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4年《狮城艺萃——新加坡画展》在苏州拉开了中新两国艺术交流的大幕。从此苏州与新加坡的文化艺术交流便根植于江南的文化沃土。</p><p class="ql-block">2024年,苏州迎来了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华诞,苏州“当代美术馆”作为金鸡湖畔又一颗耀眼明珠即将落成。由苏州当代美术馆与新加坡美术馆联袂举行的《华狮艺锦: 中国——新加坡当代艺术三十年》荟萃了中新两国当代优秀的资深及新兴艺术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美术馆在湖东,由于今年8号线的开通让我前往变得十分的便利。</p><p class="ql-block">8号线“当代美术馆”站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挑了个国庆假日前的日子,不管是交通还是游览场所都会安静舒适好多。</p> <p class="ql-block">“当代美术馆”站的1号出口被标记为当代美术馆、右岸街、右岸城市客厅。</p><p class="ql-block">关于右岸街与左岸街的区分,在1995年《中新合作区总体规划》中确定,金鸡湖湖西区域被命名左岸,湖东区域被命名右岸;右岸区域代表是摩天轮,左岸区域代表就是左岸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右岸街比之左岸街似乎还还少一些繁华,但毕竟是在园区,从满是老旧住宅的姑苏区来到这里总是有一种新鲜感。</p> <p class="ql-block">地铁口出来抬头便见到美术馆了,但其实“当代美术馆”真正落成要到明年,至于以后大门在哪里还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位于园区湖东CBD片区,紧邻金鸡湖摩天轮,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建设。场馆占地面积4.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19万平方米,建筑设计由国际顶级建筑事务所BIG担当,从功能配套到建设标准,均比照国际高标准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金鸡湖摩天轮曾经就是国内最大的水上摩天轮之一,此次改造将从原来的 “幸福摩天轮”升级为“苏州之眼”,致力打造为苏州未来城市新名片。</p> <p class="ql-block">“苏州之眼” 摩天轮高128米,拥有28个回转式太空舱轿厢,每个轿厢可容纳25人。采用类似轿厢的摩天轮,在全球仅有八座,包括大家熟悉的“伦敦眼”、“迪拜眼”等。</p><p class="ql-block">目前摩天轮主体已完美合圆,预计于2024年底对外运营。</p> <p class="ql-block">建造中的当代美术馆前景应是金鸡湖,而后景可望见目前苏州最高建筑450米的国金中心。</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一边还是大片的建筑工地,本想从里面绕出去的,谁知遇一特气粗的门卫大叔,大呼工地重地严禁进入,并不断嘀咕着:有什么好看的,有什么好看的……</p><p class="ql-block">只得原路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回到地铁口,继续向北不远处竟是临水一片远离工地的金鸡湖右岸景区,一只“大鸟”耸立高处欲以飞翔。这是才建成露脸的大型雕塑“飞翔”。</p> <p class="ql-block">曾经伫立在金鸡湖西岸的“圆融”雕塑,寓意着海纳百川融四海文化为一体,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如今,与之隔湖相望,屹立于金鸡湖右岸的“飞翔”雕塑,开启繁华绮丽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飞翔”雕塑高20米,以苏州传统建筑的房瓦为创作元素,通过错落排列与夸张化的艺术处理,构成羽毛与翅膀的形态,正面看形如两对刚劲有力的翅膀,侧面看又演化成活泼、浪漫的蝴蝶造型,寓意比翼双飞、展翅翱翔,象征中国与新加坡的深厚友谊以及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飞翔》雕塑屹立在金鸡湖右岸,与《圆融》雕塑隔湖相望。</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去年6月,工业园区面向中国、新加坡雕塑家征集雕塑作品,经专业指导、艺术把关和评审推荐,最终确定由著名雕塑家唐勇及其团队创作的《飞翔》为选定方案。</p><p class="ql-block">“雕塑是静态的,但城市发展是动态的,一静一动中城市就有了更鲜活的样貌。今年是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年,很荣幸 ‘飞翔’ 能成为一种独特的时间印记,也期待未来它能见证园区更璀璨夺目的发展。” 唐勇如是说。</p><p class="ql-block">园区有很多的雕塑,很多值得品味的大型雕塑,也是园区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美术馆”四周绕了一圈,该入场了。</p><p class="ql-block">因美术馆尚未竣工,急匆匆的“华狮艺锦展” 仅利用其已完工的部分展厅展出,出入自然只是边门。普通观众都用扫码进场,而老年人只需签名加电话号码,并且都是工作人员主动上前协助办理,很是温馨。</p> <p class="ql-block">画展分别以“家园载情”、“文化异彩”、“生生相息”和“都市未来”四个面向,从虚实相生的过去通向现代城市的进程,从当下现实和理想中走向多元的未来想家。通过多重的文化理念和不同的艺术视角,多维度交流和探讨中新两国在城市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交流交融。</p> <p class="ql-block">一、家园载情</p><p class="ql-block">家园不单是一个人生活成长的地方,还兼具着对逝去事物的思念,以及对故人的怀恋。这些都与我们居住环境的时间、空间变化紧密相关。艺术家们通过个人想象和集体记忆、家园面貌与情感叙事的反复交交融,使艺术跨越时空,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唤醒对家园的思念、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重新想象。艺术家的预言与想象带领我们重新认识过去、也为现实注入了新的诠释。当身处世界同一时区的中新两国艺术家汇聚一起,在艺术的互访之间,他们对家园的探索无法穷尽,亦不局限于某个时空。而与空间、地城本身的联系,又能使人对某种变化的感知愈发具体起来。</p> <p class="ql-block">《锦绣河山》</p><p class="ql-block">顾廷龙(1904—1998)</p><p class="ql-block">篆书镜片</p><p class="ql-block">1978</p><p class="ql-block">苏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顾廷龙,祖居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现址。中国现代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的书法取法于魏晋,作品《锦绣河山》尽显甲骨书风,古雅庄整,意境深邃。其风格清简为尚,虚旷为怀,以意韵相求,显示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执箸追寻。