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草似鸟 马国一宝

尹新中

<p class="ql-block">  真不可思议,这种小小的犹如大人小拇指肚般大小的草本植物的花朵或者叫果实,竟然修行的象一只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翠绿色的小鸟儿。而这种让一些不明真象的人乍一看又的确觉得稀松平常、其貌不扬且不显山不露水的小东西竟然是马来西亚人称作的“国宝”级的植物,他们称这种似花似果的植物就叫“小鸟”。至于它只有观赏作用,还是有什么药用、食用价值?当时在现场没问清楚,返家后又没有查到有关资料,唉,一直纳闷着呢。所以想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有关了解掌握这小“鸟”知识的老师给释疑解惑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国庆节前,我们18位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忽然游性乍起,相约着去了趟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在跨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之间的“咽喉之道”一一马六甲海峡后,进入著名的马六甲市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以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命名的“三宝(保)山”麓的“宝山亭”庙。</p><p class="ql-block"> 宝山亭庙宇不大,前后三进院,庙的型制、样式既有中国风格又有马国特色,是由华人甲必丹蔡士章倡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宝山亭为祭祀漂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的亡魂而建。中堂供奉土地神大伯公(也称福德正神)和虎爷,左侧供奉海民的保护神天上圣母妈祖。内厅有郑和雕像、事迹介绍;还有中(国)马(来西亚)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先后出访马来西亚的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同志到“宝山亭”访问留下的影像展览等。庙内有一口封闭的水井名为“王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庙外右侧还有一座马来西亚抗日纪念碑。碑文“忠贞足式”,背影壁墙有“浩气长存”等字,均由蒋中正题写。</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连接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交通,横跨在马六甲海峡上的“马六甲海峡大桥”。)</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是在“马六甲海峡大桥”上眺望到的海峡及海峡两岸的状况。左岸为新加坡,右岸为马来西亚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带领我们一行人参观、拍摄宝山亭的是当地导游高启强(第三代华侨),是个刚满40岁的大龄青年人,一见面双方就有一种亲近感,他全程讲华语,既风趣、幽默,又热情、实在。进院后他详细介绍了宝山亭的前世今生和中马两国传统文化及友谊。当他看到同行的旅友对着那半院子热带花卉感兴趣时,他突然也兴奋起来。只见他走到几盆不怎么艳丽的花卉枝株面前,用双手揪着几朵小小的不怎么起眼的花朵轻轻的扒拉开少许的花叶。说到“叔叔阿姨们,大家看看这一朵一朵的象不象一只只小鸟呀?马六甲人就叫它“小鸟”花,别看它小,它可是马来西亚的国宝花呢!”</p> <p class="ql-block">  说到“小鸟”是马国的宝贝,立马激起大家的兴趣。一众旅友立即围拢过来,有的探秘式的左瞅又瞧这一身绿色的小精灵,并轻轻触摸着那一朵朵娇嫩的身姿,唯恐弄疼惊飞了这些小宝贝。有的站着、蹲着、弯着腰的正双手端着相机、举着手机在那里左挪右动的正找角度拍摄。大家越看、越拍越有精气神,对着一只只、一串串飞落、栖息在花枝上的“小鸟”大展身手、大开想象。其实这一朵朵不大的小不点太难拍了,如果不掌握大光圈的话,任凭如何转头镜头都不容易对焦。越这样大家越执著,直到领队的李海华、地导高启强两位先生一再催促乘车赶往下一个景点一一“红屋广场”时,这一帮子老头老太太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宝山亭”。</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写: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摄 影: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配 乐: 竹枝词(笛子)</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马来西亚马六甲市三宝山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