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和丽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无疑是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璀璨金字名片,也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更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紧随“埃及胡夫金字塔”、已损毁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已损毁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和现已不存在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已损毁的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已损毁的希腊“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以及现已不存在的“埃及亚历山大灯塔”,这世界七大奇迹之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战国时期,活人殉葬制度逐渐被废除,转而用陶俑等代替活人殉葬。秦始皇顺应了这一趋势,采用兵马俑作为陪葬品,既体现了他的统治权威,又避免了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以及符合当时社会进步的趋势。</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p> <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和贵族在建造陵墓时,往往仿照生前的宫殿和居住环境,力求在死后也能继续享受奢华的生活。这种“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在秦始皇选择兵马俑作为皇陵陪葬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数量众多,而且按照真实军队的编制排列,包括步兵、骑兵、战车等多种兵种,千人千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不仅展现了秦朝军队的雄伟气势和强大战斗力,也体现了秦始皇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统治权威的执着追求。更体现秦始皇希望在死后也能拥有生前的一切,确保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拥有强大的军队保护,仍能维持其统治和权威。</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手握空拳,都呈现出手握兵器的样子,然而手中却没有任何兵器。专家推断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兵马俑的武器作为珍贵的金属资源,很可能被起义军或盗墓贼盗走用于实战或贩卖。其中,《史记》中有些许描述,<span style="font-size:18px;">项羽因其在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朝宫殿及陵墓。</span>虽然没有挖开秦始皇主墓穴,但是附近的兵马俑坑道难以幸免,于是这些青铜兵器有可能被项羽带走。</p> <p class="ql-block">下图匾额以秦小篆书写,题为“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p><p class="ql-block">一号坑作为兵马俑的主坑及最大坑洞,占地面积达14,260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此坑乃是所有兵马俑坑中陶俑陶马数量最多,有六千多尊,构成了一支气势磅礴的主力军阵,涵盖了步兵、弓箭手、骑兵等多个兵种,排列井然有序,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号坑,是经考古专家修复过的不到1000尊左右的陶俑。</p><p class="ql-block">2000多年前结构完整、严密的大秦军阵,有前锋、两翼、后卫、主力部队。整个兵马俑由10道夯土隔墙隔成11个过洞。陶俑就站在过洞之中,由步兵和车兵所组成多兵种军团。</p> <p class="ql-block">看前三排的武士俑,他们是整个兵马俑军团的前锋,通常被称为敢死队。这些勇士身穿布衣,未佩戴头盔和铠甲,手持弓弩,准备在战斗中率先冲锋。</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两军对战时,双方往往会先进行弓弩互射。按照战术安排,每名士兵在临敌时通常只会射出三弩。在这之中,第一排士兵负责首先射箭,第二排做好射箭准备,而第三排则拉满弓弦,随时待命。当这三排士兵各自射完三弩后,敌人往往已经逼近阵前。因此,这三排武士俑无疑是身先士卒的勇士,是真正的敢死队。</p><p class="ql-block">而在坑道的后端,我们可以看到身着厚重铠甲、手执长柄兵器的武士俑。他们一旦接到命令,便会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勇猛杀敌。</p> <p class="ql-block">秦砖汉瓦,自古以来便享有盛誉。下图秦砖以其青灰的色泽、坚硬的质地以及棱角分明的特点,彰显了其卓越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者在细致的研究过程中,于秦砖之上发现了多达几十种的印文,这些印文竟是制作秦砖工匠的名字。这种做法,颇似我们现代的责任制,即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镌刻姓名,以便日后若有问题,能够迅速追责。</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叹的是,一块秦砖的价值竟高达数几十万,足以媲美一套房产的价格。这不仅仅是因其材质与工艺的珍贵,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价值。兵马俑秦砖,作为秦代建筑的重要材料与文化瑰宝,其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永远铭记杨志发老人,正是他当年的发现,使得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得以重现人间。试想,如果当年杨志发打井的位置稍微往东偏移半米或一米,那么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或许将永远沉睡于地下,与我们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1974年春,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现属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遭遇了严重的春旱。为了缓解旱情,杨志发和村民们决定打井取水。