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河南博物院(2023.12.7)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设有四京,以东京开封府为国都,另有西京(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陪都。四京皆位于水路交通要冲,尤其东京,扼守汴河漕运枢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北宋九帝168年大力营建,于11世纪12世纪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千余年前的大都市。它发达的水系连接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广袤的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北宋社会文教兴盛,尤其是科举和书院的发展,给下层更多人开放了向社会上层转化的通道。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长,综合运用于舞台,表现市井风情。</p> <p class="ql-block">  北宋京城规模宏大,人口突破150万,城池分为皇城,里城,外城三层。外城围长50多公里。东京城内寺院遍布,茶坊酒店林立,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穿城而过。</p><p class="ql-block"> 展示的模型中上部是金碧辉煌的皇城,皇城旁边是皇家花园。城北有开宝寺塔。</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的“开封府题名记”石碑,首题篆书“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楷书,端正谨严。据考证,石碑为历任开封知府任职期间五次刻成。碑文记载自北宋建隆元年昝居润至崇宁四年李孝寿共183位开封历任知府的姓名,官职和任职年月。这是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时间最早,记载人名最多,时间最为详尽,涉及官职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p><p class="ql-block"> 纵览此碑,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还有一些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名列其中。如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这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宋陵石刻头像”,石质,仅存胸部以上部分,左耳残缺,它头戴高冠,冠前饰额花,身穿交领服,面部和善,温文尔雅。人物眼角下耷,极富肃穆哀戚之情,似乎在对墓主人的一份哀思。</p><p class="ql-block"> 整体以圆雕为主,刻划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雕刻精细,堪称宋陵石雕杰作。该石头像2009年巩义宋陵周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北宋已矣,古冢默默”,唯有不朽的石刻守望千年,纪念着逝去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在修复河南邓州福胜寺塔基时发现一座地宫,在清理时发掘这一组珍宝—金棺银椁。</p><p class="ql-block"> 据地宫碑记载,福胜寺梵塔是由皇帝赐过紫袍的主僧,宋代开国元勋主僧和众多弟子及千里外的诸多施主集资筹建。</p> <p class="ql-block">  “金棺银椁”是建国以来佛教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发掘时金棺内前面放置顶骨一块,后面放置牙齿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后方。米黄色瓶中盛着无色透明液体和米粒大的舍利。舍利瓶里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都是罕见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  宋代“伏義式古琴”,木器漆。古琴为梧桐木面板,色棕黄色,形制规整,保存完好,是现存已确认的仅有的3张宋代伏義式古琴之一,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戏曲萌于先秦,形成于汉秦。“白沙壁画伎乐图”看到宋金元时期杂剧已成熟,此时期乐戏新声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北宋《嘉祐石经•周礼》残石,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刻立。青石质。北宋仁宗时,国子监用刻石形式刊布儒家经典。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动工,至嘉佑六年(1061年)完工,先后刻了20年。立于汴梁太学。此刻经典内容含《周易》《论语》《孝经》《礼记》《尚书》《周礼》《春秋》《诗经》《孟子》九经。长方碑形,两面刻字。北宋末年,金人入侵,黄河水灾。太学地址数次变迁以及石经的搬迁,损毁严重,其拓本极为罕见。在清代以丁昌所藏拓本最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  “大观圣作之碑”,碑文由宋微宗赵佶书写,铁划银勾,挺拔秀丽,号称“瘦金体”。碑额“大观圣作之碑”是蔡京真迹。</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的三彩器“三彩舍利匣”,1966年河南密县法海寺旧址北宋塔地宫中发现,因装饰华丽,工艺精湛,虽历经千年,依然绚丽夺目,其匣身和顶盖内壁刻有“咸平之年十一月三日”题记。实为难得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三彩舍利塔”,北宋。1966年河南密县老城法海寺旧址北宋塔基地宫中出土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三座大小不一的三彩舍利方形塔。</p><p class="ql-block"> 舍利方形塔,均为下面带有颂弥座七层密檐式佛塔,表面施褐黄绿等釉色。