</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锦绣河山放眼明,莺歌燕舞已回春。</p><p class="ql-block">祝君健履身康爱,名世文章继达人。</p><p class="ql-block">迢迢南北几经秋,鸿雁传来喜寸邮。</p><p class="ql-block">却暂怆荒拈秃管,报君无以作银钩。</p> <p class="ql-block">《江南》</p><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水墨设色纸本</p><p class="ql-block">1880</p><p class="ql-block">谢尧哥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吴冠中(1919—2010),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1980年春,吴冠中带着他的学生前往苏州,希望通过写生捕捉江南风景的精髓。受此次访问启发,他开始创作江南水道和小巷的画作,描绘古镇的活跃景象。吴冠中在他的著作中生动地描述了他对江南的印象,包括“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和“黑白灰”的色调。这些生动的描述转化为他视觉语言中的独特元素,并在《江南》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江南人家》</p><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1996</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江南人家》是吴冠中对1980年一幅作品的重新创作,他通过加深黑、白、灰三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体现江南地区的特征。这些江南水乡对吴冠中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他曾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尽管当时有油画专家声称江南并不适合作为油画题材,但他认为正是通过这种东方式的未被充分探索的题材,才最有可能找到油画本土化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都市(二) 》</p><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水墨设色画</p><p class="ql-block">2005</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变革时期,以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崛赵为现代化象征。在这一社会变迁中,吴冠中将其艺术视角从乡村风景转向了蓬勃发展的都市景象。通过超越具象的限制,拥抱抽象艺术,吴冠中为不断变化的城市景观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诠释,引导观众沉浸在这丰富多彩的形态和色彩之中。</p> <p class="ql-block">《昼梦》</p><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水墨设色画</p><p class="ql-block">1991</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1979年,吴冠中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引发了关于形式美、抽象美、内容与形式的四年大讨论。他的观点革新了艺术界,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艺术的方向。到了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逐渐转向抽象艺术,这种转变基于具象原型的基础元素。他的《昼梦》反映了这一转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梦想的持续探索。</p> <p class="ql-block">《无题#1至#11》</p><p class="ql-block">唐大雾</p><p class="ql-block">明胶银印</p><p class="ql-block">1979</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唐大雾,1943年出生于新加坡,是新加坡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人物。他通过行为艺术、绘画和素描,探讨了诸如森林砍伐、动物濒危和城市转型等社会和环境主题。1999年,唐大雾荣获第十届福冈亚洲文化艺术文化奖,并于2007年代表新加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p> <p class="ql-block">这一组照片由唐大雾于1979年拍摄,并在2016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1979年大地艺术》展览上重新印刷展出。</p> <p class="ql-block">照片展示了唐大雾早期以土地为题材和媒介的探索。作为新加坡最早的大地艺术实例,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唐大雾对土地的研究,还提供了他在创作大地艺术过程中的视觉叙事。</p> <p class="ql-block">该系列作品不仅是他后期艺术创作的开端,也见证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这个系列成为记录唐大雾早期艺术探索及其对新加坡艺术发展贡献的宝贵档案。</p> <p class="ql-block">《行走的人 1 号》</p><p class="ql-block">苏新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新作《行走的人1 号》,无论是画面上疾速的用笔,还是耀眼的高光,似乎象征当今社会快速的进步,以此夸张的行走动态的人,来呈现出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内腔》</p><p class="ql-block">喻红</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19</p><p class="ql-block">喻红,1966年生于西安,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现任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她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新生代的代表性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内腔》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用一个类似内腔的艺术空间,建立起一个对时间的感受和记忆巧妙融合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新女郎的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王良吟</p><p class="ql-block">半光面档案纸打印照片</p><p class="ql-block">2011</p><p class="ql-block">王良吟,1951年出身于新加坡,是新加坡先锋当代艺术家之一,以其卓越的协作和多学科的艺术创作方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她的创作涵盖了表演、装置、视频和摄影,常常与观众互动,关注集体记忆、国家身份、多元文化主义以及性别政冶等议题。