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古元美术馆

增广贤文

<p class="ql-block">珠海古元美术馆是珠海市首座市立美术馆,以珠海籍版画大师古元之名命名,著名美术家蔡若虹先生题写馆名。美术馆坐落在珠海凤凰山下,背倚摩崖石刻公园石溪,正面呈“石溪叠水”样式,取“溯流而上,探究艺术本源”之意,左右两侧茂林修竹,流水潺潺,环境十分幽美。</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门前的古元先生雕像</p><p class="ql-block">古元先生是中国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他的版画作品因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而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我2014年来珠海后,一直想去看这个馆,无奈孙儿缠绕无暇抽身,今年国庆假期终于有闲得偿夙愿。适逢古元先生诞辰105周年,经过改扩建的古元美术馆新馆正式启用。</p> <p class="ql-block">新馆设置《古元诞辰105周年——馆藏古元作品展》,涵盖古元岭南时期、延安时期、北方时期和首都时期的213件作品,其中105件为古元原作版画。这是古元美术馆首次向公众展出古元原作。</p> <p class="ql-block">古元先生故居 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古元原名古帝源,1919年生于珠海市唐家湾那洲村,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我曾去过唐家湾,那个地方人杰地灵,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一批历史名人都生长于兹。</p> <p class="ql-block">中学时代的古元</p><p class="ql-block">古元的艺术之路从水彩起步。珠海和澳门仅一路之隔,少年的古元经常到澳门图书馆看书学习。澳门图书馆藏有许多欧洲古典油画的画册,还有大量英国水彩画的画报,引起了他学习绘画的兴趣。1932年,古元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广雅中学),师从广州艺术团体“迟社”的发起人梅雨天学习水彩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的古元</p><p class="ql-block">1937年侵华日军开始轰炸广州,古元被迫中断学业从广州返回珠海。回乡后古元为当地的抗日宣传队画了很多宣传画,引起了宣传队领导的注意,把他介绍给广州的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9月经八路军驻粤办事处推荐,古元来到延安,先是在陕北公学学习,后与华君武、时乐闬等人一起进入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古元在延安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古元在美术工场进行木刻创作(1942年)</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延安物质匮乏,笔、砚、纸、墨都是稀罕物,更不要说画布和颜料了。而木刻所需要的原材料仅是梨树,延安地区到处都有,只需截一段梨树锯成板,再用石头磨平,就可以创作木刻了,因此古元到延安后开始改学版画。</p> <p class="ql-block">古元在延安用过的木刻雕刀</p><p class="ql-block">这些刻刀多是用敌人扔下的炸弹碎片做成的,古元就是用这种原始简陋的工具,在窑洞的油灯下开始了他的木刻创作生涯。</p><p class="ql-block">由于古元有很好的水彩画基础,改学版画后在很短的时间就脱颖而出。也正是水彩画和版画的相互映衬、互为影响,成就了古元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行军》1939年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击队行军》是</span>古元人生中的第一个木刻作品。作品上刻画了4个游击队战士,背着枪在田野里疾步行走,人物形象健壮有力,纯朴生动。画面看似简单,但构图饱满且富于变化,四名游击队员微弓着身躯,步伐坚定,最前面的游击队员边走边警觉地察看四周,反映出游击队员的机智与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羊群》1940年作</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古元从“鲁艺”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碾庄当文书。当时碾庄42户人家,只有一个人识字。为了帮助群众脱盲,古元采取“看图识字”的老办法,用山上的马兰草做纸,裁成小方块,每张纸片上都写一个字并配上一幅图画,让农民一个个地学。老乡用山上的酸枣刺做大头钉,把这些纸片钉在家里的土墙上。</p><p class="ql-block">几个月之后古元发现,老百姓在学会字后,就把那些画着锅、床、瓶子的纸片丢掉了,而那些马、牛、羊纸片则一直挂着。从中他头一次了解到农民喜欢什么样的图案。受此启发,古元创作了《牛群》、《羊群》、《铡草》、《家园》等木刻,拓印很多张分送给乡亲们。后来他风趣地说:“我的第一个木刻展就是在农民家举行的”。</p> <p class="ql-block">《运草》1940年作</p><p class="ql-block">《运草》是古元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从他对马的运动神态以及车轮结构的准确把握,黑白对比关系、柔和气氛的精心经营,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及木刻技术的日臻成熟。