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Montreal)</span>,以建筑的多样性而闻名。该市作为“新法兰西”的前领地,法语文化仍占主导地位,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该市的建筑特色。2024年6月18日,我们离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来到这个加国的第二大城市,用19号和20号两天的时间,对这个有着精妙绝伦的法国景观和古老城堡的城区作些尽可能的探索,晕眩在了这座无论是精巧细致、优美华丽,还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都令人百看不厌,赞叹不已的法语城市。</p> 英语国度的法语城市 一到蒙特利尔,马上就晕了。在圣劳伦斯河与蒙特利尔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是这个英语国家的法语城市:路牌是法文;商店招牌是法文;景点介绍是法文;...... 最不能忍受的是路旁停车的自行缴费机是法文。看不明白读不懂,也不敢在路边停车。好不容易找到个人工收费停车场,总算能安心存车去游览。 最有趣的是寻找市政厅。谷歌地图把我们引到了市政厅门口。 门上挂牌:“Hôtel de Ville”。在外久了,忘了中文,没学好英文,更不懂法文。看牌子,认为是旅馆,从门口退回,再沿街找去。 转了一圈,在谷歌地图指引下,再次来到<b><i>蒙特利尔市政厅(Montreal City Hall)</i></b>。 这次,决定大胆的走入了这扇“Hotel de Ville”的大门探问一下。管理员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转着圈在找的市政厅!也许是宽慰我们,他们说,把这里认为是旅馆,在这里转圈找市政厅的,很多。我们只是常见人群之一罢了。还好,我们还有不少同伴。 1872至1877年间建成的市政厅,用法国第二帝国风格建造,也被称为拿破仑三世风格。外部装饰有华丽的阳台、宏伟的塔楼和漂亮的斜屋顶,它是加拿大以第二帝国风格建成的最佳典范之一,也是该国第一座专为市政管理而建造的市政厅,它于 1984 年被指定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 1922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建筑。重建中,它原来的外墙被保存下来。但在废墟内建造了一座全新的建筑。它仿照法国图尔市的市政厅建造,采用自支撑钢结构,用铜屋顶代替原来的石板瓦。新大楼于1926年开放。 大厅内部宽敞明亮,有一些该市的历史展览。 1967年7月27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应邀出席蒙特利尔世博会,在市政厅阳台上演讲时,面对欢迎人群突然高喊:“自由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 )。引发了两国政府多年的关系紧张。 蒙特利尔市政厅前,两次担任蒙特利尔市长的<b><i>尚·达坡(Jean Drapeau)雕像</i></b>栩栩如生。雕塑中的尚·达坡正用独特的姿势向选民和对话者发表演讲。尚·达坡很亲民,共执政30年(从1954年至1957年以及从1960年至1986年)。他把蒙特利尔人与市政府之间的关系拉近。该雕像立于地面,戴着眼镜的达坡,嘴角挂着微笑,可能正在向来客介绍一个项目,就像他担任蒙特利尔市长期间经常做的那样。<div>在尚·达坡的两次任职期间,蒙特利尔市成功举办1967年的国际博览会,建造了大型表演艺术中心艺术广场。他还确保了蒙特利尔市的1976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并在建造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斜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为了让1976年的奥运会能够在蒙特利尔举行,市长尚·达坡不惜说出大话:“预算不会超,就好像男人不可能生孩子一样”。最终奥运会结束,预算超了700%以上,当地报纸画了一副达坡怀孕待产的漫画。这次奥运会,让蒙特利尔市政府多年来债台高筑,总共有10亿美元的债务直到三十年后的2006年11月才还清。但人们还是更多的记住了他将蒙特利尔推向世界舞台所做出的努力。