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古代中国释文化的圣地,是释文化实践和传播的首选地。自东汉以降,从中国佛教史认定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开始,释文化中的多个第一都出自徐州。<br><div><br></div><div>释文化传到徐州的途径,应是从西域和海上两条路线传来,徐州是一带一路上陆路与海路的连接点,也是释文化从海上和陆上传来的汇合点,又是向周围地区和黄淮、江淮一带传播的基地。佛缘深厚的徐州人,“有情有义”已为国人公认。究其缘由,徐州人数千年来一方面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教化,老子、孔子都曾在徐州讲经传道,自古儒风与侠风并存;另一方面,众多高僧大德慧眼识得徐州是一片良善圣土,纷纷来此建寺讲经传道收徒,徐州人也备受释家慈悲向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深远影响,形成悲悯众生,慈悲为怀,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品格,徐州人的血管里流淌着慈悲向善的血液,也有行侠仗义的忠肝义胆,所以在这片圣土上产生了中国第一座寺庙——浮屠仁祠,第一尊佛的塑像——笮融所塑,第一个信徒——楚王刘英,第一位和尚——严佛调,第一位尼姑——净检法师,第一位佛经翻译家——严佛调……<br></div> <div>别的暂且不表,今天我们单表中国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高僧法显所建的中国第一个印度风格的寺庙龙华寺(即徐州宝莲寺)。</div><div><br>晋代高僧法显虽不是徐州人,却与徐州有密切的关系。他是中国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高僧,比玄奘取经早200年。法显大师搭乘商船归国时,因遇风浪,迷失方向,船竟驶向山东,从山东登陆后转道彭城(徐州),并在徐州羁留两年,在此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印度风格的寺庙龙华寺,即今天的宝莲寺。</div> 宝莲寺位于江苏徐州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蟠桃山路,是徐州蟠桃佛教文化景区的主要景观。它东临长安大道,北接驮蓝山路,南达杨山路,占地1000余亩。 宝莲寺是弥勒菩萨的道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年间,同为北魏永兴年间,原是中国第一座有印度风格的寺庙,其祖师法显大师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归来的高僧。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先称龙华寺,后名洪峰寺、红莲寺,在清乾隆年间定名宝莲寺,于解放前夕荒废。2009年,由香港金锋公司发起立项,省宗教事务局批准重修,星云大师亲自题写寺名,社会各界先后筹资逾亿元,历时近四载,方得落成。 宝莲寺内“八殿、两阁、一院”, 面积1.64万平方米,建筑特色尽显盛唐风格的恢弘大气,其间宫塔交递、雅致经典。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七佛殿、文殊殿、普贤殿、通天阁、藏经阁、方丈院、上客堂、斋房、僧寮等逐次排开,钟楼、鼓楼分布在寺门两侧,所有建筑以通天阁为中轴南北展开,廊院回环,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其中,七佛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殿内藏有长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观音壁画,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题材壁画;通天阁高59.88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佛阁,供奉着弥勒菩萨真身——天冠弥勒,佛像高39.88米,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锻铜佛像。寺外菩提圣莲广场、蟠桃胜境山门、天龙八部(须弥山)广场与通天阁一道形成了蟠桃佛教文化景区的中轴主线,也为景区未来发展空间拉开了框架。 重修之后的宝莲寺作为蟠桃佛教文化景区核心所在,将遵循蟠桃佛教景区以人为本、尊崇自然的发展理念,秉承祖师法显为华夏舍身天竺(印度)求法的精神,努力将佛教教义赋予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科学化的新内涵,将传统文化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育、乐之中,营造一个遍地皆佛法,行卧亦菩提的和谐世界。 营业时间:上午7点至下午5点<br>无需预约,免费入寺(凭身份证)<br>客堂电话:0516-87988566<br>投诉电话:18112218079<br>官方抖音号:Baoliansi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菩提圣莲广场</b></h3><div><b><br></b></div><div>徐州宝莲寺门前有一个菩提圣莲广场,又名八正道广场。广场整体蕴含了佛教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经典故事,同时还体现了佛经里的 “六度八正道,一花一菩提”的设计理念。<b><br></b></div> 广场两侧的八根立柱代表了佛教修行的八项内容: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立柱采用八面简化须弥座艺术形式,寓意佛国净土江山永固。