</p> <p class="ql-block">《铡草》1940年作</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的是农家的平常之景,两位锄草的农民在为牲口准备饲料,远处一个孩子搂着毛驴。画面中三个人物各有专注,和谐自然。业内认为这幅作品借鉴了前苏联版画的刀法特点,人物的姿态和法国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穂者》有相似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1942年,周恩来将古元的木刻版画从延安带到了重庆,在全国木刻展上展出,引发了轰动。留法归来的徐悲鸿参观时在一幅画框前突然停住了,看得非常专注和仔细,那是古元的作品《铡草》、《冬学》和《哥哥的假期》。</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回忆说,当时徐悲鸿非常吃惊,认为《铡草》可谓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弯下身看了看作者的名字——古元,非常激动地说:“好!真好!真了不起!”当场就订购了这几幅木刻作品。</p><p class="ql-block">三天后徐悲鸿在重庆《新民报》上发文,盛赞古元是“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预言“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预言,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只是当时远在千里之外延安窑洞的古元毫不知晓。</p> <p class="ql-block">《冬学》 1941年 作 </p><p class="ql-block">《冬学》表现了冬季农闲时节,场院里聚集着许多勤奋好学的乡亲们。他们有的在默写拼音,有的在静静读书,有的在地面上书写学过的字,有的在认真地交流学习体会。画面中,人物神情捕捉准确,描绘生动。当时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功底之扎实、观察生活之细腻,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秋收》1941年作</p><p class="ql-block">中国版画家们最初都是先从模仿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西方艺术家开始的。古元同样如此,他早期的《走向自由》组画、《播种》、《秋收》,都是以欧洲木刻的黑调为主。</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古元作为前线木刻团成员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排左一为古元。</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回答了“文艺为了谁和怎样去为”的问题,对古元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座谈会之后,古元和许多文艺工作者一样,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从劳动与土地结合的过程中去找寻构图,在民主的阳光下去发现色彩,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工农兵群众生活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p> <p class="ql-block">《离婚诉》(一)1942年作</p><p class="ql-block">1942年前后两次创作的《离婚诉》,是古元风格转变的典型代表作。两幅画的构图、人物形象塑造及表现技法完全不同。第一幅作于1941年,以阴刻为主,表现一名妇女正在向蹲在桌上吸旱烟的村干部倾诉自己的婚姻不幸,众多乡亲在一旁围观,画面色调浓重,层次感强。</p><p class="ql-block">然而延安农民并不喜欢“阴阳脸”的画法,乡亲们在肯定《离婚诉》内容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长了那么多黑道道?”</p> <p class="ql-block">《离婚诉》(二)1942年作</p><p class="ql-block">古元从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中,积极修正自己的创作技法,为此重新刻了一幅《离婚诉》(二)。这幅作品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光影和透视,以阳刻为主,画面极为简洁明快,执笔的村干部、诉苦的妇女、门口围观的乡亲,以及村办公室的陈设交代得清楚明了,让人一目了然。整幅画面格调清新,富有民间意味,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呈现出“中国新版画”的端倪。</p> <p class="ql-block">《哥哥的假期》(一)(二) 1942年作</p><p class="ql-block">《哥哥的假期》也先后刻印了两次,第二版采用了和《离婚诉》(二)同样的创作方式,成为了古元木刻版画的经典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假期中回到家里,为家人及乡亲们所围聚的欢乐场景。战士在兴致勃勃地讲述着部队生活,乡亲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小姑娘上前指着战士的臂章比划着“八路”二字,一个小男孩戴上哥哥的军帽,扎上武装带,笨拙地模仿着战士的动作。