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译文:最完美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能够遵道而行的人,具有和水一样的以下七种德行:居处善于选择(与人无争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宁静而深沉,待人善于保持真正的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不会遭人怨恨,自己也没有烦恼。</p> <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水的德性:不争(夫的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只对人与物有利,而不害人(水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谦卑(处众人之所恶);</p><p class="ql-block">无私的利万物不求回报(与善仁、政善治、事善能);</p><p class="ql-block">心怀宽广不张扬(心善渊);</p><p class="ql-block">信守诚诺(言善信,说到做到,不空谈,有本领就做)</p><p class="ql-block">退一步海阔天空和应(动善时,水在行进过程中或奔腾、或漫汽、或直冲、或迂回、因势利导,看环境情况而定,遇到阻挡时及时调整方向和形态但回标不变,什么时候成云、雨、雾、霜、冰雪因时而变。)。</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这句世代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古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又蕴含着哪些古老的智慧呢?</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告诉我们,人应该修道。但是你修道,总要有一个榜样吧,所以老子就说你应该向水去学习。为什么老子要用水?不用空气,不用阳光,不用其他的?因为他觉得,水跟很多人都很亲近。 你看很多人,他不去看阳光的,他怕晒,看到太阳就撑伞,太阳大了就不出门,对不对?有些人呢?他也不知道空气那么重要,因为没有感觉,所以你说这个空气污染,他说哪里有?你说空气佷好,他也觉得没有这回事。 可是水呢?不管你怎么样,每天都要碰到。所以老子很喜欢用水来象征什么?象征良好的德行。可是后来传传传说,水它是象征财富的,你看要不要命?传到最后它会失真,这就叫做市场导向,这就叫做市场炒作。 所以我们要好好想一想,到底水用来代表财富比较重要?还要用来代表德行比较重要?其实我们也不必在这方面争论。因为一般人,你跟他讲德行很重要,他听不进去;你跟他讲财富很重要,他听得进去,然后把他用水引导出来,最后告诉他,你不要为富不仁,你有了钱以后,你就要注意德行,这也是一条办法,我们也不反对。</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们要了解,老子他为什么说上善若水?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下面这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善,是善于的意。善利,就是利而不害,只有利没有害。 你看水它不会有害的。你说怎么没有害呢?它把农作物都淹掉了。那是谁做的事情?对不对?不知道那个地方很低洼会淹水吗?你不知道吗? 你说我要抢那一季。抢那一季是对的,那抢得过就抢,抢不过就抢不过。也不是水溢,说你种得越多我越淹得你多次,没有这回事,你朝这方面去了解就对了。</p><p class="ql-block"> 处众人之所恶。人之所恶就是低下,水他就喜欢低下。老子也提醒我们,低下有什么不好?因为它高低根本是相对的。为什么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那基层的事情都没有人做了吗? 好!你现在都讨厌地位低的人,人之所恶就是人都很讨厌,比别人家低下。可是水呢?它是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叫不叫下流?不叫下流。它是冲走一些污泥,把上游的一些积起来的东西,往那边冲去。那不是好事情吗?</p><p class="ql-block"> 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 这个“几”是“几乎”的意思,几几乎乎接近于道。不能解释说水就等于道,那不可以。水是道很好的象征,这样说是比较妥当的。水它很善于无私帮助,无私的利益万物不求回报。 你看水从来不求回报,水没有说你用我,我要收你多少钱。你说有啊,有水费,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你看水把船渡过去,它也不跟你收费。你说有收费,收费也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 人利用水来收钱,那是人的事;人要争水道,人要把水圈起来,不让下游用,那都是人的事,水本身是不争的。它只有一个说,你低的地方,我就流,低的地方,我就流,它就这样而已。</p><p class="ql-block"> 老子不仅用水来象征良好的德行,还把水看做是“道”的象征。老子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水的深意,还在《道德经》里列举了七个水的好处。