</div> 相对而视的两座纪念碑 <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一座英语国家的法语城市,而且是世界上除巴黎之外的第二大法语城市,有着许多的英法交融的文化。市政厅旁边街上,喷泉两边对面而立,是沃克兰广场(Place Vauquelin)上的让·沃克兰(Jean Vauquelin)雕像和对面雅克·卡蒂亚广场(Place Jacques-Cartier)上的霍拉蒂奥·尼尔逊(Horatio Nelson)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i>雅克·卡蒂亚广场(Place Jacques-Cartier)</i></b>,在1847年,以1535首次发现加拿大的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亚的名字命名。<b>纳<i>尔逊(Nelson)纪念柱</i></b>,在1809竖立于此,纪念在特拉法加战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牺牲的英国海军上将霍拉蒂奥·纳尔逊(Horatio Nelson)。1805年10月21日,纳尔逊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舰队与法国维伦纽夫海军上将的三十三艘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港海面遭遇,英国舰队以少胜多,使法、西舰队在这场海战中惨败。特拉法加战役,使法国入侵英国的计划彻底受措并从此奠定了英国海军在海上的霸主地位。但不幸的是,当海战胜利结束时,纳尔逊将军因中流弹而遇难。1966年,在都柏林建于1808的纳尔逊的纪念柱损坏之后,蒙特利尔的纪念柱现在是仅次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纳尔逊纪念碑,为世界上第二古老的“纳尔逊纪念柱”。它也是该市最古老的纪念碑,和加拿大最古老的战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尼尔逊纪念柱在蒙特利尔引起了争议。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之间的对立局势挥之不去。1890年,一群魁北克民族主义者炸毁纪念碑未能成功。 四十年后的1930年,蒙特利尔的法裔加拿大居民在附近竖立了法国海军军官让·沃克兰雕像,并将这个与雅克·卡蒂亚广场相邻的广场改名“<b><i>沃克兰广场(Vauquelin Square)</i></b>”以回应尼尔逊纪念柱的持续存在。</p> <div><b><i>让·沃克兰纪念碑(Jean Vauquelin Monument)</i></b>是对法国海军将领沃克兰将军的纪念。沃克兰作为参与七年战争的海军部队的一部分来到加拿大。担任护卫舰中尉的他,于1758年乘护卫舰阿塔兰特(Atalante)到达。他们的行动放慢了英国进攻路易斯堡和圣劳伦斯的行动。1760年,他支持莱维斯公爵(Duke ofLévis),试图夺回魁北克这座城市。但最终在英国舰队的追赶下,他和他严重受损的船被捕获,船被烧毁。他的英勇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快被释放遣返回法国。</div><div>猜不透对站在两个广场上,日夜对望的战争中敌对国的将军们,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是否在欣赏着城市静谧的夜空,轻谈着和平的美好,还是在继续着他们无尽的神圣战争?</div> 兵器广场上的圣母圣殿教堂 <p class="ql-block"><b><i>兵器广场(Place d'Armes)</i></b>是蒙特利尔第三个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地方,它是城市保卫者集结的地方。广场上有一座纪念碑,纪念蒙特利尔的创始人保罗·德·乔梅迪。广场周围的建筑包括圣母大教堂、圣叙尔比斯神学院、纽约人寿大厦、奥尔德雷德大厦、蒙特利尔银行总部和兵器广场500号。</p> <b><i>纽约人寿保险大厦(New York Life Insurance Building 也称为魁北克银行大厦)</i></b>是一座建于1887-1889年办公楼。建成时,它是蒙特利尔最高的商业建筑,前八层设计为零售办公空间,很快就挤满了该市最好的律师和金融家。钟楼完工后,业主在第九层和第十层建造了全国最大的法律图书馆,作为送给租户的礼物。 与纽约人寿保险大厦毗邻的另一座历史悠久的办公大楼<b><i>阿尔德雷德大厦(Aldred Building</i></b>),于1931年竣工,高96米,共23层。