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第一篇(一)泰安岱庙(上)

川江水

<p class="ql-block">山东可以说是中国北方最具文武之道的省份。文有儒学鼻祖孔子和亚圣孟子;武有兵圣孙子和兵者亚圣吴起。泰安更是有一览天下小的泰山。</p> <p class="ql-block">泰安广场地面上塑造的“五岳独尊”,真是把泰山的雄伟刻在了这片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泰安以至于山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无论是不是本省人,持有身份证和持有军人优待证的人,在乘坐公交和游览公园时都可以免票;就是乘坐上泰山的索道也是费用减半的。这使得人们感到山东是一个温馨和很具有人文关怀的省份。</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国内旅游经常住宿于“华住会”旗下的酒店,这家全季酒店是在泰安刚刚开业不久。</p> <p class="ql-block">庭院式的酒店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夜色中更是显现出她的迷人。</p> <p class="ql-block">到泰安首先去游览了岱庙。岱庙的北门为“厚载门”,厚载门三字是当年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p> <p class="ql-block">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是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998年1月13月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园四大古建筑群”。它占地面积约9万6千平米,由高高的城墙环绕四周,围墙总长为1360米。在城堞四角分别高筑有乾楼、坤楼、艮楼、巽楼四座角楼。</p> <p class="ql-block">登山岱庙厚载门城楼,楼上已经成为一个兜售纪念品和小商品的铺面,但是悬挂在城楼内众多的红灯笼,却把这里的氛围装点的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厚载门城楼称之为“望岳阁”,在其上遥望泰山,俯瞰岱庙广场,有一种深远和宏大的观感。</p> <p class="ql-block">广场前的“石灯幢”伴随着宽阔的甬道一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攀登泰山的始点“红门宫”。</p> <p class="ql-block">岱庙的“正阳门”是其南门,也是主要入口。该门始建于宋代,但是二十世纪中叶被毁,目前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重新修建的,正阳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上面的城楼称为“五凤楼”,门前的“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p> <p class="ql-block">从厚载门进入岱庙,左右两侧为“紫园”和“素景”两个园林。紫园盆景各异;素景锦鲤浅池、花红叶绿。</p> <p class="ql-block">游览岱庙随处可见古庙、古树、古殿和古碑,当你置身其中时,就仿佛在古老岁月中穿行。</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图里你看到的石碑,叫做“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是泰山上下最大最重的碑,重达20吨,它是1124年宋徽宗立的,三年之后靖康之难,北宋灭亡,所以这块碑也是在讲述着历史,它所记录的是宋徽宗在二十多年间,对岱庙多次进行重修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铜亭,又名“金阙”,位于岱庙后花园(紫园)东侧,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造。原在岱顶碧霞祠内,清初移至山下“灵应宫”,1972年移入岱庙。铜亭为铜铸仿木结构,造像优美,铸工精致,是明代铸造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铁塔,位于岱庙后花园(素景)的西面,它铸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原为13级,后为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尚存三级,原在“天书观”后移至于此。</p> <p class="ql-block">岱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9余间,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帝王宫城样式,布局严谨、等级分明。主体建筑“天贶殿”,采取“九五之制”和重檐庑殿顶形式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岱庙作为帝王祭祀场所的规格和礼仪,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所以说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天贶殿的由来是因为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因为和辽国定下了“檀渊之盟”,造成国内民怨沸腾,赵恒采用“天降昭书”的假说,来证明其是真命天子,以此来平定民心。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为了答谢上天,于次年在泰安建立了天贶殿,这个事件不仅奠定了天贶殿的地位,还成为了每年6月6日天贶节的由来,每年天贶节都要在岱庙举行大型的庙会。</p> <p class="ql-block">岱庙内供奉着“泰山神”,也就是东岳大帝。根据民间传说,这个神本身是“黄飞虎”,他在《封神榜》中被姜子牙奉为“东岳泰山齐天仁圣大帝”负责掌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内后壁墙上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整幅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中人物众多、场景宏大,展现了泰山神出巡和回归时的浩荡场面,从而展现出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宏伟气势。壁画上半部分采用了西方焦点透视的绘画方式,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的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互融的体现。这幅壁画由于历史上多次遭受到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迫害,但通过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现存的壁画虽然经过清代的修补、重绘,但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因此在艺术、绘画、宗教及宗教文化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前的水缸叫“门海”,也被称为“吉祥缸”,是一对大铁缸,用于储存水以备不时之需。