那么,水究竟还具备哪七个优点呢?</p><p class="ql-block"> 哪七个?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还有一个动善时。这七个都是我们明明白白可以看得到的。 居善地是什么意思?它很会用地。你看这个地呀,如果泥土水分不足,可是只要它处得低的,它就供应它水,让地滋润可以长东西。这个居善地,我是觉得佷多人会把它当作说,很会选择了好地方,所以就变成人很喜欢看风水,这风水宝地,我们把祖先埋在里面,一定会发达的。 其实水没有选择地,你看水有没有选择地?没有。这个地方很低洼,但是那个地方呢,好像很污染,而且好像很臭很脏,那水就不来了吗?它要会选择它就不来了,它照样去。 所以它才会处众人之所恶,你们不喜欢的,我没有不喜欢;你们喜欢的,我也没有说我喜欢,我该去我就去了,我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本性,这是水。</p><p class="ql-block"> 所以居善地,它是说只要水到的地方,就算是再坏的地,很快也会改善变好的。这种很正确的观念叫做什么?叫做福地福人居。我们老说这个地方风水好,我们应该说人好风水才会好。 心善渊,水是没有心的,水哪里有心?可是只要水积得深了,积得多了,它自然就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你看水很浅很少,都还有很小很小的小蝌蚪,小生物在里面。那如果当它积得多,积得深了,积得广了,它里面是可以生出很多很多东西出来。 这就告诉我们,人心胸要广阔,不要太计较。你越计较,你就越无路可走;你越宽广一点,它自然就海阔天空,良心从自然中产生。所以,心善渊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你凭良心去做,你也不要张扬,也不要说你为什么不知道我做这么多好事情,也不需要。 你看水它养活了很多很多的生物,它从来没有讲过说,你们是靠我你知道吗?要不是我的话,那你们还活得了吗?它从来不这么讲。</p><p class="ql-block"> 与善仁,是什么意思?与,就是给予、施与的意思。水给人家,它是一视同仁的,它没有分别的。你是好人我才给你用,你是坏人我不给你用;你们这家坏,我水就不进来,或者进来都是脏水,它没有,它一视同仁,没有分别心。只要你想要的,只要你要得到的,它都同等看待。但是你浪费水的,你会自作自受,就这么简。 言善信。水有没有说话?水没有说话。“言”这个字,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多半都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意思就是你做就好了,你说那么多干什么呢?你看这句话中国人常常讲,你有本事你就做,你有真心你就表现在行为上,你老挂在嘴巴上,一天到晚讲一大堆东西干什么呢? 心中很纯净,心里面没有成见,它自然就诚信。我不会说我给你做保证,我可以压个手印,表示我一定做到,那都没有必要。你看水它不停地流动,几乎不分昼夜,它也从来没有讲过说,你们有没有看到?你们在睡觉,我还在干活呢?从来没有讲过。</p><p class="ql-block"> 正善治。什么叫做正?就是我们常讲的水平,水是最平的。水真的平吗?大家去水边看一看,水是从来不平的,因为水它是不停地动的,水面是不停地动,大海动得更厉害,水越多动得越厉害,水越少反而动得比较小。 那为什么叫正呢?这就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一个人老追求公平,这是不合适的。天下有什么公平呢?公正。水是最公正的,因为它要保持它的活水,要保持它的生化的机能,所以它不能不动呀,一不动就变死水,死水就弄不出东西来,所以它始终是很正,所以它可以处理很多很多的生机。 事善能,就是它没有说我在做事,但是它能做的事非常之多。你看它可以清洗污垢,它可以滋养万物,它可以灌溉农田,它可以水利发电。但是再怎么说,它都是彻底的奉献。 所以人看到水,我们应该说,我们如果有可能的话,要无私奉献。所以在道家里面,凡是能够无私奉献的人,就叫真人。意思就是其他人,你都是假情假意的人,都是嘴巴讲得好听的,你都有所求。 还有一个叫做动善时。中国人说你一动,你就要符合天时才对。你看我们常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永远摆在最前面,那个时机不对你不要动,你动了白动。 可是对水来讲呢?它从来没有选择时间,它没有。它怎么动它都是符合这个时机的,你看妙不妙?你看春天的水,跟夏天的水就是不一样,到了冬天,它还结冰。 它为什么要结冰?就是等来年夏天的时候会缺水,然后它就把它融解掉,又供应给万物。所以水它怎么变化,怎么运动,它永远是符合天时的,人要向它学习。</p><p class="ql-block"> 老子把这七个水的功能说完以后,他就总结一句话,他说这些啊,其实加起来就是两个字而已,就叫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尤:就是怨尤的意思。 我们常常讲天怒人怨,现在都没有,天也不怒,人也不怨。为什么?因为它不争。大家要记住,你说仁也好,信也好,治也好,能也好,时也好,看起来都是好的,但一争就没有价值,要向水去学习。 向水去学习,它有什么结果?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的,叫做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第九章,我们就要讲到退一步海阔天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风讲经:</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的第8章上善若水。