该建筑在8楼、13楼和16楼的内收使广场上有更多的光线,并形成了一个大教堂般的体量,与相邻的圣母院大教堂相映成趣。它类似于同年竣工的纽约帝国大厦,是为纽约市国际金融公司 Aldred and Company Limited 建造的。<br> <b><i>兵器广场500号(500 Place D'Armes)</i></b>,建于1968年的现代建筑,与当年纽约的世贸大厦同型。当时名为加拿大国家银行大厦,共32层,高133米,是蒙特利尔第17高的建筑。它的建成,曾引起热议。批评者说这座建筑破坏了蒙特利尔老城区特色,与周围老城区的所有建筑形成强大的反差。 <b><i>蒙特利尔银行总部(Bank of Montreal Head Office)</i></b>,隔着兵器广场与圣母大教堂相望。蒙特利尔银行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银行,成立于1817年。尽管它仍然是该银行的法定总部,但由于魁北克的政治不稳定,其运营总部于1977年迁至多伦多。这是一座万神殿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859年。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爱丁堡苏格兰商业银行前总部的设计。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有一对有趣的青铜雕塑:<b><i>英国哈巴狗和法国贵宾犬(The English Pug And The French Poodle)</i></b>,由加拿大艺术家 Marc André J. Fortier 创作,安装在兵器广场500号的南北两边。英国哈巴狗描绘了一位英俊的英国男子,打着领结,一副绅士摸样,抱着他的哈巴狗,看起来优雅而又自命不凡,居高临下地注视着象征着宗教对法裔加拿大人影响的圣母院;法国贵宾犬在建筑物北角不远处,一位身穿着香奈儿风格套装的女子,高跟鞋,贝雷帽,身材娇小,优雅而又傲慢,怀里抱着一只法国贵宾犬,她不屑地盯着作为英国权力象征的蒙特利尔银行总部。</p><p class="ql-block">这两座雕塑用幽默的方式描绘了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之间的文化冲突。它们在建筑物的两侧彼此背对而立。而非常有趣的是,尽管这两个人互相俾睨,但他们的狗狗却向对方的方向嗅着,显示了一种英法势力虽然难以调和却又在蒙特利尔和平共处的氛围。惟妙惟肖的雕塑将文化冲突和处于不同形态下人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屹立的蒙特利尔创始人<b><i>保罗·肖默代·德·麦松纳夫纪念碑(Sieur de Maisonneuve Monument)</i></b>,于1895 年7月1日揭幕,作为1892年建城25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这座纪念碑位于由四个半圆形组成的水池中央,由一个基座和一个方柱组成。纪念碑由五位人物组成,其中位于顶端的是蒙特利尔市的创始人保罗·肖默代·德·麦松纳夫(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将军。</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下部的四个人物塑像分别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北侧是一位匿名的易洛魁(Iroquois)战士,是土著易洛魁人。</span></p><p class="ql-block">东北侧是查尔斯·勒·莫因(Charles Le Moyne),他在休伦服役后于1947年到达玛丽城,负责玛丽城的安全。他代表了典型的殖民者,既是农民、商人又是士兵,手持镰刀和枪——生存的象征。他是蒙特利尔早期的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南侧是珍妮·曼斯 (Jeanne Mance) 是一名法国护士,也是新法兰西的定居者。她是 1642 年蒙特利尔的创始人之一,于1645年建立了蒙特利尔的第一家医院——蒙特利尔主医院,并终生在此工作。雕塑中的珍妮有</span>一张温柔、平静的脸,正在为孩子的手作包扎。</p><p class="ql-block">东南侧是拉斐尔·兰伯特·克洛斯(Raphaël Lambert Closse),驻军少校和州长副官。