整个场面洋溢着极富感染力的快乐气息,忠厚善良的陕北老乡在古元的刻刀下憨态可掬,生动可爱,令人忍俊不止,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逃亡地主又归来》 1942年作</p><p class="ql-block">为了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在抗战时期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而改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当时古元听老乡说附近田崖庄逃到“白区”的地主姚老大又回来了,立刻敏锐捕捉到地主归来的意义,意识到这正是土地政策转变的结果,于是创作了这幅木刻。</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地主一家缓缓行进在归家途中。地主骑在马上,正在思虑着回村后的打算。他脸色阴沉,既有对新土地政策的认同,也有失去旧日天堂的怨恨。地主婆胸前挂着一个十字架,说明她是个洋教徒,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正在默默祈求天主的保佑。少爷佝偻着身躯走在旁边,他平日吃喝嫖赌成性,体质虚弱,额头上拔火罐祛病的痕迹尚未消散。少奶奶怀抱着未满周岁的幼子,表情比较明朗。她在家里很受气,对浪荡的丈夫不满意,听说共产党的政策是男女平等,因而对未来抱有希望。老长工牵着马,走在最前面。他为地主干了几十年大活,长期的沉重劳动把脊背压弯了。远处是黄土高原,高点上残留着当年白军据守的碉堡,说明这一带曾经是国共对垒的战场。窑洞外边站立着一些农民,正在议论这几个远方的归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项政策、一段历史,就这样被古元巧妙地浓缩进版画中。他没有把党的政策概念化,而是通过地主归来这件事形象化地展示出来。一幅小小的木刻,不仅深刻阐明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还勾勒出当时陕北边区的某些重要要素——农民与地主、共产党与国民党、洋教与本土士绅,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因而被艾青评价为“边区的史画”。</span></p> <p class="ql-block">《减租会》 1943年 作</p><p class="ql-block">《减租会》是古元堪称典范的一幅作品。该木刻以阳刻为主,描绘的是农民与地主面对面的减租斗争。<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地主家里,四个</span>农民将地主团团围住,在激动地说理斗争:一个手指账本,一个手指地主,愤怒地指责,另外两个也在据理力争。抱着婴孩的妇女也参加了会议。胖地主身穿皮袍,留小胡子,一手抚怀,一手指天,好像在说什么天地良心之类的话,狡猾抗拒减租的姿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右边那个端着旱烟的老农,好像胆子不大,心里有话但又不大敢说。左角上的两个老年农民,看样子像是中农或富裕中农,他们不那么积极,但也没有多大反感。虽然人物众多,但表情神态各异,形象动作无一不鲜明生动。在这么小的篇幅里刻画这么多富有代表性的人物,表明画家对生活的熟悉和驾驭雕刀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调解婚姻诉讼》</p><p class="ql-block">自此古元开始改用单线的轮廓和简练的刀法来表现物体,并融合了民间年画、剪纸的元素,乃至中国石窟壁画中的分段构图、散点透视,大受乡亲们欢迎。他也由此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了、清新明快的雕刻方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从而完成了后人常说的从“黑古元”到“白古元”的转变。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在中国新兴版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p><p class="ql-block">古元生活在烽火硝烟的年代,他创作的很多作品都以武装斗争为主题,充满着时代气息,再现了战争年代部队和民众火热的战斗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人民的刘志丹》 1944年作</p><p class="ql-block">《人民的刘志丹》描写的是陕甘宁边区创造者之一的刘志丹接见贫苦群众的情景,对刘志丹坚强亲和的领导者形象和群众热忱拥护刘志丹的场面刻画得丝丝入扣,情感交融的场景与奔放有力的刀法相得益彰,版画语言的特色和主题形象的彰显均表露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起枪》(破获地主武装)</p> <p class="ql-block">《青纱帐里》</p> <p class="ql-block">《烧毁旧地契 》 1947年 作</p><p class="ql-block">1945年11月,古元跟随大部队挺近华北、东北,在那里他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一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47年创作的《烧毁旧地契》。作品描绘了土改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农民们冲进地主宅院,将地主的土地房产契约翻搜出来一把火烧掉,升腾的火焰,敲打的锣鼓,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农民革命胜利的戏剧性画面。这是古元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极具震撼力和历史影响力,现藏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彩色木刻《炸地堡》1948作</p><p class="ql-block">随着作画物质条件的改善,古元开始创作套色木刻。