水这个字在道德经当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仅次于天和地。其实道德经5000言当中,着重围绕着5个字来展开论述,那就是道德天地水。记得书法协会的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平时书法作品中最常写到的就是,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这几个词,你看,全都出自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己是深入骨髓了。道、德、天、地我们在以往的视频都或多或少讲过一些,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水。</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前七章中,不断地用各种形象做比喻来给我们讲解天之道和圣人之道,但天地呀,橐龠呀,谷神呀,玄牝呀这些比喻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抽象,比较虚空,具体如何按照天之道来践行圣人之道,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模糊,我们在第1章中就讲过,遵道而行即为德,所以第8章老子借助水的德行,来给我们讲述圣人应该具备的德行都有哪些。</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一下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用了九个善字,对于善字的理解,说法大不相同;很多人认为第一个善是名词,是善良的意思,引申为有善良美德的人,后面八个善字是副词,是善于的意思。但我认为九个善字应该都是副词,都是善于的意思。因为首先,在老子眼中,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道是不应该有善与不善之分的,只有完美的德,没有完美的善;其次,什么是德?遵道而行即为德。因此上善之人应该理解为”最善于遵道而行的人”,引申为具有完美的德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水最大的特点就是柔,可以说是人们眼睛所能见到的最柔软的东西了,其次呢,水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洗净污浊而不会抱怨,再次,人喜欢往高处走,而水却是往低处流,谦虚处下是水的美德。水的这些特点,与老子讲的大道非常接近,所以用水的德行来说明圣人应该具备的德性,是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大道派生天地,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是,长得不宰,而且功成而不居。却始终处在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摸也摸不到的地方,绝没有让万物去感谢他的意思,因此如果决心体认大道,而要在人格上达到最完美,就应该像水一样,只管去帮助他人而不与他人争长短高下,别人厌恶的地方自己可以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得到功勋却不居功自傲。</p><p class="ql-block"> 具体来说,那就是要具备水的七大德行:居善地:善于选择所居处的地方,因为人都喜欢往高处走,而水却往低处流,所以上善之人不会总处在高高在上的地方,而是顺其自然处于相对低下的位置;心善渊:上善之人心胸宽广无边,清净湛然,就仿佛那水渊一样,这样就不会有杂念和烦恼产生;与善仁:在大地回春时,一场细雨做到润物无声,让万物复苏而不求回报,所以上善之人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总是以诚相待,既不求回报,也不盛气凌人。</p><p class="ql-block">言善信:上善之人与人交往,总是说到做到,坚定守信,就像那潮水的信期一样,如期而至。正善治:上善之人在对待政务问题方面,总是善于治理,以柔克刚,水滴石穿,不立苛政,遇到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不会急于严刑峻法,而是用水的柔德来化污净秽,自然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事善能:上善之人处理事务的时候也像水一样,随物成形,因地制宜,善于发挥以柔克刚的能力,动善时,上善之人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把握时机,像水一样寒时成冰,热时成气,一旦有了通路,毫不犹豫地一往无前。</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水的这些特点,就在于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强求,所以说水与大道类似,水往低处流,有路就走,没有路也不争,因此也不会遭到任何怨恨和攻击,因为自己没有争的观念,所以心地坦荡,心态平和,自然也不会怨天尤人了。互不相争,两不相怨,这不正是上善之人追求的和谐局面吗?