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第26 讲——诗画·群聚·明理

未知居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画·群聚·明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继续讲炼字,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概念是诗画。诗画,指将诗和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作品形式。用于指称“融合诗与画为一体”的艺术作品。是指“符合图画意境的诗句”或与“符合诗句意境的图画”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前者,是指“符合图画意境的诗句”。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例1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例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例3我们来看这几首例诗,从起句开始,可以这样绘画。准备一块画布,按照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画出一幅画了,每幅画都很清楚,很唯美,这就是诗画。我们走出户外,面对任何一处风景,它都是一幅画,在这幅画中,给你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物。这个世界上的物,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即使在大漠中的一座沙丘,亦有峰谷和天空相伴。从天空到地面,从陆地到海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任何一个是孤立的。既然不是孤立的,那他们之间就必然要产生联系,我们在以前的讲义中,讲到过脉络,那时候,我们说的是只要把那些物连起来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会要求更加细致一些,这就是我们今天第二个要介绍的内容:群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级年级的讲义中我们说过,我们作品里的物,不可以有太阳雨,但是,仅仅只是没有太阳雨,是不够的,我们作品中的物还有更为重要的要求。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全中国人口就有13亿,但是,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他跟谁都合得来,无论什么人都会说他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非是超人,神。普通的人,无论谁,总有几个走得近的朋友,也总有几个合不来的人,这就是“人以群分”;再比如工厂里,一个车间只能生产一种或几种零部件,不会有那么一个工厂,可以什么都能加工;超市里,同类东西肯定是放在一起的,哪个超市也不会把巧克力、酱油和衣服放在一起,这就是“物以类聚”。提到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八个字的古代名人有很多如:颜之推,郑玄,刘勰等,其中郑玄和刘勰我们在讲赋比兴的时候就提到过的,后来汉朝的大儒们,依据《诗经》《楚辞》的内容来总结而提出来,成了诗作品的章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如,汉朝在提到山峰的时候,用屈原的作品举例说明了群峰,而不是单独的一座山峰,在说到草木一类东西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众多草木,才是葳蕤。类似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刻意的强调了群和聚的概念及其含义,实际《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桃之夭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等等,都是这样。大家平时阅读《诗经》、《楚辞》作品的时候,很容易读到这点。这种章法叫做群聚。群,指其天生属于同一类的,例如上面举例的山峰、草丛等等;聚,拼音:jù 韵部:麌、遇。指的是非天生,但空间上互为邻居或者感于物而后动,相互不伤及,且能和谐共存。这点,要区别于以前学过的脉络。脉络强调是能够连接起来,要贯通,要有条理,而群聚强调是在同一画面中和谐共处,相互映衬而无任何伤及。 群聚这个概念,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些变化,唐朝使用的群聚是跟南北朝总结的一样。具体来说群的意思没有多大变化,还是纯自然,但是聚的意思就有变化,加入了比。落日表面是指落日,实际是指归家,青山是青青的山,也指代永久不变。本来汉代说群聚都是纯自然的,到南北的时候,在永明体齐梁体中就有了变化,把比用进去了。因为继承的内容很多,先秦的,汉代的,还有《诗经》等,最后成了纯自然的物象就是群,带有比的自然物象就是聚。实际说来,就是至晋朝和南北朝的时候,聚这个章法有了争议,原因是由于训诂引起的,经过训诂,如刘熹、郑玄、杨诱、李祖仁、崔瞻等等,他们有着各自的看法和依据,使聚字更多的偏向主观,也就是人之“心”,原因在于,上心(指天意)是不可逆的,人心遵上心,因此,人心从上心而聚。结果就是天然一类的物象,归群;与人心有关的,添加了主观内容的物象或与人心想结合的物象,就是聚。具体到律诗的四个步骤中,就要求有群有聚。在宋词中,单个韵句群与聚,同时使用,也较为常见。更有比如蒋捷的樱桃芭蕉,既群又聚;亦有李清照的眉头心头,似聚若群。请看例诗: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溯,风波-群;便习,苦辛-聚)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鸟,春-群)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岭北,征棹,巴东,故人-群)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桃源,游子,津-群中有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例1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云海,瓯闽,风潮,岛滨-群)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岁除夜,故乡亲-群)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余,客,君,人-群中有聚)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平生,春-群中有聚) 例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鸡黍,我,田家-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青山-群)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筵,场圃,酒,桑麻-群中有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日-菊花,群中有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例3具体来说,在唐诗中,起承转合四个字,每一字都是一个步骤。在不同的步骤中,就内容而言,“群聚”分别有不同的群或聚,并不是整诗全体一起群一起聚,这点要特别注意。起有起的群或聚,承有承的群或聚,以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起的聚或群,不能再在承句中继续群或聚,这样就叫做没完没了。反之,承句之聚或群,亦不可提前到起句中去,转句和合句也是这样。由此可见,当我们韵领考虑好了以后,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群聚。如果没有群聚,或者乱群乱聚,整个作品就会显得混乱,让读者无所适从。整个作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反之,只有做到了群聚,我们原来讲的独立性才会非常明显,泾渭分明。群聚对我们自己创作律诗,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上面说的内容是群聚在律诗中的表现,群聚,也是填词的章法之一。就汉朝大儒们的总结来看,群聚这个章法,适用于所有诗歌体裁。汉朝所说的诗,包括了赋、序、词和长言等等,有韵就是诗,跟我们现在说的诗基本上就是特指七言和五言是不一样的,所以,群聚就是针对所有的作品,特别是写排律(历史上叫长律)、歌行体等,比如说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群聚,他们用这种方式使他们的长言非常有层次,如果不这样,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至于五律和七律,群聚的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是否做到了群聚就是我们今天的律诗和唐诗的巨大区别之一,包括我们上节课讲的韵领等,也是跟我们现在的律诗有着巨大的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知道了群聚以后,我们大家在读唐诗宋词的时候,就不用去百度和搜狗搜索了,哪里是逗号,哪里是句号,根据群聚就自己可以判断,这就是章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所以,群聚对我们阅读唐诗宋词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词,同样符合今天开始讲的内容,也就是画,这一点,大家在课外阅读的时候,都可以看到。