《炸地堡》体现了古元在色彩和线条运用上的进一步探索,强烈的红绿互补对比以及交错的线条,衬托出紧张的战斗氛围。</p> <p class="ql-block">彩色木刻《人桥》1948年作</p><p class="ql-block">《人桥》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两色,在冷暖的强烈对比中表现解放军战士奋勇渡江的战斗场景。黑色剪影的人物,硝烟弥漫的层次感,水里托起浮桥的战士,浮桥上奔跑的战友,岸上火光冲天,水里波纹荡漾……画面紧张激烈,仿佛能听到震耳的爆炸,闻到刺鼻的硝烟。</p> <p class="ql-block">彩色木刻《渡江打过长江》1950年作</p><p class="ql-block">作品不仅描绘了解放军战士高举红旗冲锋陷阵的场景,还刻意突出了支前民工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形象。在密集的弹道曳光和漫天的硝烟浓雾中,两位民工奋力划船将解放军战士送过天堑长江。为了让战士们平稳登陆,男民工跳到江里用力扶住船只,女民工则站立船尾振臂高呼,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夺取胜利。</p><p class="ql-block">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渡江战役时,随军记者邹建东拍摄的那张著名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船家女的大辫子背影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古元的这幅《渡江打过长江》,与《我送亲人过大江》如出一辙,两位艺术家在解放战争最后的胜利时刻,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是人民的战争,是人民的胜利。不同的只是,摄影师用的是相机,版画家用的是刻刀。</p> <p class="ql-block">古元与妻子蒋玉衡、女儿古安村合影。</p><p class="ql-block">蒋玉衡1938年9月与古元乘坐同一列火车奔赴延安,进入鲁艺音乐系学习,1944年12月30日与古元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作曲。</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古元欢欣鼓舞,以妻女为模特,创作了版画《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幅作品是古元先生的欢快之作,画面人物迎朝阳、畅春风、欣欣向荣,既是古元一家的心境体现,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彩色木刻《天安门早晨》 1954年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元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把创作主题从武装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他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以热情的笔调描绘人民群众的精神风采,讴歌崭新的时代风貌。例如《鞍钢的修复》、《工厂的主人》、《工人上夜校》等,均为中国美术史经典之作,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视觉样式。</p> <p class="ql-block">《鞍钢的修复》1949年 作</p><p class="ql-block">1949年,刚刚参加完土改工作的古元便来到了辽宁鞍山钢铁厂体验生活。鞍钢工人在劳动中表现出的力量与智慧之美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把大量写生素材加以归纳、概括、加工和重新组织,创作了这幅《鞍钢的修复》。面对庞大复杂的钢铁架构大场面,古元走刀精准笔直,远近层次分明,粗犷处大刀阔斧,纤微处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古元先生的木刻,可谓件件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工厂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工人上夜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农民谈话》 新年画 1951年作</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形象地表现了毛主席一贯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仅体现了领袖人物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更是描写出了陕北解放区的老百姓那种无限信赖党、坚决跟着党走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战斗的空隙》1952年作</p><p class="ql-block">1952年,古元赴朝鲜前线写生,所画的志愿军战士、营地、朝鲜民居、美机轰炸后的家园、抢修铁路、美军坦克等,都紧紧抓住战场发生的各种典型特色的时代符号。</p> <p class="ql-block">古元对养育他艺术生命的延安怀有深厚的感情,解放后曾两次重返延安,看望碾庄的乡亲。1990年6月,71岁的古元风尘仆仆第二次来到延安,把在碾庄时期和根据碾庄生活创作的13幅木刻作品献给碾庄的乡亲们,并亲自撰写了题为《摇篮》的前言:“碾庄,是培育我艺术生命的摇篮。仅以当年在这里培育出来的作品献给乡亲们。”