</p><p class="ql-block">老子在第78章中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正是老子以柔克刚观念的真实写照,然而柔弱之所以能够胜刚强,靠的就是德,上善若水,因为水具有以上7种德行,因此,虽然柔弱,却能攻无不克,虽然无形,却能战无不胜。</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最完美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能够遵道而行的人,具有和水一样的以下七种德行:居处善于选择(与人无争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宁静而深沉,待人善于保持真正的仁爱,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不会遭人怨恨,自己也没有烦恼。</p> <p class="ql-block">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p><p class="ql-block">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八章解读及译文</p><p class="ql-block"> 此章表面上老子是赞美水之上善之德,实际上是宣说人类文明对上善的饥渴,衬托人性现实之恶◇又用人性现实之恶来衬托人性潜在之善。什么是上善?上善就是上一章宣说的无私。王弼没有注释,历代注释家忽视了此章首句的真实含义。</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最负盛名的格言,千古传诵,这是老子对人生升华的期待。老子作为证悟者,玄照妙心子母双照,既见现实地,又见究竟地。所以老子的教法总是出人意料,让人惊讶,但又让世人佩服尊崇。</p><p class="ql-block">第七章经文:</p><p class="ql-block">第一段</p><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第二段</p><p class="ql-block">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第三段</p><p class="ql-block">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p><p class="ql-block">动,善时。</p><p class="ql-block">第四段</p><p class="ql-block">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本章共分四段。</p><p class="ql-block">第一段经文:</p><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 老子第七章宣讲无私的根本义,无私是天地长久的原因。唐朝诗人李贺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认为天地如果有情(有私)早就像凡人一样衰老病死,就是从老子这句名言中演化而来。无情与第五章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合,无情即不仁,即无凡情。墨子主张"兼爱",爱无差等,爱一切人。孟子反对墨子"兼爱"的教义◇认为先爱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子女,然后再爱及他人。</p><p class="ql-block">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言提升了华人的人性,但令人惋惜的是没有把人性提得更高。我们赞美孟子的时候,还是有一点遗憾。"上善若水"远远超越了孟子有差等的仁爱观,"善利万物而不争"更是天上传来的法音,是天籁。</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圣人不二"是述说天地、圣人无差等的博大情怀,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这才能从根上断除世间的"争"这种野蛮病。老子对仁的弱点了然于胸,周公之德,儒家之仁都不足以实现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仁"的内涵和文化中语境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二程朱熹的理学造成的,与老子当时的语境有极大差别。</p><p class="ql-block"> 二程朱熹的理学也被称为道学,道学理学不再区分,这与老子的道学完全不同。"不仁"的语句今天读来反差太大,以讹传讹,使儒道二种文化对立更加凸显。"不仁"就是圣人远离有差等的小爱,母亲为自己教育孩子与为社会教育孩子,培养一个合格公民,这是不同的母爱。当老子第七章宣讲无私妙理的时候,已经揭示了圣人"怀无心之心",无心之心就是无凡心,即无凡情。所以无心之心才能无私,有凡情就不可能无私,就不是圣人。老子开演《道德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弃争入和,从野蛮走向文明。老子站在天道的角度,看到世人挣扎在欲望和私心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凡夫一直在寻找解脱凡情的道。