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6)天坛

锋味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为庆祝北京申遗成功,喜迎国庆75周年。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体验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好地感受北京文化的智慧魅力。作者实地走访了中轴线的全部景观,用手机拍照了宝贵的图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编辑制作了“北京中轴线”系列作品,分享给美友,感谢您的观赏。</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由15个景观建筑群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1)钟鼓楼;(2)万宁桥;(3)景山;(4)故宫;(5)太庙;(6)社稷坛;(7)端门;(8)天安门;(9)外金水桥;(10)天安门广场及建筑 ;(11)正阳门;(12)天坛;(13)先农坛;(14)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15)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古代用于祭天的场所。祈年殿位于天坛内,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最初称为大祀殿,后改为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主要用于皇帝祀天,祈祷五谷丰登,其设计象征天体时空,如4根龙柱象征一年四季,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天坛,柔美的阳光,映射在路上,显得宁静惬意。</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位于天坛公园的北部,占地面积为31065平方米,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除了祈年殿,还包括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等。‌</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位于‌天坛南部,是天坛公园内的重要建筑之一,其建筑样式和规格体现了极高的规制等级。这座庑殿式大殿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显示了古代皇家建筑的雄伟和庄重。皇乾殿不仅是‌祈谷坛的“天库”,在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平时都在殿内供奉。这种安排体现了皇帝对于天命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纪念,是古代中国‌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神位</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也称东殿,歇山殿顶,天青琉璃屋面,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殿内平日尊藏、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间,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圆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 <p class="ql-block">圆丘建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p><p class="ql-block">圆丘的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p> <p class="ql-block">圆丘的围墙内圈是圆形,外圈是方形,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是古代祭坛谴( wei )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圆丘内外遺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p><p class="ql-block">圆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入口</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南面</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北面</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向北可看到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向南可看到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是天坛園丘坛天库的正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皇穹宇主要用于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其建筑风格为单檐攒尖顶大殿,覆以蓝色琉璃瓦,外形简洁、色调素雅。皇穹宇的最大特点是其周围的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 ,是一个具有独特声学效果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圆丘向南可到达南门</p> <p class="ql-block">望灯杆</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皇家祭天大典每年冬至举行,凌晨四点多就开始了,可天还没亮,于是,就在举行祭天大典的圜丘坛旁竖起三根30米高的大木杆,挂上两米多高的望灯,里面放上五根巨大的蜡烛,进行照明。望灯的点亮和熄灭,也意味着祭天大典的开始与结束。望灯杆历久糟朽,有的被砍有的被风刮断,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的这根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祭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刻( ku )净牛犊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祭祀前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公园内。‌斋宫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环境庄严典雅,是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的杰出代表。斋宫的设计体现了皇帝在天帝面前的谦卑和恭敬之心,其正殿为‌无梁殿,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表示皇帝在天之前不敢称尊。</p> <p class="ql-block">铜人亭</p><p class="ql-block">斋宫还设有‌铜人亭和‌钟楼等建筑,铜人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警醒皇帝诚心斋戒;钟楼内悬挂着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太和钟,为祭祀仪式增添庄重与神圣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铜人</p> <p class="ql-block">时辰亭</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吊钟</p> <p class="ql-block">长廊宽5米,长295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是宰牲亭、神厨、神库连结祈谷坛的封闭式通道。祭祀前夕,典礼所需玉帛牲醴( li )、粢( zi )盛庶品等一应供品,沿长廊送上祭坛。</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内的双环亭,又称双环万寿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庆祝50大寿而建的寿亭。‌该亭原建于中南海,于1975年迁至天坛公园,成为天坛公园内一处独特的园林式建筑。双环亭由两个重檐圆亭套合而成,寓意一对寿桃,象征和合、吉祥、长寿。亭顶覆盖孔雀蓝琉璃瓦,是国内古建筑中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双环亭周围有大面积草坪和多种花灌木,如海棠、丁香、连翘等,形成了一个美丽幽静的景区。双环亭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亭与亭之间以游廊连接,形成曲折通透的长廊,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亭子的梁枋上施用金线苏式彩画,绘画题材包括花鸟、风景、人物、建筑等,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树</p> <p class="ql-block">进入天坛北门,由北向南看到的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由南向北看到的祈年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