这既是古元艺术作品的回归,也是一个人民艺术家火热心灵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探望老房东老战友》 </p> <p class="ql-block">《枣园的灯光》</p> <p class="ql-block">彩色木刻《回忆延安》1992年作</p><p class="ql-block">1992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古元创作了这幅33cm×39.5cm的大型彩色木刻作品,用最能代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黄、土红和白色为主色调,展现了宝塔山、延河水、战士骑马上前线、老乡涉水过河等情景。整幅画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特色。国家邮政总局将这幅版画印在了邮票上,使之成为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1974年,古元将《回忆延安》原版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后经专家鉴定为二级文物收藏展出。</p> <p class="ql-block">《春锄》</p><p class="ql-block">古元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因而总是能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中发现美感,汲取灵感,通过刀笔生动地呈现出来。他的画作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处处体现出情系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送肥》 1954年作 套色木刻‍</p><p class="ql-block">古元认为创作即创新,他的创作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找不到一点模仿和自我重复。因为他的作品都是生活中各种鲜活事物的反映,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感受,有感受才有激情和灵感,才能抓住内容实质进行艺术加工,打动人心。只要仔细品读古元先生的木刻,你自然会被作品的新意所折服,永远不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古元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他的画作体现着一种风趣而优雅的文人气质,给人非常唯美的感觉。但是古元从来不以古诗词为题材作画,他的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从现实生活出发吸取题材,然后用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山歌》</p> <p class="ql-block">《扫雪》 1954年作 套色木刻</p><p class="ql-block">大雪之后的早晨,孩子们早早起来,在村子外的茫茫雪地上,扫出来一条路。</p><p class="ql-block">古元特别喜欢孩子,常常将天真烂漫的儿童带入到自己的画作当中,让人看上去就非常容易接受。他的《哥哥的假期》,中心人物并不是当八路军的哥哥,而是戴着哥哥军帽的弟弟。就连减租会那种紧张严肃的场合,他也要画上一个孩子。1993年古元先生做完癌症手术在家养病时,创作了最后一批作品,其中一幅就是以他的小孙子为素材的《涛涛的生日》。古元先生一生童心未泯,所以他的作品也总是童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玉带桥》 套色木刻 1962年作</p><p class="ql-block">《玉带桥》是建国后古元版画的艺术巅峰之作,体现出古元对传统水印木刻的继承与发展。画面里的弧形桥身如莹玉般洁白,拱形的桥洞与映射在池水中的倒影形成完整的椭圆,恰似一轮新月。岸上林木葱郁,色调幽暗,池中荷叶莲花,明亮鲜艳,相互映照。垂钓者立于桥下,与行走在桥上的红伞女子形成呼应。整幅画面沉静优美,有如油画一般。</p><p class="ql-block">据古元长女古安村介绍,站在桥上撑着红伞的女士和身边的小孩,是她的母亲蒋玉衡和她的弟弟古大彦。当时古元一家在颐和园游览,古元捕捉到家人登桥观景的这一瞬间,创作了这一作品,不仅描绘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仙境般的景象,也把</span>浓浓的亲情揉入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雪后夕阳》</p><p class="ql-block">从1953年开始,古元重拾水彩画笔,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作。古元的水彩画和他的版画一样,也堪称一绝。徐悲鸿曾对古元的水彩画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极具气韵和灵动感。</p><p class="ql-block">这幅《雪后夕阳》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夕阳西下的雪景,画面如一首优美的田园抒情诗。雪后初晴的天空被夕阳染成美丽的橙红色,从而将地上厚厚的积雪映衬得愈发洁白。一汪刚刚开始结冰的池水是那样晶莹透明,使人似乎感到从那池边轻轻吹来了清冷而微甜的凉风。积雪覆盖下的村庄美丽而宁静,一只狗儿正对着走来的马车吠叫,反而使画面显得更加宁静。几只归巢的鸟儿在树枝间盘旋,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的生气。作品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色调搭配非常出色。冷色与暖色的碰撞在这里显得温馨和谐,明净而灵动的蓝色与一丝暖色交织出一幅色彩生动和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太行之秋》</p><p class="ql-block">看到那头小毛驴了吗?