</p><p class="ql-block">1、《龙福咖啡店(直落古楼路/如切坊)》</p><p class="ql-block">2、《嘉年华美容院(锡兰路6号)》</p><p class="ql-block">3、《哈米德妈妈店(桥北路680A号/亚拉街)》</p><p class="ql-block">4、《双溪路跳蚤市场(彼特街的贼市场)》</p><p class="ql-block">5、《武吉布朗坟山(罗尼路/森路)》</p><p class="ql-block">6、《武吉知马火车站(阿尔伯王园)》</p> <p class="ql-block">《意想不到的嬉戏》</p><p class="ql-block">海鲁拉. 拉希姆</p><p class="ql-block">现成物、混合媒体装置(一组八件雕塑装置)</p><p class="ql-block">2018</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海鲁拉.拉希姆,1987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位活跃于混合媒体装置、物品制作、绘画、摄影和动态影像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探讨了在充满监控的环境中,人们为日常生存所采取的复杂策略,并通过与社区的合作,批判性地审视和揭露隐藏的叙事。欲望、抵抗、向往、劳动以及伦理揭示是他创作的核心主题,体现了他对当代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多维关注。</p> <p class="ql-block">《意想不到的嬉戏》展示了八件由碎片拼装而成的奇特装置,这些碎片都是从新加坡人熟知且经常光顾的地方收集来的,包括公共游泳池的瓷砖、浴室的淋浴头和衣钩、以及重型车辆停车场、建筑工场和游乐场中常见的混凝土知金属构件等。通过将这些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海鲁拉探索了特定社区如何通过注入个体记忆和意义来改造公共空间。尽管作品中没有呈现人,但通过模拟人体姿势和曲线的轮廓,依然能够引发观众对人类存在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MIKE(鱼尾狮)》</p><p class="ql-block">林载春</p><p class="ql-block">档案纸面数码喷绘</p><p class="ql-block">2005</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林载春,1972年出生于新加坡,以其观念艺术实践而闻名。他的创作主要围绕与艺术组织和机构的提案和协商展开,偏爱非物质性的创作方法。他的“提议”通常涉及对空间或过程的微妙改变挑战人们熟悉的行为模式和感知。因此,他作品的意义往往存在于那些在实现艺术创作过程中无形且难以察觉的步骤中。</p> <p class="ql-block">2005年,在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筹备中,林载春提议将新加坡的重要旅游标志之一,即重达70吨的鱼尾狮雕像整体运往新加坡馆的现场。当新加坡旅游局拒绝了他的提议后,林载春委托了两位意秋设计师,将新加坡馆改造成两个豪华的公共厕所和一个带有咨询台的房问。咨询台展示了有关艺术家提案的材料,其中包括一篇模拟出的报纸文章,文章报道了这个项目,就好象这座雕像确实被运送到了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今日苏州 人间天堂》</p><p class="ql-block">杨明义</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杨明义,194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和苏州,以创作江南水乡画作闻名国内外艺坛。</p><p class="ql-block">杨明义的水墨水乡中国画,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浓厚韵味,形成了鲜明而又独特的个人画风,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黄人之旅》</p><p class="ql-block">李文</p><p class="ql-block">布面丙烯</p><p class="ql-block">1990</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李文(1957—2019),是亚洲行为艺术领域的先驱之一,并且是新加坡行为艺术的积极倡导者。1989年他加入了由唐大雾创立的艺术家村,在那里他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创造了一个鼓励对话、注重时间性、过程导向且具有集体和社会意识的创作环境。</p><p class="ql-block">《黄人之旅》是李文对身份认同、文化刻板印象以及知识与权力动态关系的深刻探索。画作通过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孤独黄人这一形象,探讨了自我发现的问题。这幅画是李文著名“黄人”行为艺术系列的前奏,标志他对身份复杂性探索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心影》</p><p class="ql-block">王绍强</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王绍强,1969年生于广东汕头,现工作及生活于广东。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作品《心影》是以形状、线条、彩墨构成一种世界中的状态,在这丰富且变幻的状态之中反映出他针对童年家园的文化记忆与艺术想象。</p> <p class="ql-block">《司徒庙的清奇古怪之一》</p><p class="ql-block">袁元</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袁元,1971年生于南京,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当代写实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司徒庙的清奇古怪之二》</p><p class="ql-block">袁元</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袁元《司徒庙的清奇古怪》的写生手法与“清奇古怪”相遇,激发出一种磅礴厚重与浑然天成之气魄,整个画面呈现出千年古柏之精神,绽放出丰富的情感,恰似一次古今对话。</p> <p class="ql-block">二、文化异彩</p><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不断地构建出新的秩序,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亦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差异的断裂与联结变得繁复,艺术形式亦内含多种力量。