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下第一系列[12] 走进天下第一宫一一北京故宫(1)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63个王朝,兴衰更替,446位帝王君临天下,他们营建众多宫殿,作为权力的顶点,俯视万民。</p> <p class="ql-block">这些宫殿中的大多数或毁于岁月的摧残,或毁于改朝换代的一把大火,却有一座宫殿,历经两个大一统王朝,600年风霜,仍然立于天地之间,它就是明清北京故宫。</p> <p class="ql-block">公元1402年,一场历时四年的夺位之战后,大明的燕王朱棣,打进了首都南京城,从自己的侄儿手中夺得皇帝的宝座,史称“靖难之役”。但是这场权力的游戏,并没有随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为了摆脱南京城中的旧势力,并与北元政权对抗,朱棣决定,迁都北京。</p> <p class="ql-block">然而,营建一座都城及宫殿并非易事,这将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广泛动员,在四川、浙江等地,成千上万的伐木工,走进深山老林砍伐木料。“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约有半数的伐木工命丧黄泉,他们用生命采出的木材,再经长江、大运河,长途跋涉运至北京,历时长达三到四年。</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临清,大小砖窑集中烧制宫殿铺地、砌墙所用的砖,数量高达数亿块。为了运输这些砖,当时朝廷甚至规定: 凡是运粮船路过,必须装上一定数量的砖才能北上。而一些重要场所所用的砖更是格外特别,它们多产自苏州松江等地或因敲击声若金属,并且造价高昂而得名“金砖”。如今其烧制技艺,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鲁山,则出产一种红土子(赤铁矿),用于粉刷出红色的宫墙,还有殿堂内外所贴的金箔为真金打造,多在江南加工而成,这些上好的材料,在十万工匠、百万夫役手中化作恢弘的北京城,落成于永定河等河流的冲洪积平原上。</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北京城被建设为层层嵌套的城中城,蓝天白云下的故宫,宛如一座梦幻般的仙宫阁楼巍然矗立在北京的中心。阳光轻轻洒落在故宫的琉璃瓦和红墙上,映衬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瑰丽。一片广阔的天空映衬着故宫的庄严肃穆,宛如宫殿的护卫者。</p> <p class="ql-block">内城中则嵌套皇城,这里设置中央官署、太庙、社稷坛以及皇家园林,居住者几乎只有帝王及其亲眷、仆从,明代规定如若百姓擅入,将杖责一百,而皇城之中,则是整座城中最核心的宫城,又名“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其拥有房屋8728间,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堪称“宫殿之海”,以占地面积论,克里姆林宫约为其1/2,东京皇宫约为其1/3,巴黎卢浮宫约为其1/4,京都御所约为其1/6,圣彼得堡冬宫约为其1/9,白金汉宫约为其1/10。放眼全球,无“宫”能与之媲美。</p> <p class="ql-block">全景拍摄模式下的故宫,是一幅壮丽而独特的画卷。走入这座古老宏伟的建筑群,使用全景模式捕捉每一个角落,可以呈现出一种悠久历史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巍峨的午门展现出其庄严而浑厚的气势,如同守护故宫的凤凰金鸟。它两侧的城墙,高耸入云,装点着整个故宫,景色庄严而壮观。</p> <p class="ql-block">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p> <p class="ql-block">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p> <p class="ql-block">每年十月初一日,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民间传说中所谓“推出午门斩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是不可能的,此说显然不合史实。</p><p class="ql-block">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门洞上方的楼阁有斗拱和飞檐,装饰精美。门楼的正中央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太和门”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通往故宫的外朝区域,是连接外廷和内廷的重要通道。在明清时期,太和门是皇帝出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同时,太和门也是宫廷官员和进贡使臣进入故宫的主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广场庭院前的河是内金水河(天安门前的是外金水河),中间最宽敝的是皇帝独享的御桥。</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东侧是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p> <p class="ql-block">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位于太和门西侧,是一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前殿武英殿,后殿敬思殿,东西配殿为凝道殿和焕章殿。</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来,武英殿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明代皇帝曾在此殿斋居及召见大臣;闯王李自成在这里举行称帝典礼;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顺利进京的多尔衮在这里办过公;顺治皇帝入京后,也一度住在这里;就连康熙擒拿鳌拜也是在这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在这里刊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消防队在这里组建……</p> <p class="ql-block">从2021年5月1日起,武英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陶瓷馆”。