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骑行最牛的事就是环华,时间有限的也要来个318或者219,而我自觉没有那么强大,还是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吧。</p><p class="ql-block"> 在气候宜人的九月,再次踏上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去年从晋城北上至大同,一路之上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体会了如翚斯飞的唐朝木构建筑带来的震撼,也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默默坚守的乡村国保守护人的执着感动,为</span>日渐倾斜却让专家们也束手无策的应县木塔焦急,更在胡风浓郁大气恢宏的云冈石窟中寻找到安宁。</p><p class="ql-block"> 昨日余音未了,今朝再踏征途。</p><p class="ql-block"> 这次太原出发,南下到芮城,那里有让我魂牵梦绕的永乐宫壁画,虽然我不懂绘画,也分不清各路神仙,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对它的向往,拥有一颗热爱的心就足够了。</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由中铁快运发到太原,简单包装一下就行,现在火车托运基本靠谱,据说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让运输过程文明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车子链条掉了,简单搞一下就行。</p><p class="ql-block"> 昨天刚刷到一位老师今天在博物馆义务讲解,赶紧出发,去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有趣。</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在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地缘、历史、文化的最好窗口,参观博物馆对整个地区有一个全面的印象非常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人类的发展历程,春秋霸主晋国的分崩离析,汉唐时期的战争与和平,魏晋南北朝的胡汉交融,明清时期的晋商崛起。一场场大戏在这片土地上轮番登场,令人目不暇接,心情激荡。</p> <p class="ql-block"> 先从文明起源开始讲起。</p><p class="ql-block"> 都说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其实应该是七千年 、一万年……</p><p class="ql-block"> 从几百万年前山西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最南部的芮城, 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发现距今约243万年前人类的用火痕迹,史前打磨石器及动物化石等。</p><p class="ql-block">遗址中发现用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将人类用火时间从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代大大提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侯度遗址出土的平额象头骨,距今约243万年,说明那个时代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大象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河南早期也有大象的生存,这两个地区环境相近。</p> <p class="ql-block"> 匼(ke)河遗址属于80万年前晚期直立人阶段,是旧石器晚期。</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石器打磨更加精细,动物化石增加。</p> <p class="ql-block"> 三棱大尖状器</p><p class="ql-block"> 主要用来挖掘根茎类植物,也可以肢解动物,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必要的工具。石器材质为石英岩,头部有明显的人工打磨痕迹。</p> <p class="ql-block"> 片状石器</p><p class="ql-block"> 边缘有打磨痕迹,主要用来切割。</p> <p class="ql-block"> 许家窑出土的石球</p><p class="ql-block"> 打磨精细,圆度好。</p><p class="ql-block"> 石球是一种更为精细的石器工具,主要用来投掷击打动物。</p><p class="ql-block"> 其用法大概分三类,一是钻孔栓绳击打弱小动物腿部 ;二是插上木杆用来投掷动物腿部;三是可以弹射击中动物头部或腿部。</p><p class="ql-block"> 制造和使用这些精细工具需要有熟练的技术,是人类经过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p> <p class="ql-block"> 后期人们还发现含有黄金的石头有重量大体积小的特征,黄金石开始被使用作为捕猎工具。</p> <p class="ql-block"> 位于朔州的峙峪遗址则发现距今2.8万年前峙峪人开始使用复合工具,能镶嵌、钻孔,并且发明弓箭。</p><p class="ql-block"> 弓箭的使用使人类的捕猎能力大大提高,峙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大型动物化石和弓箭的使用有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使用弓箭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石制箭镞</p> <p class="ql-block"> 距今约7000年,山西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些仰韶文化早期的陶器,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的遗存。</p><p class="ql-block"> 陶罐器型和今天的大不相同,顶大底小的造型无法平放,应该是埋在沙土中使用,从下部无花纹也能证明这一推论。</p> <p class="ql-block"> 陶罐</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尖底陶罐用途说法不一,最早普遍认为是一种汲水器,尖底形状放进水里由于重力会自动装水,经过实验后此说基本被否定。</p><p class="ql-block"> 现在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一种盛酒器,尖底有利于杂质的沉淀,也有可能是一种葬器。</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食器,宽口折沿,泥质红陶,器表光滑以黑彩绘制花纹,纹样类型丰富,纹饰线条流畅,搭配和谐,整体装饰效果极佳。</p> <p class="ql-block"> 在古汉语中,“花”与“华”同源,因此绘制其上的花纹也被称为“华夏之花”,被看作华夏之华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 陶壶花纹中白色花瓣是用贝壳研磨成粉做颜料,红色花蕊是朱砂做颜料。