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光寺

央迈勇

<p class="ql-block">央迈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611</p>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隐藏着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寺内主殿东大殿是我国现仅存三大唐构木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对佛光寺等山西古建仰慕已久的我们夫妇,在游历过山西大同地区后,虽已年过七旬但毅然从北京自驾来到山西五台县参观这座历经一千二百年风雨的中华瑰宝。</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 年)曾路过此地,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在唐朝,法兴禅师于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寺庙声名大振,僧徒众多。然而,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大举灭佛使得佛光寺遭受严重破坏,仅有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 年,唐宣宗李忱继位后,佛教再度兴盛,佛光寺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迎面耸立的就是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乾符四年经幡(公元877年),经幡立于在山门和文殊殿之前,高4.9米。均为八角形须弥座,上刻陀罗尼经及立幢人姓名。幢身之上有狼角形宝盖,表面携流苏,八角出狮头。山蕉叶之内是覆钵,其上有仰莲覆宝珠,刻工极为精好。看到历经千年的宝物,立即想起林徽因1937年扶梯考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位于佛光寺北侧,坐北朝南,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不仅是罕见的宋金时期大开间的悬山顶建筑而且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寺庙配殿。</p> <p class="ql-block">(图中最右侧背包摄影者为本人作者)</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面阔七间,达33米。殿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补间为五铺作双杪。殿当中三间开板门,两稍间为直棂窗。殿内使用了减柱造,原本18根金柱实际只用了4根(减掉了14根)。文殊殿的梁架采用大跨度的八字柁架,是中国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将主额上的重力传递到副额的两端,再传递到内柱和山墙柱上。文殊殿殿中心砌佛坛,长5米,宽4米,高近1米,两侧嵌砖雕花卉10幅。佛坛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金代文殊菩萨造像群,</span>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共7尊。</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的东、西、北三面山墙上,有明代宣德年间绘制的壁画,描绘了259尊罗汉,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其中包括罕见的罗汉吹奏乐器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从文殊殿出来,左手东侧就是通往东大殿的历史隧道和天梯。这是一段砖砌涵洞和近70度的几十步台阶,走过涵洞和天梯犹如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隧道。不是很高的阶梯,却爬了很久,俯身攀爬的动作也有些许朝拜的意味。直到看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千二百年前盛世大唐的佛光寺东大殿</span>的屋檐慢慢出现在视平线,随之牌匾、斗拱、经幢……上到高台上的一刻,整个东大殿扑面而来,将近40米面宽的东大殿前面,只有10米左右的空地。被东大殿和两侧的山体裹挟着,使人回望,直到看到松涛、屋顶、远山……愈深愈远。</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正殿(东大殿)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现存唐宋古建筑中斗拱挑出距离最远的大殿。它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来自长安的佛教女弟子宁公遇捐资修建。东大殿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佛光真容祥寺》巨大匾额,系明万历年间遗物。</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为单檐庑殿顶,坐东朝西。大殿面阔为七间,长为34米;进深为四间或八架椽,长为17.66米。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p> <p class="ql-block">大殿檐柱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补间为五铺作双杪。檐柱侧角和生起明显,柱头卷杀。斗拱尺度雄大,达到檐柱高度的一半,形式古朴。外檐柱头铺作出挑达到3.69米(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出挑最远的大殿),显现出斗拱支撑挑檐的作用。脊槫下不施侏儒柱,仅用叉手,是现存已发现古代木建筑中的构造孤例。</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认为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的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斗拱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唐代建筑。殿外还有明代大钟、唐代经幡(林徽因确认东大殿为唐构的文字依据之一)和北魏祖师塔。</p> <p class="ql-block">在历经一千二百年风雨的东大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当衣着时尚的现代女子迈步进入千年殿堂时,给人一种穿越历史之感,把人们一下带入到千年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迎面而来的是精美的唐代彩塑。