显然,通过阅读很多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得到一幅清晰的画面。在我们自己创作律诗作品、填词作品的时候,群和聚的使用,在完成作品后,可以很容易的检查一下,具体方法就是依据自己所创作的作品,看看是不是可以还原成一幅画,且整个画面,符不符合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这样去检查,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符合,自然就没什么问题;如果不符合,自己就要去想想,在作品中的物和象,如何去调整,以达到群聚的章法要求。如果自己检查之后还不能满意,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自己的实际创作水平,以期写出更好更美的作品。显然,交流,对自己是有提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我们今天课堂上学过的唐诗宋词一样,在章法群聚这个方面,李白、李商隐、蒋捷、李清照等,其作品的群聚,并无牵强的地方。这个意思就是,群聚,并不是自己个人主观想象或者以为是那样,或者是一定要通过辩论才能符合的群聚,群聚,必须是自然的,所有群聚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其他读者检验的,符合大众的共识和普世价值观的。我们再来看以前讲课时引用的蒋捷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一剪梅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江,舟,楼,帘-群)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秋娘渡,泰娘桥,风,雨-群)何时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客袍,银字,笙,心字,香-群中有聚)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群中有聚)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藕,香,簟,秋-聚)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云,锦书,雁,月,西楼-聚)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水,相思-闲愁-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眉头,心头-群)这就是词中的群聚。至于序(如王勃《滕王阁序》)、赋(如曹植《洛神赋》)、辞(如《木兰辞》)等,不再就其内容一一举例,课后有时间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欣赏,皆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群聚”章法。所以,群聚这个章法,适合于所有诗歌体裁。特别强调的是,适合从小令到字数最多的所有词牌,并非仅适用某些词牌。群聚作为炼字,汉代大儒们在做总结的时候,都跟整个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都有关系,跟所有的韵文学作品都有关系,是对这一类作品的明确的规定,这就是章法。显然,从实际唐宋诗词作品来看,群聚这个诞生于汉朝的章法,得到了发展,并且被诗人词家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对于汉朝大儒们所依据《诗经》《楚辞》来看,运用更为广泛。我们继续讲炼字。首先来看一段出自《荀子》的原话: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翻译一下《荀子》这段话的内容。小辩不如见端。两层含义。一指所辩之物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会各持己见,小辩如盲人摸象,大象是柱子,大象是鞭子,大象是蒲扇等等,这就是小辩,而见端,则是见其全貌;另一层含义指的是,辩一件事,不是纠结于其中一点,而是全盘综合,把所有的事实、经过摆出来,让大家可以见到。举例说,法院判刑,我们不能直接说杀人犯罪大恶极(小辨),而是要通过陈述他到底做了什么事,事情的原委,来龙去脉,人证物证,造成什么样的恶劣影响,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端),都要说得清清楚楚,这就叫“小辩不如见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今中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是这样的。这段话,对实际写诗填词是有帮助的。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所使用的字的选择,作者究竟是应该通过渲染或是通过物或象本身而使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 实际看例诗: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1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3这些例诗,在起句中,讨论、猜测、争辩作者是什么情感,都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添加上读者个人的主观内容,并把这个主观内容作为其中主要的因素来进行释疑,就属于典型的“小辩”,基本上大家看到的鉴赏,就属于这一类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小辩,不能说谁对说错,辩来辩去的结果,表面上似乎都有道理,但这些道理是有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个人不同由此而产生的主观不同,所以,小辩可以很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不停的接触或加入这样那样的小辩,不如见端。见端,就是看作者写的到底是什么,上面那些例诗中的起句中所有那些物和象,就是见端,换句话讲,这些东西是没什么争议的。例如,沿溯就是沿溯,不能说成追溯,云海就是云海,不能说成雾海,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些都是端,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实在。那么,什么叫见本分呢?沿溯,除了是水外,还有顺流逆流,《水经注》中有“沿溯九渡”之说。云海呢?除了是云,还有高、远、空等含义。至于例3中的“鸡黍”,除了表面招待客人的饭菜的意思外,更是有更加深层次的汉语,《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就有关于它的典故。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这些就是本分。如果对本分的东西不清楚,只是个人强行添加一些作品以外的字进行解释,那么,这种情况就属于连端也见不着,只能是小辩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具体到我们自己写诗填词,在小辩、见端、见本分这三者方面,有如下几种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直接把自己的愤怒或者兴奋或者主观定论直接告诉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直接描写和呈献物象的本真,具体是代表什么情感,什么结论由作者自己去判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选择的物象,使其符合大家的共识,符合古今中外的普世价值观,让读者更深层次的认知。以上三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辨,见端和见本分,如何取舍,相信大家自己都不难做出自己的选择,如同枚乘所说的起承转合,《毛诗大序》的风雅颂赋比兴一样,如孔子说的感于物而后动,荀子的这番话跟这些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任何不同,只是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更加清晰。刚才我们特别说明起句中的物象,唐诗中其他步骤中的物象也是如此,只是说起句的位置比较特别,它有着动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我们就特别强调一下。