新陶瓷馆在展览空间、主题设计、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按照年代和类别划分为“追踪溯源”“瓷苑序曲”“青瓷初秀”“南青北白”“名窑迭出”“瓷都奠基”“繁荣昌盛”“清新雅致”“登峰造极”“余辉闪耀”“蜚声中外”“喜庆吉祥”“敬天法地”“等级森然”“承接烧造”“庄严法相”和“富丽华贵”17个主题。</p> <p class="ql-block">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p> <p class="ql-block">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p> <p class="ql-block">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p> <p class="ql-block">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中和殿内的对联是“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这对联的题词出自乾隆皇帝,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意味着太阳驾六龙永恒地在天空中运行,圣王的所在没有安逸的时候,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辛勤;“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则表达了通过广布五福来得到民众的拥戴,彰显君王的德泽要持之以恒,强调了君主的仁政和治理之道。这对联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治国理念的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君主要以身作则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p> <p class="ql-block">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p> <p class="ql-block">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有铜鎏金狮子一对,此处铜狮与其他处不同,为垂耳状,意为警示后宫嫔妃,严禁干涉前朝政事。</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在清代为康熙皇帝“御门听政”场所,许多重要决策是在乾清门做出的。御门听政是明清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一种重要会议形式。在这里举行的叫早朝,在太和殿举行的朝会,叫做大朝;乾清门则是处理日常朝会。</p><p class="ql-block">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清朝康熙在此听政最多,到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p> <p class="ql-block">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月台上东侧有日晷、嘉量各一,宝鼎四个。</p> <p class="ql-block">东侧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侧设有嘉量,它是古代的计量器具。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p> <p class="ql-block">月台上的铜龟下铸有托盘,盘内雕有海水浪花。这里的铜龟长的是龙头,为赑屃。是财富、长寿、吉祥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铜鹤的底座托盛中,雕有山石。仙鹤是仙人的坐骑,是道的永恒。而龟代表永恒与长寿,它们在一起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p> <p class="ql-block">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p> <p class="ql-block">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p> <p class="ql-block">若皇太后薨,梓宫奉安于慈宁宫中,皇帝至此行祭奠礼。</p> <p class="ql-block">故宫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明清两朝太后太妃礼佛河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园中现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九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嘉靖十七年(1538年)八月, 在“大礼仪之争”中胜利的嘉靖皇帝为他的母亲蒋太后新建了慈宁宫。</p> <p class="ql-block">为了改善母亲在深宫中单调乏味的生活,慈宁宫花园也同期建成。明万历至清顺治时期的慈宁宫花园,资料档案记载较少,整体布局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从清代康熙朝开始,慈宁宫花园的功能有了新变化,从休闲游玩的花园变成了礼佛之地。康熙帝的祖母昭圣太皇太后(即孝庄皇后)对藏传佛教有着极深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孝庄曾命喇嘛在慈宁宫花园念经、做法事,她的宗教信仰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康熙皇帝。