中新两国艺术家在艺术理念和艺术语言上的多样探索构建出富有时代特性的人文景观。此单元试图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将这种表面的联系与复杂关系的多重性展现出来,着力呈现全新的艺术剧场。“文化异彩”是不同文化传承、理念和风格的碰撞所掀开的文化新世界。随着多种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的探索,观者可以在媒介中自由穿梭,体验全新的异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电影.电影.电影》</p><p class="ql-block">黄汉明</p><p class="ql-block">即时染料扩散转移照片</p><p class="ql-block">(使用富士FP100C专业胶片拍摄)(共十二张)</p><p class="ql-block">2008—2010</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黄汉明,1971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位跨学科艺术家,作品涵盖表演、视频和装置艺术。他的创作探讨了“真实性”和“他者”的复杂领域,深入挖掘人类表现行为的细微差别,通过一种推测性的视角,黄汉明探讨了中国现代性以及流行文化在塑造国家身份中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电影.电影.电影》是一系列以宝丽来形式呈现的数字照片,记录了黄汉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旅行。他试图寻找并记录那些近代留下来的影院建筑。在多厅影院主导的今天,这些照片捕捉了单厅影院的命运——有的被拆除,有的被改造。少数仍然保留着原姑的多语言标牌。每一张宝丽来照片都像是一幅人像,承载着昔日的辉煌和未来的不确定。作品中作者不仅反映了电影院日渐消失的存在,也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怀旧情感,讲述了过去的辉煌和当前的脆弱。</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村》(邢万和、林凯烈、云天伟)</p><p class="ql-block">照片棉布珍珠双键档案印刷</p><p class="ql-block">2001年,2019年重新制作</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村(TAV)是新加坡首个艺术社区和当代艺术团体,由富有远见的艺术家唐大雾于1988年创立。艺术家村对新加坡当代艺术的发展作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问题的探讨。</p><p class="ql-block">《面具》(来自《巴厘岛计划》)</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艺术家村的成员不断变化,在2000年代初期,一批新兴艺术实践者加入艺术家村,体现了集体性和合作精神。</p><p class="ql-block">《渡轮》(来自《巴厘岛计划》)</p> <p class="ql-block">《巴厘岛计划》是艺术家村的四位艺术家邢万和、林凱烈、云天伟和易玟金共同发起的,旨在探讨新加坡的文化历史。受到陈宗瑞、陈文希、钟泗宾和刘抗1952年巴厘岛之旅的启发,这四位年轻艺术家决定2001年前往巴厘岛,重新审视这一他乡异国在新加坡艺术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瀑布边的两人》(来自《巴厘岛计划》)</p> <p class="ql-block">两次巴厘岛之行相隔49年,反映了两代艺术家在面对地域、归属感和历史问题时的尝试。先驱艺术家们试图找到一种植根于区域移民身份的视觉语言,而年轻艺术家则通过重访巴厘岛,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探讨他们的历史,并解构他们的身份。</p><p class="ql-block">《沐浴者》(来自《巴厘岛计划》)</p> <p class="ql-block">《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刘野</p><p class="ql-block">装置/摄影</p><p class="ql-block">2016</p><p class="ql-block">刘野,1964年生于北京,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他常常以中国式的童话图像,构建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一位在国内外艺坛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构图井然有序,并且强调图像的视角和观看的方式,构成独属于艺术家的视觉美学,都又引起所有观众的共鸣。</p><p class="ql-block">“人生也是一件艺术品”这句话出自颜文樑先生的著作,这句人生格言给予刘野的艺术人生许多启迪。因此,刘野把这句名言以诗一般的装置语言来传播,使其在沧浪亭畔的湖面上闪动,此言此景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王美清</p><p class="ql-block">现成中国画、亚克力、闭路电视摄像机、电视屏幕</p><p class="ql-block">2009</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王美清,1978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位著名的装置艺术家,以创作充满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艺术场景而著称。她的创作常常从家具、现成物品和原创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结合植物学、园艺以及欧洲和中国艺术中的自然表现形式来进行创作。</p> <p class="ql-block">《解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与西方艺术观念中对透视与叙事的表现方式。王美清通过对现有中国山水画元素的精细切割和重新排列,将这一古老传统转化为当代的艺术构成。她将中国山水画中的景深效果转化为一个三维的“西方”视觉空间,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p> <p class="ql-block">然而,作品中的闭路电视摄像头却揭示了这些迷人画面背后的构建过程,这一现实挑战了观众完全沉浸于艺术的愿望。通过《解析》,观众可以重新思考传统与创新、现实与幻象之间的界限,以及这些因素在不断演变的艺术表达中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观物取象2020—17》</p><p class="ql-block">顾小平</p><p class="ql-block">矿物质颜料、宣纸</p><p class="ql-block">2020</p><p class="ql-block">顾小平,1969年生于扬州,他是活跃于当代实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尝试着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顾小平的《观物取象2020—17》运用中国传统的墨斗工具,富有规则地在宣纸上重复地弹出一条条均衡的线,这种重返传统哲匠精神的体验,体现了艺术家在面对当今的数字时代进行再思考和再发现。