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福建揽胜:福建博物院

<p class="ql-block">国庆福建揽胜:福建博物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国庆福建行的第一站是福州。到了福州我们迫不及待的最想去看的就是福建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有史料和文物证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古时代,福建就已有人类居住,</span>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从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畜牧业也不发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福建的历史从幽黯蒙昧的山洞中走来,跨越闽越人驾舟荡歌的古朴岁月,融合了中原移民的智慧与勤劳,步入宋元时期的百业兴旺。明清时期,郑和、郑成功等海上英雄又在这里书写了历史的辉煌。福建博物院完整地展示了福建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发展脉络,令人从中感悟到福建历史深处的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span>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特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福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span>历代不乏能工巧匠,他们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在创作中融入了浓郁地方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span>。这里诞生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德化瓷塑、木雕等享誉海外的工艺珍品。所陈列的工艺精品强调文化品位,突出名家名作,让人从中欣赏到艺术带来的美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灰陶塔式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个福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高28.6厘米,通体呈灰黑色,素面;来自距今约5500—4000年昙石山文化,于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出土。其造型独一无二,但用途不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说这是中国出土最早第一个灯,号称东方第一神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青铜礼器:青铜甬钟</p><p class="ql-block">‍青铜器是红铜和锡、铅等的合金。青铜器被天子和贵族用于各种礼仪和祭祀活动,象征等级与权力的意义。其使用被视为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青铜剑始于商代。那时剑身较短,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时期其制作已达到高峰,春秋晚期,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青铜短剑为近身格斗时使用。而这把青铜短剑的工艺复杂,纹饰精美,使用材料好,代表了当时闽越先民极高的青铜铸造工艺,应为闽越贵族所拥有。由此剑也可看出越人善铸剑。</p> <p class="ql-block">西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铙</span></p><p class="ql-block">‍铙,执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周时期流行的一种</span>青铜打击乐器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span>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铙</span>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还可用于祭祀和宴乐。</p><p class="ql-block">‍兵器、礼器都是古代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它们既体现了先民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水平密切相关。<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考证,这件西周铜铙可能是当时的部落举行祭祀仪式之后就地埋藏的遗物。</span></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铙<span style="font-size:18px;">物品重达100公斤,其</span>通体布满以云雷纹为纹饰,器物上部两面各饰有一对兽目,与云雷纹组成一种变形兽面纹,前后两面各有凸起的圆枚十八个,整体造型古朴、铸造精细、纹饰精美。它不仅是西周时期音乐也文化的代表,更是青铜器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郑和铸青铜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和第七次即最后一次出海之前,铸了这口青铜钟,为本次远航祈福之用,</span>旨在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这口铸钟见证了郑和的深蓝梦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曾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不仅显现出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对当时的中国探索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钟体肩部铸十二组相连云气如意纹,下有一周八卦纹,以回纹带相隔。下部为一周铭文:“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其下有一周回纹带。旁铸“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州北门战坂乡闽国刘华墓出土的</span>五代孔雀蓝釉陶瓶是陶器类的一级文物,是福州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雀蓝釉陶瓶</span>通体施孔雀绿釉,釉质晶莹。</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件闽国贵族墓葬中的孔雀蓝釉陶瓶是中国发现波斯孔雀蓝釉类器物中最大的完整器之一,不仅反映出当时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因为它的传奇身世,孔雀蓝釉陶瓶成功入选《丝绸之路文物》系列邮票。</p> <p class="ql-block">西汉的陶壶、陶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制造的瑰宝中,瓷器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界的赞誉。中国三大瓷都福建占据其一(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福建制陶传统历史悠久。其中德化瓷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繁荣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考古发掘考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已知的最早原始瓷器窑址,就在福建! 2004年配合高速公路建设的考古调查,使9座结构完整的窑炉相继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伴隨着陶窑建造技术的提高,先民们逐渐找到了烧制原始瓷器的办法。 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过度阶段的产物,以瓷土作胎表面施高鈣釉,经高温烧成。 这在当时可谓最先进的 “高科技” 。