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回新绛老家,抽了半天时间,特意游览了绛州古城的大堂、三楼、龙兴寺、城隍庙、隋代花园、天主堂。完成自己一直以来想用镜头记录绛州老家厚重的文化历史;追思祖辈们曾经孕育与生活的故土足迹;展现绛州丰富的景色和资源;以微薄之力用画面推介我的绛州老家!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位于山西省运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 2001年06月25日,绛州三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归入绛州大堂文物项中。 钟楼,据《新绛县志》记载,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使之焕然一新。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塌圮,1983年予以抢救性维修。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庙,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 鼓楼,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现面貌已焕然一新。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瞭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楼身基座东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2通。 绛州三楼指钟楼、鼓楼、乐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的高垣之上。钟楼在南,简约大方;乐楼在东,美奂华丽;鼓楼偏北,高大巍峨。三楼各有特色,参差错落分布在一个缓坡上。从渊源上讲,这三座楼都是原绛州署大堂的附属建筑。 我国有钟鼓楼的地方很多,唯绛州三楼并峙,而且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这在全国也属奇观,不禁让人想象古绛州曾经的繁华。 鼓楼,是绛州三楼中最巍峨的建筑。其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据碑记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楼身三层,自下而上逐级相应收缩。<br> 鼓楼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201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和彩绘后,又一次焕发出新的风采。 鼓楼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有拱形洞门相通,常有附近居民在此乘凉。据他们说,以前经常登高望远,四周风光尽收眼底。近来,因保护文物,二层不能再登楼,但从楼一侧可以看到新架的四面鼓,十分气派。 据说在元代以前,鼓楼这里只是一个谯楼(瞭望楼)。在古时,鼓楼是报时报警用的。<br> 公元1347年,李荣祖出任绛州知州。此时的元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不保夕。初到任的李荣祖发现,作为历史名镇的绛州竟然连个鼓楼都没有,这在乱世中如何保城?建鼓楼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绛州财政收不抵支,让他焦虑。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当地乡绅捐款。一动员大家都应了,然而没人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他带头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俸禄,最后带领大家终在公元1348年的冬天建成了这座鼓楼。 鼓楼之下的门洞十分宽阔坚固,里面的一些设计足以显示古城防守之严密。据当地人说,这里曾是古绛州的城门所在地。 几百年岁月更迭,但背后所蕴藏的一代廉吏忠于职守、迎难而上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乐楼在三楼中,位置超脱,上仰鼓楼,背依钟楼,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瓦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乐楼的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塌圮,1983年有关部门予以抢救性维修。乐楼坐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檐插廊。其台基十分高,约有2.5米,明间宽大,并有抱厦一间,屋顶中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说上下可以同时演出。 乐楼正对面便是著名的七星坡,与坡顶的城隍庙城遥相呼应。据说,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 像这种两层建筑的戏台和利用倾斜状坡道看戏的独特建筑,在全国并不多见。<br> 在这座舞台上,演过千回百转的悲欢离合,看过衙坡走过的芸芸众生,也寄托了人们企盼的盛世之音。 据老一辈人回忆,逢年过节或是时逢庙会,乐楼上下两层同时开唱,上面演皮影戏,下面演蒲剧,精彩异常,热闹非凡。 这悠久雄峙的绛州三楼,辉煌壮丽,各有千秋,既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展示着绛州古城的独特神韵,也向后人讲述着新绛不同凡响的历史价值。 钟楼,是三楼中地势最高的,居高临下。整个建筑比较小巧,别具匠心,台基耸立,楼身四面都有洞门,门边嵌有四副石刻楹联。楼顶为十字歇山顶,上面的琉璃瓦饰十分华丽。 据新绛县志记载,三楼中,钟楼历史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所建,后因失火尽毁,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在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焕然一新。 钟楼内悬有一口金代铸造的万斤铁钟,钟音雄浑,声震四野。这是绛州人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自己铸造的我国现存最早最重的铁钟之一,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洪亮,夜间可声闻数十里。绛州因其手工业的发达,素有“七十二行城”之美誉,铸造业自唐代以来就非常发达,曾以“天下铸炉九十九,绛州三十”而成为当时的铸钱重地。 关于这口万斤铁钟,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让人肃然起敬的悲壮传说。<br> 北宋末年,金国铁骑跨过黄河,直逼宋都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流亡杭州的赵构建立南宋,黄河以北领土划归金国。 尽管绛州被朝廷划归金国,但当地百姓和士绅内心并不服从金国管理,他们加固城池,几次将前来接收的金国兵马拒之城外。金国几次接收城池未果,遂欲强攻。绛州军民奋起抵抗,与金兵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绛州失守。城破后,金兵疯狂报复,残害绛州军民3000余人。 为纪念这段苦难历史,绛州人以铸钟为名义,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先辈的付出,珍惜和平。 适逢国庆节,乐楼上的地方戏曲蒲州梆子高亢嘹亮。绛州当地也是蒲剧盛行。<div> 蒲剧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div> 蒲州梆子分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角色行当,其表演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鲜明的特点是火爆奔放,刚健大方,舒展明快,含蓄细腻,注重做工,擅用特技表现人物。 蒲州梆子有不少难度较高、观赏性强的表演技巧,仅特技绝活就有三十余种,其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 蒲剧的戏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非常丰富,共有200多种;丝弦曲牌则有70多种。牌子曲是蒲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朝官登坐堂,武将升帐回营,队伍行进,以及文官迎送、饮酒行令、接旨迎亲、灵堂祭奠,洞房花烛、打扫庭堂、拜佛求仙或是开打、备马、梳洗,常用牌子曲渲染烘托,甚至许多伴唱也离不开牌子曲的引补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体,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慢板】、【二性】、【紧二性入】、【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种基本板式。蒲州梆子唱腔除以上基本板式外,还有【导板】、【导爻板】等辅助板式以及具有结构意义的“送板”、“抹板”、“折板”和作为过渡形式的“流板”等,它们不能独立成段,或用于起板,或用于落板,或作为转板的桥梁。 在梆子腔剧种体系中,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诞生最早的一种,它与陕西梆子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是考察中国地方戏曲传承演变轨迹的活资料,对于山西地方文化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现场拍摄时,县剧团正在演出{狸猫换太子}传统大戏,为节日增添了欢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