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手风琴有个约会

遐想(王建中)

<p class="ql-block">这是刚收到的,《羊城晚报》新媒体《羊城派》发出的,原广东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侯玉婷老师朗诵我写的《我和手风琴有个约会》一文,请欣赏。</p><p class="ql-block">本来我写这篇文章是从我的一首《手风琴》诗开始的。羊城晚报在编审时删去了开头。我的文原开头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翻开2019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百家经典》诗集,里面收录了我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手风琴》(新韵)</p><p class="ql-block">暌违已久那只琴,</p><p class="ql-block">萦绕绵绵贯往今。</p><p class="ql-block">无意弹它三两曲,</p><p class="ql-block">有心时尚弄潮新。</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正是我与手风琴漫长时光里美好约定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前两句中的“暌违已久”,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王建中2024.10.9背景音乐是我的手风琴演奏)</p> <p class="ql-block">《我和手风琴有个约会》</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建中</p><p class="ql-block">朗诵:侯玉婷</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手风琴广受欢迎。它凭宏亮的音量、丰富的和声及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部队、宣传队等团体的首选。正是那时,我开始了手风琴的学习之路,并加入中学音乐队及知青宣传队,频繁前往部队、学校、工厂和农村等地进行宣传演出。那时,许多歌曲,尤其是军歌,常常用手风琴伴奏。我还清晰记得曾经为解放军战士演奏《真像一对亲兄弟》《我为祖国守大桥》等歌曲的情景。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宣传队逐渐消失,加之工作繁忙,手风琴在我的生活中淡出了整整三十五年之久。直到临近退休,闲暇时间增多,我才重新拾起这久违的乐器,享受其中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回忆起这段经历,我的手风琴情结由浓转淡再至浓烈,几乎与我国手风琴的发展历程同步。上世纪七十年代,手风琴在我国风靡一时。那个时期的电影,手风琴总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芳华》中,伴随着手风琴的悠扬旋律,情感喷薄而出,令人激动不已;《沂蒙颂》的经典片段,更是被影迷们誉为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直到九十年代,“手风琴热”逐渐降温。近年来,手风琴又逐渐复苏,各大音乐院校纷纷开设手风琴专业,各类演出中也再次出现了它的身影。这一点从2023年在广州图书馆音乐厅举办的那场手风琴音乐会上可见一斑——由著名手风琴演奏家、原广州战士歌舞团副军级国家一级演员曾健老师牵头,邀请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演奏师生共同演绎。音乐会结束后,我拿着珍藏了四十六年的曾健老师名曲《我为祖国守大桥》的曲谱走上舞台,对他说:“曾健老师,这是1976年第一版曲谱,我一直保存至今。”八十多岁的曾老师感动地说:“真有心!”</p><p class="ql-block">我在退休后重拾手风琴的快乐时光。近几年,我带着手风琴参加了各种演出、骑行活动、书画活动及朋友聚会,每一次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中,我为如意平安骑队演奏由我作词的《如意平安骑队队歌》登上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为广州梦骑行队的演奏在广东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此外,我也是骑行爱好者,经常背着琴参加骑行活动。有一次,我背着琴骑行了四十公里,沿途演奏,大家都感到无比快乐。在一次聚会上,我为广东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侯玉婷老师演奏《军歌打靶归来》,并将视频上传至视频号,获得了25万多的点击观看。</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经六十七岁了。手风琴成为我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手风琴之约,悦动心弦,音符跳跃如璀璨星辰,织就欢乐华章,予我予众,共享世间美好,尽在悠扬旋律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提交的原稿,羊城晚报编辑做了压缩删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手风琴有个约会》</p><p class="ql-block">翻开2019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百家经典》诗集,里面收录了我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手风琴》(新韵)</p><p class="ql-block">暌违已久那只琴,</p><p class="ql-block">萦绕绵绵贯往今。</p><p class="ql-block">无意弹它三两曲,</p><p class="ql-block">有心时尚弄潮新。</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正是我与手风琴漫长时光里美好约定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前两句中的“暌违已久”,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火红的年代,手风琴作为极为受欢迎的乐器,以其宏亮的音量、丰富的和声及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部队、宣传队等团体的首选。正是在那时,我开始了手风琴的学习之路,并加入中学及知青宣传队,频繁地前往部队、学校、工厂和农村等地进行宣传演出。那时,许多歌曲尤其是军歌,常常由手风琴伴奏。我还清晰地记得,曾经为解放军战士伴奏《真像一对亲兄弟》《我为祖国守大桥》等歌曲的情景。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宣传队逐渐消失,加之工作繁忙,手风琴在我的生活中淡出了整整三十五年之久。直到临近退休,闲暇时间增多,我才重新拾起这久违的乐器,享受其中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回忆起这段经历,我的手风琴情结由浓转淡再至浓烈,几乎与我国手风琴的发展历程同步。上世纪七十年代,手风琴在我国风靡一时,凡是那个时期的电影,手风琴总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芳华》中,伴随着手风琴的悠扬旋律,情感喷薄而出,令人激动不已;尤其是《沂蒙颂》的经典片段,更是被影迷们誉为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手风琴热”逐渐降温。近年来,手风琴又逐渐复苏,各大音乐院校纷纷开设手风琴系,各类演出中也再次出现了它的身影。这一点从2023年10月22日下午在广州图书馆音乐厅举办的那场手风琴音乐会上可见一斑——由著名手风琴演奏家、原广州战士歌舞团副军级国家一级演员曾健老师牵头,邀请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的手风琴演奏师生共同演绎。音乐会结束后,我拿着珍藏了四十六年的曾健老师名曲《我为祖国守大桥》的曲谱走上舞台,对他说:“曾健老师,这是1976年第一版,1977年购买的,您是我的偶像,这份曲谱我一直保存至今。”八十多岁的曾健老师感动地说:“真有心!”</p><p class="ql-block">诗的后两句,则是对我在退休后重拾手风琴的快乐时光的描绘。这几年来,我带着手风琴参加了各种演出、骑行活动、书画活动及朋友聚会,每一次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中,我为如意平安骑队伴奏的《如意平安骑队队歌》(由我作词)登上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为广州梦骑行队伴奏的演唱则在广东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此外,我也是骑行爱好者,经常背着琴参加骑行活动。有一次,我背着琴骑行了四十公里,沿途伴奏骑友们唱歌,大家都感到无比快乐。在一次聚会上,我为广东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侯玉婷老师伴奏《军歌打靶归来》,并将视频上传至我的视频号,获得了二十五万多的点击观看。</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经六十七岁了。去年,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执行院长、“牡丹王子”孙幼明先生为自己创作了一首歌《老汉今年六十七》,我很喜欢这首歌。每次与孙院长一同参加书画活动时,我都会用手风琴伴奏他演唱这首歌。</p><p class="ql-block">手风琴之约,悦动心弦,音符跳跃如璀璨星辰,织就欢乐华章,予我予众,共享世间美好,尽在悠扬旋律之中。</p><p class="ql-block">(王建中2024.10.8)</p> <p class="ql-block">我和手风琴有个约会书写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