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趣意妙笔好篇章</p><p class="ql-block">——赏读《国林作品选》</p><p class="ql-block">詹华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军,笔名国林,是有一定全国影响的作家,为湖北省作协、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他担任枣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时,为文学活动做了诸多实事,倍受尊敬和喜爱。已出版《带着父母去旅游》《记忆》《刘秀回来》《群言微语》等三十余部作品,其中《刘秀归来》成为热销图书。其作品多次获奖,有些入选省作协年度选编集子。</p><p class="ql-block"> 今年,他的《国林作品选》出版,这是枣阳作家又一次出版的文学著作。此书出版并非偶然,是他长期积淀、勤奋写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2024 年 3 月出版的《国林作品选》,我作为一名熟悉的文友,这里以一名老作者、老朋友身份写点读后感,与文学界朋友共赏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国林作品选》共分四卷,分别是“东南散记”“岁月印痕”“游踪留影”“名流探迹”,总计 48 篇,约 25.2 万字。这部作品聚焦枣阳,描写帝乡的历史名人、风俗地理人情,是一部以歌咏枣阳地域文化为主轴的文学佳作,这或许是被新加坡环球出版社看中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包含游记、散文、人物传记、序文等多种文体,可见李军先生文笔丰富多彩,对各种文体运用自如,创作熟能生巧,根据不同情景和题材选择适宜的文体写作,这是实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部著作的大部分篇章是“行走”出来的,枣阳的山山水水、古镇村落、路渠花树,都被李军收入眼中,成为他心中的“爱物”,情到之处,挥笔成章,成就永恒。</p><p class="ql-block"> 有些游记、散文所写之景,我曾陪同李军走过,但他能写出佳作妙文,我却一无所获。在同行中,我受到李军的关心和良好影响,收获快乐,也为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便利,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p><p class="ql-block"> 书中虽也有一两篇写湖南凤凰古城、保康尧治河的,但情调一致,这证明作者的视野不限于故乡枣阳。</p><p class="ql-block"> 任何景点风物,只要落入李军笔下,都会成为美篇、华章。先对《作品选》进行整体鸟瞰,再分卷细细品析,慢慢享受。</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东南散记”卷有个引子,作者介绍了枣东南的方位、地理范围,以及写作过程和创作经验,包括物产、人文景观和历史名人等,都做了简洁明了的概写。这犹如序或前言,虽不是作品本身,但却是全书的组成部分,起到为读友导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卷的 15 篇作品,皆是作者辛勤踏访所得,写的是实景、趣话,还有景观背后的历史探寻与文化精神挖掘。作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既写其貌,又描其神,使作品有了宽度、高度和深度。</p><p class="ql-block"> 《不朽的霸山》一文,作者把描写、考证史实与推理故事相结合,将楚武王在霸山围猎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天摇地动,彰显了作家的笔底功力与文学才华,吸引读者看了还想看,不忍释卷。读此文可知作者的想象力非凡,把一个历史故事延展得合情合理,抒写得生动逼真,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古城乌金店》一文以历史考证为主,辅以踏访。作者试图复原乌金店古城,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解开这一历史之谜。由于历史变迁,作家为一座几乎消逝的古城追根求源的精神令人感动。因为历史与文化是一体的,历史中蕴含着辉煌文化,所以作者的追寻是值得的。他的“猜想”“可能”,在史料极少的情况下是被允许的。或许楚武王因与曾国之争而引发战争风云,致使曾国迁都乌金古城,这些都留下了想象空间。作者引用赵正鹏先生对乌金之名由来的推测,令人信服。</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九莲墩》一文,传说与考古资料并用,突出其神奇。九莲墩的“莲”字,多了诗意,而我常写作“连”。这一考古发现,使枣阳历史又增添了“战国风云”一章。郭家庙为曾国国都,有羊伯的钺和墓葬的规制为证。