</p> <p class="ql-block"> 陶器的大量出现说明了人类此时已经有了剩余粮食需要存储,证明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了农耕。</p> <p class="ql-block"> 陶斝(jia)</p><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二期文化 距今约4700——4300年</p><p class="ql-block"> 陶斝早期是一种炊具,用来煮食,烧水。</p><p class="ql-block"> 一般底部带有有一定高度三足的都是煮食用具。</p> <p class="ql-block"> 彩绘蟠龙盘(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时期 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 在陶寺遗址早期发掘的1309座墓葬中,仅有4座墓葬出土彩绘龙盘。</p><p class="ql-block"> 这类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地位显赫,应该大都是当时的最高统治阶层或“王者”。</p><p class="ql-block"> 彩绘龙盘即为当时等级差别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墓葬中没有陪葬品,说明了当时阶级已经产生。</p> <p class="ql-block"> 特磬(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石制,一种由刮削器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土鼓(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 也是一种打击乐器,身体为陶土制成,蒙皮后敲打发出声音。是鼓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特磬和土鼓是配套使用的,它们体型巨大,是当时重要的礼乐器。</p> <p class="ql-block"> 朱书扁壶(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 扁壶本是一件普通的汲水器,此件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一面有类似甲骨文中的“文”的符号,另一面也有一个类似字的符号,用朱砂书写,字有笔锋,似毛笔书写的痕迹,这些足以改写中国文字历史。</p><p class="ql-block"> 陶寺朱书扁壶的发现,实证在甲骨文之前约800年,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字系统。</p><p class="ql-block"> 根据扁壶破碎的状态分析 此扁壶有可能是墓葬用品。</p><p class="ql-block"> 关于文物的解读,大都是从假设开始,后经论证,说法一致的就可以认定,但这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随时可能被推翻。</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是复制品,真品在中国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陶瓮</p><p class="ql-block">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p><p class="ql-block"> 形状似卵形,推测有可能是二次葬器,用来埋葬婴孩。</p>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极有可能是尧都城,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文字,最早的龙图腾 最早的观星台,最早出现天文观测系统,最早的金属齿轮。</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商朝开始青铜器冶炼技术飞速发展,至周朝达到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早期为兽面纹,这时期的青铜器花纹比较简单,一般是粗细线条变化组成的变体兽面纹。</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gong)</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959年山西石楼县桃花者村一村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堆青铜器,考古人员考察后认定是一座商代古墓。</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这是姜子牙岳父的墓葬,而龙形觥 则是姜子牙岳父教他铸造的法器 ,为民祈福用的。</p><p class="ql-block">觥是一种盛酒器,龙形觥外形像鳄鱼,长着犄角,呲牙咧嘴,露出一排参差不齐的牙齿,古时酿酒杂质多,牙齿起到过滤作用。觥身两旁有对称四个穿孔,可以用绳吊起来加热用。</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身上布满精美的龙纹,蛇纹,鼍(tuo)纹,鼍就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通体已雷纹为地 ,有蜗牛的角,牛的耳朵,猪的嘴巴,后面的把手是羊头鼠耳兽面纹,总之这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怪兽造型。</p> <p class="ql-block"> 觥作为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周后期逐渐消失。这种器具出现时器型工艺已经很完善,一般出土于比较高级的墓葬中。</p><p class="ql-block"> 成语觥筹交错的“觥”即是此物。</p> <p class="ql-block"> 鸮(xiao)卣(you)</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鸮卣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p><p class="ql-block"> 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盛酒器,是商周时期祭祀用的重要礼器。</p><p class="ql-block">鸮卣造型有点类似于“愤怒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人崇尚鬼神,巫术盛行,猫头鹰昼伏夜出的天性,被视为具有沟通鬼神,引魂升天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猫头鹰的战斗力很强,行动迅速,叫声凄厉,在商代被视为战神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商朝人将猫头鹰视为超级神秘而霸气的存在,赋予了它神圣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 猫头鹰形象大量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中,成为那个时代备受喜爱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商代的甲骨文记录了大量与祭祀和战争相关的事情,猫头鹰的崇拜也延续并体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中。