</p><p class="ql-block">世人把利己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老子首先指出天地是无私的。人的修行就是要恢复无私的天性,唐朝儒家思想家李翰写了《复性书》,喊出了修复人性的口号,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恢复人性的儒家路线。但是恢复人性是老子最早开演的真实教义,而且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因此更为彻底。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宣说的道路是上德,儒家宣说的道路是下德。上善若水是上德,"相爱而不以为仁",是自然主义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天地之德广大无边,但世人觉得天地之德太遥远,不会在意。于是老子以世人身边的水作为上善的比喻。老子开导世人走向文明之路,文明之路就是无私之路,无私才能不争。有的人听了老子的"天地无私"的修法而悟道,但更多的世人无动于衷,于是老子指水说法。</p><p class="ql-block"> .水与婴儿是老子最喜欢的公案(比喻),佛陀说法借助很多公案,老子也是如此。婴儿代表天性完整的生命,水代表生命之源。水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现在物理学家探索月球和火星,首先想找到水的痕迹,只要有水的痕迹,就可能有生命存在。</p><p class="ql-block">老子选择水作为说法证物是有深意的,在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最推崇水。孔子也喜欢水,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这里的智者是指老子吗?有一定可能。孔子曾说"窃比于我老彭",很多学者认为老就是指老子,孔子与老子的师徒关系是有先秦典籍证明的,包括《礼记》这样的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上善就是第一善,水是第一善的。上善若水的格言被千古传诵,在充满野性的人类心中栽下了一颗珍贵的种子。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文明,但大部分已经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文明会消失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善的缺失。善的价值观需要智者来弘扬,没有弘扬善的智者,这种文明必将奄奄一息。善是人类文明最饥渴的水,没有上善之水人类文明就会饥渴而死,正像生命体没有水一样。</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上善若水。后文老子再次宣说"鱼不可脱于渊",这二句要对照起来读才更能领会老子的奥义。鱼是生命,渊是海洋般的深水。生命离不开水,但浅水不足以维持生命,只有大海般的深渊才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世人知道,但善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世人不知道。老子说上善,不是小善。人类文明需要大海般的上善之水,而不是涸辙般的小善之水。</p><p class="ql-block">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人类文明的智者争论到现在。黑格尔说:"说人性是善的,你说了一句伟大的话。说人性是恶的,你说了一句更伟大的话。"说人性是善的,是对人性的鼓励。说人性是恶的,那是对人性的警告。上善若水暗含了对人性之恶的警告。老子用水之善来衬托人性的现实之恶。说人性是现实之恶,也就是说人性有潜在之善。</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一语双关,既彰显人性现实之恶,又对人性的潜在之善寄予厚望◇这是玄照妙心的子母双照的功夫。上善若水,没有上善之水,人类文明将渴死。老子以此来唤醒世人的潜在之善。三十章、三十一章明确反对战争这种最残酷的人类之争,告诉人们应该为战场上被杀死的生命流下眼泪(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样就知道老子宣说上善若水的妙理时内心的痛苦。用水来比喻善是老子悲悯情怀的明显流露。</p><p class="ql-block"> 善◇◇实际上是老子警告世人善的缺乏。世人缺乏小善,但更缺乏上善。小善如涸辙之水不足以拯救人类文明,上善是根本善,是无上之善,就是博爱的情怀,无私的情怀。无私的情怀才是老子心目中的上善。老子第七章宣说天地具有无私的情怀,希望唤醒世人,但世人明显没有听懂。</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再次宣说无私的情怀是上善,如同水一样不可或缺,不然世人就会饥渴而死。"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老子似乎是反对仁义的,后世文化精英对老子"反对"仁义很困惑。理解了上善若水的深刻含义就不再困惑了。仁义与水的品德相比只能算是芥子般的小善,只有水一般的上善才是世人真正渴望的,才能拯救人类文明。