</p> <p class="ql-block">《蓄须的男子》</p><p class="ql-block">张恩利</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现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他是当今国际艺坛最活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张恩利的作品《蓄须的男子》打破了原有的叙事对象与具体形象的关联,让画面在反反复复的穿插与交叠之间更加富有想象。</p> <p class="ql-block">《背后的故事: 农训图》</p><p class="ql-block">徐冰</p><p class="ql-block">综合材料、录像装置</p><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徐冰,1955年出生,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获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获首届“Ar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作品展出于中国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机构,并被广泛收藏。</p> <p class="ql-block">徐冰《背后的故事》是一系列使用日常可见的干树枝、塑料袋、旧报纸等材料创造出的一种“光和空气的绘画”。徐冰这次尝试将投影与背后故事光继续延展、结合,将一段视频投射到《背后的故事》作品正面,出现了两组光相互交错、变化的效果。在视频中,苏州工业园区的标志建设东方之门与《农训图》的山形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交叠,很有深意的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历史与变迁。由投影呈现的平面影像与《背后的故事》创造的物质三维切片成像,两者之间不断变换,意指苏州工业园区的蝶变之路: 从农田洼地到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总输出,与艺术家阿里尊(Aleezon),贝儒可拉(berukera),比利X(billyx),加欣(Jasim),Lee Khee San,勒鲁赫(Le Luhur)和拉望X北敦裕特(rawanXberdenyut)合作呈现》</p><p class="ql-block">费罗尔. 达玛</p><p class="ql-block">有机玻璃、透明聚氨酯涂层、档案墨水、聚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粘合剂的阳极氧化铝、蜂窝复古反光聚氯乙烯、附合成树脂的非金属微棱镜反光带、聚丙烯膜、有机玻璃、附二甲笨、硅铜和6061铝合金辅助支撑、有声,2'51''</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费罗尔.达玛,1987年出生于新加坡,他的灵感来自流行文化、档案资料、文学内容、互联网和他自已的生活经历。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尝试使用不同的物品、材料和媒介,包括摄影、雕塑和数字媒体,探索各种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费罗达.达玛邀请了一群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参与《总输出》的创作,他们将取自档案、互联网和日常生活的各种视觉素材进行重新混合。这些素材包括源自文化和工业的图案和广为人知的主题。每位参与者都用自已的方式处理这些素材,截取片段并重新诠释图案。这种合作催生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通过故障和重复的方法将文化和生活进行抽象化处理。</p> <p class="ql-block">《十示2023—3》</p><p class="ql-block">丁乙</p><p class="ql-block">椴木板上丙烯木刻</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他是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及起到推动作用的重要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丁乙的《十示》是他持续了几十年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画面中的形象、色彩、笔触,以及多房的底色,已经成为了他独特的艺术符码,通过精心编排和即兴变奏,呈现出巧妙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三、生生相息</p><p class="ql-block">生态是兼具稳固和脆弱的矛盾存在。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却也加剧了全球的生态问题。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试图寻回不断变迁的景观,激发对文化遗产和自已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展现人与不同景观之间相互影响和转化的过程。个体经验与宏大的自然交汇,如作品中揭示出的含义一样,在寻找着新的共存方式与生命途径。此单元的作品反映出人与自然间的多重关系,并深刻思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生问题。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为和谐的定位与需求提供一些观点,试图在瞬息万变的形成和交互中寻求平衡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飞来峰》</p><p class="ql-block">曹晓阳</p><p class="ql-block">纸本木炭素描</p><p class="ql-block">2015</p><p class="ql-block">曹晓阳,1968年生于镇江,现工作及生活在杭州。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著名版画家和当代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作品《飞来峰》用最简单直接的画材刻划涂抹,笔墨混融,在指掌的运作中使山林成形显象,尽其微妙,营造出了飞来峰奇陡峭,又具古意盎然的诗意境境界。</p> <p class="ql-block">《花草亭》</p><p class="ql-block">柳亦春和展望</p><p class="ql-block">雕塑(胡杨木、黄铜、不锈钢、铝箔贴面)</p><p class="ql-block">2015</p><p class="ql-block">柳亦春,1989年生于山东,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中国建筑师,曾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主任建筑师,创办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p><p class="ql-block">展望,1962年生于北京,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建筑师柳亦春与艺术家展望合作的《花草亭》是一件空间装置作品。