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二马在途</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248195</p><p class="ql-block">文图:二马在途,网络</p> <p class="ql-block">甲辰龙年重阳,是我母亲诞辰125周年怀念,母亲于1972年去世,享年73岁,她的音容笑貌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一生特别勤劳与善良,我永远缅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母亲的幺儿子,今年八十岁,13岁以后就离开了家庭,在外学习与独自闯荡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母亲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span style="font-size:15px;">(1899年)</span>,老家四川省西充县占山乡一贫苦农民家庭。母亲说:她和父亲成家时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的,没有得到过双方父母的任何帮助和接济,更没有得到过祖上的分毫遗产。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公公婆婆<span style="font-size:15px;">(爷爷奶奶)</span>,也没有见过外公外婆,母亲从来没有给我提及过祖辈的一字半句,我也从来没有去问过是什么原因,记得只有一次牵着妈妈的衣服到过舅舅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这样不问也不说,模模糊糊的过来了。</span>母亲在冬天晚上纺线时,给我讲过一些父亲当背背匠,在广元剑阁至天水的冰天雪地艰苦创业的故事。背背匠是靠苦力的长途运输工,广元剑阁至天水一线正是古“蜀道难”的地方,父亲也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听妈妈讲父亲故事,父爱如山的形象在我心中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勤劳持家。协助父亲买田置地置家业,一年四季忙里忙外忙得不停歇。养育七个子女,为大姐二姐三姐出嫁,为大哥二哥能成家立业,成年累月拐着一双小脚不辞辛劳地忙碌。承担了全部教育子女管理家务的责任,还要帮着父亲到地里抢收抢种,父亲劳动强度大晚上咳嗽厉害,还得照顾父亲,起早贪黑没有一点怨言。母亲有个宽阔的胸怀,包容了家的全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感到她是父亲忠实的贤内助。</p><p class="ql-block">说到母亲,她慈祥善良,虽然没有上学念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却聪慧能干,善于持家理财,家中的大事小事全是母亲打理。封建社会把她的脚包裹成一双小脚,她却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下地干活,挑粪浇菜,收割播种庄家,种菜养猪,洗浆缝补,纺线织布,带孩子,干家务,秋冬淹菜,承担一家人的吃喝穿戴,筹划家中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一切安排得有条不紊。小时候跟在母亲身边,帮母亲打下手,学会了淹制各种各样的咸菜淹制和储存方法。</p><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开始安排姐姐和我做家务。分配下地锄草,上山放牛,养蚕采桑叶,棉花玉米地里捉害虫,红苕地垄刨<span style="font-size:15px;">(亦称提)</span>苕藤<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span>,棉花地里摘棉花,养猪打猪草,喂牛割牛草,这些农活都是小孩完成的。各种农活在母亲的安排下环环相扣,井井有条,母亲就是家中的“生产队长”。<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注:提苕藤即定时把爬地的苕藤提起来,不让须根长入地里分散营养,影响红苕生长的田间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在我小时候,总感觉母亲忙得像陀螺一样,白天晚上连轴转,劳动一天,晚上还要纺线织布到深夜。纺线织布不仅是为了家人穿衣,主要还是用来买卖,卖了棉线,再买棉花纺棉线,勤劳为养家而不停地忙碌。夜幕降临,“呜嗡呜嗡”的纺线声传遍整个院子,梭子和脚踏织布的“砰~唧砰~唧”声,虽然没有诗歌那么美妙,却有幽幽沉沉的织布声在持续,“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过去几十年了,这些声音仍然在我脑海中萦绕。