柱身采用圆形造型,寓意“净圆觉心”。 经幢柱顶部为八面六层莲花组成,每瓣莲花上都有菩萨修行坐像的浮雕。立柱上端镶嵌着水晶球,是佛门七宝之一,每天都在吸收日月精华,形成正能量。 广场中心的金色莲花,叫做“菩提圣莲”。莲花象征着清净无染,光明自在,是由佛陀和众生的愿力所成,是修行佛法者尊崇的典范。莲花外侧是菩提叶的轮廓,相传释迦摩尼佛正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br> 卐纹水池为一个“卐”纹符号,卐字是佛祖胸前的吉祥符号。由梵文衍来,意思是“吉祥海云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凤凰门</b></h3><div><b><br></b></div><div>气宇轩昂的凤凰门上悬“蟠桃胜境”四个大字,由著名书法沈鹏所书。</div> 两侧楹联,上联为“蟠桃熟,凤凰来,信是佛门气象”; 下联是:“秦汉风,黄淮月,宛如画里风光”。 凤凰门阴面,上悬四字匾额“天地呈祥”,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天龙八部广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说到“天龙八部”人们会自然地想起金庸老先生所创作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写《天龙八部》时金庸年逾不惑,佛学研究已久,所以用了这么一个很佛教的名字。金庸老先生也在开头的释名里说明白了,天龙八部其实是佛教的八种护法。<div><br>徐州宝莲寺天龙八部广场是以“弥勒佛国”为主题打造。</div> 这座千年桥,上桥有莲花 10 朵,下桥莲花 10 朵,步步生莲,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坐落在广场香海中间的须弥山,它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周围香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北为北俱芦洲,东名东胜神州,西是西牛贺洲,南称南赡部洲。 基台中“宝莲之形”由东、南、西、北的四莲花辦,花辦形的铜门叫做莲门,穿过此门便走进佛国世界。 莲花瓣上的浮雕反映弥勒上生经和下生经中的佛教故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兜率天外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生说法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生成佛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兜率天内院</h3> 中间则是由整根非常名贵的金丝楠木雕成的,是目前江北地区最大的经幢柱。 柱上雕刻着六字真咒的汉化版,即“嗡布达美帝美梭哈”八个字,每天打坐同时转动经筒,相当于诵经一样的功德。 放生池中的水象征佛国世界的香海,水面上矗立着“天龙八部”雕像,是佛经中常讲的八类护法神(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他们代表着各种各样的众生,但是都有一颗向善的心,都具有佛性,经过自己修行后皆可成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迦楼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迦楼罗,又音译作揭路荼、迦娄罗、蘗噜拏、羯路荼、迦留罗、迦喽荼,伽楼罗、誐噜拏,汉译大鹏金翅鸟、金翅鸟、妙翅鸟、大鹏仙,原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巨鸟,又名美翅(Suparṇi,音译“苏钵剌尼”),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之一,汉传佛教二十四天护法之一,故也称迦楼罗天(Garuḍa-deva),其形象随佛教传入东亚,在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也存在此鸟的神话,还被画上泰国国徽。印度神话认为,金翅鸟是迦叶波和毗娜达的孩子,后被毗湿奴神选为坐骑,毗湿奴许诺祂两个恩典:不喝因陀罗不死甘露也可永生不死;那伽蛇族将永远是它的食物。<div><br>佛教吸收了迦楼罗神,但对祂有新的解释。</div><div><br>在《妙法莲华(花)经》中,迦楼罗是天龙八部护法众之一。同时,迦楼罗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护法之一,观世音形象万千,也可以化身为迦楼罗。在藏传密宗的神祇体系中,迦楼罗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骑。</div><div><br>迦楼罗两翅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的四天王天的大树上。</div><div><br>佛教认为投生于迦楼罗身的因缘,是修大施舍者,产生较强的高慢心,而获得的果报。迦楼罗有化生、湿生、胎生、卵生四种,化生迦楼罗为其中最强者,其后依次是湿生迦楼罗、胎生迦楼罗、卵生迦楼罗,这些迦楼罗鸟由威德、大身、大满、如意四大迦楼罗王统领。</div><div><br>迦楼罗以那伽为食,每天都能吞食五百条那伽,但因那伽有毒,迦楼罗最终会毒发,痛苦得上下翻腾,全身自燃,只留下纯青色琉璃心。</div><div><br>迦楼罗通常以半人半鸟或全鸟形象出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摩呼罗伽</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摩呼罗伽(Mahoraga),亦译莫呼洛迦、摩呼洛迦、摩睺罗伽、摩护啰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等,意为“大蛇”(词根:maha大,uraga蛇),故亦意译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佛教传说中的蟒蛇之神,也是音乐神,《维摩经略疏》称其为地龙(与那伽神龙相对),为无足腹行神,受世间神庙所供酒肉,是佛教神祇的天龙八部之一。