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来源何处?</p><p class="ql-block">今天来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2024年金秋时节,细雨蒙蒙中,来到位于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192号的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感受武威市汉代历史文化,寻找“马踏飞燕”之源。</p> <p class="ql-block">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186—219年之间。</p><p class="ql-block">雷台汉文化陈列展厅坐东向西,仿汉风格建筑,建筑面积586平方米,陈列面积550平方米。国家三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门内,高大的“马踏飞燕”雕塑屹立眼前。</p><p class="ql-block">院中央是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阵列等展览。铜马仪仗俑,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共计99件,由39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 3柄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 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p><p class="ql-block">馆内设还有《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奔马图腾柱:</p> <p class="ql-block">壮观威武的铜车马仪仗佣,仿佛将人带进“车辚辚、马萧萧”的大汉帝国,他们在举世惊艳的“马踏飞燕”铜奔马都引领下,战功赫赫,彪炳史册,谱写了一部气吞山河的大汉帝国政治军事外交史。</p><p class="ql-block">“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p> <p class="ql-block">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p><p class="ql-block">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后院有一座道观,名为“雷台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台是一座高大的长方形人工夯筑土台,台高约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建有雷祖殿被称为雷台,台下</p><p class="ql-block">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雷台汉墓而闻名于世。雷台观坐北朝南,由山门一平门、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东配殿西</p><p class="ql-block">配殿、三星十姆殿、东华阁、西华阁等建筑组成,是河西走廊重要的道教圣地。据现存的清乾隆三年雷台观碑记 记载:雷台观之设历年久远,无可考证。惟查大明天顺年间,冰雹伤禾,救建重修”可见雷台观为明代天顺年间重修。清顺治年间, 段于兵燹,康熙初年,创建斗阁,立斗姆会。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又毁于大地震,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建,但仍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对雷台观进行了修繕。1981年对台上建筑物进行了大规模维修,1986年重修山门、二平门围墙等建筑,2001年完成加固雷台台体外围和宫墙、雷台台面防渗排水处理,古建筑维修等工程项目。目前整座建筑物保存基本完整,结构稳定,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台、雷台观及雷台汉墓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遗迹,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为研究雷台汉墓、古代夯土建筑以及明清时期武威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多年的保护维修,现在的雷台观建筑雄伟,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周围古树参天,湖波荡漾,是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文化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展览简介:展览立足于雷台汉墓出土的精品文物,辅之以反映汉文化的相关文物,从西汉休养生息下的武威农牧业的发展、汉击匈奴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丝路开启与商贸文化交流、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等不同侧面,揭示两汉时期武威区域文明发展脉络,形成了代表武威地域文化和馆藏特色的专题性常设展览。展览根据主题定位分为雷台惊世、汉风马韵、马啸河西、丝路马影四个部分。展览内容以武威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为题材,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132张和260件文物,着眼于雷台汉墓出土文物的深厚内涵,突出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开通和武威在中西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1969年,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就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马踏飞燕诞生的时间大约是东汉晚期,考古人员是根据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的铭文,把年代锁定为东汉晚期,这也是目前学界及民间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确实是一件珍世奇宝,在两千多年前,在那个手工艺都欠发达的年代,能把金属雕塑做到如此精美,惟妙惟肖,实乃奇迹也,马踏飞燕的铸造工艺是分范合铸法,即分别铸造马身、马尾、马腿、飞鸟等部件,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同时还在马腿内夹入了铁芯,以增强马腿的支撑力和强度,从马踏飞燕右前蹄底部清晰可见残留的锈蚀铁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昂着头,调皮地嘶鸣着,马头 顶花缨 微扬,昂首扬尾,尾打飘结,浑圆的写实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足腾空,成对侧步,右后蹄踏一飞鸟,飞鸟展翅,惊愕回首,全身着力点集中在展翅飞翔的飞鸟背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腾飞之势,烘托出一匹天上的飞马,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运动速度与整体平衡相统一的天马行空的态势,该文物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精湛,堪称青铜艺术的极品,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实在是太巧妙了,这也许是“天马行空”成语具象化的展现吧,不禁让人联想到异曲同工的、艺术表达手法一致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杰作来。</p> <p class="ql-block">而且,据说买踏飞燕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待续)。</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的流年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969年9月铜奔马在雷台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铜奔马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柬埔(pǔ)寨首相宾奴访问甘肃,首次见到铜奔马;</p><p class="ql-block">1973年铜奔马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展出;</p><p class="ql-block">1983年学者牛龙菲提出取名应为“马超龙雀”,出处张衡《东京赋》;</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p class="ql-block">1985年“马超龙雀”名称被国家旅游局更名;</p><p class="ql-block">1986年铜奔马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p><p class="ql-block">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凡是当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都要修建“马超龙雀”雕塑; </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铜奔马首批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日始,铜奔马真品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展出。</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为复制粘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