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老家~~绛州大堂、绛州鼓乐

华岳

国庆节期间回新绛老家,抽了半天时间,特意游览了绛州古城的大堂、三楼、龙兴寺、城隍庙、隋代花园、天主堂。完成自己一直以来想用镜头记录绛州老家厚重的文化历史;追思祖辈们曾经孕育与生活的故土足迹;展现绛州丰富的景色和资源;以微薄之力用画面推介我的绛州老家! 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载:“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57。 <div>  2021年12月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div> 绛州大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799县道路南,始建于唐,具体年月已不可考。建筑面积449.68多平方米。<div>  绛州大堂,原为绛州州守衙内的正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绛州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 [1]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的“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绛州知州时恪恭刻,并标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在今天,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div> 1996年11月20日,绛州大堂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div>  绛州鼓乐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渐繁衍而来的晋国鼓乐在绛州土地上世代相传,造就了鼓乐艺术——绛州鼓乐。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君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名闻天下,远播四方,有“秦筝晋鼓”的说法。受汉代鼓吹乐的影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器的不断传入,唐时的绛州鼓乐不管在乐器种类上还是在演出形式上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对绛州鼓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百戏、社火在晋南一带的盛行,也给绛州鼓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绛州鼓乐不断走向鼎盛。绛州鼓乐初为当地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及各种民间社火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杂戏、秧歌,火树银花”“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等记载.</div>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南下,行军至绛州招募兵马时,张士贵投奔到李渊父子的麾下。之后,李渊给张士贵授帅封金,拜他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在唐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曾参与了北拒对武用,东讨王世充,以及东征高丽等重要战役。唐太宗时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琥国公。张士贵的主要活动都在络州署衙正堂内进行,他设帐募军,授帅封金的重要事件就发生在大堂内,因此这里被称为“帅正堂” 绛州大堂位于新绛县城西北的新绛中学(原古绛州衙署)内,是绛州州衙的主体建筑。 <div> 绛州大堂,原为绛州州守衙内的正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449.68平方米。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筒瓦顶 ,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一般而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在国内比较少见。堂前原有治棚式抱厦三间,今上部已毁,唯基址完好,其覆盆式莲瓣柱础石犹可窥见唐代遗风,所以推断始建于唐代。</div> 绛州鼓乐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 绛州大堂内北晚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厘米、宽70面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万世,仰遵圣训”。 “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绛州知州时恪恭刻,并标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现在,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绛州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檐头为五部斗棋,前后楹柱其粗难以合抱着绛州大堂的梁架结构采用了金、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减(移)柱造”,并同时采用了“减梁”的做法,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行大内额,由额相接,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采用这种两架结构是为了扩大室内空间。室内只设后槽内柱四根,内柱及前檐柱上均装设大额枋,为了使大额受力均匀,配含采用了“移柱造”和租壮而加长的压跳:大额上架明间、次间四缝租大的六椽袱,同时把后乳袱尾端也做成加长的压跳承在六椽袱下,极力减轻六椽袱受力。从总的风格看,当为元代重建遗构。 绛州鼓乐有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大类,其中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风格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它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 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 绛州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 ,绛州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碑一幢,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诏:“一日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日奉公。谓公直洁已,则民自畏服。三日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日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日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日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日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用于告诫为官者清正廉明。 绛州鼓乐常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小鼓、大鼓、花盆鼓、战鼓,以及拍板、梆子和铜制响器镗锣、大锣、大钹等,表演时依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往往对乐器做出不同的组合。 国庆节期间,陕西华阴的老腔艺术团的艺人也来到绛州献演。在古老的绛州大堂前展现了华阴老腔的精湛魅力。 绛州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 ,绛州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碑一幢,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诏:“一日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日奉公。谓公直洁已,则民自畏服。三日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日贵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日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日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日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用于告诫为官者清正廉明。 绛州鼓乐常用的敲击技巧就“鼓”而言,有击鼓边、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磨鼓钉等。就“槌”而言,有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朓、槌相移等,演奏技术的发掘可谓全面深入。 现存绛州大堂为元代重建遗构,自隋代以后,这里均为历代州署衙门正堂,是知州升堂理政之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绛州大堂绛州大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平息外族入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街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div> 1996年11月20日,绛州大堂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鼓乐充溢着爆发力和阳刚之气的节奏性配乐。 绛州鼓乐刚劲铿锵、雄浑浩荡的军魂和气势远非其他小情调的音乐作品可以比肩。 绛州鼓乐有独特的美感和动律。以打击乐器构成的音响结构坚实硬朗,层次分明。 轻重交替的鼓点清晰稳健,逐段变快变强,其中既有对力度的精准控制,又做到了力量与豪情的尽情释放。蕴含着丰沛的力量、速度、气势和空间感。 风格单纯凝炼,立意高远,以小见大,具有干脆利落的顿挫感。 绛州鼓乐以鼓为主,鼓的形制各异,演奏手法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锣、铙、钹的加盟,以及在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方面所赋予的各种艺术处理,使单纯以打击乐器为唯一表现手段的锣鼓乐不仅具有气势恢宏、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且还能做到题材丰富、表情细腻,达到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统一。 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北路有《件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