他们选中了一片柿子林,并挑选了其中一棵长势最为茂盛的柿子树作为打井点,坚信其下必有丰富的水源。当挖掘到地下约3至4米深时,他们遇到了坚硬的红土层;继续挖至约5米深时,竟然发现了兵马俑的头部和碎片。起初,村民们并未意识到这些陶俑的珍贵价值,甚至有人戏称其为“瓦神爷”。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了临潼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干部赵康明等人迅速前往现场进行考察,并确认了这些碎片的重要性。随后,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了专业的考古队伍前往西杨村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一号、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俑、陶马和青铜兵器等文物。</p><p class="ql-block">杨志发老人发现兵马俑后,地方政府为了表彰他的这一重大贡献,特意发放了30元作为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相当于普通职工近两个月的工资。然而,杨志发老人并未将这笔钱据为己有,而是无私地上交给了生产队。生产队为了表彰他的行为,奖励了他5个工分,折合人民币1毛3分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带着妻子女儿来到西安参观兵马俑时,克林顿被兵马俑气势所震撼,要求与发现者杨志发见面。这一见面彻底改变了杨志发的命运,他因此被任命为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并享受月薪八千人民币的高薪待遇。</p> <p class="ql-block">自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以来,这一古代奇迹已吸引了超过200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亲临参观。杨志发老人曾荣幸地为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内的228位国外领导人签字留念,这一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刷新了世界纪念史上的纪录。因此,他被誉为“中国最牛的发现者”,其名字也永载史册,成为了不朽的传奇。</p><p class="ql-block">杨老这一非凡的发现不仅震撼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杨志发老人的个人命运。如今,杨老先生已届80岁高龄,他荣幸地担任着兵马俑名誉馆长的职务,享受着国务院副部级特殊津贴待遇。</p><p class="ql-block">兵马俑的发现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乡村生活。村民们特别感激杨志发老人的发现之功,为他写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p><p class="ql-block">下联:致富不忘秦始皇,</p><p class="ql-block">横批:感谢老杨。</p> <p class="ql-block">据讲解老师介绍一名热爱行为艺术的德国青年马林,对兵马俑怀有深厚的兴趣。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他亲自设计并委托专业人士制作了一套与兵马俑外观惊人相似的服装。</p><p class="ql-block">2006年9月12日,马林利用保安换班的间隙,悄无声息地换上了这套精心准备的服装,一跃跳入了兵马俑的坑道中,不慎触发了红外警报系统。警报声响起,保安们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搜查。然而,马林身着兵马俑服装,静止不动,其逼真的造型让保安们多次搜寻都未能察觉异样。</p><p class="ql-block">此时,一支夕阳红旅游团恰好来到兵马俑参观。团中的一位老奶奶在仔细端详时,惊讶地发现一尊兵马俑的眼睛似乎在微微颤动。她以为是自己眼花,但再次确认后,确信这一非同寻常的现象。连忙招呼团友和其他游客一同观察,众人也纷纷证实了这一惊人发现。一时间,恐慌情绪在游客中迅速蔓延。他们惊呼着“兵马俑活了”、“诈尸了”,纷纷向外逃散。保安们听到游客的惊呼和混乱后,立即赶来了解情况。在游客的指引下,保安们终于找到了那个“活”的兵马俑——实际上是穿着兵马俑服装的马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保安们既无奈又好笑,最终将马林安全抬出了坑道。</p><p class="ql-block">鉴于马林的行为并未造成实质性损失,警方在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和警告后,决定将其释放。这一事件后来成为了广为流传的趣闻,不仅让人们领略了行为艺术的魅力,也再次提醒了公众要严格遵守博物馆的规定,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切勿做出类似的不当行为。</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似,但布局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p><p class="ql-block">兵马俑二号坑已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包括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绿脸俑,以及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艺术瑰宝的铜马车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基于考古挖掘过程中发现的陶俑、陶马、战车等遗迹遗物,以及坑内的建筑结构、布局特点等,专家分析推断出二号坑大致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主要为弩兵阵,由立式弩兵俑和蹲跪式弩兵俑组成。</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为战车方阵,由战车组成,每车后配有御手及步兵俑。</p><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由战车、步兵俑和骑士俑组成的长方形阵。</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主要为骑兵阵,由骑士俑和陶鞍马俑组成。</p><p class="ql-block">这种多兵种混合编组,反映了秦代军事战术的先进性、严密性及协同作战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出土的跪姿俑,亦称跪射俑,其形象栩栩如生。他身着战袍,外披铠甲,展现出战士的威武。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自然置于身体右侧,呈握弓弩待发之态,生动再现了秦代士兵的战斗准备状态。