艺术家的不锈钢假山雕塑被分解及转换为一个抽象的假山般的空间,使得一个原本工继化的材料带上了自然的信息以及人工化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春和景明》</p><p class="ql-block">夏回</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夏回,1963年生于苏州,现工作及生活于苏州,是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面貌展露出独特的秉性及其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夏回的《春和景明》是他近年来探索的一种艺术样式,通过这种融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外化,展现出其渴求本质的态度,从画面的深处折射出他此时此刻的心路历程,及其超越其内心的光明。</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p><p class="ql-block">丘挺</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2021</p><p class="ql-block">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他以“亦古亦今”的方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p><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是丘挺近年来的苏州园林创作,呈现了他的山水风格。整个画面兼工带写,反复的色彩罩染,使作品永润饱满。真正达到了古人所说的经营位置,却又重构了经营位置。作品浑然一体,静谧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森林滥伐系列2》</p><p class="ql-block">韩少芙</p><p class="ql-block">抛光花岗岩、木炭</p><p class="ql-block">2009</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韩少芙,1943年生于新加坡,她的作品灵感源自东南亚热带森林的动植物,常常映射该地区不断变化的景观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韩少芙擅长雕刻石材,尤其是花岗岩,她能够从厚重的花岗岩块中创作出拥有具体形象和自然形态的雕塑作品,并赋予这些石材以生命力和动感。</p> <p class="ql-block">自2011年以来,韩少芙创作了《黑森林》系列,这些装置作品将黑色或被烧黑的木材排列在木炭床上,昭示着持续砍伐森林活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表达了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失衡的忧思。《森林滥伐系列2》创作于2009年,奠定了这一主题。与她后来的作品中烧焦木材不同,这件作品展示了一座被木炭包围的高耸花岗石雕塑,作品的黑色调严肃地反映了环境衰退的严峻现实。</p> <p class="ql-block">《灭绝系列11与12》</p><p class="ql-block">韩少芙</p><p class="ql-block">喷砂饰面纹理花岗岩</p><p class="ql-block">2009</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灭绝系列11与12》展示了韩少芙在石材雕刻方面的精湛技艺,这对大型花岗岩雕塑质感丰富,灵感来自自然界中的形状和有机形式。雕塑高高矗立,形态如珊瑚般波动,并带有触须状的突起——在让人联想到自然形态的同时又感觉它有别于自然。作品不仅仅是简单地展字或描绘出人们可以轻易辨认的形状或物体,而是创造出融合了自然与人类改造元素的混合体,从而反映人类试图控制和操纵自然过程的努力,这种努力往往会带来对生命循环不可预见的影响,并体现了人类对地球深远影响的广泛意识。</p> <p class="ql-block">《蝉#2》</p><p class="ql-block">蔡艾芳</p><p class="ql-block">丙烯、丝网印刷、瓷漆、异型画布</p><p class="ql-block">2014</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蔡艾芳,1984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位通过抽象表现进行创作的画家。</p><p class="ql-block">《蝉#2》再现了蝉在长期休眠后,翅膀楚楚展开的情景,随后爆发出离鸣般的力量。蝉群发出的震耳欲聋的求偶声既象征着它们的生机,也预示着它们即将到来的死亡。作品中,繁衍与死亡的交织通过画布上的超声波图案得以视觉化,再现了蝉鸣的复杂节奏。蔡艾芳采用超声波图象拓展了人类感知的范围,探索那些难以察觉的事物,并推动抽象艺术表达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荷》</p><p class="ql-block">蔡志松</p><p class="ql-block">雕塑(不锈钢、白铜)</p><p class="ql-block">2022</p><p class="ql-block">蔡志松,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之后于该系任教十年。2008年辞去教职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及生活于北京、苏州。</p><p class="ql-block">蔡志松近两年在专研当代艺术的东方性,试图在国际视角下具有独特的东方面貌的当代艺术。作品《荷》是蔡志松移居苏州后的创作,充分吸收了苏州的地域人文特点,同时借助当代金属材料与铸造工艺,呈现了既传统又当代的艺术面貌。</p> <p class="ql-block">《春山可望》</p><p class="ql-block">陈琦</p><p class="ql-block">版画</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陈琦,1963年生于南,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当代水印版画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作品《春山可望》描绘了艺术家在南屏古村河畔看到的一抹明亮的油菜花地,在氤氲的春潮之中,远处的山脉与近景的喜鹊,营造了一静一动的生动景象。</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旅图. 三江芳草》</p><p class="ql-block">许江</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3</p><p class="ql-block">许江,1955年生于福州,现工作及生活于杭州,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表现性绘画的领军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作品展示出富春山之旅的春暖花开。