<div><br>该神原本是腹行类,但由于其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脱胎换骨成为神祇。</div><div><br>其形象多为人身蛇首或蛇面,或者是人脸,但以一顶绘有蛇形的帽子表示,一手持笙,一手持鼓棒,腰上结有小鼓。</div><div><br>投生到莫呼洛迦身的因缘,是好布施、多护法,但爱嗔怒而得的果报最近很火的赵文卓版法海,就是摩睺罗伽转世。</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刹天(夜叉)</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梵语Yakṣa的音译,亦作药叉。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的鬼道众生。</div><div><br>据婆罗门教《毘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像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对夜叉鬼和罗刹鬼有相差不多的描述。</div><div><br>佛教认为夜叉有三种,《维摩经》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在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维护众生界”。愿意护持佛教的夜叉神称为执金刚神,领袖是密迹金刚。著名的夜叉王有十二药叉大将、伽毗罗王(简称伽罗),瑜珈教中有虎伽罗、马伽罗等。</div><div><br>北凉译本《毗婆沙论》将帝释天称为药叉天。其妻舍脂,据《杂阿含经》记载,出身阿修罗,在《毗婆沙论》中也曾被称为青衣药叉。</div><div><br>投生到夜叉身的因缘,是过去行布施,或常先损害后再利益他人,而得的果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紧那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紧那罗,音译还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紧捺罗、金娜里、甄陀罗、真陀罗等,汉译又做人非人、疑神、音乐天、歌神、歌乐神,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小神,形象为半人半马,是天神的歌者和乐工。佛教也吸收了此神,作为天龙八部护法之一。禅宗丛林将他当作灶神奉祀。<div><br>紧那罗为天龙八部护法之一,又称“紧那罗天”,被归属于畜生道。紧那罗为半人半马之神,似人而有角,故得名“人非人”或“疑神”,其梵语名字的词根kiṃ-义为有疑问的,谓疑似人而非人。不过“人非人”这个称号也可用于天龙八部所有部众,因祂们都是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法、护法。被尊为二十四天之一。</div><div><br>投生到紧那罗身的因缘,是曾信奉佛法,劝人发菩提心,但后来自己却又转信邪论、行邪行而得的果报。</div><div><br>《法华经》说有四大紧那罗王,如妙法紧那罗、法紧那罗王、大树紧那罗王等,其中大树紧那罗王留有《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现有鸠摩罗什译本。</div><div><br>紧那罗和摩呼洛伽都是音乐神,前者演唱和舞蹈,后者演奏。故紧那罗也被称为“乐神”、“歌神”、“执法乐神”(为帝释天主演唱法乐)。在藏传密教中,紧那罗为俱毗罗之眷属阿阇梨所传的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在外金刚部北方。另外,观世音菩萨曾化身为紧那罗天,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中的“紧那罗应”。</div><div><br>紧那罗在少林寺作为武僧的信仰主神之一,是“棍术”之神,并且有在少林寺中有紧那罗王殿。这里有一个紧那罗王显灵的记载。依据《河南府志》记载,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一位负责厨房杂务的头陀行者,蓬头裸背赤足,常手持烧木棍,勤劳尽责。到了至正十年(1350年),刘福通等率红巾军军围攻少林寺,于最危急关头,这位负责厨房杂务的行者却手提燃烧的木棍,化成身高数十丈的紧那罗王,站在山峰上。红巾军见此异象大惊,即落荒而逃,少林寺从而幸免于难。寺僧方知是紧那罗王显灵,遂建紧那罗殿,供奉其为护法伽蓝。以后的禅宗寺院往往奉祀之,称“护法监斋使者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同时也视同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灶神。</div><div><br>紧那罗在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形象,通常为半人半马,人面而长角。在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紧那罗则通常表现为半人半鸟。<br>在佛教造像中,紧那罗身上还会带着乐器鼓。</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王部(龙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梵语Nāga,音译那伽,亦可译为神龙。