其面部表情神态细腻,发髻、甲片、履底等细节处理得生动传神,极具艺术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尊跪射俑是唯一一尊未经修复、保持原始状态的陶俑。</p><p class="ql-block">兵马俑坑为地下土木结构,棚顶塌陷时,高大的立姿俑易受损,而低姿的跪姿俑因姿态低、重心稳,受损较小。其蹲跪姿,三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增强了稳定性,故历经千年仍完整保存,成为唯一未被修复的兵马俑,验证了“天塌下来高个子顶着”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出土的铜马车被誉为“青铜之冠”,是古代青铜器中的巨作,被定为永不出境展示的文物。</p><p class="ql-block">它通长317厘米,高106.2厘米,重达1241千克。出土时辔绳末端有“安车第一”朱书,明确了其身份。马匹高大,通体白色,细节以粉红装饰。车舆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御手座,后室为主舆,顶部有椭圆形篷盖,底部铺有几何纹铜板。铜马车通体彩绘,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展现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出土的这尊兵马俑除头发、胡须、瞳孔为黑色外,其脸部全被绿色颜料覆盖,显得尤为独特。</p><p class="ql-block">关于绿色脸部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猜测是工匠们的玩笑,有认为是军中祭师的象征,有说是为了威慑敌人,还有提出是工匠色盲或是有意为之的创意,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军中哨兵的标志。不论真相如何,绿脸俑作为兵马俑中的稀世珍品,因其独一无二的绿色面容而广受瞩目,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鉴于其极高的独特性和珍贵性,绿脸俑已被定为永不出境展示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占地面积约520平方米,是三个坑中规模最小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其整体布局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两部分组成。在车马房中,发现了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整个三号坑共出土了68个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三号坑是唯一一个在出土时未被大火焚烧过的坑,因此陶俑身上的彩绘得以较多地残存下来,颜色相对鲜艳。这使得三号坑成为了保存最精致、最完整的一个坑,甚至坑内还铺设了地砖。</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研究,三号坑被认为是秦代将领们推演军旗、统帅一、二号坑兵马俑以及运筹帷幄的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刚出土的兵马俑服色色彩艳丽,但没有统一颜色。在众多的颜色中,粉绿、朱红、粉紫、天蓝四种颜色使用的最多,因此这四种颜色应该是秦俑服饰的主要色彩。专家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此外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胶质的物质,使彩绘不易脱落。</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出土后,表层水分蒸发很快,表面生漆起翘、脱落。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陶胎本色,显得灰头土脸。</p><p class="ql-block">当前技术手段难以维持出土陶俑的原始色彩,因此著名的秦汉考古研究专家,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提出考古“三三制”。建议“三分之一彻底挖开再修复,三分之一挖开后不修复,还有三分之一则不挖”。其意义在于,将历史遗迹和文物中的三分之一保留给子孙后代,三分之二用于展示和研究,以此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秦兵马俑四号坑,位于二号坑与三号坑之间,呈现长方形布局,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坑内并未发掘出陶俑等珍贵文物,仅遗留有铁锹、铁镐等工具。考古学界对此有多种推测:一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未及完成的军阵坑,其废弃与秦末的农民起义息息相关;另有见解视其为取土之用,或是象征着“中军”司令部的核心位置;还有人提出,它或许曾作为储存粮草的仓库,或是临时存放陶俑的地点,类似于现代的快递中转站。</p><p class="ql-block">尽管四号坑目前空空如也,但它对于深入探究秦代军事制度及秦始皇陵的整体规划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翘首以盼,期望能早日揭开四号坑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以卓越才智和坚定意志,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被后世尊称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他统一六国,终结了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p><p class="ql-block">他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石。同时,设立三公九卿,明确职责,提升行政效率,为后世封建王朝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范本。</p><p class="ql-block">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打破地区交流壁垒,促进经济文化繁荣,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他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宁;南征百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修建灵渠、秦直道等重大工程,加强国内交通,促进地区间联系与发展。</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贡献全方位,不仅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更在经济 、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