铁缸高约1米,口径约为1.78米,能储存大约2400升水。它不仅在视觉中增添了殿前的庄严,更重要的是有着实用性。其铸造工艺精细,外壁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岱庙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900多年前,岱庙的房屋记载的是八百一十有三楹,上千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140余间建筑。“东御座”是泰山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清代院落。它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是达官显贵到岱庙的住憩之所。</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拓建,将此改为“驻跸亭”,成为皇家行宫。据说清乾隆到泰山祭祀多达六次,到岱庙有十次,多是在此下榻。</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正殿明间是帝王召见群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两个次间,东为书房、西为寝室,在房室内陈列着“泰山三宝”(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在东御座内最具有文物价值的还应该是这方《泰山刻石》。它曾是秦代镌刻在泰山之巅的一方摩崖石刻,撰文和书写者均为秦朝当时的权臣~李斯。前部分为“ 始皇刻辞”144个字,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内容是“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后部分为“二世诏书”78字,刻于秦二世元年(209年),示明其继承帝位的合法性,有继位诏书的意思。其两部分撰文和书丹均为李斯,李斯当时也是书法大家,以上碑文的撰写采用的是小篆体,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对文字书法历史研究的价值,所以也被称为《李斯碑》。它与《峄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为《秦四山刻石》。</p><p class="ql-block">链接: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个儿子,无论从那个方面讲也轮不到他继承帝位。为此,他在赵高和李斯的怂恿下,不仅除掉了大公子扶苏,而且还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皇位由来如此不正,如何能堵住悠悠之口,他想到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办法,那就是仿效其父封禅泰山,并在原来泰山刻石的背面又加刻了自己的诏书,上面的文字,仍然让李斯执笔,以表示自己的正统性。</p> <p class="ql-block">李斯碑两面拥存父子两代皇帝的刻辞,然而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它本来是立于岱顶“玉女池”的,经过岁月的风吹雨打,损坏十分严重,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当地官府决定,将它移到泰山碧霞祠内。原本是为避免风雨的侵蚀,谁知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一场火灾过后,这块碑居然失踪了。直到明清嘉庆年间,一位90岁的瓦匠向知县汪汝弼报告,石碑奇迹般地出现在泰山顶的玉女池中,也就是它原来伫立的地方,只可惜此时石碑就只剩下我们现今能看到的十个字(也有说九个半字)。知县决定将这块李斯碑放入岱庙中保存,后来它还经历过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曾被盗走过,但最冬还是被找了回来,仍放置在岱庙东御座内,成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有人不禁要问现在石碑上秦始皇刻辞已经荡然无存,秦二世诏书也只有“斯、臣去疾、昧死、臣请、亦臣”十个字,又怎么能证明其是秦二帝的泰山刻石能?虽然此碑磨损如此严重,几乎无法辨认,但司马迁《史记》中,不仅记录了秦二世的刻辞,就连秦始皇的刻辞也记录的明明白白,千万别小看了这十个刻字,它可是秦始皇泰山封禅的唯一实物,也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被誉为“天下名碑之最”。</p><p class="ql-block">在李斯碑对面是座似方非方,四面不等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说到石头,岱庙中这块“扶桑石”,有人说在它前面蒙上眼睛围着它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这个时候人已经糊涂了,故此石又叫“糊涂石”。转过圈的人,如能再朝南走,摸到正对着扶桑石的“孤忠柏”树干上的窟窿,就等于摸到了福气,便能得到泰山神的赐福。这个民俗游戏也称为“摸福”。</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在岱庙天贶殿前甬道正中的古柏“孤忠柏”,这棵古柏有一个传说,唐朝武则天被高宗皇帝召进宫后,更加得宠,不久皇后被废,其取而代之并代皇帝批改奏折,临朝听政。太子显因此触怒了武则天招致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见太子被害,拔剑剖腹自杀以示对太子的忠诚。石忠冤魂不散,来到东岳泰山神前状告武则天,从而含冤化为孤柏,这就是岱庙古柏八景之一的“孤柏披忠”。</p> <p class="ql-block">再往南走又有一棵已经枯死的古柏,人们叫它“宁死不屈树”。导游在这里介绍说,宋真宗赵恒到泰山封禅过于靡费奢华,有大臣多次进谏,赵恒非但不听还一怒之下把这个大臣给杀了,其魂魄化成了这棵古柏,这棵古柏虽已死去,但乌黑的躯干纹理细腻,以顺时针方向扭曲,且盘旋而上,好像有一种至死不悔的劲头。</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棵古柏,叫做“挂印封侯柏”。因为种棵树年代非常久远,中间长出了一个树瘤,极像一只小猴子,小猴子前面还挂了一个印牌,所以就取“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挂印封金”之典故,给它取名叫做:“挂印封侯柏”。</p> <p class="ql-block">据说岱庙中古柏之多,是因为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到泰山封禅,当他第一次看到泰山伫立在齐鲁大地上,拔地通天的气势,非常的感慨和极为敬仰。为此,他带领手下在泰山上下共栽种2000多棵柏树以表达其敬仰之意。据说上面讲到的马上封侯树就是汉武帝亲手所植。下一美篇,再给大家讲一讲岱庙中的汉柏唐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