康熙六年至八年(1667—1669年)修撰了《甘珠尔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成立“中正殿念经处”。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驻京也带给康熙皇帝宗教信仰上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由于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间有梧桐、银杏、玉兰、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p> <p class="ql-block">为增添山林之趣,花园内莳花种树,叠山垒池来烘托园内气氛。<span style="font-size:18px;">园子最南端的太湖石清供假山,象征“寿比南山”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花园南部有一东西窄长的矩形水池,水池上横跨汉白玉单孔砖石桥,桥上建一座南北出阶的亭子,名为临溪亭,与花园南入口、假山以及北部的咸若馆、慈荫楼同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临溪亭始建于明万历六年,原名临溪馆,十一年五月更名临溪亭,顺治年间改设满蒙汉三体文匾额。</p> <p class="ql-block">根据神宗《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时已秋节,有铜盎生红莲,莲心抽蕊九,而攒簇四向,如台莲然。上令文书官宋绅传外廷观看,看毕仍送慈宁。上亲率后妃称贺,且赋诗以为太后慈寿之瑞。】,阙产瑞莲事件为李太后日后成为九莲菩萨转世造势。</p> <p class="ql-block">临溪亭东西两侧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池底铺石方砖,根据《明宫史》记载:“宫后苑鱼池之水,慈宁宫鱼池之水,各立有水车房,用驴拽水车由地灌以运输,咸赖此河(内金水河)。”说明池内曾有活水,并种植莲花。</p> <p class="ql-block">亭平面方形,面阔3间,进深3间,四面当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槛窗,窗下槛墙贴饰精美的双龙戏珠黄绿色龟背琉璃花砖,临水两侧门前加设木护栏。</p> <p class="ql-block">屋顶为四角攒尖式样,黄琉璃瓦蓝剪边,檐下施斗栱。外檐绘双行龙枋心和玺彩画,内檐绘龙凤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亭内金龙藻井海墁软天花,平顶棚,满绘彩画。藻井外仿绘燕尾轱辘片金花卉井口天花,支条刷绿,做玉堂富贵图案。</p> <p class="ql-block">中央部分仿绘宋式斗八藻井,中心明镜部分仿绘青地沥粉贴金盘龙图案,背版部分仿绘绿地行龙,斗八随瓣方部分仿绘金琢墨攒退祥云纹。</p> <p class="ql-block">据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报告所记,亭内陈设供桌、佛龛、佛像,并有一对高达两米的玻璃塔。</p> <p class="ql-block">从《乾隆京城全图》上记录,亭的东西两侧原有翠芳亭、绿云亭,现变更为面阔5间的庑房各1座。花园的东南、西南两隅原各有井亭1座,绿云亭内流杯渠之水即从东南井内引出。</p> <p class="ql-block">延寿堂与含清斋位于慈宁宫花园两侧,均建于清乾隆年间,这里靠近太后寝宫,可以理解为专为太后所修,并不含有政治、生活和休憩功能。</p> <p class="ql-block">延寿堂建于乾隆三十年,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所用,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奉皇太后至咸若馆等处礼佛曾侍膳于此。</p> <p class="ql-block">堂坐北面南,前房面阔3间,进深3间,平面略呈方形,覆三卷勾连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顶。后房面阔3间,进深1间,覆盖灰瓦卷棚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含清斋坐北朝南,形制与延寿堂几乎相同,为丁忧所用,但室内与延寿堂室内分割略有不同,斋后西次间出廊一间接后北房三间,后北房西墙开窗,临窗可观园景,布局不同是原建如此还是后期更改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含清斋修建于乾隆元年至十五年之间,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御题【含清斋】制成匾额悬挂于此,【含清】出自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中的【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之句。</p> <p class="ql-block">吉云楼位于慈宁宫花园内咸若馆西侧,明嘉靖年间兴建,原为咸若馆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为二层楼阁建筑,乾隆三十七年悬挂乾隆御题满汉二体【吉云楼】横匾一面,之后屡经修缮。</p> <p class="ql-block">楼坐西面东,面阔7间,进深1间,前出廊,上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外檐绘金龙和玺彩画,内檐为绿夔龙银印花纸裱糊,檐檩内侧面绘龙凤方心金琢墨碾玉旋子彩画。</p> <p class="ql-block">一层明间开门,设冰盘托月棂花隔扇门四扇,其余六间均为四扇冰盘托月棂花隔扇窗。南北墙各有一小门,门内楼梯可至二层。二层门窗形制与一层相同,三面出廊。</p> <p class="ql-block">楼内上下层不分隔,一二层陈设基本相同,明间正中设供桌,桌上供奉无量寿佛等佛像,像前设五供等供器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南三间和北三间各设13层供台,顶部设可与天棚相连的佛壁,四周满设网格状佛龛。除此之外,室内四壁和梁架上满设网格状佛龛。</p> <p class="ql-block">佛龛内供大小形制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大随求佛母像,共计10043尊,为紫禁城现存唯一的一座名副其实的万佛楼。