许江通过一种自然的感觉来传达山河岁月周而复始的生命力,万物之情和人生感怀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既属于自我又属于世界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来自《盲区》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p><p class="ql-block">《鸟取沙丘》</p><p class="ql-block">《青木原森林》</p><p class="ql-block">《Torijon草原Ⅱ》</p><p class="ql-block">《在阿苏山的肖像》</p><p class="ql-block">《靠近北极圈的大象岛》</p><p class="ql-block">《站在富士山湖边》</p><p class="ql-block">赵仁辉</p><p class="ql-block">档案级Piezographic 墨印</p><p class="ql-block">2007—2010</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赵仁辉,1983年生于新加坡,一位跨学科艺术家,他探索自然与文化之间复杂而交织的关系。通过装置、摄影、视频和雕塑等多种媒介关注构成生物世界的多样化生命和物体。</p><p class="ql-block">《盲区》也称为自然隐藏,是动物学家在观察动物时用来伪装自已的工具。这些照片展示了《盲区》的实际效果。</p> <p class="ql-block">《重写花园状态系列》</p><p class="ql-block">戴诗苇</p><p class="ql-block">摄影转印至回收大理石(墨粉、丙烯颜料、清漆),带灯支架,视频</p><p class="ql-block">2017</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戴诗苇,1988年生于新加坡,是一位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她对自然与人类行为的跨学科研究感兴趣,艺术实践涵盖了摄影、雕塑和装置艺术。</p><p class="ql-block">《重写花园状态系列》探讨了不断变化的新加坡景观及其居民与土地的关系。作品展示了六种环境现象: 旱地森林、沼泽森林、红树林、大海、河流和天然池塘。</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诱饵会唱歌,野生的就会来}像透过树叶的影子》</p><p class="ql-block">迁徙生态计画</p><p class="ql-block">单屏视频、彩色、六声道环绕音响</p><p class="ql-block">视频时长: 27'57''</p><p class="ql-block">2021</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迁徙生态计画艺术家、艺术作家和教育家露西. 戴维斯于2009年创立,是一个合作和跨学科的平台,主要探索东南亚地区的艺术、生态以及超越人类界限的联系。</p><p class="ql-block">作品聚焦于新加坡历史悠久的住宅区东陵福的变迁。这个地方曾经充满生机和鸟鸣,但由于即将被拆除,过去的居民被迫迁移,几十年来建立的社区也因此解散。通过沉浸式的声音体验,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鸟类与现巳迁移的居民之间的共生关系,反映了城市转型中的失落和适应等主题。</p><p class="ql-block">图片仅是整个视频过程中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四、都市未来</p><p class="ql-block">都市是人类城市更新的表征,亦是艺术家的思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交汇处。都市既构成景观本身,又是艺术家观祭社会一面镜子。艺术家在都市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探索千变万化的都市文化,关注都市发展的多重面向。人类需要在都市的变迁与世界的不确定发展中,探索自身的文化精神与心理境遇,而艺术家则通过城市更新的过程来反映人类对未来的愿景,并对其做出回应。在此单元中,艺术家聚焦近三十年来中新两国都市发展进程中的不同场域,精心创作的作品,凝聚着都市人的反复思辨与自我读解,从艺术的视角对都市化进程进行视觉想象与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结伴才能行远》</p><p class="ql-block">徐震</p><p class="ql-block">雕塑</p><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徐震,1977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重要的艺术家,他专注于艺术创作和崭新文化的探索。</p><p class="ql-block">《结伴才能行远》是一部凝聚着三十年中新两国发展振兴的建设历程和成果的视觉史诗。作品中的文字为: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作品歌颂着中新两国合作的活力和未来,从而引发两国人民的强烈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海况9: 公告(拖)》</p><p class="ql-block">《海况9: 公告(投)》</p><p class="ql-block">《海况9: 公告(倒)》</p><p class="ql-block">林育荣</p><p class="ql-block">3个单屏高清循环播放视频,以高亮度无框显示器播放</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林育荣,1973年出生于新加坡,曾是一名竞技帆船运动员。他的艺术实践源于他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并通过实地考熟和各种媒介的实验进行调节和补充。</p><p class="ql-block">《海况9: 公告》系列作品的核心内容是使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每段视频以电影般的手法记录了新加坡土地填海工程中使用的不同方法——拖拽、投放和倾倒沙子。</p><p class="ql-block">这里只是用图片形式记录某一瞬间了。</p> <p class="ql-block">来自《二手城市》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Shishitv(自大卫. 爱登堡)》</p><p class="ql-block">李鸿辉</p><p class="ql-block">档案纸数码打印</p><p class="ql-block">2010—2011</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p><p class="ql-block">李鸿辉,1972年出生于新加坡,是一位艺术家、策展人和出版人,专注研空城市记忆与虚构,尤其关注消失的景况及其影响。并将他的观察转化为物件、图表、情景、策展或文本。</p> <p class="ql-block">来自《二手城市》系列作品:</p><p class="ql-block">《半个干草屋(自伊塔洛. 