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們從廣西鳳山遊覽完三門海風景區,驅車直飛湖南永州上甘棠村,經過六個多小時的行程,於晚上8點抵達上甘棠村,下榻在新村的金塘雅居民宿。</h3> <h3>走進民宿,迎面一幅壁畫吸引了我的眼球,店主告訴我,畫中展示的就是上甘棠村口的景像我驚呆了,世上竟然有如此美麗的畫面,從一幅壁畫開啟了上甘棠村的探索之旅!</h3> <h3>一唱雄雞天下白,清晨,就給一聲聲高亢的雞鳴聲吵醒,推開窗戶,東方欲曉,大地披上一件金衣,新的一天開始了,稍後我們將進入古村一睹芳容。</h3> <h3>趁同伴還在睡夢中,我獨自從新村步行幾分鐘到達謝沐河畔,沿著河畔邊的石板小道,在古村外圍漫步,小道一邊是謝沐河,另一邊是荷花池塘,我大口呼吸著清晨新鮮的空氣,欣賞著河畔旁大片的荷花群,沐浴在謝沐河兩岸的優美山水間,我目不轉睛,深深陶醉其中,忘了時間,忘了歲月……</h3> <h3><br> 據介紹一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依山傍水,座东朝西,东西向宽约500米,南北向宽约200~300米,具有完整的聚落层次结构,是湖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形成年代最早、保存程度最为完整、形成时间最长的典型移民聚落。村落位于翠屏山脉前,左侧石山为昂山,右侧山头为栖凤山,村前河流为谢沐河,为堪舆学中“左青龙、右白虎,后有靠山、前绕玉带”的“风水宝地”布局。<br> <br> 上甘棠村文化底蕴厚重,文物古迹众多,包括镌刻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27方(一说24方)石刻的月陂亭、建于宋代的步瀛桥、建于明代的文昌阁以及历代逐步建成的寿宣亭、忠厚祠、防洪墙、周氏祠堂等村中公共建筑,均保存完整。经过48代周氏家族子孙的营造,至今完整保存有200多栋古民居,其中包含跨越400多年的8座明代古民居和68座清代古民居。村落的主干道以青石为材料沿谢沐河平行铺设,次干道与主干道垂直,由河岸往后山方向延伸,共有9条,为村落内部通道。<br><br><br></h3> <h3> 古上甘棠村有雌雄二水,于村前交汇、环绕。雄水即谢水,发源于都宠岭雄川源,源于高山雨水;雌水即沐水,源于石灰岩地下水。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有逶迤的屏峰翠峦,山环水抱,确是一方风水宝地。</h3> <h3>池中綻放的荷花,正笑逐顏開歡迎遠方的客人來到古村。</h3> <h3>謝沐河水清徹見底,倒影在水中的古村落隨著微風泛起陣陣漣漪,好一幅江南水鄉的意境。</h3> <h3>謝沐河上長條石板鋪設的碼頭。</h3> <h3> 谢沐河如同古代城鎮的護城河。曾经谢沐河上有三桥,一为石拱桥,另外两座为吊桥。由于历史原因,两座吊桥现已拆除,只余一座三孔石拱桥,名为:步瀛桥。<br> </h3> <h3> 步瀛桥为横跨谢沐河的三拱石桥,始建于宋宣和七年,距今达800年以上。是为湖南省唯一仅存的三拱宋代古石桥,桥长30米,宽4.5米,每拱跨度9.5米;原来通高8米,现由于河床抬高降至5米。因年久失修,拱桥上游方向被洪水冲毁,垮塌长7米、宽1.5米。在古代社会,包括步瀛桥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内,村里的庙宇、亭阁、道路、桥梁、书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一般是由村里自行组织捐款、投劳完成,无朝廷投资。步瀛桥历经元、明、清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乾隆年间。<br><br></h3> <h3> 步瀛桥之名系撷取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瀛洲”即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步瀛桥这个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甘棠村风光秀美,如同蓬莱仙境,步过此桥,就能进入仙境之地;二是指甘棠学子步过此桥,走向广阔世界,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彰显了周氏族人对自己美好家园的高度认同与自豪。“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经·甘棠》)循吏的美政和遗爱或许即是上甘棠走出的众多忠孝士子对故土家山的眷恋之情。步瀛桥象征着回归与反哺,安居而乐业,越过眼前的这条河流,如同来到神仙居住的地方。<br><br></h3> <h3>孔洞裏別有一番風景。