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实际上是一类蛇神,和中国的蝮(虺)龙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土发展附会本土神话,用“龙”相译,事实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许是同一神兽在两种文化的不同体现。大鹏金翅鸟以其为食,故是其天敌。众龙王中娑竭罗龙(海龙)最出名,因其女儿龙女曾以女身示现到其他世界即刻成佛。那伽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但是这个词的用法并不十分严格,它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眼镜蛇在印地语中的读音就是“纳格”)。另外,雌性的那伽被叫做“那姬”(nāgī)或“那姬尼”(nāgiṇī)。那伽在汉传佛教中等同于龙,翻译为神龙;在藏传佛教中等同于鲁龙。<div><br>由于佛教也引入了印度传统的那伽(龙族)概念,在亚洲那些具有佛教渊源的国家和地区,民众对于那伽也并不陌生。在这些地方,原属于印度的那伽形象经常和本地传说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龙)混同起来。在西藏,人们将那伽和当地传说中的“鲁”等同起来,这是一种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传说中的龙一样守卫宝物。而汉传佛教通常将那伽翻译为“龙”,当然佛教的龙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但后来已经混同不分。</div><div><br>佛教认为,龙是所谓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龙部众生会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称为“顺法行”善族龙王,经中说大约有十一个善族,又常说八大龙王护法。不过,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顺法行”的龙存在。</div><div><br>投生到那伽神身的因缘,是过去常行善布施,但无正念,又性急多怒,而得的果报。</div><div><br>在佛教传说里,那伽与同为天龙八部之一的大鹏金翅鸟是死敌(这来自婆罗门教神话)。金翅鸟以那伽为食:“龙有卵、胎、湿、化生等之别,为卵、胎、湿、化生等四种金翅鸟所吞食。” 但是那伽有毒,于是金翅鸟最后被毒死。类似的传说也出现在印度神话之中。</div><div><br>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龙王的名字:法行龙王、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罗等。另,佛教《妙法莲华经》有八龙王,《华严经》有十龙王的概念,如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祂的女儿龙女在“法华会”上示现成佛,后化身为童女辅佐观音菩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乾达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乾达婆,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以香味为食的男性神,能表演音乐、节目;又音译为乐乾闼婆王、健达婆、犍达缚、健闼婆、乾沓和、乾沓婆、彦达缚、康达婆、犍陀罗等,意译有香神、香音神、嗅香或寻香行等。在佛经中因其是入胎的“三事和合”之一,也有人翻译做香阴,其女性为飞天,梵文 apsarā,在过去的佛教寺院墙壁上常绘画其优雅飞翔形像。 在佛教传说中,乾闼婆是天界的乐神,居住在须弥山上,侍奉帝释天,为八部众之一。追逐香气为食,或说其本身就会散发香气。<br><br>在记载中,乾闼婆有男、女二种性别。有数位王者,如四乾闼婆王,有一个名叫童笼磨王。有说法认为,乾闼婆同时也为东方持国天王的部众。在六道中,乾闼婆有属于鬼道,或是属于阿修罗这两种说法存在。<br><br>投生到犍闼婆身的因缘,是少嗔、多布施行善,喜欢演奏乐曲,而得的果报。<br><br>在古印度沙门传统中,认为有情众生在死后,其神识会继续投胎轮回,这个投胎神识,也被称为乾闼婆。佛教也承袭了这个说法,译为“香阴”,缘于说一切有部认为神识以香为食。说一切有部发展出中有(中阴)学说,认为乾闼婆即是中有的异名。分别说部则发展出结生心、有分等学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修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阿修罗,亦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简称修罗,有汉字词组“修罗场”等。汉地直译有非天、非酒、无端正等错误说法,意思是福报似天而非天之义,会喝酒、长相秀气俊美行天施恶道。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忉利天神恶战,但少部分阿修罗也信奉佛法,是佛教天龙八部护法之一。<br> 中土一般情况下是将其中的“阿”(a-)字解作“非、不、无”,这和“阿弥陀佛”的“阿”字是同一个,a-有印欧语同源词英文、拉丁文an-/un-/a-。对“修罗”(-sura)词义的解释较多,有:天、端正、酒、同类等等。合起来为“非天”、“无酒”、“无端正”。非天说阿修罗有天神的福报却没有其德性,似天非天;无酒就是说不喝酒,传说阿修罗本用海水酿酒,因海水苦咸,酒味不佳,阿修罗嫉妒忉利天神有美酒佳肴,一怒之下不再饮酒;无端正就是说貌丑,佛经解阿修罗男性相貌极丑陋,女性美貌多姿,常迷倒天人,故阿修罗常与忉利天人联姻。