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王庙大殿是阳曲县黄水镇内又一处国保古建,座落在范庄村西。另一处国保古建则是西殿村内的轩辕庙,两村相距约4公里左右。2024年10月3日下午,探访完轩辕庙后,继续寻访大王庙大殿,沿314省道驱车行驶约一刻钟左右,来到范庄村。进得村内,未见大王庙标志,在村委会前停下车子,下车步行沿村内街道寻觅,看到一歇山顶式建筑耸立在一黄土崖上,在葱茏的树木掩映下,古朴庄重,想必这就是大王庙大殿了。但崖边筑砖石护坡,壁立高耸,无法进入。只好绕到另一侧,找到一坡道,顺道而上,终于来到大殿的院子,夯土墙围合,“铁将军”把门,还是不能进入。给文保员打电话,答复正在地里收秋,不能回来。实乃不巧,只好透过铁门及在围墙周边,远观大殿外立面结构,并拍照留存,悻悻离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透过铁门,拉进镜头,拍得大殿的国保碑。可以看到,2013年3月5日,大王庙大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墙外可以看到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檐柱和角柱有侧脚,柱头有卷刹。明间设隔扇门,次间置直棂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弥补未进入殿内之遗憾。大王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为盂县藏山神赵武之行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现仅存大殿,为明成化三年原构。大王庙大殿的文物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无梁建筑结构和造型,殿内不设柱子,也无间缝梁架,仅于两山设有五架梁、三架梁,余由斗栱抹角梁层叠构成“井”字形梁架承载殿顶,使殿内空间最大化。四角加抹角梁加固,下置垂莲柱,既打破了直角的传统结构,又增加了殿内的景观。有人称它为“悬梁吊柱法”,乡民又叫它是“转角殿”。构筑之妙,确为国内罕见。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内塑像无存,两山墙及后墙面绘有大王出行、回宫及其生活场景等壁画,已经严重褪色,并有残损,需仔细辨认。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曲大王庙是祭祀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被老百姓尊称为“大王”“藏山神”“雨神”赵武的庙宇 ,是盂县、阳曲一带民间信仰的印证。赵氏孤儿的故事广为人知,其主角就是赵武。赵氏是春秋时期晋国世族,赵武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赵武祖父赵盾,作为晋国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赵武父亲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营造古都晋阳的赵简子、奠定三国分晋的赵襄子则是赵武的孙子、重孙。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族弟)曾刺杀晋灵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诛杀了赵武父亲赵朔等赵氏全族。赵武的母亲是晋成公的姐姐,时怀身孕,躲避王宫。不久,生下了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赵武,赵武母亲把赵武藏进裤档里,躲过追杀。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为此,公孙杵臼献出了生命,程婴带赵武藏匿山中(今盂县藏山)。赵武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悼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在内政外交上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保存了晋国实力,维持住晋国霸主地位。无论是在诸侯国之间,还是在国内,均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武的身世故事充满了传奇,以史书、各类文学作品等形式,流传千古,尤其是《赵氏孤儿》,妇孺皆知。这一故事承载了华夏民族坚韧与忠义的品格,被老百姓广为推崇,尊赵武为“大王”以至于“神”,并修建了大王庙祭祀。至今,在盂县还有多处大王庙遗存。阳曲与盂县为邻,范庄村距藏山也仅有70多公里,阳曲大王庙也就是这众多大王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见,范庄村!期待再来,亲睹大王庙大殿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题图照片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