他是一名职业军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看起来很警觉,</span>埋伏在埋伏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他的狗抱在臂弯里。</span>随时准备出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人之间还有四块浮雕,记录在1642年蒙特利尔建立时的主要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b><i>蒙特利尔圣母圣殿(Basilika Notre-Dame von Montreal)</i></b>是加拿大第一座天主教堂,建成于1829年。其历史发展与蒙特利尔市的历史密不可分。圣母大教堂是参照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巴黎圣母院”。别具风格的哥特式天主教堂,正面矗立着两座高耸雄伟的塔楼,外形像极了的哥特式风格的城堡。中间部分建造稍低,正上方是一个圣神的十字架,下方泛着金光的是圣母雕像,教堂门前三扇呈尖拱式的大门庄严而又神秘。</p> 穿过庄严肃穆的大门,进入圣母大教堂。大教堂可容纳大约5000人。其内流光溢彩,满目的色彩斑斓,使人浸入浪漫奢华与庄严肃穆的极不对称但又相当和谐的混搭之中。教堂的顶部以深蓝色为主,并在天花板上镶嵌有以纯金制成的星星。除此之外,天蓝色,紫色,红色,银色和金黄色的色调搭配,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苍穹中,金色的星星发出的光,好似人们在经历过了一段天路历程后到了终点,在这儿放松身心的享受着它的神秘与宁静。 祭坛的主题是圣餐献祭。祭坛的中心是耶稣受难场景:正中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站立在两旁,抹大拉的马利亚跪在耶稣脚边。在耶稣受难场景四周则是《旧约》中预示十字架牺牲和弥撒献祭的四幅场景,包括摩西宣告有关在祭坛献祭动物的戒律;亚伦大祭司依照传统献祭羔羊;麦基冼德献上面包和美酒;和亚伯拉罕献祭儿子以撒。在祭坛雕刻最高处描绘的则是圣母加冕。在复活之日,加冕的耶稣(默西亚)成为死亡征服者。他将王冠加冕到母亲的头上。抬头仰望可看到深蓝色背景的穹顶,描绘了引领世人通往幸福天堂之路的天使和星星。这条路象征着生命之路,是通过耶稣的牺牲和弥撒献祭成就的。<br> 布道坛堪称是圣母圣殿的奇迹之作。传统的牧师布道,需要爬楼梯上到布道坛。这座布道坛由建筑师维克多·布尔若 (Victor Bourgeau)在19世纪70年代设计建造而成。著名雕刻家路易斯-菲利普·埃贝尔 (Louis-Phi- lippe Hébert)负责其中的雕刻部分,包括底部的先知以西结和耶利米。与祭坛雕刻一样,布道坛雕刻也描绘了《圣经·旧约》成为基督信仰基石的因由。在上方的扶手上装饰有一系列小雕像,描绘了正在坐着布道的耶稣及圣彼得和圣保罗等图案。 <p class="ql-block">1891年,Casavant Frères为圣母圣殿制作了一架管风琴。迄今为止,该乐器已修复过数次。在风琴一百周岁生日时,人们对其进行了升级换代,目前它共有 7,000 根音管,长度从9.75米到最短的仅只6.35毫米不等。它包含4个61个音符的手动键盘和32个音符的踏板上的92个音栓。</p> 圣餐小礼拜堂设有彩绘玻璃窗,为祈祷和圣餐礼拜营造了祥和的氛围;圣餐供奉在祭坛上的神龛中。该祭坛旨在纪念1792年9月2日和3日因法国大革命而牺牲的稣尔比斯会殉道者。在该祭坛旁边,是专为纪念圣女小德兰而建造的祭坛,该雕像的制作者是埃尔泽阿·苏西 (Elzéar Soucy)。而其四周则是奥齐亚斯·勒杜克 (Ozias Leduc) 的画作。 <p class="ql-block">1929 年,为纪念圣母圣殿建成一百周年,神父奥利维耶·莫罗 (Olivier Maurault) 决定更换新的花窗玻璃。他筹措了所需资金,并选定了底层窗户的彩绘主题,即表现玛利亚城(蒙特利尔市前身)时期的宗教和社会生活。魁北克艺术家让-巴蒂斯特·拉加什 (Jean Baptiste Lagacé) 创作设计了彩绘图案。 这些窗户由法国利摩日的弗朗西斯·希戈 (Francis Chigot) 工作坊制造。它们描绘了蒙特利尔的建市历史。花窗玻璃没有描绘圣经的场景,而是体现城市的宗教历史和社会生活场景,是该教堂的不寻常之处。</p> 教堂后面有一处虽小却非常有名的礼拜室—圣心室(Chapel of the Sacred Heart)。圣心室始建于1888至1891年间,最初由佩罗 (Perreault) 和德梅纳尔 (de Mesnard) 合作设计而成,但在1978年的一场火灾中几乎全毁。因此在1979至1982年间对其进行了重建。