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截至2022年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陵门、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p><p class="ql-block">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于1926年1月开工建设,1931年底全部工程竣工。1961年,中山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中山陵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周围有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p> <p class="ql-block">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p><p class="ql-block">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p><p class="ql-block">墓碑为,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当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从南京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时达四十余天,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1950年,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云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1928年01月0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故以不用为宜。并且决定由谭延闿书写碑文。</p><p class="ql-block">1930年03月0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p> <p class="ql-block">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p> <p class="ql-block">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山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