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有三个响当当的名字:“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与“雪山下的宝库”。因印经院的雕板平时用酥油护理,用墨(或朱沙)印刷,又称之是一座散发着酥油与墨香的寺院,也是游客到德格必打卡之地。 我们于 9月2日下午5点半达德格,在酒店安顿好后,沿着色曲河在街道两边散步。 德格县城所在的更庆镇不大,南北走向,静卧于狭长的山谷中,湍急的色曲河穿城而过,层层叠叠的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河谷两岸。街道干净整洁,店铺林立,给人以一片繁荣之感。 9月3日,听着宾馆对面学校的起床号响起,我们也随之起床,随着学校宿舍的灯亮起,学生们开始按广播中的指令,晨跑、早餐、打扫卫生、进教室早读,军事化的管理一点也不含糊。受孩子们的影响,我们也早早地打点好一切,准备去参观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位于色曲河西岸的文化街,街道所处山坡上褐红色的建筑群中,寺院因屋顶上那金刚法轮、鎏金孔雀和金幢经幡非常引人瞩目。 印经院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 进印经院需买门票,而印经院与买票的游客中心还有向上爬几十个台阶的距离,游客中心算是在山坡中部,上面还有层层叠叠的建筑,我真心佩服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的脚力。 在进印经院前,你先可跟着当地的信徒们绕印经院转经。刚踏进寺院,工作人员看见我拿着相机,就提醒我不能带相机入内,他很热心的帮我存了相机,还贴心的跟我说手机是可以拍照。 印经院是一座三层传统藏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1729年,德格家族第12代土司始建,第13、14、15代续建,化了27年才完工。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风格和内部布局充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 <p class="ql-block"> 一楼有佛堂、转经桶与一个小小的纸张打磨工作间。在一楼天井还有一个陡峭的楼梯通往护法殿,而护法殿似乎在一楼与二楼之间,与一、二楼都互不相通。</p> 而二、三楼则是印板保存库、成品经文的库房与印经的工作间。这座建筑不仅是藏文佛教文化的印刷重地,而且集印刷厂、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宗教活动场所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雪山下的文化宝库、藏文化大百科全书。 我们顺着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阳光透过天井射入大厅,大厅中2排6组工作人员正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二人一组,面对面一高一低坐着,高处一人负责取换经版、刷墨(或朱沙)。墨刷是自制的,看起来像是厚厚一叠用线缝合的粗布。由于日复一日地刷墨,边缘磨起毛了,更像是一把软刷。低处一人则负责放纸和印制。他的身体有节奏地前后晃动,先在经版上放一张纸,然后双手握住木磙子在纸上磙压一个来回,这样一面经文就印好了。 印经工人在每一次推动的过程中都要深深地弯下腰,低头敬畏地看着自己正在印刷的经文,当一张经文印好之后,又会有个自然的抬头动作,周而复始,每印一张,便自然地向经文鞠躬顶礼一次。纸页翻飞,动作娴熟,据说一组工人每天能印刷2400张。 每次印制结束,印版收入库房前,印工都要仔细将其上的墨泥或朱砂洗得干干净净,再涂上酥油,如此方能保证印版百年不腐。 听讲解说,印板的制作需要3道工序:原材料加工、书写和刻版。从书写到刻版完成,仅校对就要经过12遍,印刷完成后还要经过最后的几次检校印板。 而雕刻的过程是延续了千年古法,更为辛苦。雕琢一块经板,需要耗时两三天,工匠们需要将文字整洁的腾写在透明度较好的纸模上,将纸反贴在板上,然后再按照字迹进行雕刻。每一次刻刀落下都要十分谨慎,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寒来暑往,印经院文物不断积累着,院内树着的德格印经院简介牌告诉我们:此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印经院藏有古旧经板325552块,新增经板9400块,共计334952块。 馆藏典籍超过830部,除了藏传佛教经典,还涉及历史、科技、天文、医学、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珍本和孤本,我们有幸看到了珍本与独本中展示的几块经板。 经板的文字也不仅是藏文,还有梵文、泥泊尔文。其中梵文、梵文转写藏文、与意译藏文三种合壁的《三体合璧般若八千颂》,为世界仅有,是印经院最珍贵的国家级文物,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于德格的文化经典。 整个寺院的经版库房占据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经版库里光线暗淡,阳光透过窗户,在狭长的过道投下一道亮光,隐约看见靠二面墙上都是一层一层的木架子,上边插满带手柄的经版,33多万块经版在多个库房依照门类放置。 这对我们来说长得都是一个模样,但僧人和印工如得神来之手相助,可以毫不费劲地在几十万块经版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一块。 站在印经院的长廊里,你会惊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一块块印版承载着藏传佛教的智慧,跨越百年时光与你对话。每一眼都是叹为观止的精绝,每一步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站在这里,像是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千百年的时光在缓缓流动。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典藏,整个土木结构的寺庙还是延续着上百年的防火理念,既未通电,也不用烛火,使用的光源是自然的日光,一切都好像生活在远古的时代。 印经工艺流程从裁纸、颜料加工、印刷、到装订,都很有仪式感,除了黑色油墨由磨墨换成碳素,其它一切都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这种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早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为校对环节) 这这项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技艺,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而德格印经院早已在1996年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5月8日德格印经院院藏雕板档案入选为《世界记忆亚太工区名录》。 爬上印经院三楼的平台,可与鎏金的寺院吉祥物近距离接触,也可看到德格的全貌。 在印径院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收获颇丰。 在等候司机的片刻,再次凝望这近300年的平顶土木结构建筑,那红褐色黏土筑起的厚厚高墙,与黑色的墙帽交相辉映,建筑高低错落,布局别致有序,当年的工匠们一定没有想到,他们呕心沥血完成的这座建筑,竟然成为了一座藏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丰碑。 离开印经院,车向北行驶半小时到达金沙江,过金沙江正式进入西藏昌都地区。 (下图西藏解放第一村) 又经1个小时的行驶,进入矮拉山隧道,12点到达江达县城,进行午餐。 然后翻过雪集拉山,司机在4000多米海拔的地方换了备胎。 最后沿宽阔的扎曲河行驶,两面的山体开始呈赭红色。河谷地带的青棵已成熟,一片金黄,藏农收割青棵也釆用了小型收割机。路边是藏柳依依,路旁有牦牛闲庭漫步。 <p class="ql-block"> 17点30分到达昌都市区,昌都的房子与重庆好有一比,导航酒店三楼的入住口,结果进入了库车,兜了一圈愣是没找到,再转到洒店大门,原来负三楼的车库与酒店的三楼同在一个楼层,办好入住后,只能拎着行李气喘吁吁地爬上三层楼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为330 公里,入住海拔310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图片绝大部分来自手机拍摄,部分文字来自印经院讲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