</i></h5> 【17】布达拉宫的珍宝<br> 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雪城中,有一座珍宝馆,原名“斋康”,是一座具有浓厚藏民珍宝馆族特色的土石木结构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二千多平米,共展示各类文物及文物复制品159套件273件,内容涵盖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慈禧太后御赐珍珠曼陀罗、银质嵌花曼</i>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丹珠尔经、贝叶经卷</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净水壶法器</i></h5> 绿松石松猴图摆件(18世纪):主体呈一座山峰形,巧用松石成色不一的特点,刻成一幅猴爬松的生活趣景,构思独到,犹如自然天成。底座为六面玉座,玉质青白色有杂斑。绿松石是传统的玉器用材,始见于新石器时代。<br> 青花藏文高足碗及银錾花纹碗座(明宣德):器外壁青花书藏文吉祥祝词一周,意为“日安宁,夜安宁,日夜长久宁,愿三宝保佑安宁”,辅以如意纹、莲瓣纹,器内底刻书“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高足碗又称“靶碗”,用作供器,也称作“佛碗”。器形体端庄隽秀,发色幽艳,纹饰祥瑞,清新雅致明快,潇洒自然,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原配银錾花纹碗座,工艺精美。<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绿松石松猴图摆件、青花藏文高足碗及银錾花纹碗座</i></h5> 镀金铜镂空提梁香炉(18世纪):铜质,由炉身,盖和提链组成。炉腹上部饰一周如意纹,腹部正中錾刻两条遒劲的龙纹。圈足上饰垂莲纹。盖身镂空,以便香气从镂空的盖孔中飘出,镂空部分饰龙纹、花草纹。这种香炉一般用于重大喜庆和法事活动。<br> 青白玉夔龙乳钉寿字纹簋(明代):玉质青白色,有沁。仿古青铜簋样式,长方形,侈口,足较高,两侧颈腹之间雕兽口吞夔式耳,颈部足部线刻头部相向的两夔龙纹,腹部雕乳钉围寿字纹。方形簋较为少见。<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镀金铜镂空提梁香炉、青白玉夔龙乳钉寿字纹簋</i></h5> 粉彩缠枝花卉纹多穆壶(清嘉庆):器呈筒状,口缘处加增帽状边,器身前置凤首流,后设龙形执柄。器身绿地粉彩绘缠枝花纹,外底矾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用具。器形制别致秀美,釉质滋润明亮,将彩绘与色釉装饰巧妙结合,绘制精湛,纹饰布局匀称,画面清晰明快,色彩艳丽,尽展乾隆粉彩繁缛奢华的艺术风韵,为嘉庆粉彩器的上乘之作。<br> 粉彩葫芦瓶(清乾隆):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称“古彩”、“硬彩”。五彩,含多彩之意,特点是颜色丰富繁多,五彩斑斓。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学宣德时期的,但很少见。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之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粉彩缠枝花卉纹多穆壶、粉彩葫芦瓶</i></h5> 白釉暗花藏文僧帽壶(明宣德):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伽之帽而得名。壶阔颈,带流,流口与颈部鸭嘴状流槽相通,鼓腹,圈足。器身置曲柄,上下两端均作如意云头形,通体施白釉,腹部刻一周藏文吉祥祝词一周,意为“日吉祥,夜吉祥,日夜吉祥”。造型秀美,釉面光洁无暇,纹饰纤细,线条流畅,精美绝伦,为宣德白釉瓷中的珍品。<br> 雍正斗彩缠枝莲托暗八仙天球瓶(清雍正):瓶直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饰斗彩缠枝莲托暗八宝纹,颈部绘有璎络纹,肩部绘青花如意纹一圈,素底无釉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此瓶器形高大,纹饰精美,胎质紧密,釉质光亮莹润,实属罕见。此暗八宝纹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的手持物。<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白釉暗花藏文僧帽壶、斗彩缠枝莲托暗八仙天球瓶</i><br></h5> 青花楼阁花竹纹大盘(18世纪):盘为圆形折沿、深腹,平底。盘内绘青花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牡丹青竹,青花发色幽青,远山近水,为一幅难得的山水画。此盘造型端庄,属于外销瓷器。<br> 粉青釉开片双耳瓶(18~19世纪):开片瓷是一种窑变瓷,即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多数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花楼阁花竹纹大盘、粉青釉开片双耳瓶</i></h5> 布达拉宫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几天几夜也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