</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经文:</p><p class="ql-block">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处众人之所恶,</p><p class="ql-block">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二层意义,不可错会。传统解经分章不分段,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重视,会丢失很多微妙的含义。此处分段解很有必要,上善若水虽然只有四字,但具有独立的含义。第二段解释第一段,有转承之意。经文进一步阐述"上善若水"的妙理。老子是华夏文明的智者,人类文明缺乏善,这是老子最忧心的。所以老子用生命对于水的渴望来比喻世人对于善的渴望。</p><p class="ql-block">第二段老子宣说水的伟大功德。庄子说:"种(物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庄子.至乐》庄子在自己的进化论里面,首先指出万物都从水中产生。水不仅创造了生命,而且善利万物。更重要的,水具有不争的美德。人类一直在野蛮中挣扎,期盼文明之光,但人类无法摆脱争斗的野蛮习性。</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道德经》第3章就宣说不争的妙理,第8章继续宣说,反反复复,拳拳之心可叹可嘉。这里的不争是行善而不争功,而不是低级的争利。不争必须具有无私的境界◇所以不争的关键还是在于无私。老子启迪世人,无私才是上德。</p><p class="ql-block">世人争名利无所不用其极,人类历史就是血淋淋的争斗史。佛教六度布施为第一度,布施财物有功德,菩萨把功德再次布施出去,称为回向众生。老子这里的不争就是把德行的功德(恩德)再次布施出去(布施一词庄子第一次用:"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肤箧》)这是三轮体空的境界。世人争利益,圣人把德行的功德再次布施出去,世人真应该汗颜。</p><p class="ql-block">世人即使行微小之德,一定会广为宣扬,慈善被作为一种广告宣传,抬高个人的身价,怎么舍得把功德布施出去呢?布施财物已经不易,布施的名誉怎么也不要呢?这是凡夫的思维。行善而不争功德,这是水对世人的启迪。老子可以说是直正读懂水对世人的启迪。老子可以说是真正读懂自然的智者,善不是口中的美妙语言,而是自然的实际表现。</p><p class="ql-block">人哀叹自己的生命不能像天地一样长久,老子说那是没有天地之德啊。潜台词是,你有天地之德,完全可以像天地一样长久。如果认为天地太遥远,那向身边的水效法也可以啊。世人被老子问的无处可遁。不要哀叹生命短暂,而要效法天地和水,修行无私的上善之心。</p><p class="ql-block"> 处众人之所恶,水总向下处,后面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对水的赞美无以复加,水确实值得赞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凡夫与圣人的区别一目了然,凡夫喜欢高处,圣人像水一样喜欢低处,就是处众人之所恶。</p><p class="ql-block"> 往高处走的人是凡夫,不是圣人。后面老子更加明确的说:"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七十八章)圣人是受难来的。儒家的理想君王也是高高在上的,老子的理想君王是受苦受难的。</p><p class="ql-block"> 经文:故几于道。水德已经离道不远了。一个"几"字再次提醒道不可说,不可见◇不可道。王弼注:"道无水有◇故曰几也",道与水之间的距离就是无与有之间的距离。一个几字泄露了天机。天地之无私,水之上德都只是比喻,与宇宙的终极之道(常道)还只是秋毫之末万分不及。</p><p class="ql-block"> 庄子在《知北游》中讲了一个故事。神农氏向老龙吉学道◇一天神农氏正在禅定中,同门师弟突然推门进来,说"老龙死矣!"师父老龙吉死了。神农氏的表现很奇特:"拥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就是猛的一柱拐杖◇跳起来◇又突然把拐杖扔掉,哈哈大笑起来。神农说:"天下君子都想见道。师父见道不到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就不愿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呆在一起,把自己所见的那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的真言藏起来,不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离我们而去。那些真正体道的大成就者怎么会显露在凡夫俗子面前呢?"(夫体道者,天下君子之所系也。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一处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神农的师父老龙吉(应该是一条老龙吧!)得了微尘那么一点道,就不屑于与神农这样的"凡夫俗子"共处,可见道是多么纯洁无暇啊。</p><p class="ql-block"> 一位注释家说不知道神农突然大笑的理由,肯定文字有误。其实这是神农自嘲啊(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有道者◇有资格与有道者在一起。师父虽然只悟道的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但突然显现死亡,那是嫌我这个凡夫俗子太脏啊)。