<div><br>现代语言学则认为,梵语asura一词不是由a-(非、不)词根组合而来,而是和古诺尔斯语的æsir(即北欧神话中的阿萨神族)及阿维斯陀语的ahura(可见于祆教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名字之中)一词为同源词,在其他印欧语同源词中有大王、王公等含义;故或为固定拼写的单词,本就是一类神灵的名称。<br>《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六譬品第一记载,世界会一次又一次经历成、住、坏、空的轮回,每次新世界初成时,没有受到劫难波及的光音天人会飞行到世间,光音天人在河中洗澡时,因为身体接触水而愉悦,精体流入水中,后落于泥中形成卵,这个卵经过八千年诞生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在大海戏水的时候,被水精入体而怀孕,又经过了八千年,诞生一男,号为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其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八脚,体型庞大四倍于须弥山。<div><br>在佛教中,阿修罗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罗,但是也有部分的特性是只有在佛经中提到的。《法华经·序品》列有四个阿修罗王,即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婆稚,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佉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罗侯,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div><br>佛经中提到,阿修罗男性貌丑陋、女性美貌,嗔怒心重、嫉妒心重、好争斗,历史上常与天人战争,屡战屡败,曾在败后“签署和平条约”同意皈依三宝、并将修罗女嫁给天人。<div><br>关于阿修罗的介绍,不同经论对阿修罗的说法略有差异。如《楞严经》中将阿修罗依胎、卵、湿、化四生而分四种:<div><br>有修罗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系从卵而生,鬼趣所摄。<br>若于天中降德贬堕,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div><br>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刚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系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div><br>别有一分下劣阿修罗,生于大海心,沈于水穴口,此系因湿气而有,畜生所摄。<div><br>《佛地经论》亦谓阿修罗种类不定,或为天,或为鬼,或傍生(畜生)。《顺正理论》则说阿修罗必定为鬼趣所摄,但亦有部派说阿修罗为天趣所摄或别立第六趣。觉音《论事注》说,大众部系的案达罗派、北道派主张六趣。按《大智度论》卷十,犊子部主张六趣说,《大智度论》本身也采用六趣说,故在大乘佛教中多采用六道轮回,而非原始佛教最初的五道。</div></div></div></div></div></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帝释天(天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又称天部、天神,音译为提婆,指佛教中住于诸天界之有情。最早源自古印度神话中的提婆,与之不同的是佛教认为天人为轮回五道(或六道)之一。梵语Deva,亦可音译为提婆,意为“天”或“天神”,如护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天等即是。帝释天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br> 经文中使用的“天人”除了指天神,有时也可看做“天、人”,即天界与人间的众生,因此也称作“人天”(人类和天神)。人间有善有恶,悲喜参半,天界只有享乐,没有受苦,故人间与天界归属于善道。<div><br>众生须恶业少、善业多,无犯重罪戒者方能转生于善道。持守五戒能于后世保有人身,不堕恶道之中;若加行十善业和禅定则可再向上往生,详见下段。<br></div> 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如四大天王就居住在须弥山的山脚,和人类距离近;声闻四果中除阿罗汉已脱离轮回外,其余三果圣人居住在色界天。色界虽因禅定力坚固而没有男女欲望产生,但仍有男女相存在。在“坏劫”时期,初禅以下的世界都被毁坏;经过“空劫”之后,在“成劫”时期,再次形成初禅以下的世界;在“住劫”之初,地表初成,有地乳自然产生。色界光音天有天福已尽、禅定力退失的男女天人,会被地乳所诱,而来到地上,吃了地乳之后,身体变重而失去飞行能力,遂成为最初的人类。他们失去了天衣的遮蔽,露出了身体,男女互相见到彼此的身体,于是产生情欲,而组织家庭、繁衍后代。<div><br>在大乘佛教中有《尊胜陀罗尼经》,天人修持可消业增寿,免除堕入恶道,一切众生修持也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div><div><br>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这是因为佛家相信事事皆无常。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最后再次进入轮回,转世为人或其他众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宝莲寺山门前广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宝莲寺山门</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钟鼓楼</b></div>寺院山门两侧都设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最早是一种乐器。