这些唐代彩塑极为珍贵。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气势十分宏大。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这些塑像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生动的表情、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一堂完整的唐代彩塑为唐代灭佛运动后重新塑造的,其造型和气势已逊色于中唐时期的作品,比如南禅寺的那一铺,并且可惜在民国时期遭到重新妆彩,色彩俗气,气质减分,但从胎象看仍彰显唐塑风范。</p> <p class="ql-block">除唐代塑像外,东大殿南北两侧还摆放有明代的罗汉像,总数达到261尊。这些罗汉原来有500尊,但经历岁月变迁,部分已经遗失,现存的罗汉像尽管数量减少,仍展现了明代彩塑的特色。相较于唐代塑像的雄浑大气,明代罗汉像更加注重细节装饰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但每一位罗汉无论是面相、衣饰、神情都各不相同,当你来到殿内看到这些密密麻麻的罗汉像时,真的会为之震撼!</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还有两尊真人彩塑分别是建殿施主宁公遇像和住持高僧愿诚和尚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两尊根据真人形象塑造的塑像,标志着当时的雕塑技法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愿诚和尚是主持修建佛殿之人,他的塑像前额隆起,颧骨突出,两腮下陷,正襟趺坐,面容清苦,姿态沉静。</p> <p class="ql-block">宁公遇是在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兴建佛光寺东大殿的出资人。其彩塑结跏而坐,顶披云肩,双手置于腹前,面目慈祥端庄。</p> <p class="ql-block">宁公遇彩塑、东大殿梁上题记以及殿外经幡铭文记载诉说了梁林发现佛光寺为唐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了一本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其中第61号洞窟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壁画中绘制了五台山全景,并标注了多座庙宇,其中“大佛光寺”尤为醒目。这一发现激发了他们前往五台山实地考察的决心。</p><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下旬,林徽因与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人员,踏上了前往山西省五台山考察的旅途。这是他们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山西之行。他们历经波折,最终抵达了五台山南台外的豆村,找到了隐匿于山野之中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了正殿梁架结构上隐约的墨迹,下山和村民借了梯子爬上去以后,终于发现了关键的一句题记和熟悉的人名:“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p><p class="ql-block">林徽因惊奇地发现,原来这座珍贵的古代庙宇竟然是唐朝一位妇女出资建成。林徽因生怕自己误以为错了,灵光闪现,又赶忙跑到经幢石柱处,再次核实上面的题字。这一次,她又在长长的唐朝官名中再次准确无误的找到了同样写着:“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并且,确定了建造日期是“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p><p class="ql-block">自此,他们之前的猜想得到了证实,这是一座复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木构无疑。</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又联想到了刚走进这座佛光殿中,看到过的那尊唐代塑像,她立马再次走到那位面目谦恭的女子面前,原来,她并不是这座寺庙的寺僧所说的“武后”,而是这座庙宇的女施主宁公遇。</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位和蔼的宁公遇塑像,林徽因久久不能移开目光,她遥想着这位女子该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捐出家产修建了这座庙宇,当庙宇建成后,她又以何念将自己永远留在了这里,日日听着暮鼓晨钟与诵经声,以谦卑之态守护着缭绕的香火和青灯黄卷。</p><p class="ql-block">佛光寺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证明了中国大地上确有唐代木构建筑遗存。这一发现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南北内槽、栱眼壁、外檐等处散落着共计22幅壁画,面积达61.68平方米,内容涉及菩萨、力士、天王等多种题材,绘画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同期壁画相似。东大殿的壁画是该建筑的四绝(唐代木构建筑、唐代彩塑、唐人题纪、唐代壁画)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鼓</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夫妇(红圈中者)在东大殿外拍摄(用无人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作者从东大殿走出</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从不同角度所拍东大殿</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殿外延时拍摄大殿光影(佛光普照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再次穿越时光隧道,从一千二百年的大唐回到现代……</p> <p class="ql-block">走出佛光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从无人机上再看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拍摄于山西五台佛光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