</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周朝,人们崇拜的对象变成了凤。周人对凤鸟的崇敬和喜爱还有一个凤鸣岐山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相传周武王在伐纣的征途中路径岐山,此时山上有金凤鸣叫,人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来的祥兆,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之下伐纣大业最终成功,于是更加深了人们对凤鸟的图腾崇拜之情。</p><p class="ql-block"> 汉代由于笃信黄老学说,开始崇拜具有冬眠能力的熊,当时人们认为熊冬眠是起死回生,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东晋南北朝时期则崇拜对象变成了鸡,因为鸡有文、武、勇、德、信五种德行。</p> <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盉(he)</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盉的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酒壶,用于调和酒水的浓淡。</p><p class="ql-block">鸟盖人足盉的器体扁圆,顶有长方形口,口上有圆雕的凤造型。</p><p class="ql-block">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足部设计——两个裸体的半蹲人形足。</p><p class="ql-block"> 裸体在古代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时具有侮辱人格的意义,因此这两个人形足象征着被驱使奴役的被统治者,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 所以 ,这件文物不仅仅一件艺术品,它的存在不仅证明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更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籍”,通过它的造型和装饰,我们可以窥见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铜钺</p><p class="ql-block">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 钺形状似斧,大者称钺 小者称斧。</p><p class="ql-block"> 钺早期是一种兵器,在商代多作为一种礼兵器出现于男子墓葬中,周以后减少至西周消失。</p><p class="ql-block"> 而作为一种兵器,经过不断改进,将钺刃部加宽,持柄加长,便于操持,有利砍杀,在唐宋时期对游牧民族骑兵做战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优势,上砍骑兵,下砍马蹄,以步战取胜。</p><p class="ql-block"> 宋以后,钺斧做为兵器基本上退出战争兵器序列,钺做为一种象征意义,只在祭祀等特定的场合还有所保留,或者作为一种刑具仍在少量使用。而更多的则做为一种生产生活工具仍在大量使用,并且不断改进,其砍、削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沿用。</p> <p class="ql-block">鸟尊</p><p class="ql-block">西周早中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span>被誉为“晋国之瑞”,为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山西博物院院徽的原型。</p><p class="ql-block"> 鸟尊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部微微上扬,双眼圆睁,高冠直立,体形丰满。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小鸟凝视母亲嘴巴闭上视为崇拜,如果嘴巴张开则是乞食。小鸟凝视大鸟也象征诸侯对周天子的崇拜之情。大鸟的尾部下弯,渐变形成象鼻,象眼、象嘴俱全的象造型,形成器物的第三点支撑。</p><p class="ql-block"> 这种将鸟和象这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的设计,使得晋侯鸟尊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盗墓分子炸毁晋侯墓地,鸟尊正处于炸药下方, 鸟尊被发现时候已被炸成一百多块的碎片,考古队员将碎片与泥土一同打包回北大文物修复实验室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 历经十九年鸟尊终于完美合璧,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大篆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其一为晋国国君的用品,其二为晋国宗庙用于祭祀用品.明确的文字记录使鸟尊成为晋国开国的重要物证,也成为“晋”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鸟尊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墓葬,这件鸟尊作为他的祭祀用器,在他去世后随葬于宗庙。</p><p class="ql-block"> 鸟尊见证了晋国600年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晋侯鸟尊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分铸焊接法的</span>铸造工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鸟身和象头分别铸造,再通过焊接技术连接在一起,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器身遍布繁复的纹饰,如羽毛、云雷、夔龙等,每一道线条都十分流畅、生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叔虞方鼎(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6年)。</p><p class="ql-block"> 出土于燮父之墓,器内壁上有8行48字铭文,记录了晋国第一代封君唐叔虞接受成王赏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叔虞方鼎是迄今所见唯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的自作铜礼器,有很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之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畔,改国号为晋,是第一代晋侯。</p><p class="ql-block"> 山西称晋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变体兽形盉(he)</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盉原为调酒器,西周时与盆组合用做盥洗。