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陶器是闽越历史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闽越王成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日用陶器喝建筑用陶器,这些陶器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格。体现了闽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瓷器之乡”的</span>福建德化被称之为瓷器之乡的传奇。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陶香薰、陶盖杯、淘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早在距今7000-3500年,福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福建人已经学会使用和制作更加精良的石器与陶器进行生产活动。福建博物院展出的陶器包括陶壶、陶鼎、陶盖杯、陶香薰、<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簋、淘洗、陶钵、陶豆、陶盘、陶釜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到了宋元时期,福建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加速了瓷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西汉的陶香薰</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熏香炉主要用于宫廷府邸等家居环境,为衣物、卧具熏染增香,或借助香氛营造环境氛围,以彰显生活品味。尤其是古代的文人雅士,无论是静坐思考、开卷读书、吟诗作画,还是品茗赏月、操琴乐对之时,都喜欢以焚香营造气氛,用来摒除胸中杂念,达到通气聚神、宁静超脱的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熏香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我国古人使用熏香的历史可以追寻到上古时期。熏炉最早的作用是驱除蚊蝇,抵御有害生物对人畜的侵袭,也有驱除秽气清洁环境的目的。后来又逐渐衍生了供奉神明等作用。</p><p class="ql-block">到了西汉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异域香料进入中原地区,这时候所使用的香料已分出了供香、礼香、药香等类别;并且,香文化已融入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喜香和用香。随着用香之风的盛行,熏炉也就十分流行了,一批设计多样、制作精良的熏炉由此诞生,进入了熏炉大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唐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大量西域香料进入中国内地,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香的使用也分门别类了。到了宋代,“焚香”更是蔚然成风,成为文人雅客们眼中与“烹茶、插花、挂画”并称的“四般闲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青瓷和青釉展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釉羊形烛器 、青瓷羊(上方)等。</span></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青瓷是南朝时期最主要的瓷器品种,其造型多样,功能齐全。清幽翠碧的釉色体现了当时的工艺特点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通过查询了解了青瓷和青釉的区别,虽然都涉及到青色,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青瓷是指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而青釉是指这种青色釉本身。青瓷是一种完整的瓷器产品,包括胎体和釉面;而青釉只是瓷器表面的一层釉料。青瓷的特点是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而青釉的特点是颜色多样,包括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青釉的历史更早,商代、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釉瓷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青釉羊形烛器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款青釉羊形插器是福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不仅造型优美精巧,还具有照明的使用功能。其设计和功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情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从汉代开始,烛火逐渐成为人们居室照明的常用光源。各种造型的烛器成为“小台灯”,不仅照亮了一方天地,也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情趣。多数的烛器以羊、莲花等造型,寓意着吉祥,也体现了当时的宗教理念。。这个以羊造型的青釉烛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釉色成为珍品。</p> <p class="ql-block">宋定窑白釉划莲花纹大碗(钵)为一级文物,高14.30厘米,底径16.60厘米,口径28.6厘。福建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p> <p class="ql-block">尊,是古代盛酒的礼器。牺尊是鸟兽形尊的统称,出现于商,沿用至周。造型多数生动逼真,细节常精致华美,堪称是青铜器中之瑰宝。这款是明代的成化款铜牺尊。</p> <p class="ql-block">青绿釉风首执壶</p><p class="ql-block">‍青绿釉凤首执壶作为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鎏金银高足碗和鎏金银托</p><p class="ql-block">‍这是在福州出土的南宋时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图片‍上面显示:宋人除了瓷器外,也多用金银器做茶具。如诗词中描绘的“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范仲淹)</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载,唐中后期,饮茶之风盛行南北。到了北宋时期,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数十州以产茶出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茶圣陆羽从造、器、饮等方面,将食用茶转变为饮用茶,而宋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span>整个宋朝,饮茶是全民共享的乐事,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有茶可喝,有茶可玩。</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陶俑是刘华墓发掘的文物。这个是五代代戴“王冠”的持物男佣。</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华墓于1965年发掘,墓中遗物有泥塑、石刻“孤魂台”、陶瓷器、铜铁器等,陶俑是刘华墓现存随葬品最多的一类,出土48件,包括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此外还有人首龙身俑、人首鱼身俑。所有陶俑烘烧后都经过彩绘,大部分已脱落。一般面部抹白粉,底加黑彩或贴金,边缘加绿彩,发髻涂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其造型承袭了唐代的写实风格,并有所创造;其塑工严谨、比例准确、肌肉丰满、人物表情生动等,都具有时代和地方特点,反映了闽国雕塑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五代戴道士帽抱劵男佣</p> <p class="ql-block">五代戴风貌持物女佣</p> <p class="ql-block">朱熹在福建尤溪出生。