所以这里的"故几于道"是有真实内涵的,不是客套。虽说"几于道",但水的无私之上善◇离圣洁的道还是秋毫之末万分不及一。道是那么圣洁,那么至高无上!老子要世人进一步对道生起信心,以修道作为人生的真正使命。</p> <p class="ql-block"> 第三段经文:</p><p class="ql-block">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p><p class="ql-block"> 张舜徽认为历来注释此句都不得其解,只有河上公和苏辙的注释很有价值。但本人认为释德清的注释也非常精妙。此段老子指引修道者身口意(行为、心理、语言)七个方面向水学习。老子宣说水的上善之德,就是要世人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向水的无私学习。水之七善是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的补充,以此指导修行步入精微。</p><p class="ql-block"> 何为善地?不争之地为善地。河上公注:"水性善喜于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最下之地就是不争之地。何为善渊?身之处为地,心之所为渊。渊代表极深止静。</p><p class="ql-block">无往而不定"。身应常居不争之地,心应常处不争之渊。</p><p class="ql-block">"与,善仁"一句值得重视。在《道德经》中,仁义一直是受到质疑的,但此处仁受到肯定。学人对老子仁的态度不好琢磨,是赞还是斥?这要看仁处的位置。如果把仁作为第一修行目的,那老子一定斥,仁不能代替天道。水是上善,但远远超越了仁的境界。与人相处时,怀有仁爱之心,这是水的一德。水德柔和,这符合仁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上对下可以说仁,下对上不可以说仁,说了也毫无意义,儒家从来没有说过下民对君王要仁。这正是老子对仁不完全认可的原因。"与,善仁"体现了老子对仁的一定程度的肯定。何为善仁?守柔润泽为善仁。仁只是道的一微尘,绝非道的全体,误解为全体就错了,但理解为一微尘就对了。</p><p class="ql-block"> "言,善信"。从文法上讲,善是修饰信的。言而有信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老子很赞同。但老子又要说"言,善信",把世人的信与修道士的信区别开来。后者要高于前者,故曰"善信"。水往低处流,从不逆反,这是恒信。河上公注:"水内影照形,不失其情也",止水如镜,照物见真,是善信的又一证。</p><p class="ql-block">"正,善治",后文老子又说"以正治国"(五十七章),正是政的本字,处理政务要公正无私,这是世人皆懂的常识。水的最大特性就是平,所以水可以成为法则的代名词。庄子说水具有"平、中、准"三德,都是"正善治"的代表。释德清注:"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孔子赞美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舜只要穿件衣服(垂衣裳)坐在那里就可以了。水滋养万物,润物细无声,这不是善治吗?</p><p class="ql-block"> "事,善能",可见老子希望世人处理世间事要高度专业,如同《庄子》中庖丁"不以目视而以神遇那样",真是大匠境界。河上公注:"能方能圆◇清且平也",就是水的应变能力不可思议,随方就圆,曲尽其妙。又顺万物之情而为之,必致天下清平之宏德。老子后文说"天下莫柔弱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以柔克刚◇滴水穿石◇这才是是水的大能。又舷治水筑坝,一旦溃堤,洪流咆哮而下,冲毁一切阻挡,捍卫自己的尊严。</p><p class="ql-block">"动,善时"。行动是需要选择时机的,不然不会成功,这些都是世人的常理。释德清注:"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就是圣人不会主动为之,但会因应万变。水无常形,或为液体,或为气体,遇阳光则蒸腾至天,不是善时之证吗?天降时雨,普润万物,是善时之又一证。</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就是要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上善贯彻到世人身语意的所有方面。诚真道长说:"上节讲上善若水,此节讲修行者如何学习水的品质,进而达到上善若水的方法"。《道德经阐微》说明修行人向水学习的七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七善皆以不争为宗旨:不争之地为善地,不争之心为善渊(心之所),相处不争为善仁,言辩不争为善信,为政不争为善治(无不为),为事不争为善能(无为),阳动不争为善时(阳为动,阴为静)。</p><p class="ql-block"> 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此句总结全章,点出不争为主体。从第二章开始宣说不争之妙理,第五章宣说不仁(无凡心),第七章再宣说无私,到此章以水为喻宣说上善,完全呈现老子《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只有无私才是人类文明最珍贵,也是最缺乏的价值观。