</h3> <h3> 說起步贏橋,還流傳著一個傳說: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传说新桥举行踩桥仪式时,正值八仙云游至此便下凡踩桥,被铁拐李踩塌了半边桥,人们愁容满面。铁拐李却大笑道: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以后桥上每落下一块大石头,村里就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此后桥上陆续落下101块大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名七品以上大官。<br> 走在橋上我在想是否要從橋上丟塊石頭下河裏,這樣也許我家會出一位官員,轉念一想,這樣的好事怕是打尖插隊也輪不到我吧!<br><br>步贏橋階梯底部有塊銅錢形狀的石板塊。</h3> <h3>通往古村的另一座石板橋,古樸秀榮,如同千年古村落。</h3> <h3> 步瀛桥头,有一栋古老的阁楼——文昌阁。<br>听老一辈人说,多年前文昌阁是一个和尚庙,曾经龙生九子,一子便留在了太极村文昌阁里。这里原也是个出家人修炼之地,后战乱频起,僧人被逐,法器佛像熔炼成为武器,这处出世之地,再不复存。<br></h3> <h3> 文昌阁为上甘棠村口溪桥边古楼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共3层,高20余米,宽9米,飞檐斗角,造型壮观。所建目的在于尊崇孔孟、倡导道德教化。楼阁曾经左侧有前芳寺,右侧有龙凤庵,还有云归观、戏台、围墙等建筑物,是古村综合性的公共文化场所。曾经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但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滥伐殆尽。<br></h3> <h3> 如今文昌阁里墙壁上仍留有古时的神兽、仙人、妖魔彩绘,却被改用作了小学——上甘棠小学。但我們欲往裏參觀時,卻遇鐵將軍把門,只能遺憾離開。</h3> <h3>不要辜負這般美景,怎麼也要打卡留念。</h3> <h3>走過步贏橋,就到了古村落入口門樓</h3> <h3>進到村口門樓裏,右邊就是周氏宗祠。祠堂是一個家族的信仰,也是一個家族的根源。</h3> <h3> 上甘棠博物馆坐落于素有“千年古村”美誉的湖南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以“永明有甘棠——走进历史文化名村上甘棠”为展览名称。<br> 展览内容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山环水抱,聚族而居;第二单元为读书入仕,耕耘富家;第三单元为湘桂要道,千年古村。</h3> <h3>從謝沐河另一邊遠朓上甘棠村博物館</h3> <h3> 周氏上甘棠村,在鼎盛之时,也曾是个繁华之地。每到赶集之日,周边的村都会相聚来此地,交换日常所需物品。因此,在村内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如今商业街仍在,依旧行使着自己最原始的职能。<br> 在村裏商業街上,很多古老民居已改為民宿,供遊人下榻。</h3> <h3> 上甘棠村古民居具有明显徽派建筑风格,楼房排列严谨有序,屋顶马头墙姿态种类繁多;房屋内部格局大都一样,两厢房一天井、四居房一正屋和楼房走廊。住屋的天井样式各不相同,各户的栏杆、窗花造型各异、花样百出,雕刻奇花瑞兽,寓意福禄寿喜。严谨中求变化,趋同中求差异,庄重威严又活泼生动,反映出古代民间匠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水平。<br><br></h3> <h3>光滑如鏡面的青石板階梯,見證了古村落的歷史,記載了家族的興旺和發展。</h3> <h3> 上甘棠村自北往南依次建有9座门楼,有“九家门楼十家厅”之称,现今保存下来仅有4座,分别为一单门楼、四单门楼、五单门楼、九单门楼等4座门楼。其中,四单和五单门楼为明代建筑,一单和九单门楼为清代建筑。<br></h3> <h3> 古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每一族自主干道分支一条次干道至住房,在每一条次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处,建有各族的门楼,故有“九家门楼十家厅”。<br>根据各族门楼的建制和修筑精美程度,便可看出这族人中是否出过大官,是否也曾是个名门望户。</h3> <h3> 如今,学堂仍在,门楼仍在,古街仍在,只是繁华已逝,只余平静的古村生活。</h3> <h3>上甘棠村是古苍梧郡谢沐县治所在地。</h3> <h3>在村子後山上,仍保留謝沐縣衙遺址</h3> <h3> 古縣衙雖然不復存在,但從殘存的石頭地基上仍能依稀可見當時古縣衙的規模。</h3> <h3>站在古縣衙遺址上可腑瞰整個村莊,徽派風格的建築依山而建,錯落有致。