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潜经村的暗码</p> <p class="ql-block">潜经村白氏回族的历史源头,不在老宅建筑上也不是在口头传说中,村头的古井和后山的挑水岩才是白氏回族数百年繁衍生息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潜经是一块弹丸之地,面积狭小,周遭有不少村庄,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以种植为业的农村而言,其有限的土地难以承载无限的人口扩张。为了生存向外发展是唯一的出路,花开叶散,人多外迁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潜经村虽濒临漓江,但由于江中洲岛纵横,故河床狭小而江水四季湍急,况且在村里眼望得到却难以马上走到的江边,单单往返也要二十分钟,因而用水极不方便。立村之初,族人就在村口打了一口井。水井深12米,直径90厘米。此井是全村数百年的饮水源,井口被长年累月提水的绳索磨出数十条深浅不一的凹槽。在缺水的年代,时常半夜排队挑水。一百来户的村人,常常等到天亮了未必排到自己。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有女莫嫁潜经村,晚上没有油点灯,一件棉袄穿子孙,挑水要走一条村”。如今饮水难已是往昔的故事,为了饮水思源,不忘先辈的勤劳和恩泽,2014年村人围着水井建造了一个亭子,名“古井亭”,以志纪念。除了这口古井,村后山脚还有一口天然的水岩洞。水岩洞口很狭窄,洞内空间却不小,岩洞往下斜开,沿着台阶越往下走越陡峭,光线很暗。昔日挑水时要么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要么一定是打火把才看得台阶。春夏丰水期往下走十多个台阶才能见水。到了冬天水下降时就更要沿着更长的台阶往下走才能挑水。挑水岩洞口有两块石碑,为民国三十四年立。碑文为“重修水岩”及捐资名单。村人说,先辈们在此挑水也有了数百年,它与古井一样是潜经古村落的标志和潜经人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潜经白氏回族立村已有近五百年,这数百年间由于经商、兵灾、生计等种种原因有不少宗支从这里迁徙附近周边乃至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潜经白氏回族向外迁居的最早记载,当是灵川县海洋乡江尾村委的诸家村白氏宗族族谱及碑文,据考查其二世祖白色忠墓碑及族谱,诸家村的白氏回族在清顺治帝末年、康熙初年(1660年左右)从潜经村迁至大圩熊村苦麻山,几年后再搬到诸家村定居。灵川县大境乡廖家村的白氏回族也是同一时期因生计从潜经村迁徙至此。关于白氏宗族的房族外迁,潜经白氏宗祠所藏的《白氏创祠碑记》亦有记载:“今予族众,除移居别村外,尚二百余户。”这件镌刻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石碑也印证了明中期从外地迁徙到潜经定居的白氏回民人口众多,且人丁兴旺。至少在清初时潜经白氏回民不止二百余户人家,只是后来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而人口减少。据1938年广西回族人口的调查,潜经103户,532人。可见一百多年间,潜经村外迁人口至少有全村的一半数量。</p> <p class="ql-block">旧时潜经外迁的宗支,不少发达者还常回故乡省亲祭祖或落叶归根。咸丰五年,白明远父亲在外为官数十年,因年迈告假回籍,愿终老潜经。村老白灼斋因此将本人狮子山前的一块墓地相赠,一时传为佳话。咸丰八年,白质彬的父亲在江西亡故,也扶棺回村在狮子山上安葬。今村人收藏的几份清末民初的临桂县、桂林县布告亦有记录。如光绪六年(1880年)四川补用县知县白蔚文、举人白光姮、生员白继达,光绪七年(1881年)浙江补用县知县白佩文、举人白佩锵、贡生白献琯;民国十六年(1927年)白崇光、白崇正,民国十七年(1928年)白完璧、白崇祐、白崇禧、白华、白先容、白瑛等。这些白氏都称先世世居潜经,后来因生计、兵灾等原因迁出。现省亲祭祖,发现邻村损碑踏坟而向县署递送状文。也正是这几份留存的布告,后人才知外迁的白氏回族走得多远。</p> <p class="ql-block">正如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主要是它与明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息息相关,洪洞县作为移民的集散地,数以万计的移民从这里出发,迁往全国各地。在移民过程中,洪洞大槐树成为了移民们的精神寄托,那是抹不掉的乡愁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桂林回族》麻承福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蓝凡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广西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桂林市雁山区文联副主席,桂林雁山政协书画院院长,山水师承陈玉圃先生,花鸟远宗边寿民虚谷吴昌硕诸家。以野竹写自我,以白鹅见人性,文则合为时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