这是他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四季精选了福建博物院珍藏的三组文物进行展播,其中有黄昇墓丝绸、德化窑白釉文昌坐像、林觉民《与妻书》(后续介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据介绍, 出土的“南宋一姐”贵女黄昇的服饰品,保存完好、工艺精良,为研究南宋晚期贵族妇女的衣着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也为当代的汉服爱好者提供了实物参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个表展示了被称之为“南宋一姐”的黄晟墓出土的衣物统计。出土的丝织品达354家之多,其中包含服饰、织物及剩料等。衣物的款式极为丰富,包括袍、<span style="font-size:18px;">衣、裙</span>、背心、抹胸等。还有香囊、荷包等小物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面料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古代高级织物,罗、绫、绮、绢、纱、缎等,可谓绫罗绸缎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为织绣类一级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黄晟墓出土丝绸装饰纹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浅褐色罗芙蓉叶内织梅花、浅褐色罗山茶花、棕黄色缎松竹梅、烟色罗牡丹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一个纹样的设计都独具匠心,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花边类的丝绸织物纹饰黄晟墓出土的丝绸织物的纹饰以花卉为主,包括牡丹、海棠、桂花、山茶、月季、兰花、菊花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出展示的是花边类纹饰图样:包括芍药缨络、贴金牡丹芙蓉山茶、兰桃蔷薇、印金蔷薇、山茶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根据黄晟墓出土文物,复原的紫色牡丹海棠花罗镶🪡花边大袖衫。</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宋词里的福建”展览别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与唐代相比,宋代饮茶方式更加讲究。</p><p class="ql-block">‍宋代饮茶方式包括煎茶和点茶。煎茶法是沿袭了唐代的方法,将研细的茶末放入沸水中煎煮。点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碗中,以沸水注入,调试到一定程度饮用。</p><p class="ql-block">据《茶录》、《大观茶论》等书记载,点茶法流程包括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沸)等流程,制作工序之繁杂品种档次之多之细,烹点之妙,都达到一种极致。 点茶法,兼顾茶香、茶味,并注重视觉享受。</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的这幅图反映了宋人饮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部分食谱</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受降场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p><p class="ql-block">郑成功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29]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赤嵌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趁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p><p class="ql-block">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郑成功也成为千古英雄,万古留芳。</p><p class="ql-block">‍有评价认为,郑成功既反抗民族压迫,又反抗外来侵略,是个‘双料英雄’。郑成功所代表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不断激励着闽南人奋勇前行。并且,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腹地;加强与日本、菲律宾等国的贸易关系,扩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切实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等功绩,使后代受益无穷。郑成功无惧危难、忠肝义胆,拼搏济世的凌云壮志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已融入闽南精髓中世代相承!</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塑像</p><p class="ql-block">‍在泉州市区,一眼望见大坪山上骑着骏马、遥望海波的巨型郑成功塑像。这个塑像是年落成的。随郑成功塑像目光的方向望去,宝岛台湾隔海相望。</p><p class="ql-block">‍300多年后的今天,望着山顶上马上的郑成功塑像,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他精忠报国心系祖国海疆的拳拳之心,仿佛他即将策马腾空,率军冲向敌阵。我们在泉州也看到了这个塑像并拍了下来。但不是很清晰,在网上查到了一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学画画过兰花,非常喜欢这幅《墨兰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花比其他植物更能表现出孤独、清高之感。对文人士大夫来说,兰花具有独特魅力和特殊的文化符号,它通常是文人士大夫托物言志的一个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宋末遗民画家郑思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宋元之交两位画兰高手之一。</span>这幅《墨兰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span>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精彩的画兰佳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郑思肖经历了两个时代,宋朝和元朝。前半生在南宋,后半生在元朝。在此期间他还因为生计问题,搬迁了7次住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卷用浓墨写出,笔法刚健,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笔势朴卓简逸,墨色浓重,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奔放而又婉转敦厚,所以有刚劲挺拔的气势。从整体上看,虽不求甚工,但形象鲜明,形式感非常强烈,具有耐人寻味的意趣。 </span></p><p class="ql-block">‍画面上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没有根,没有土,构图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故国之思和高尚的文人品格。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八分法画出两丛兰叶,一瓣兰花。既无根入土,也无石相伴,如悬于空中。这株墨兰无根的原因正是他当时的内心情感写照,即在常在画中寄托“故国之思”。</span>在郑思肖的“无根兰”中,不仅表达了他对失去故国的强烈的痛苦,更表明了他的心智也如笔下的兰花一样清高傲气,以及失去故国身心漂泊的无奈。</p><p class="ql-block">从《墨兰图》的文学性来欣赏,此画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郑思肖描绘出了兰草的野逸萧闲,孤高自傲的品质,气质如兰的文人风骨。此画的画面虽然构图简洁,但两朵兰花饱满,形态清幽脱俗,尽得一种清逸儒雅的君子风范。</p><p class="ql-block">从《墨兰图》的文学性来欣赏此画,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写意水墨画。郑思肖描绘出兰草的野逸萧闲,孤高自傲的品质,气质如兰的屈原式文人的风骨。虽然,此画的画面构图简洁而舒展,几片兰叶互不交叉,两朵兰花饱满,形态清幽脱俗,但丝毫不见孤单落寞之感,从而尽得一种清逸儒雅的君子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