</p> <p class="ql-block">蟠龙纹方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蟠龙纹是商人铸造的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又称“卷龙纹”,蟠龙指蛰伏在地上没有升天的龙,其特点是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商人通常把蟠龙纹装饰于青铜水器盘的内底上,有时龙身旁边还附一些鱼、龟等水生动物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虞侯政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铙</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 玉组佩</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第三批国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 玉组佩,通长165.5厘米,宽32厘米,最大璜长15.8厘米,同出土于晋穆侯次夫人墓。</p><p class="ql-block"> 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 204件玉饰组成,以45 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p><p class="ql-block"> 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姿态各异,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 </p><p class="ql-block"> 这套组玉佩长165.5厘米,据此估计佩戴者的身高起码在175厘米以上,身材高大。佩戴时组玉佩会从脖子一直悬至脚踝,相应地,佩戴者在走路时也就必须行止温文端庄。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当如美玉,不是发不出声音,但是绝对不可以轻易地发出声音,否则是不值得别人尊重的。</p><p class="ql-block"> 晋侯次夫人如果真的身高超过175厘米的话也算是模特身材了,所以有怀疑的声音说此墓主人另有其人。</p> <p class="ql-block"> 玉组佩下端2件玉雁晶莹剔透,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西周玉组佩没有明确的定制,但讲究玉的色泽和形式的对称,这组玉组佩不但制作对称、精工,而且色彩淡雅和谐,代表了西周时期最高的治玉水平。</p> <p class="ql-block"> 晋侯臣斤(pi)壶(输入法打不出来的一个字“颐”字左边+斤字组合,读音pi三声)</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是西周青铜礼器中最华丽的铜壶之一。</p><p class="ql-block"> 晋侯pǐ壶是祭祀用盛酒器,带盖,双耳,圈足,壶盖似一顶华冠,边缘装饰一圈高浮雕镂空波曲瓣,如花瓣般向外展开,每一瓣形如小山。</p><p class="ql-block"> 侧面有双耳,上套双环。耳上有两兽首,一有羊角,一有长颈;一前一后,一高一低。</p><p class="ql-block"> 腹部饰双体龙纹,龙身相互缠绕成几重圆圈,龙首居中立体突起圈足饰兽目交连纹。</p><p class="ql-block"> 壶盖内还有铭文,此壶出土时,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均相同。</p><p class="ql-block"> 此壶曾经的主人是第七代晋侯晋献侯。</p><p class="ql-block"> 晋献侯曾多次跟随周王出征,战功显赫。</p> <p class="ql-block">晋侯温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晋武侯之夫人墓中。</p><p class="ql-block"> 温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是古代版小火锅。</p><p class="ql-block"> 温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鼎”5字。记录了晋侯作此鼎。</p><p class="ql-block"> 从器型、纹饰上可以断定铭文中提到的“晋侯”应是晋武侯宁族。</p><p class="ql-block"> 温鼎体积不大,从食物容量上看,是一个人的食量,应该只供单人使用,也恰好证明了当时实行的是分食制。</p><p class="ql-block"> 商周之民是席地而食的,一人一席,否则被视为有违礼制。</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国宴,君臣同坐,边吃边聊,必然不可能速战速决,这种仅供单人使用并可以加热保温的小火锅——温鼎就应运而生了。温鼎可以说,既是商周礼制的产物,也反映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温鼎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在周代得到发展,却在春秋战国时期销声匿迹。</p> <p class="ql-block">络绳纹罍</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络绳纹罍起源于商代晚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变得非常流行。</p><p class="ql-block"> 络绳纹罍通常具有腹部饰有络绳纹,双耳则是生动的兽首衔环设计,器物表面还有诱人的蓝锈,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此种纹饰是从陶器上包裹绳子演变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铜牺立人擎盘 </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牺牲,古代指纯色体全的牲畜。</p><p class="ql-block">牺,纯色为牺,</p><p class="ql-block">牲,五体俱全为牲。</p><p class="ql-block">此件文物显示战国时期饰物的纹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胡傅温酒樽 汉代</p><p class="ql-block">盛酒器物,主人是胡傅,为当时雁门郡守。</p><p class="ql-block">通体鎏金,遍布虎,熊,鹿等山形野兽出行图浮雕。</p><p class="ql-block">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具体操作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进过反复捶打后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也称为镀金。</p> <p class="ql-block">胡傅温酒樽的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记录了其名称、重量和铸造年代,表明该温酒樽是在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制作的,河平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个年号。