无私不争的上善只有修道才能获得,而且远取诸天,近取诸水,时刻效法,才能成就上善之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世人不修道以获得无私的上善,则此人必早致夭折,这样的文明必岌岌可危,可不戒欤?无尤一语,戒省之意极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老子心处太虚之巅,俯视芸芸众生,谆谆教诲,冀世人臻于至善。老子庄子盛赞水之上德,孔子也心领神会。</p><p class="ql-block"> 善是人类文明最缺乏也是最渴望的水,上善之水更是稀缺,人类文明望眼欲穿。老子深知人类文明对上善的饥渴,一而再,再而三的宣说引导。似乎是说,如果能够让一个世人内心生起一颗善心,我愿意世世代代作为仆人。楚国诗人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说出了老子的内心情怀。老子和屈原都是楚国人,屈原熟读过《道德经》。《远游》说:"曰道可受兮,其大无垠。"</p><p class="ql-block">日:</p><p class="ql-block">道可受兮,不可传;</p><p class="ql-block">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p><p class="ql-block">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存,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p><p class="ql-block"> 屈原(前340-278年)的诗多么与《道德经》吻合。屈原又说:"漠虚静而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奇傅说之托星辰兮,羡韩众之得一"、"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无为"、"载营魄"、"得一"皆出于《道德经》,"真人"出于《庄子》,远游的基本思想就是出世间修行。</p><p class="ql-block"> 从诗篇来看,屈原是老子的崇拜者,可见老子思想在公元前300年已经成为最为深刻的华夏思想,被最顶级的文化精英所尊崇。"悲时俗之迫陇兮,愿清举而远游",一部楚辞都是对"上善"的饥渴。此章"上善若水"背后是有极强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译文:</p><p class="ql-block">修行者啊,</p><p class="ql-block">最值得的赞美的是水,</p><p class="ql-block">是善中的最善,</p><p class="ql-block">人世间对上善多么饥渴,</p><p class="ql-block">就像生命对水的饥渴一样,</p><p class="ql-block">没有水生命就会渴死,</p><p class="ql-block">没有上善人世间犹如噩梦,</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人世间最饥渴的上善呢?</p><p class="ql-block">那就是不争的妙心。</p><p class="ql-block">善利万物啊,</p><p class="ql-block">永不争功,</p><p class="ql-block">默默无闻啊,滋养万物,</p><p class="ql-block">百草丰茂啊,</p><p class="ql-block"> 普润生灵,</p><p class="ql-block">却听不到水一句争功的话语。</p><p class="ql-block">水永远处于低下处,</p><p class="ql-block">心中喜乐啊◇</p><p class="ql-block">从不嫌弃◇</p><p class="ql-block">世人谁愿意居于低下处呢?</p><p class="ql-block">你们都想做人上人◇</p><p class="ql-block">这样你们永远不得安宁。</p><p class="ql-block">修行者应该向水学习,</p><p class="ql-block">这是证道的捷径。</p><p class="ql-block">水有以下七善,</p><p class="ql-block">我今天向你们宣说,</p><p class="ql-block">修道者应牢记于心,</p><p class="ql-block">不争之地是最好的居处这是第一善.</p><p class="ql-block">大海寂静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那是心灵最佳的安住地,这是第二善;</p><p class="ql-block">不争是与人相处最高的仁者风范,这是第三善;</p><p class="ql-block">言语承诺要诚实可信,这是第四善;</p><p class="ql-block">不争是处理政事的最佳准则,这是第五善;</p><p class="ql-block">做事要以不争为第一大能,这是第六善;</p><p class="ql-block">不争的时机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第七善。</p><p class="ql-block">唯有不争,</p><p class="ql-block">万事顺利,无有后患,</p><p class="ql-block">可享永恒的安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