这座三彩舍利塔是其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此塔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组石俑出土于北宋尚书左丞范致虚(绍圣光年时知邓州官)之父(范通直)墓中。陪葬的仪仗异从,武士和侍役,其中男俑的面容和穿戴基本相同,神态拘谨。手中多持物,有的原物残缺。女俑捧梳妆奁盒,洒金器皿,伞杖用具等。面相丰满,表情温顺。部分俑座有刻铭。是宋代圆雕石刻中精品。</p> <p class="ql-block">  北宋 “导卫”“从卫”男石俑,两件石灰岩雕造。河南方城县金汤寨村出土。出土时石俑共13件,女俑3件,男俑10件,这两件石俑立于方座上,由石灰岩雕刻而成。“导卫”男卫俑所执器物已不见。在底部方座正侧面阴刻“有宋范府君之导卫”铭文。“从卫”正座侧面阴刻有“有宋范府君之从卫”铭文,左侧面有“尚千万岁”铭文。2件石俑表面均饰彩绘颜色,大多已脱落,俑身上仅残有少量朱色。根据铭文砖得知,这组石俑的主人是北宋尚书左丞范致虚之父范通直。这是一组不可多得的北宋圆雕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  宋代“彩绘袖手和抱印石俑”,石灰岩质。从造型上看彩釉绘袖手女俑头梳高髻,朱唇,身穿宽袖长袍,内着百褶长裙,裙下露足。抱印女俑头梳双髻,扎红带搭于耳旁,下系百褶长裙,裙长掩足。手捧红布包的印于怀中。此二俑出土于宋代范氏墓。</p> <p class="ql-block">  杂剧是北宋时期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角色由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及装弧组成。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雕砖俑所表现的是元代民间杂剧和舞队的演出情况。舞队又称“社火”。社火起源于宋代,每逢节日进行各种民间表演。砖雕形象逼真,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反映当时民间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北宋“杂剧人物雕砖”“散乐人物雕砖”,1991年,河南温县一砖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仿木结构建筑砖宅墓,进行发掘,一组杂剧人物砖呈一字排列镶嵌在西北墓壁上,还有五块散乐人物雕砖镶嵌在东北墓壁上。雕砖上的人物身上原涂有白色涂料,现大多剥落了。五个杂剧人物雕砖形象,装扮,表情,动作各不同。五个散乐人物雕砖,其角色是宋代的筚篥,长笛,琵琶,杖鼓,大鼓五种伎乐形式。虽仅寥寥数刀,但生动刻画了人物的造型特点,是北宋杂剧形态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  杂剧雕砖俑,展示元代杂剧舞队表演盛况,舞队就是今天说的“社火”。社火起源于宋代,属于民间演出,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p> <p class="ql-block">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以汝官窑,均窑,张公巷窑等为代表,体现了宋代“大道至简”的审美情趣。民窑遍布,当阳峪窖,临汝窑,鹤壁窑等民间窑口烧造出品类丰富的瓷器。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等工艺的并存,审美多元化,呈现了这个时期陶瓷业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河南独占其三,而且汝官窑居首。传世汝窑,汝官窑传世品极少,分布于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河南博物院7件。英国达维德基爵士基金会7件。另日本几个博物馆4件,美国几个博物馆5件。汝官窑的神秘消匿,让汝官窑瓷身价不断升值。考古学家做梦都想找已失踪消失了的汝官窑遗址。经历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平顶山宝丰县(古代汝州)发现了汝官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侈口,细长颈,圆鼓腹,圈足,器表滿施天蓝釉,釉层匀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p><p class="ql-block"> 汝窑稀少,传世汝官窑瓷不足百件,且多为传世品。汝窑的颜色“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品以釉色取胜,明而不艳,柔而不暗,色泽青翠,在陶瓷界有“似玉非玉”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这是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而且极为少见刻花作品,其他全是素面的,刻花更显珍贵,何况仅此一件。其稀世程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藏着七件汝官窑遗址的汝瓷。</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天青釉盏托”,北宋,整体造型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的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用于放置杯盏碗等。通体天青色釉,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制作规整,造型端庄。盘口长颈,简腹平底。</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洗”,为传世品中常见器物,露出灰胎色,施滿天青釉,匀净滋润。</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天蓝釉器盖”,盖顶隆起,中心处凸起,釉层匀净,青翠欲滴,虽仅有器盖,但完整无损,是一件难得成功杰作。</p><p class="ql-block"> “汝官窑天蓝釉细颈小口瓶”喇叭口,细颈鼓腹圈足,施滿天青釉,不可多得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宋金元时期一类十分重要的瓷器。钧窑瓷器在宋代文献中没有记载,目前所见最早记述钧窑瓷器宋代说的重要依据是明宣照三年的《宣德鼎彝谱》,这史料表明,明初皇宫内府收藏有钧窑瓷器。