入口正对面是一幅巨型铜祭坛雕刻,描绘的是世人克服各种尘世磨难,从出生,成年,最终到达三位一体天堂世界(由三个拱门表示)的征途。不同于主教堂蓝天苍穹的建筑风格,这里可是金碧辉煌。 老城区其它建筑 老城区的<b style="font-style: italic;">老法院(the old court house)</b>,是一座被称为“欧内斯特·科米尔大厦(Édifice Ernest-Cormier)”的法院。它是蒙特利尔第二个以法官为名的法院,建于1922年至1926年间,现在是魁北克上诉法院所在地。 市政厅对面有一座小楼,楼层不高,名字却很宏大—<b><i>兰梅兹城堡(The Château Ramezay)</i></b>,或者叫哈默介城堡。克劳德·德·兰梅兹(Claude de Ramezay)曾担任蒙特利尔总督。他并于1714年至1716年担任新法兰西代理总督。这是克劳德·德·兰梅兹1705年建造的城堡,用于他的办公和居住。此后这里的主人也不断更迭,曾在这里居住过的有新法兰西总督、大英帝国派遣的总督、公共教育部长等名人,还曾经被用作法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曾在此下榻。它是魁北克第一个列为历史古迹的建筑,也是该省最古老的私人历史博物馆。现在的兰梅兹城堡是蒙特利尔著名的历史遗址和博物馆。 这座称作城堡的建筑看上去就是一座包括地下室和阁楼在内仅4层的小楼,青砖灰瓦,质朴简洁;红色木门窗,明艳干净;整个建筑在端庄沉稳中又呈现出活泼灵动的风格。 城堡后院是漂亮的总督花园。 <b><i>La Sauvegarde 大厦</i></b>,是蒙特利尔的第二代摩天大楼。该建筑是根据1901年的新市政法案建造的,该法案将商业大楼厦的高度限制在10层或130英尺高。这个法规一直延续到1923年,是蒙特利尔的第二代摩天大楼的标志。除了高度,这一代摩天大楼的另一个特点是立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两层,通常提供更大的窗户和不同的立面材料。第二部分位于二楼和八楼或九楼之间,窗户较小,彼此靠近,非常规则。第三部分通常包括顶部两层,标志着正面节奏的中断,有明显的水平线和隔断以及不同的窗户装饰。 <b><i>孟斯库尔市场(Bonsecours Market)</i></b>建成于1847年,最初用作加拿大省(今天的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的立法议会厅。在1877年现在的市政厅建成后,它成了蒙特利尔主要的商品交易和与欧美贸易的场所。它和商船码头、客栈餐馆、钱庄当铺、海关税局等一起,构成了蒙特利尔港的繁华。这个距今有百余年的市场,从商业角度见证了蒙特利尔城市的发展和外延。 走进这座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的建筑,里面一家家小商店排列在长廊两侧,主要经营魁北克本地的小手工艺品、时装、珠宝饰品等,甚至还有古典家具。 步行街前往老港。街道两旁尽是古老建筑,连马路也是石头铺砌的老路。它既有英式的井井有条,又有法式的妩媚浪漫。 <b><i>圣母院教堂(Chapelle Notre-Dame-de-Bon-Secours)</i></b>是在1754年的火灾中被摧毁的教堂是,于1771 - 1773年重建的,至今已站立251年。 蒙特利尔唐人街是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城,它有四座古典的中华彩绘牌楼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在这里能见到遍地的中国商铺、中文条幅和华人。这里有华人自己建立的教堂、庙宇和医院等设施,甚至可以采购到几乎所有的中国商品和华文书报。 新老港口 <b><i>蒙特利尔老港口(Old Port of Montreal),</i></b>由法国毛皮贸易商开辟于1611年,是当年法国人沿着圣劳伦斯河来到蒙特利尔登陆的地方。当时的这里商船云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的进出使蒙特利尔成了法国之外的“法兰西”。 现在,石头铺就的街道还在,精致的教堂还在,古老的沿街商铺还在,但商船变成了游艇,商贾换成了游客。据说前些年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时尚和悠闲。但现在港口这里搭建了太阳马戏团的帐篷、各种游乐项目、小商贩的贩货亭满目皆是,到处显得很繁忙。 老港口的<b><i>蒙特利尔摩天轮(Grande roue de Montréal)</i></b>,2017年9月为庆祝蒙特利尔建市375周年而建。