</p><p class="ql-block">胡傅酒樽的出土背景也富有历史意义。它们出土于西汉时期的边陲地区,显示了当时汉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昭君出塞后,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变得友好,作为抵御匈奴的极边地带,雁门郡兵戈停歇,双方百姓的生活趋于正常,稳定的生活才能享受生活。</p> <p class="ql-block"> 雁鱼铜灯</p><p class="ql-block"> 西汉</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它的整体造型就是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的形状。总体分为雁首,雁身,鱼灯罩和灯盘四个部分。</p><p class="ql-block">雁鱼灯是典型的西汉青铜灯,构造和长信宫灯特别相似。这些灯都可以拆卸,可以调节灯光,可以防风,还可以在灯腹装上清水来减少油烟的排放,特别环保。</p><p class="ql-block"> 以雁和鱼的造型来做灯是因为雁和鱼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大雁,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信使存在的,古人结婚时候都会用雁作为纳彩的礼品。这里的雁就可以用来象征婚姻美满。</p><p class="ql-block"> 鱼通余,年年有余。幸福的大雁将鱼仅仅衔在嘴里,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是胡汉交融的地区。出土了大量的胡人风格的陶俑。</p> <p class="ql-block"> 年代久远,手中的乐器已经消失不见。</p> <p class="ql-block">乐俑</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微笑是富有感染力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胡人杂技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人吃饼俑</p><p class="ql-block">它描绘了一个胡人骑在骆驼上,手里拿着一个饼子边走边吃的情景。这个胡人浓眉深目,高鼻梁,头戴圆毡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形象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的景象。</p><p class="ql-block">骆驼作为“沙漠之舟”,在古代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驼背上驮着的货物,如丝绢、皮囊等,都是当时贸易中的大宗商品。</p> <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还展示了胡商带来的饮食文化,特别是“馕”这种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胡饼”,成为了当时广受欢迎的美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虞弘,字莫潘,鱼国人,在北朝时曾一度“检校萨保府”,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卒于并州,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椁殓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椁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由椁顶、椁壁、椁座构成。椁顶歇山顶形制,三开间。椁座下四周各垫两个兽头,面部朝外,背负椁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椁壁上浮雕刻有墓主宴饮、狩猎、出行、宗教仪式等内容。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洋溢着中亚浓烈的民族气息。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xian)教内容,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出现了难以释读的西来艺术,充分说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时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p><p class="ql-block"> 至于“鱼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处于什么位置,尚无定论。但从墓葬资料看,鱼国至少也应在西域或中亚的某个地区。</p> <p class="ql-block"> 石椁即石制的外棺,古人将遗体放进木质棺材里,再将棺材放到石质棺椁中,主要是避免木材日久腐烂,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虞弘墓是中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同类的墓葬,全国仅发现三处。</p> <p class="ql-block"> 半天时间也只看了一半的展厅,一半的展厅也只看了最重要的展品,所以说博物馆真的是需要来N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历史。</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从早年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一票难求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创新,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交媒体的推动等。</p><p class="ql-block"> 旅行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最有吸引力的景点是博物馆,最辛苦的工作是写美篇,最开心的是所写美篇得到知音的共鸣反馈。</p><p class="ql-block"> 通过整理图片、文字重温美好,让所见所闻更系统更深刻,也为下一次的出发寻找灵感。</p> <p class="ql-block"> 旅途中我经常自己做饭吃,一是经济实惠又能保证营养供给,二是逛菜市场能了解当地物价水平饮食特点,通过交流能知道更多的信息。在我看来逛菜市场也是旅行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最简单且美味营养的食物是水饺,包纯肉水饺简单快速,买肉时叫商家绞成肉馅,加入一颗葱少许姜和调味料,半小时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水饺,加上一份凉拌菜,第二天早饭都能带出来。</p><p class="ql-block"> 太原的羊肉28一斤,平时在家我一般吃素馅饺子 ,偶尔吃肉也是猪肉,都说羊肉饺子好吃,我也包了羊肉饺子,就着蒜,沾着醋,果然味道好极了。</p><p class="ql-block"> 来太原的第一天精神、物质双双大餐,旅途的快乐不过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