随着考古资料不断丰富,宫廷和民间使用钧窑瓷器发展脉络基本清晰,钧窑创烧于北宋末期。</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元代。1976年汝州村民挖土发现,同时出两件。两件大小形状相同,属于陈列器。荷叶口,长颈,瓜楞形腹,下有喇叭圈足。通体施天蓝釉。</p><p class="ql-block"> 花口瓶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金元时期。此件是元代河南钧窑器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北宋“钧窑天蓝釉瓷炉”,炉内外均施天蓝釉,釉质晶莹,釉色纯正。</p> <p class="ql-block">  “钧窑天蓝釉瓷盘”,敞口板沿,浅腹圈足,内外施天蓝釉。</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闻名的民间瓷窑,因其古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始烧于北朝宋,金达到高峰,延烧至今。它是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装饰艺术以黑白对比鲜明为特点,其独树一格的烧造技术,对我国北方陶瓷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宋代“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形体高大,平口短颈,丰肩腹下收,圈足。通体施白釉,用墨彩绘花叶,草叶纹。开光内分别刻“春夏秋冬”四字主题图。是磁州窑民窑佳作。</p><p class="ql-block"> 磁州窑在宋代开始兴盛,吸收水墨文人的书画技法,形成白地墨绘艺术风格。此器物既有书又有画,是宋代文化繁荣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宋代“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梅瓶因口小只能插一支梅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珍珠地划花是我国唐末宋初至金代末期北方窑瓷器上一种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宋代“白釉剔花牡丹纹瓷瓶”,剔花瓷器是当阳峪器最为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常见是白釉剔花和酱釉剔花。这件白釉剔花牡丹纹瓷瓶造型优美,花纹雅致。是宋金时期当阳峪窖工艺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  宋代“定窑白釉镂雕八角兽首瓷洗”,此器物釉质莹亮,釉色稍微黄。更为珍贵的是它四周都八个兽首衔铃,均是用浮雕和镂雕工艺,并成功雕出空腔内置能活动的响珠,可谓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金代“当阳峪窖白釉红绿彩缠枝花卉纹罐”,当阳峪窖是我国较早烧红绿彩瓷的窑之一,也是宋金元时期烧红绿彩瓷最集中的地方。缠枝纹是我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瓷器最常见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  “白釉玉壶春瓶”, 一个王朝的儒雅。侈口,细长颈,鼓腹下垂,圈足。通体白釉。这是自宋代至明清人们倍加珍视的瓶式。为世人所喜爱。这件器物属于宋代玉壶春瓶。造型简约含蓄,优雅可爱。</p><p class="ql-block"> 玉壶春瓶可做盛器,亦可作插花之具。</p> <p class="ql-block">  宋代 “当阳峪窖絞胎瓷碗”,当阳峪窖是宋代北方民窑之一。絞胎瓷器是当阳峪窖与巩义窖的独创。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对絞胎瓷的产量有不少影响。</p> <p class="ql-block">  瓷枕在古代是很实用的纳凉卧具,北宋诗人张来在《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中道:“巩人作枕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入寝用枕,阵阵凉意浸润。</p> <p class="ql-block">  “三彩童子荷叶枕”宋代。枕底是粉红色的长方形托板,托板上卧一童子。上面是一个荷叶,形成枕面。此枕造型使人仿佛看到一群眉清目秀,满脸稚气的孩童在晴空万里下,乘着小舟,手执荷叶在湖面打闹戏耍。实属宋代少见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宋代,体呈长方形,前底后高,中间微凹,整体模制而成。器施绿黄黑白褐色釉。婴戏图描绘三个儿童在庭院围栏边,树阳下嬉戏的场面。生动活泼,稚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  金代“酱油黑彩虎形枕”,整器以虎为造型,老虎形象逼真,匍匐在地,小圆耳,大粗眉口露齿。虎枕最妙处在于将虎枕的出气孔与虎鼻孔巧妙结合在一起,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宋代“白釉珍珠地(水龙吟)瓷枕”是磁州窑系产品。瓷枕为椭圆形,四曲花瓣式,前低后高,枕面长方形,开光内刻写有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志》一词,共计十行,每行10—12字,共102字。通体施白釉,瓷枕在古代是极实用的纳凉卧具。</p> <p class="ql-block">  “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此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双臂外张收于袖内,左脚着地,右脚抬起将球踢起。底部印“张家造”三字。“蹴鞠”是当时民间盛行,深受妇女儿童喜爱的一类游艺运动。已有千年历史。类似现在的足球。</p> <p class="ql-block">  金代“腰圆形绿釉诗文枕”,枕面前低,枕面边缘较高,中间微下凹,枕体背面中间部位有一小圆孔。枕体施绿釉。中间刻以五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行书诗文。</p> <p class="ql-block">(2024.1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