高达60米的观光天眼,是观看城市全景的最佳观光点,也为城市的天际线增光添彩,已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br> 冬季的老港,是最好的溜冰场。 <b><i>太阳马戏团(Cirque de Soleil)</i></b>的大帐篷顶就在对岸。 沿岸往北,不远处就是现在的港口。 钟楼码头(Quai de l'Horloge),原名维多利亚码头(Victoria Pier)。这里的<b><i>蒙特利尔钟楼(Montreal Clock Tower),又名船员纪念钟(The Sailors' Memorial Clock)</i></b>,高45米,1919年10月31日由威尔士亲王为其奠基,两年后建成,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遇难的加拿大船员的纪念。上面的时钟由英国克罗伊登的吉列和约翰斯顿公司制造,钟塔在很多方面,也吸收了威斯敏斯特宫大笨钟的元素。 <b><i>雅克·卡蒂埃大桥(Jacques Cartier Bridge)</i></b>,是连接蒙特利尔市与南岸地区的一座大桥,全长约2.5公里,是蒙城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横跨圣劳伦斯河。我们也从上边开过几趟。 现在的<b><i>蒙特利尔港(Port de Montréal</i></b>),是一个游轮和转运点。这里有许多的舰船停泊。河岸人造沙滩与河对岸城市的古老欧式建筑,从阳光沙滩的现代爽快生活直接穿越到数百年前古老欧洲的优雅极致。<br> 尚·达坡公园 <b><i>尚·达坡公园(Jean Drapeau Park)</i></b>,原名蒙特利尔岛公园(Parc des Îles),位于蒙特利尔老城区圣劳伦斯河岸边,由两个岛屿组成,分别是圣海伦岛(Saint Helen's Island)和人工岛圣母岛(Notre Dame Island)。这两个岛屿是1967年世博会的举办地。圣母岛就是为博览会人工堆建的。<br> <div>来自60多个国家的展馆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参观人数超过5000万,而当时加拿大的全国总人口是2100万;蒙特利尔市的人口则在300万上下。1967年底世博会闭幕后,该场地以“人类与世界”的名义继续举办展览,直到1984年。最后,大部分设施被拆除,岛屿被改造成公园。1999年,蒙特利尔公园改名为尚·达坡公园(Parc Jean Drapeau),以纪念重塑了这些岛屿、建造了蒙特利尔地铁,并把第67世博会带到这里的前蒙特利尔市市长尚·达坡(Jean Drapeau)。<br></div> 在1967年世博会结束之后,许多场馆仍然保持开门接受参观的状态,但终因来访人数太少最终关闭。时至今日,大多数场馆已经被拆除或是没落,只有少数几个仍然保留。法国馆和魁北克馆在当年的世博会上比邻而建,之后又被一同重新装修成为加拿大最大的赌场(Casino de Montreal)。美国馆初建成的时候远观仿佛一只巨大的银色泡泡,被称为“富勒球”。197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富有浪漫和奇幻色彩的“泡泡”付之一炬,从此这里竟长达14年沉寂下去。直到1990年,加拿大环境(Environment Canada)买下了这里并将其改建为博物馆,“富勒球”才又重新焕发出生机。<div>尚·达坡公园的这个被称为<b><i>蒙特利尔生物圈(Biosphère de Montréal)</i></b>的巨型圆球,就是当年原为世博会建造的美国展馆,如今是北美唯一一家环境博物馆,旨在帮助人们加深对于地球环境(包括空气、水、生物体、气候变化等等)的了解。是一座致力于环境科学保护的博物馆。</div>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尚·达坡公园的很大一部分被重新开发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精致的花园。<br> 1963年,蒙特利尔赢得了1967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后,为呼应该届世博会“人与世界”的主题,当局决定建造一个新型住宅小区,展示现代城市房屋经济、生态、环保的发展趋势。建筑师莫舍·萨夫迪(Moshe Safdie)的设计最终入选。根据当届世博会年号,将小区命名为<b><i>“棲息地67”(Habitat 67)</i></b>。 棲息地67主要供蒙特利尔市的居民居住。