这种供奉方式,源自于西藏寺庙中的“擦康”,即供奉擦擦佛的佛殿。但西藏寺庙中并未见到像吉云楼这样给人以铺天盖地满目是佛的强烈视觉冲击的擦康,为乾隆独创。</p> <p class="ql-block">二层西壁上挂供有一堂九幅尊胜佛母唐卡。尊胜佛母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并称为藏传佛教长寿三尊,是福寿吉祥的象征。画面中尊胜佛母为白色身,三面八臂,头戴五叶宝冠,身佩璎珞,着绿、红、蓝各色天衣。主臂两手在胸前,左手持金刚交杵,右手持珠,其余各手伸向两侧。右侧手分别托化佛、持箭、施与愿印,左侧手施无畏印、持弓、托宝瓶,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主尊周匝排列着307尊小法身尊胜佛母像,小法身像的形象与主尊相同。</p> <p class="ql-block">宝相楼位于咸若馆东侧,也为明嘉靖年间兴建,原为咸若馆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同吉云楼一起,在乾隆三十七年悬挂乾隆御题满汉二体【宝相楼】横匾。</p> <p class="ql-block">外檐同样绘金龙和玺彩画,不同之处在于,在宝相楼前檐檐檩内侧面,在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的底层还存有金线如意头造型的彩画痕迹。</p> <p class="ql-block">虽然同为面阔七间,但宝相楼为六品佛楼,上下层均隔为既连通又独立成室的7间佛堂,除明间外,其余6间均于下层天花处开天井,使上下两层因天井而贯通。</p> <p class="ql-block">宝相楼内陈设的铜像、法器、供器、唐卡在民国时期几经离散,二层应供奉大小铜佛共计786尊,其中30尊在1926年被盗。抗日战争爆发前,宝相楼内所有佛像南迁,导致原有室内陈设分散各地。</p> <p class="ql-block">咸若馆位于慈宁宫花园北部中央,是园中主体建筑,始建于嘉靖年代,初建时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1583年)更名为咸若馆,后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p> <p class="ql-block">【咸若】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咸若时,惟帝其难之】,顺治十年改设满蒙汉三体文匾额,乾隆年间改为满汉二体文横匾。</p> <p class="ql-block">馆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在乾隆年间添置抱厦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出围廊。</p> <p class="ql-block">正殿为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抱厦为一殿一卷式的黄琉璃瓦卷棚式顶。</p> <p class="ql-block">二尺高基座,抱厦明间开四扇双交四椀棂花隔扇门,次间为槛窗,门前有御路踏跺。</p> <p class="ql-block">正殿门上悬挂木金漆九龙纹乾隆御书【寿国香台】匾、两楹柱上悬挂木金漆九龙纹乾隆御笔【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楹联。</p> <p class="ql-block">正殿内明间和东、西次间的房梁上垂挂织金银丝缎佛幡三套。</p> <p class="ql-block">明间正中放置红漆描金供案一张,最前面一排是铸铜五供鼎烛瓶。</p> <p class="ql-block">后面一排木刻贴金花瓶,前后花瓶里插着木刻贴金珊瑚树。正殿的东、北、西三面墙壁前设有“冂”形通连式金漆毗卢帽供经龛,龛内的四层踏跺上原供奉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函。</p> <p class="ql-block">案上陈设木金漆八宝、银法轮、银藏草瓶、楠木嘎当塔、木金漆嘎当塔、铜磬等供器和法器。</p> <p class="ql-block">东、西次间正中各有一座楠木七层八边形佛塔,</p> <p class="ql-block">每座塔内分别供奉“大清乾隆辛卯年造”的瓷无量寿佛五百尊。</p> <p class="ql-block">西稍间北壁挂龛上有梵文的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又名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吽)像征一切诸佛菩萨的慈悲和加持,特别祈诸观世音的加持,因此在藏民心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圣感,观世音菩萨深深关爱众生。</p> <p class="ql-block">明间和东、西次间的北壁前挂供白救度佛母唐卡九幅,东、西梢间的内壁上在乾隆三十七年添置二十四个挂龛,内供四千多尊擦擦佛。</p> <p class="ql-block">慈荫楼位于咸若馆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故亦称为咸若馆后楼。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御笔满汉二体文【慈荫楼】横匾悬挂于慈荫楼上层正中屋檐下。</p><p class="ql-block">【慈荫】即【慈云环荫】的简称,其中包含了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如云之广被世界和表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六年,按照咸若馆的样式,在慈荫楼上层增设了通壁的踏跺式供经龛一座,供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部,共计一百零八函。</p> <p class="ql-block">《甘珠尔经》首叶经头板裱磁青纸,上面覆盖红黄蓝绿白五色经帘,中间凹下部分书梵藏对照金字,两边彩绘佛像二尊。</p> <p class="ql-block">佛像外围装饰纯金欢门,镶嵌珍珠、珊瑚珠、松石数十颗。</p> <p class="ql-block">而今,这处皇家宫廷中的花园与新修复的慈宁宫一起,成为了故宫的重要景点之一。昔日的紫禁城西路后宫,向游客们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