宫廷,民间都经常用到。春秋时期,皇室和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礼乐队,级别不同,乐器的种类、规模、演奏的乐曲也都不一样。<div><br>到了唐朝,佛教在中国发展很快,这时建造寺院才有了钟楼,鼓楼的设置。开始在大雄宝殿两侧,后来大多建在山门两边。一般钟楼在东,鼓楼在西。在《西游记》中写道: “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说的就是唐僧与孙悟空到了观音禅院,就见到了寺庙里的钟鼓楼。</div><div><br>我国寺庙一般都有“晨钟暮鼓”的司时制度,也就是用钟鼓来报时。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起床、睡觉、吃饭等都是以钟声作为信号。如果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则钟鼓齐鸣,用来表示尊重、恭敬。</div><div><br>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等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将地藏王菩萨供奉于大钟之下,是因为地藏王菩萨是幽冥教主,他曾发愿救度六道众生出离苦海,永得超升,这与敲钟的宗旨不谋而合。</div><div><br>在佛教中,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促进修道有很大的作用。据敕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之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能令三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暮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div><div> <br>鼓楼的鼓,名为吉祥鼓,采用铜质鼓架、皮制大鼓的做法,材料为黄铜,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朱雀组成鼓架;背向而立的朱雀中间面大鼓悬于朱冠之上。朱雀修长美丽, 俏丽优雅,形态生动,猛虎雄浑健硕,张牙躬身,形态凶猛。两者一动一静,张一驰,相映成趣,整体造型端庄稳重中却不乏灵动,优雅瑰丽里却雄浑古朴。</div><div><br>鼓最早用于军事比较多,如两军开战,擂鼓助威,起到催人奋进的目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鼓又可以作为报时、打更、报警之用。 </div><div> <br>所谓:<b>“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梦人”,</b>这是寺庙不可或缺的两座建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王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着弥勒菩萨,面向南;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面向北;东西两则供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弟子之一,由于他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答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未来佛。<div><br>韦驮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又称韦驮天将。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大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方增长天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佛教护法四大尊天王之一。“增长”即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此尊王居佛教三十三天的第一重天,率诸鸠盘茶(雍形鬼)、薜荔(饿鬼)等护持南瞻部洲,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南天,普天身像常见为青色,穿甲胃,手握慧剑,以保护正法不受侵犯,护持正法久住世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方持国尊天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梵名“提多罗吒”,中国大乘佛教僧众所云:护世四大尊天王之一,主据东方。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云东尊王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国土,是故尊名称作东方持国尊天王。东尊天王据须弥山天东方,东方持国尊天王,慈悲为怀,保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国土,故名东方持国尊天王。据须弥山天东方,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的普天身护法像,通常情况下尊身为白色,穿甲胃,尊手持宝慧琵琶,东尊王揽胜东胜神洲。