该项目旨在将郊区住宅的优势(即花园、新鲜空气、隐私和多层环境)与现代城市公寓楼的经济性和密度相结合,用错、露、退、台的设计让每一个面积不大的建筑单元都能拥有一个阳台和一个屋顶花园。人们认为,它描绘了世界各地日益拥挤的城市中人们将过上的新生活方式。 <p class="ql-block">棲息地67将354个灰米黄色的立方体错落有致地码放在一起,构成158个单元,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美学形态,同时保证了户户都有花园和阳台的要求,还兼顾了隐私性与采光性,表明未来住宅人性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赏,被称为“奇妙的实验”和“建筑奇迹”。它成为了1967年世博会一个主题展馆,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世博会期间,它还成为众多访问蒙特利尔的贵宾的临时住所。但同时,它最终未能达到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目的,也未能像萨夫迪设想的那样掀起预制模块化开发的浪潮。设计建筑之初的结合郊区建筑的花园和城市建筑的经济实用和高密度的特点,打造一个一般人能够消费起的特色公寓楼的理念,由于单位成本过高而失败。</p> 皇家山 <b><i>皇家山(Mont Royal)</i></b>是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座山丘,位于市中心北侧,蒙特利尔市也是因这座山而得名。是蒙特利尔的著名热门景点。皇家山的最高峰海拔233米。山上开辟为皇家山公园,1876年开幕,是蒙特利尔最大的公园之一。其设计者是设计纽约中央公园的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919年9月6日落成的<b><i>乔治·艾蒂安·卡地亚纪念碑(Sir George-Étienne Cartier Monument)</i></b>,高30.78米,纪念加拿大联邦的创立者乔治·艾蒂安·卡地亚爵士,他领导了加拿大民法典的创建,他还促进了该省的初等教育的发展。 雕塑中的乔治·艾蒂安·卡地亚被描绘成站在讲台上执行议会职责,手执一份刻有“Avant tout, soyons Canadiens” (最重要的是,是加拿大人)的文件;雕像下方的青铜横幅上写着“Ô Canada, mon pays mes amours” (欧, 加拿大,我的国家,我的爱),这是卡地亚于1835年写的爱国歌曲的标题。像下方还有四个人物,分别代表1867年加入联邦的四个省份,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斯科舍省和新不伦瑞克省。 纪念碑背面的五名女子代表后来加入联邦的五个省。纪念碑周围的四个卧式狮子象征着大英帝国的力量和保护。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的北侧,一个左手持剑的年轻女子,右手指向旁边女孩的书。另一边的男孩以乞讨的方式伸出双手。这个场景代表立法。</p><p class="ql-block">纪念碑南侧,一个与北侧类似的场景中,有读书的女孩和拿着地球仪的男孩在年轻女子的左右。这可不是“读书有球用”,正相反,它代表了卡地亚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p> <b><i>皇家山(Mount Royal</i></b>)最高点233米,也是整个城市的最高点。这里可以将整个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是第一个来到山上的欧洲人。1535年在山顶的卡地亚,面对山下蒙特利尔的景色,以他的捐助人John Royal的名字命名此山“Mount Royal"(皇家山),蒙特利尔市也是因此得名。 位于皇家山山顶的<b><i>皇家山十字架(Mount Royal Cross)</i></b>,高31.4米,臂展11米。最初的十字架,是1643年由城市的创始人保罗·乔梅迪·德·梅森努夫(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置在此地的,以履行他向圣母玛利亚的祈祷以制止灾难性洪水的诺言。现在这个皇家山十字架,是由当地法国裔的魁北克主权运动组织圣若望洗者协会(Société Saint-Jean-Baptiste)建立。于1924年5月16日开工,同年9月完成。钢结构的十字架用6,000多颗铆钉将总计重达26吨的1,830块钢连接而成。上装158颗LED灯泡,夜间在很远的地方就可看到十字架的光芒。 