</p><p class="ql-block"> 《说不尽的白水寺》一文,写到光武帝自号“白水真人”,很长时间白水寺为道教场所,“是明朝宝德年间,一个名叫真隆的僧人前来这里修行,感觉大殿的白水真人与自己供奉佛像有别,遂将祭祀光武帝的正殿改为供奉释迦牟尼的佛殿,另将光武帝的祭祀塑像放在了西边的偏殿里。”这段话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争,填补了我思想上的空白。作品就要写他人未写之内容,才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作者对改革开放后的新扩建的白水寺风景区作了细致描绘,写出了白水寺从一个寺庙扩展为一个庞大风景区的巨大变迁,起到了史志的作用。作者认为“光武帝是一位多么英明伟大的帝皇”,并不夸张,符合历史,实乃高见。</p><p class="ql-block"> 为考虑文章篇幅与各卷平衡,每卷只能择选几篇作品赏析,难免留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第二卷“岁月印痕”中,《初识梅花》一文,作者描写浕水公园的梅花:“梅花真香,清新、淡雅、自然,比兰花来得明快,比荷花来得味长,比桂花来得淡雅。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军闭上眼睛,尽享梅花之香,感觉自己也顿时“圣洁明丽”。他用与众花对比的手法写梅韵,写花亦喻人,此篇堪称美学散文。</p><p class="ql-block"> 《残月》一文如散文诗般雅致含蓄,玉钩生光,残月不残,给人以希望。</p><p class="ql-block"> 《人民路》一文,写这条路的开通为新城区架构奠定了最早的雏形,以及给城区人民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活方面带来的变化、亮丽、幸福和深远影响。人民路这个响亮的名字及其贡献,不知不觉已走过 40 年的辉煌历史。它是改革开放的象征,也是“走向未来的幸福大道”,值得回望与纪念。</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第三卷“游踪留影”之《阳春三月好看花》一文,其中一节《马鞍山的山水桃花》,写这里的非同一般:如“云霞明丽,光焰烂漫。”极尽桃花之艳美、之磅礴。《观花李楼岗》一节,“十里长岗,万亩桃园,晴空丽照,霞光满天。”写出桃园的规模、气势与妖娆。文句凝炼而秀美,有汉赋之神韵。</p><p class="ql-block"> 《多彩的枣北大地——太平镇红色历史文化寻访记事》之《高公桥》一文,作者回忆小时候的古建筑高公桥,把自己带入文中,有亲切感,有回到老家的感觉。我30多岁在县文教局工作时,曾赴高公桥附近一个村庄作调查,听一姓高的农民说,高公桥是当年高公出资建造的,为了纪念这位义公,就取名高公桥,传为美谈。“当年刘邓大军向南解放枣阳时,就是从这坐桥上走向枣阳城的。”留下红色记忆。新桥已立,旧桥仍在,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永恒不朽。</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 第四卷“名流探迹”中的《超越梦想的人》一文,写了英雄聂海胜成长的经历,其中有个情节极为感人,由于家庭困难,聂海胜想要辍学,母亲为此打了小海胜一顿,海胜得以继续上学读书。在决定海胜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母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苦再累,母亲也要儿子读书,最终海胜成功,告慰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母亲严厉的背后,藏着一颗温暖的爱儿之心。</p><p class="ql-block"> 《绿荫深处的情怀——记杜本文和他编著的〈枣阳著书志〉》这篇文章,是学术与散文的双璧。杜本文先生是文史名家、知名文化学者,在古稀之年完成建国后第一部市级《枣阳著书志》,意义非凡。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涵盖文化、文学、学术和艺术的历史书、地方志书。作家抒写了杜本文先生的文化担当与文化自觉精神,“阳光舒展着他的书案,书稿散发出明丽的光芒。”这部书证明了“文化枣阳”,证明了帝乡人才济济。十年磨一剑,心血之作,永垂史册。文化老人杜本文先生受到文化界的尊敬,愿他的“绿荫情怀”如青松不老。</p><p class="ql-block"> 《国林作品选》将景、情、文、史融通一体,有大手笔、大情怀,文思泉涌,乡情悠悠。既描写现实巨变,又追索历史根脉,体裁多样,文采出众,美不胜收。文章开口小,立意远,内涵丰富,读来令人畅快,又引人无限遐想。我笔力笨拙难以尽意,请作家、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文质兼优,值得一读。在此,向作家李军的文创精神致以真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愿佳作连连,飞往海外,再攀高峰!</p><p class="ql-block"> 写于 2024 年 9 月 23 日至 25 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