它和其他成年毛驴的沉稳迥然不同,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奔走的姿态正是小驴小马才有的姿态。严肃的主题配上一个欢快的小镜头,画面立刻生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菜园》水彩画 1954年作</p><p class="ql-block"> 古元的水彩画多以风景为题材,构图别致,色调明快,清新淡雅,诗意盎然,极具艺术魅力。但是他很少去画那种纯风景的水彩画,往往在画中加以人物为点缀, 尤其喜欢把人们的生活劳动情景融入画中,如《菜园》、《播种》等等,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深情的热爱。他自己曾说: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即使不是直接的,比如我画些水彩风景画,喜欢带些乡土味,有人的活动的。我很少画没有人烟的、纯自然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播种》</p><p class="ql-block"> 这幅《播种》,背景的树木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且色彩用的是淡蓝而不是浅绿,表现出了极为优美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古元的水彩画非常讲究意境,他汲取了中国水墨画意境的精髓,不是单纯从表面去描绘景色,而是融入自己独特的生活感悟,用心灵去对景物进行艺术加工,以心传形,以意传神,人画合一,达到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使你看了之后,感觉不到技巧的表现,只觉得心随画转,仿佛自己也融入到画中。这正是画家的艺术修养所在。</p> <p class="ql-block">古元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近千幅水彩画,每幅都是精品,价值不菲。在2011年的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他的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以241.5万元成交。但是古元并不在意自己作品的经济价值,大部分都无偿捐献和送人了。每当有人向他求画,他总是爽快答应。散文家曹靖华睡眠不好,希望在卧室墙上挂一幅古元的水彩风景画助眠,古元便精心创作了一幅水彩画《扬帆》送给他。画面中蔚蓝色的太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远处的白帆缓缓移动,在水面留下朦胧的倒影。近处几簇芦苇随风摇曳,觅食的白鹳激起点点涟漪。淡淡的阳光透过轻轻飘动的白云撒到宁静的湖面上,更映衬出湖水的清澈透明。湖光帆影,水色淋漓,意境无限,犹如一首轻柔舒缓的催眠曲,让人的神经放松下来,情不自禁走进画面陶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随着政治运动愈演愈烈,古元水彩画中的人消失了,而代之以纯粹的抒情风景。古元之子古大彦有一次与父亲一起出去写生,他问父亲:“以前你创作那么多接触社会、表现社会的题材和作品,后来为什么只表现‘美’的东西?你是在逃避吗?”古元默而不答。</p> <p class="ql-block">他能说什么呢?1957年,他在延安时期就结识的好友江丰被打成“右派”,他也因为替江丰鸣不平而受到批判,被下放农村劳动,心境受到很大影响。他只能通过这种纯风景的水彩画去寻求自我心中的一片净土。</p><p class="ql-block">文革开始后,古元连纯风景画也画不下去了,被迫停止了创作,两次被红卫兵抄家,一生的作品险些被毁掉。</p><p class="ql-block">图为1941年8月古元与好友江丰、力群、焦心河在全国美协陕甘宁边区分会主办的美展上。</p> <p class="ql-block">《十月的喜讯》 1976年作</p><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后,古元满怀激情重新拿起刀笔,创作了喻示新时期来临的一系列新作,如《十月的喜讯》、《冬天即将过去》、《初春》、《悼念和战斗的诗篇》、《瑞雪》等等,每一幅都可以解读出极其复杂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初春》 1979年作</p><p class="ql-block">沐浴春风展翅高飞的鸟儿,春江水暖欢快戏水的鸭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木高低错落的韵律感,以及</span>倒影的虚实对称之美,构成了整幅画面轻松愉快的情调,表达出作者对文艺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给人们甜蜜》 套色木刻 1979年作</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充满人性之善的作品,由古元的爱人蒋玉衡命名。她说“十年动乱,带给人们的尽是苦难,人们苦够了,现在该甜一甜了。”古元对这个名字十分满意,并提笔在画面底部题了一行字:“愿学蜜蜂的辛勤,从人民生活的泉水中酿造精神的甜蜜。”</p><p class="ql-block">在自己的作品里,除去标题以外,还附加题字以言心志,这是古元的第一次。</p><p class="ql-block">尽管饱尝苦难,但仍然给人们以甜蜜,这就是古元。</p> <p class="ql-block">《牛》</p><p class="ql-block">直接把题字言志刻进了画面,强烈表达他崇尚的无私奉献精神。</p> <p class="ql-block">《骆驼赞》</p><p class="ql-block">古元创作过很多表现《奉献》主题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赞美啄木鸟为民除害的《辛勤捉虫》,赞美骆驼负重前行的《骆驼赞》。