皇家山上的<b><i>圣约瑟夫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i></b>,是世界第二大穹顶型建筑(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在尼泊尔的博大哈佛塔),北美地区最大的教堂。教堂的名字源自于圣约瑟夫,耶稣的养父,也是天主教中非常受尊敬的圣人。 这座教堂的创始人安德烈·贝赛特(Brother André Bessette),对圣约瑟夫有着深厚的虔诚。他鼓励信众向圣约瑟夫祈祷致意,而且通过祈祷治愈了许多病人,创造了不少“神迹”,安德烈·贝赛特也成了蒙特利尔的“奇迹之人”。由于贝赛特的声誉,在1904年,他获得了资金,建造一个小教堂。随着名声的不断增长,这座小小的哥特式复兴风格教堂在未来十年中扩大了四次,但仍不能满足增长的要求。1924年,开始了对圣约瑟夫大教堂的建筑。这是为大教堂的建立从原址迁移了100米的1904年的小教堂。 圣约瑟夫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融合。其设计融合了罗马式和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感。教堂的设计师,包括达尔博兹(Dalbe Viau)和阿兰(Alphonse),<div>从1924年,开始了对圣约瑟夫大教堂的建筑。教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巨大的圆顶。这个圆顶高97米,由绿铜制成,随着时间的流逝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绿色锈蚀。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但在细节上展现了独特的创新。圆顶内部装饰华丽,带给参观者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br></div> 通往教堂正门的庞大阶梯。共有283级台阶,它们不仅是通往教堂的路径,也成为了一种朝圣之旅的象征。许多朝圣者选择跪着上这些阶梯,以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对圣约瑟夫的敬仰。 教堂内部装饰以木制和大理石雕刻为主,展示了精湛的手工艺术。壁画和彩色玻璃窗展现了圣经故事,为空间增添了一种神圣的气氛。教堂内的管风琴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拥有5,811个管道,其音质之美震撼人心。 从后面看到的教堂。 圣约瑟夫大教堂的始创者安德烈·贝塞特于1937年1月6日去世,享年91岁。蒙特利尔有一百万人来瞻仰了他的仪容,为他送行。他的遗骸就葬在教堂里。他于2010年10月17日被封圣,是圣十字会众的第一个圣人。 对于许多信徒来说,圣约瑟夫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他们信仰的象征,是寻求安慰和希望的地方。许多的朝圣者来到这里,为的是感受这座神圣场所的宁静与力量。 圣约瑟夫大教堂不仅是蒙特利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个讲述信仰、艺术和历史故事的地方。它的存在不仅彰显了蒙特利尔的建筑成就,也展示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和深厚历史的深度。 <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一座拥有超过382年历史的城市,以其特有的英语国家法语城市的新与旧、历史与摩登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向我们展示了她的风貌。城中许多的大教堂、历史悠久的建筑、与铺满鹅卵石的街巷,反映着城市在英法殖民时代的历史变化;为各种世界级盛事而兴建的现代建筑,包括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打造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和为1967年世界博览会设计的房屋项目“栖息地67”等,显示了北美洲第一个荣获联合国授予的“设计之都(UNESCO City of Design)”的实力和创新。带着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不舍,我们6月21号去往省城魁北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