</h3> <h3> 若是站于高处俯瞰,会有更惊奇的发现。村庄依山之处,青瓦叠沓,是为“黑”;而河流环抱之处,田地片片,是为“白”。黑白镶嵌,合起来就如同一副完整的八卦图。</h3> <h3>擠女巷是一條長約30米,寬不到1米的巷子。桐相傳,男女在這小巷中相遇,如果看對眼的話,男方就會擠一下女方。雖然現今的擠女巷十分安靜,但卻是青年男女浪漫生活的見證。</h3> <h3>走一走擠女巷,來一場想像的浪漫,也許能邂逅心目中的另一半。</h3> <h3>古老的石柱底座被村民們用作櫈子</h3> <h3>古村落裏的房子除商業街外,十有九空,無人居住,大部分的村民都搬到一河之隔的新村住,只剩下幾戶低保戶的村民仍住在古村裏。</h3> <h3>村裏老牛驚訝地望著我們這一行不速之客。</h3> <h3> 村西南有一天然石亭,名为月陂亭,古驿道穿亭而过。在月陂亭数十米长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24方石刻。<br>其中,有颂扬家族风光时代的功德碑,有关心百姓生活的劝谕文,有文人触景生情而作之感怀诗,有赞颂上甘棠村风景的八景诗等等。<br>这些不仅是周氏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时光里为自己家族镌刻下的家谱,也是古代乡村文化、民俗的重要记录。</h3> <h3> 月陂亭是村边古驿道上的一处天然石亭,由于地形奇特,依山傍水,与隔河的寺、楼、阁、台相映成景,不仅可供过往行人的最佳休息之处,亦有乡土文人吟诗作赋,日积月累后成为一方水土镌录名言、记述要事的档案库。现存摩崖碑刻27块,其中唐朝碑刻1块、宋朝刻5块、元明清碑刻20块,无字碑1块,内容有劝谕文、写景诗、记事诗、功德碑等<br><br></h3> <h3> 沿著摩崖石刻旁的石道往前走,,就是有名的瀟賀古道。<br> 瀟贺古道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辟一条通往岭南地区的驿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br> 瀟贺古道,又名秦建新道,原称岭口古道,后称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起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终于临贺(今广西贺州八步区),是秦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和水路连接线,也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岭南与岭北民间交往贸易和多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br> 瀟贺古道表面上是一条包括关隘、长亭、驿站等的官方通道,实际上是一条打通中原和岭南的交通障碍和文化区隔,促进民间商贸、农业、人口、民俗、建筑等交流,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族群互动的“文化通道”。</h3> <h3> 上甘棠村亦注重“忠孝廉节”的人文风气培养。这四个字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出任湖南提刑使驻永明期间为上甘棠同僚周德源题写。周德源崇敬文天祥的为人,更仰慕其才学,得知文天祥为平定广西恭城秦孟四起义,于咸淳九年(1273年)到达永明,便借回家探亲之机拜访文天祥,请为题辞,文天祥即书赠“忠孝廉节”四字。此后,四字遂在上甘棠族人中传谕上百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有文天祥手书藏于民间,出于敬慕之心,命人镌刻摩崖,作为上甘棠村的村训,忠——对皇帝尽忠,孝——对父母尽孝,廉——为官清廉,节——有骨气,有气节。“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上甘棠人文风气的培植起到了领航作用。千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风俗淳朴,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br></h3> <h3>歷经许久,周氏一族儒学为宗,耕读传家,上甘棠绵延的文脉和周氏严谨的家风,使这一大族在僻远的湘南小镇长盛不衰。而这一族人经年累月苦心经营的村落代代相承、纵横有序,不愧為“千年古村”。<br> 上甘棠村的美質樸燦烈,他的美好讓人流連忘返,美好的東西總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再見上甘棠村,下次有機會再來我會選擇在古村落下榻,享受一下古村落的慢節奏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