</p><p class="ql-block">母亲还是村里出了名的养猪能手,为了增加收入,常年养一头母猪,一年可培育三四窝小猪,每窝至少有七到十二头小猪的经济收入,减轻了父亲的经济压力。猪仔赚钱,猪粪是种庄家的肥料,一头母猪胜似一座小型的肥料厂。我从小跟随母亲也学会了养猪,在部队当指导员时还用学到的养猪知识指导部队养母猪。</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经常跟在母亲后面,她挑着百十斤重的粪桶一拐一拐地走在前面,脚被緾尖后靠后跟走路所以一拐一拐的,我扛着粪勺跟在她后面,心中常想快长大吧,长大了帮妈妈挑粪。其实,我不到十岁就开始挑粪了,从开始挑半桶慢慢到挑满桶,挑粪浇菜由我承担,再也不让母亲挑粪浇菜了。</p><p class="ql-block">母亲挑粪浇菜的情景,是我终身的记忆。她养育了七个子女,留在身边的只有我这个幺儿子,从学会走路就天天和母亲在一起,母亲不高兴时,我总是笑着围着她打转转逗她开心起来,她也特别喜欢我这样的安慰。从我记事时起,母亲没有打过我一下骂过我一声,我爱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在我还小的时候,她经常牙痛,农村没有医生,每到疼痛难忍时就要我用土法帮她止疼,用土法帮她拔牙齿,想起来都心悸,她才五十岁多一点,牙就掉光了。我就学会切菜,把淹酸菜切成细末拌上米粉或面粉做成米糊或面疙瘩,在没有牙齿的情况下她也能吃了。她喜欢吃蚕豆<span style="font-size:15px;">(胡豆)</span>,我就先把蚕豆炒熟后用水煮再用石臼舂成豆粉给她食用,母亲特别高兴。</p> <p class="ql-block">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家中吃饭时,父亲未上桌,不准孩子们动筷子,要让父亲先吃或等父亲上桌后,才能开饭。农忙时蒸点腊肉,只有父亲才能吃,因为父亲是家中的劳动力,他承担笨重的农活要劳动。家中来客人或逢年过节有肉吃时,又会先让小孩子先吃先尝,因为吃饭时小孩是不能上桌的,既严格又非常关心。教育寓于生活中,没有大道理,却贯穿在吃饭的小事中,让我们学会什么是规矩和礼貌。</p><p class="ql-block">冬天,昼短夜长,晚上我都会陪着妈妈纺线,线车“呜嗡呜嗡呜~嗡”,只看见妈妈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捏着棉花条,车轮带动线锭将手中的棉花牵拉成棉线,左手中的棉花条不停地拉长和收回,一拉一收将线绕在线锭,我还学会搓棉条经常帮母亲盘棉条。母亲边纺线也会边给我讲故事,记得有凄美的爱情故事十八相送,有佛教因果报应宠儿不教,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的果报故事,有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英雄故事等。母亲虽不识字却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我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母亲教导,爱人如爱己。乡村邻居们大热天劳动累了,喜欢来我家竹林纳凉憩息,喝母亲用红苕酒酿自制的冷饮。十冬腊月,讨饭的乞丐来到院子,母亲又会要我们每人少吃一口,送一碗饭给乞丐,从不允许欺负乞丐。路过一些人家或走过一些地方,她会把这些地方曾经发生的故事讲给我听,说明做好人行好事的重要性。她常说,每个人都有落难时,救人如救己,乞丐也不是永远是乞丐,互相帮衬很必要。</p> <p class="ql-block">母亲开朗豁达。经常和我说养儿防老在新社会没有必要,子女只要胸有大志精忠报国有出息,比什么都重要。她对旧中国官僚地主欺压百姓深恶痛绝,特别欣赏岳母剌字的故事,喜欢黄继光的故事。二哥秘密参加解放军她没有一句怨言,鼓励我向二哥学习。六十五岁高龄基本失去行动能力,不怕孤寂,还坚持送我去参加解放军,临去世时自己穿戴整齐安然离世,为了不耽误我在部队的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5px;">(探亲曾被电令归队)</span>,让家人待她入土后再慢慢告诉她去世的消息,母亲的生死观是多么的自然而豁达。</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母亲非常崇拜黄妈妈<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继光母亲)</span>,她把践行“英雄母亲”夙愿的实际行动留在人间,留在我心中永远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写作/二马在途</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8日写作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