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糕饼

阿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田后路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节前送糕饼的习俗,尤以三十九都最盛。</p><p class="ql-block">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为了联合各路义军起义反抗朝廷,定于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一同举事推翻元庭的统治。但元庭统治十分残暴,情报难以传递,军师刘伯温想了一个妙计,将起义的情报包裹在糕饼里进行传递。朱元璋听闻十分高兴,于是将情报通过糕饼的方式传送,联合各路义军共同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兵,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中秋节送糕饼传递情报的方式便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糕饼是指米糕和月饼。月饼更为普遍,被大家更为所知,不过多介绍。糕是米糕,米糕有红糖米糕和白糖米糕之分。八月刚过,各家各户开始忙碌起来,籴糯米、磨米粉、蒸米糕,切分成块,于是米糕就做成了。那时白糖是稀罕物,故而只能采用红糖,以笔者个人的口感,更为偏爱红糖米糕。如若是滴上两滴猪油放在炊甑里与米饭一起蒸煮,那香沁人心脾,那甜温暖人心,那软入口绵柔,那糯浑厚饱满,想起来就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做成的米糕被分割成砖块大小的,砖块大小的米糕又被切成四份,切而不分,一起用纸包裹起来,称之为一封。月饼也是四块一份包裹成圆柱体。切分米糕时,总是有一些边角料,那是我们不必等到中秋节就能享受到的美味,对孩童来说,提前过了一次中秋节。</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里,传统习俗里对四是十分忌讳的,为什么米糕和月饼偏偏是四份包裹在一起,而这四份包在一起的吃食为什么又以“封”为计量单位?是否有情报传递过程中必须“原封不动”才会安全,一旦情报传递失败就必须“死”的寓意呢?</p><p class="ql-block">八月初七开始,人们开始陆陆续续送糕饼。送糕饼是有严格的秩序的。晚辈送长辈,同辈之间年幼的送年长的。譬如,我母亲必须给娘家的父母、兄弟送月饼,还必须给比她年长的姐姐送月饼,但不必给她的妹妹们送,母亲的妹妹们要给我母亲送。</p><p class="ql-block">送米糕的范围也更为广泛,过年走亲戚吃米粉蛋,一般以直系亲属及一代以内的旁系亲属为界限。打个比方说,我与外祖父之间的亲戚关系只维持到我母亲的兄弟这一代。我母亲及舅舅们任何一位在世,我们都要走亲戚。但是我母亲这一代人都百年后,亲戚关系就断了。而送糕饼则完全不一样,只要我外祖父的任何一位兄弟在世都要送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送糕饼要遵守这样严格的秩序?为什么它涉及的面又比过年走亲戚还要广呢?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传递情报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而涉及面广是否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参与起义呢?</p><p class="ql-block">种种迹象表明,送糕饼与传递起义情报似乎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相互赠送月饼在明朝之前就有,而红巾军起义在前,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在后,对于精通历史的人来说,这种传说实在是经不起推敲。</p><p class="ql-block">然而,传说似乎也不会空穴来风,正是因为明朝之前就有相互赠食月饼的习俗才有可乘之机,也许想出这条妙计的人不是刘伯温,采用这条计策的人不是朱元璋,只不过他们的名气更大,人们强加在他们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当然了,这些都是笔者的一家之谈,各位读者也不必过于纠结历史的真相,无非是在中秋佳节给各位读者多一份赏月的谈资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