</span>这些作品借助动物,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达他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古元留给母亲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古元早年投身革命,多年奔波在外,但对故乡一直情深意笃,对父母梦绕萦怀,历岁弥浓。解放后古元多次回故乡珠海,1983年他回到故居,见到放在神龛里的父母肖像因年久模糊了,就重新素描两幅画像,以表哀思。</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大榕树》</p><p class="ql-block">望见祖屋前的一棵老榕树,他想起小时候常在树下玩耍的情景,触景生情,花了很多心血去构思,画出一张很大幅的榕图,名为《家乡的大榕树》,并写下“情系乡土 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表达故乡是他的根。</p> <p class="ql-block">《珠海朝晖》 木刻版画</p><p class="ql-block">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古元创作了很多以家乡珠海为题材的作品,还以“珠海渔女”雕塑为主体刻了一幅《珠海朝晖》,并把这幅作品献给了故乡珠海。</p> <p class="ql-block">《珠海渔女》 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珠海远眺》 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古元晚年时,珠海市决定建立古元美术馆。他闻讯后抱病整理自己的画作,准备捐赠给家乡人民。挑<span style="font-size:18px;">选捐赠作品时,他对每一件作品都端详许久,神情专注,尽力选出最好的作品,还为每一幅失去原版的复制品和印刷品亲手标明创作年代、作品题目并签名。他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认真地向家乡父老交付最后的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1996年1月古元病情恶化,临终前他再次嘱托女儿捐赠之事,并亲自写下遗嘱:“我愿意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希望将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术馆供参观者欣赏。”</p> <p class="ql-block">1996年8月10日古元逝世,中国画坛一颗巨星陨落。</p><p class="ql-block">2008年古元美术馆落成,那是家乡人民为他树立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古元先生一生热爱艺术,追求美好,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同甘苦共进退,用手中的刀和笔,<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自由和真善美的光辉历程。他的人生和作品是一部厚重的教科书,生动地向人们诠释了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提出的那个问题:文艺为谁服务?怎样服务?</span></p> <p class="ql-block">逝者如斯,古元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8年了。为了保护他的作品防止外流,国家文物局将古元列入已故书画名家限制出境名单,规定其代表作不得出境展览或交易。</p><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拜读古元这些珍贵的传世之作时,仍然感到震撼,感到先生那颗火热的心仍在跳动。古元艺术,大巧若拙,大美未央,<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的是艺术最宝贵的价值,即“为人民而艺术”。历史如何塑造了这样一位艺术大师,这样一位历史巨匠又给后来者以何种启示,这是每个参观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古元美术馆除了永久陈列古元捐赠的画作外,也举办其他高品位的美术展。这次新馆启用开设了大美岭南、海上明珠和世世太平三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岭南派画家、珠海本地画家和齐白石先生的精美画作。</p><p class="ql-block">这是大美岭南展厅。</p> <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三大流派之一,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主张艺术要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紧跟时代,绘画题材多选木棉、奔马、雄鹰、苍松,表现其雄劲挺拔风格,反映时代精神。岭南画派<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于清末民初,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被称为“岭南三杰”,第一代成员有齐白石、何香凝等著名画家</span>。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四大画家。