平时我们都觉得唐诗读起来不容易懂,今天我们学习了见端、见本分,对于阅读唐诗是有帮助的,不能见端,不能见本分,我们就只能小辨;能见端,见本分,就能读懂唐诗,本分就是诗言志诗言正的核心内容之所在。《荀子》中的这段话,荀子自己没有明确的指向用于写诗填词,但在南北朝的著作(记载)中,被明确的纳入了诗歌写作章法中,并被唐宋继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具体的讲,在南北朝时期说的就是写一片叶子,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它的树和根;写看到的流水,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它的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和具体,这就是见本分。例如蒋捷的樱桃、芭蕉,如果不见其本分,试问,如何欣赏到蒋捷《一剪梅》中芭蕉和樱桃的精彩呢?如果不知道“流光”之本分出自《谷梁传》,错把流光当时光,在解释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与作者蒋捷的本义相去有甚远呢?在方向上出现了偏差,越使劲,只会错得越离谱。如同南辕北辙。当你知道芭蕉的本分、樱桃的本分,就没有什么能难住你了,如果你非要说一个是春天的,一个是秋天的,非要说一个是红的,一个是绿的,这样扯来扯去,就成了摆水果摊卖水果的人了。其实,芭蕉在词中暗喻的是作者的心中的坚定信念,而樱桃则是官位的象征,古代的时候有一种“樱桃宴”,是皇帝对手下官员的赏赐,这里是作者在怀念过去的美好生活。流光,出自《谷梁传》,“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这样,才是见本分,所以,本分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也就是说只有本分,才能让你欣赏到作品真正的美。所以,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荀子说的实在太对了。因此,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大家自己在创作诗词作品的时候,想得到的结果究竟是察或是明或是理,这个决定权,完全在于自己。第一是让别人和自己“察”,从而陷于小辩之中;第二是使作品显示出“明”来,不需要小辩而察;第三是使作品耐读,品出其本分,使作品显示出“理”来,更加不需要小辩而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种选择中,实际写诗填词时谴字造句,当然由作者本人自行选择,但作品的好与坏,却是由读者作出评判的。作者自己,也是评委之一。经得起检验的作品,自然就会展现出美来,因为,你的作品有“理”,这就叫“明理”。取自《荀子》书中的“见端而明,本分而理”之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结一下:察: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明,明=日+月,明,就是通过客观描写,通过呈现物象本来的面目,使诗中要表达的内容全面,清晰。 理,通过物象的本来面目,看到物象的内在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符合人们普遍共识的,符合普世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概括地讲,明理就是要求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讲提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诗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群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明理</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一、填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 )作为炼字,汉代大儒们在做总结的时候,都跟整个的“( )”都有关系,跟所有的韵文学作品有关系,是对这一类作品的明确规定,这就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2、( )就是要求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能透过现象看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二、以《泰山》为题创作五律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魏晋·谢道韫《泰山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作业写好后用“五律七字法”衡量自己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注:作业格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昵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xxxxx, xxx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xxxxx, xxx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xxxxx, xxx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xxxxx, xxxx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依所学知识要求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对、粘、替不得有误,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2)起句兴起,景语,直入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负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3)承句为偶句,景语,做到了承上启下和扩展扩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4)转句为偶句,情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5)合句前分句小结前面六个分句,合句后分句实比扣回起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6)注意承转两个偶句字义节奏的变化(有AB节奏之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7)注意四声递用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8)注意八个衔接性和八个独立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9)避免窄韵、倒韵、险韵、串韵、凑韵的错误,注意遵守韵不入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0)不得有太阳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1)不得使用词组,注意1-4;2-5位置字的词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2)注意物象的选择及应用,营造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3)首字平仄和韵字阴阳,尽可能达到平衡,韵字做到动静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4)合理安排队长队员和收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5)合理安排虚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6)注意气势的合理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7)注意脉络畅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8)注意诗画、群聚和明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泰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未知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岱岳一名山,松涛石坞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阴阳分两界,叠嶂绕晨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大海连天碧,黄河浴日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同游临绝顶,夕照晚霞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