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湛江文化新名片

凌风•作家

<p class="ql-block"> 文字:凌风</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99752974</p><p class="ql-block"> 图片:自拍 / 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应腾讯大粤网邀请,写一篇反映湛江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发展巨变的报告文学,于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我选择了霞山区工人文化宫,这座伴随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文化乐园,一段有着湛江市民最美好记忆的“圣地”。全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我接到霞山区作家协会和腾讯大粤网特约稿,于是,来到霞山工人文化宫。</p><p class="ql-block"> 与霞山工人文化宫可谓有缘,这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是湛江农业机械厂文艺宣传队一员。当年我们这支队伍人才济济,独唱舞蹈、粤剧小品、器乐合奏、魔术杂耍,节目多样,精彩纷呈,为此常常走街穿巷,送戏下乡,异常活跃。那一年夏日,宣传队受市总工会邀请,在霞山工人文化宫露天剧场连演三晚,向市民展示湛江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那时,文化宫有电影院、阅览室、棋牌场、露天剧场、露天篮球场……在文化宫能听故事、观展览、看电影、溜旱冰,唱歌跳舞,阅读运动,培训学习,周末还常常有歌咏、舞蹈、摄影、美术、球类比赛等大大小小的活动。广大职工群众下班或周末到这里学习知识、娱乐休闲,惬意无比;文化宫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热闹风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霞山区工人文化宫更名湛江市工人文化宫</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化宫第二代关丽珠从小生活在宫中。当年的文化宫庭前花坛矗立,绿植环绕。每每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通明,人头涌动,小丽珠常常被当财务的爸爸叫去帮忙做这做那。她最喜欢做的,就是当篮球赛记分员,每当篮球擦板入框,她随着观众喝彩声翻动2分牌那一刻,至今谈起仍一脸向往,无上荣光。</p><p class="ql-block"> 在旅居美国的同学姚玫印象中,文化宫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在那里,她第一次认识轻音乐,尝试猜灯谜,欣赏书影画,同时爱上她的丈夫郭健。当年,文化宫的露天篮球场上活跃着一支湛江化工厂篮球队,男4号英俊的脸庞,敏捷的身姿,精湛的球技,紧紧吸引住这位貌美如花的姑娘。他俩在文化宫结识,因篮球结缘,成就了一段至今人皆羡慕的姻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姚玫同学与丈夫郭健</span></p> <p class="ql-block">  1991年10月28日,湛江最大的“工人体育馆”在霞山工人文化宫落成。这占地1657平方米的室内体育馆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综合活动场所,让湛江市民无论寒暑抑或晴雨天气,都能怡然自得地进行活动。湛江市总工会利用这个平台举办各类全市性的文体活动,拔河赛、篮球赛、羽毛球赛、歌咏比赛、交谊舞大赛、乒乓球训练此起彼伏,体育馆成为市总联系市民的桥梁和纽带。</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霞山工人文化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湛江市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她不仅是群众展示才艺的舞台,更承载着无数人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湛江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赖日焕感慨地说:“我的作家之路是从霞山工人文化宫起步的。”当年,一群文学“发烧友”自发组建了霞山工人文学创作小组——春草文学社。他们揣着对文学的一份炽热,敞怀谈诗说艺,议事论时,致力于繁荣湛江工人文学创作。工人文化宫热情地接纳了这群文学青年,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给予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春草”如鱼得水,举办写作笔会、文友座谈会、总结表彰会,邀请名师学者授课讲演,加强与各文学社团的联谊,编辑出版《青草地》文学作品集,文学创作活动如火如荼,此间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赖日焕的短篇小说《婚宴即将开始》还获得《湛江日报》龙年百花二等奖。此后,她坚持业余文学写作,跻身广东省作家行列。</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霞山工人文化宫培养出了朱海湛、李陆明、叶文健、陈庆、杨月娟等工人作家,培养出了杨亚洲、林校伟、陈松、方宏、姚章文等工人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培养出了于卫华、吴秀芳等一批艺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作家闺蜜赖日焕(左)应邀参加作品研讨会</span></p> <p class="ql-block">  无疑,霞山工人文化宫是当年霞山文化娱乐的中心,是广大职工学习知识的“学校”,是湛江市民精神生活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昔日的弄潮儿转瞬变成了落寞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录像厅、KTV、电影院、画廊、文化沙龙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全国工人文化宫“一宫独大”垄断文化资源的格局被彻底改变,曾经辉煌的“乐园和学校”渐渐门可罗雀,主要服务对象锐减,事业跌入“低谷”。</p><p class="ql-block"> 霞山工人文化宫也不例外。自1957年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文化宫都向群众免费开放,宫内的所有活动和职工工资都由财政拨款,基本上无发展、无积累。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文化宫开始自主经营,再之房屋破损、设备陈旧、功能单调,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霞山文化宫开始步履维艰,日渐式微,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宫“元老”詹东锋在此工作了20多年,目睹过它的繁荣,也亲历了它的困境。他把文化宫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1988年以前的文化宫“旱涝保收”,职工不多但稳定,每年靠财政拨款生存;市场经济风劲吹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老詹承包的文化宫进入“以商养文”、自我发展的模式,职工干劲十足,当年就净赚12万元,旺势一直持续到1991年;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休闲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霞山文化宫周边出现装修一新的大大小小录像厅、羽毛球馆、卡拉OK歌厅等等,个体经营红红火火,在职宫员纷纷外流。为寻求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老詹先后向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改造场馆,负债经营,文化宫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p><p class="ql-block"> 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工人文化宫,面临着继续生存发展的困惑,它将何去何从?</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