</p> <p class="ql-block">《古松》 </p> <p class="ql-block">《荷香十里》</p> <p class="ql-block">《落红不是无情物》</p> <p class="ql-block">《松鹤图》</p> <p class="ql-block">《春雨潇潇》 </p> <p class="ql-block">《舞蹁跹》</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西樵揽胜》</p> <p class="ql-block">人物画《曹雪芹》</p> <p class="ql-block">《逍遥游》 作者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用大写意的笔法将两只雄鹰渲染得古朴苍劲,气势磅礴,体现出岭南画派的典型风格,引得我驻足许久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我的大学专业是哲学,在3000多年的中国哲学史中,我最欣赏的是老庄哲学,对庄子的《逍遥游》尤为喜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何其壮哉,何其美哉!古元就是中国画坛的一只大鹏,冲天而飞,扶摇万里。而那些把绘画当作捞金手段,把艺术创作变成流水作业的所谓“大师”,在古元面前不过“蜩与学鸠”耳。</p> <p class="ql-block">海上明珠展厅</p><p class="ql-block">展出作品大部分以珠海风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画中的这些景点多数我都去过,如今在画展上“旧地重游”,感到分外亲切。</p> <p class="ql-block">港珠澳大桥</p><p class="ql-block">茫茫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气势如虹。大桥全长55公里,2018年10月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曾入选“202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并获得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2020年度杰出结构奖、第37届国际桥梁大会“超级工程奖”和2021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杰出奖等。</p> <p class="ql-block">珠海大剧院(日月贝)</p><p class="ql-block">珠海城市地标性建筑,世界建筑界公认的“建筑之最难”的剧院,2017年入围世界建筑节奖,2020年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珠海大剧院不仅外观新颖漂亮,内部设施也很豪华舒适。我曾在那儿观看过俄罗斯芭蕾国家剧院来华巡演的《天鹅湖》,不仅亲眼观看世界顶级芭蕾舞剧是一种享受,置身世界顶级的剧院观看演出本身也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珠海航展</p><p class="ql-block">全称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是“陆海空天电网”全覆盖的综合展览。</p> <p class="ql-block">珠海外伶仃岛</p><p class="ql-block">珠海市十大美丽海岛、中国33个“和美海岛”之一,国家AAAA级海岛风景区。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过伶仃洋时经由此地,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珠海桂山岛</p><p class="ql-block">珠海市著名的旅游海岛,原名垃圾尾岛,为纪念乘“桂山号”舰参加解放万山群岛战役而牺牲的解放军烈士改名桂山岛。</p> <p class="ql-block">珠海会同村 </p><p class="ql-block">珠海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2013年入选《中国古镇》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珠海唐家共乐园 </p><p class="ql-block">唐绍仪的私人花园,始建于1910年,最初叫“小玲珑新馆”。1921年,唐公响应中山先生“与众乐乐”的倡议,把私家园林对民众开放,并更名为“共乐园”。</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画作展厅</p><p class="ql-block">齐白石的画毋庸赘言,能够在珠海得见其真迹,实乃幸事。不过在古元美术馆看白石老人的画,感觉有点怪怪的。 齐白石是从前清走过来的画家,一生闭门造画,1953年被文化部封为“人民艺术家”。而古元是从延安走出来的画家,一生为人民呐喊,却从未被官方授予此类称号。</p> <p class="ql-block">虾</p> <p class="ql-block">蟹</p> <p class="ql-block">鱼</p> <p class="ql-block">花</p> <p class="ql-block">鸟</p> <p class="ql-block">虫</p> <p class="ql-block">鸡</p> <p class="ql-block">竹</p> <p class="ql-block">人</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挤满了前来临摹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走廊里挂满了孩子们稚嫩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喜欢孩子的古元先生,在天上看到他的这些小老乡如此热爱美术,一定会十分欣慰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6日写于珠海</p>

古元

木刻

作品

年作

创作

画面

版画

水彩画

延安

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