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长势喜人,由绿变黄的水稻,丰收的喜悦,油然而起,更让我睹物思情,想起当年奔赴广阔天地、知青下乡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我在市郊朝阳农场六连生活过近三个年头,第一年在大田里集体劳动,参加了热火朝天的农忙双抢三夏与秋收,第二年当了二年的水稻放水员。</p> <p class="ql-block">水稻放水员,顾名思义就是对插完秧的水稻,进行养护管理。放水与排水,是促使水稻自然生长,不可或缺的保证。那年我离开了集体宿舍,单独一个人到靠近河边,只能放进一张铁床的水泵站里居住,从床底下就可以看到连接取水口的水泵。记得在春夏二季,每天凌晨早起,打开电泵,抽水灌满沟渠,随后将沟里的水,引入稻田。这一年天气异常,高温数日,连续几个深夜开闸放水到天明,向稻田里灌水,以防水稻缺水枯萎。</p> <p class="ql-block">当年连队有三百多亩地,分成若干块水稻田,每天上午扛着铁锹,到稻田边填土筑坝蓄水,下午太阳落山时挖土开口排水,中午还要在田间地头上来回巡视,查看稻田的蓄水量。当上了放水员,劳动强度减轻了,但早出晚归,顶着烈日,风雨无阻,一天来回几十里路,守候这片稻田,依然也辛苦。八月的天,台风暴雨,接踵而至,密密麻麻的雨水,击打着稻叶,放水员必须冒着倾盆大雨,去稻田里排水疏通。风雨撵上我,劈头劈脑只往我身上浇。风雨过后,骄阳似火,又要漫天漫地在湿滑的田间地头来回奔走,回土填上开口的稻田。刚被淋透沾上泥浆的衣服,一会湿一会干,身上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想起当年的那一幕,记忆犹深,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有谚言,庄稼三分种,七分管。水稻靠水土培育生长,收成靠田间管理获得。在当了一年的放水员之后,我对水稻作物的成长规律,渐渐入了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一个人居住在远离连队大本营的水泵站。离水泵站咫尺之遥,住有一户农家,每当夜深人静时,农家周围一簇簇竹林的黑影,在夜风中摇动,簌簌作声,偶尔有几声狗吠。这家农户屋内点着油灯,在窗户里忽明忽暗,不知为何没有通电照明。寂静的夜里,只能听到河水声,空旷荒野的天地,难忍寂寞的孤独感,时常会悄然爬上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的习惯会因环境而变。一旦待久了一个地方,也就安于现状,心情释然。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感谢连队慧眼识人,贵人相助。正是因为一人独处,可以修行,让我挤出与农友们无聊打趣与漫无边际的吹牛时间。在这间狭小的屋里,我有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从家里带来的书本与从农友手上借来的名著,津津有味、读书写字,静思遐想、天马行空。我一生中坚持“好记性不如懒笔头”写日记的习惯,就是在这个屋里养成,并持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我在连队的第三年,水稻栽培试种杂交水稻,对传统的田间管理有了新要求。原来只有我一个放水员,这年增加了三位女农友,“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尽管到田间地头巡视走动的频次,增加不少,但大家分工承包,各司其职,有说有笑,边干边聊,倒消除了我一个人当放水员时忙碌乏味的单调寂寞感,增加了忙中有趣的劳动快乐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试行杂交水稻的种植,既减轻了弯腰插秧的辛苦,又简化了田间管理的方法,但水量标准的掌握,却与放水员勤走巡视,增加次数的养护,有密切的关系。经过这一年试种与管理,最终秋收的亩产量,比传统的种植水稻,既增加了数量,又提高了质量。其实依靠科技手段,发展农业生产,早年在农场已方兴未艾。记得上海农场局与市农科所,多次到连队召开现场会,肯定了连队水稻养护与田间管理的方法与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晃多年,时光荏苒。每当去农村,总是坐在田头边,看看农田里的庄稼,若有所思,发愣冥想,脑海里瞬间闪现当年在农场务农的情景。回眸当年耕耘劳作、不负韶华的知青岁月,正是往事如诗,温暖如初。</p> <p class="ql-block">作于2024年10月9日寓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