卡尔维诺)》</p><p class="ql-block">李鸿辉</p><p class="ql-block">档案纸数码打印</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捐赠</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二手城市》以幽默的形式探讨了城市发展中的困境——无论是字面上还是比喻上的困境。受到查尔斯. 波德莱尔的启发,这个系列超越了城市保护辨论中的传统保护主义和发展主义立场,提出了一种通过幽默来追忆和想象的第三种立场。每一幅作品都象连载的漫画小说一样展开,融合了趣味性和学识,通过模仿和向特定主题致敬,探讨城市发展中的失落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都市男孩》</p><p class="ql-block">田黎明</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2016</p><p class="ql-block">田黎明,1955年生于安徽,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画学会主席。</p><p class="ql-block">田黎明以“光影”的理念融入中国传统艺术,构成了其作品平淡天真的审美理念。他的水墨人物画向着“人是自然,自然是人”的人文理念出发,以阳光、空气、水为主题,作品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都市未来系列——非凡之城》</p><p class="ql-block">裴咏梅</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24</p><p class="ql-block">裴咏梅,1975年生于天津,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教授。</p><p class="ql-block">作品《都市未来系列——非凡之城》以最简洁的语言讲述中新两国友好和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的故事,以此全新的当代艺术图景来歌颂非凡城市的绵绣前程。</p> <p class="ql-block">《隐藏的维度Ⅱ》</p><p class="ql-block">朱婧</p><p class="ql-block">多媒体装置</p><p class="ql-block">2013</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朱婧,1960年出生于新加坡,以跨学科的艺术创作著称,包括摄影、视频和装置艺术。她的作品捕捉了当代城市社会中的独特瞬间和人物,揭示了许多私密且常常孤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隐藏的维度||》是一件多媒体装置,展示了七个家庭成员在家里不同房间中的日常活动。从整理厨房到在电视前吃零食,每个成员的日常作息都伴随着宁静的八音盒旋律。然而,旋律的突然停顿打断了他们的行动,使得七个人一瞬间同时抬头,然后又回到各自的活动中。</p><p class="ql-block">本图片仅是视频中的一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双城记》</p><p class="ql-block">北斗星小组</p><p class="ql-block">4K单屏录象</p><p class="ql-block">2004</p><p class="ql-block">北斗星小组创立于1983年,作品关注时代发展,近年以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展示出艺术与科技的新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斗星小组的《双城记》针对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前瞻性的讨论,作品展示出一双舞者,象征着中新两国三十年的友好合作,共同进取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本图片仅为视频过程中的几幅瞬间。</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偶像: 滑板少年》</p><p class="ql-block">郭景</p><p class="ql-block">超炫克罗姆K3墨水爱普生喷墨打印</p><p class="ql-block">2006</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郭景,1983年出生于新加坡,他的摄影作品曾登上《TimeOut新加坡》、《新闻周刊》、《Surface》和《Maxim》等出版物,并获得多个奖项。</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偶像》系列捕捉了新加坡独特社区的集体肖像,打破了传统的种族界限。在《滑板少年》中,一群青少年以自信的姿态摆拍,呈现出类似于杂志偶像的光彩形象。</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偶像: 割草人》</p><p class="ql-block">郭景</p><p class="ql-block">超炫克罗姆K3墨水爱普生喷墨打印</p><p class="ql-block">2006</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作品《割草人》中,一群维护新加坡的绿色植甘被的外籍工人以俏皮的形象被特写拍摄。通过这些非传统的表现手法,郭景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刻板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见解,同时赞美新加坡社会中丰富的价值观和身份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心在别处》</p><p class="ql-block">刘小东</p><p class="ql-block">油画</p><p class="ql-block">1999</p><p class="ql-block">新加坡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刘小东,1963年生于辽宁锦州,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p><p class="ql-block">刘小东的《心在别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之一,探索着那个年代青年人日常生活。正如他所奉行的“呈现人们真实的一面”的创作原则,作品在看似随意的笔触中建立起深切的社会关怀。</p> <p class="ql-block">精心组织展出内容不少,受阻于篇幅数量的限止,本篇回顾中已将部分内容合成压缩从而减少图片数量。</p><p class="ql-block">中新工业园区眨眼已过三十年了,当初填土造房的过程很多还是历历在目,甚至可以说对这一片土地还有很深的情感记忆。</p> <p class="ql-block">园区的经济合作是成功的,然而作为中新当代艺术三十年的交流,你是否发现两边的艺术还完全是在各行其道?一边是努力在传承着,一边是大胆在创新着。</p><p class="ql-block">交融在何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