是中国佛教三十三天中的大尊天王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方广目尊天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是佛教三千大千世界观中四大天王的大天王之一,魔家四将之一。西方广目天王,封神演义中为魔礼寿,梵名“毗留博叉”,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云:西尊王能以清净法眼观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故此圣名。西尊王据于须弥山天西方。西方广目尊天王普天身护法像在中国大乘寺庙中通常见到时尊身为红色,穿甲胃。尊手握一条螭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方多闻天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据民间传说,此尊王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早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北方多闻尊天王,普天身护法像,是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天王殿"中的伽蓝,一般身绿色,穿甲胃,右手持慧伞左手握持神鼠﹣﹣吐宝鼠。尊王手持慧伞,用以降伏魔众,护持众生修行资粮。尊王据须弥山天北方世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祖师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祖师”一词,《辞源》解释为“一派学术、技艺或宗教的创始人”。《辞海》解释为“对创立某种学说或技艺的人的尊称。佛教称其创立宗派的人为祖师。”<div><br>祖师殿一般分布在天王殿西侧,是每个宗派创始人的纪念堂。但是不同的寺院在祖师殿所供奉各宗派的祖师都不一样,不过都是供养历代对于本宗有所功德的先人。而且所代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思想的继承,告诉我们要敬重先人,纵然有所成就,也是前人为我们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否则有何成就可言?所以不忘先人,继承祖宗的成法,没有昔日的辛勤,怎有今天的成功?</div><div><br>徐州宝莲寺祖师殿所供奉的是法显大师,他是首位去西行取经归来的高僧;比玄奘早216年,玄奘赴往西域取经也是受到法显大师的影响。</div><div><br>公元400年法显大师因感慨律藏残缺,因而发愿经西域、前往天竺(今印度),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寻求戒律原典;收集了《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等六部佛教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在65岁高龄时才开始他的取经路程,历经15年,80多岁才返回中土。</div><div><br>归国时行至徐州,受徐州刺史刘怀慎款待,资助其创建汉地第一座有印度风格早期寺院——龙华寺;公元1128年,高宗赵构决定开黄河以阻止金军,龙华寺被淹;自龙华寺被淹之后,有识之士在徐州重新选址,再建龙华寺至清乾隆年间定名为宝莲寺。</div><div><br>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为了学问而远赴异国他乡的僧人,所以他又是中国历史上域外求学并成功返国的第一人,因此,法显祖师爷也是留学生的鼻祖。</div><div><br>一代高僧法显坐像,被尊奉在宝莲寺祖师殿内,以供后人瞻仰。</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伽蓝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伽蓝殿供奉的是伽蓝是寺院的护法神,就是大家熟知的关羽。伽蓝菩萨做关羽形象,相传跟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有关,一次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时,遇上成为厉鬼、到处惨叫着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愤恨不平,智者大师安抚他,并为他讲说佛法。关羽随即皈依受戒,成为佛弟子,并发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後,这位千余年来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与韦驮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伽蓝菩萨,弟子:周仓(黑)、关平(白),伽蓝菩萨是寺院的守护神,是寺院道场的通称,汉传佛教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菩萨形象。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在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故事脍炙人口。经隋代天台山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度化之后,关帝乃向智者大师求授五戒,遂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至此,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为佛教寺院用来驱逐危险的护法神。来此礼拜,多求家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