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家社有座狄青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水县西槽头乡狄家社村有一座千年古庙——狄青庙。它是祀奉北宋名将狄青的家祠,因狄青谥号“武襄”,因而又称“狄武襄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慕名而往,在村里东西大街的中段路北找到了这座祠庙。它的山门很特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双坡硬山顶,五脊六兽,插飞锦瓦,一正门两窗户,正门四排门钉,一对虎头门环,两窗户均为竖格窗棂,门匾为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王作义将军题写的蓝底金框金字“狄武襄公祠”五字。我心下疑惑,这分明是祠庙的倒座嘛。右窗户上挂有“宁国寺”为“文水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牌,怎么又出现了“宁国寺”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门紧锁。经向村民打听,旁边老年活动中心有位姓马的老者可以打开庙门。六七位老人围坐一圈在打扑克,说明来意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放下手中的扑克站起来说:“我陪你们进去参观。”我说:“您老打开门就行了,不用陪我们。”老人边掏钥匙边出门:“还是陪你们吧。”原来老人就是村民说的老马,他要给我们做向导,还要作义务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处很宽阔的大院,东西长,南北略短,面积约2500平方米。我们惊叹,狄青庙好大啊。老人说不是这样的,狄青庙大约只占六分之一,从南北看,北半部的中间部分才是狄青庙,南半部分是宁国寺,之东之西都是近些年扩进来的,目的是为下一步修建狄青庙所用。原来如此!我问老人,怎么又出现宁国寺呢。老人把我们引向东南角作详细解说。原来以如今大院南北中心线为界,南为宁国寺,北为狄青庙。而宁国寺之东有一个偏院,寺门正东开向偏院。进寺门,有倒座南殿即如今的祠庙正门,东南有钟楼,西南有鼓楼,有东西厢殿,正殿高出地面五级台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双坡硬山顶,前出廊,两旁各有两小间偏殿,只可惜除倒座外均已无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的解说消除了我的些许疑惑,但怎么寺庙紧靠,还有这样的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见旁边简易钢结构亭子里吊着一口大钟,我说:“这口大钟没一吨也有1500斤。”老人笑着说:“差不多,你们看看上边的龙头和下边的八卦符号,这叫龙头八卦钟。”果然上首是两龙首,下边周边为八卦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娓娓道出了这口大钟的前世今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钟楼上的铁铸大钟是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高约1.8米,直径约1.2米,字迹清晰,雕刻细腻,上方盘绕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青龙。风雨沧桑,虽历经550余年而不锈不蚀,实为奇迹。据说此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可敲出八种不同的声音来,是哪种声学原理尚不得而知,如手持木桩击去,那种令人震撼的黄钟大吕之响和惊涛骇浪之势立即就会传遍四周田野,并久久在空中回荡。据传说,那声音能传到北京城,当然这是传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崭新的大钟,我说:“这不像是550多年的古钟啊。”老人让我看看落款,原来是二0二三年七月新近铸造的,四周铸有邑人大家赵桂溟先生撰文,李本深先生书写的铭文。赘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重铸宁国寺钟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宋名将狄青故里文水县狄家社村,宋季建有狄武襄公祠一区,附设宁国寺,寺旧有钟鼓楼各一。寺钟铸于大明成化十二年(1476),工艺精良,雕饰华美,八面钟洗处分别铸为八卦,击之各具声韵,悠扬悦耳,为县级保护文物。讵料公元二零零四年六月某夜被盗,乡民无不痛之惜之。公元二零二三年初,文水佳捷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本籍青年才俊阎景军捐资四万元,发心依原样重铸,并委托村支书兼村委主任任成威、西槽头乡党委原副书记赵夏林、村民任立智、阎景岗赴浑源县神溪山村实地考察定制,历时四月铸毕。于公元二零二三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即狄武襄公诞辰日举行新铸宁国寺钟开光大典。为褒扬阎景军之义举,特铭文以记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桂溟 撰 李本深 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二零二三年四月六日 榖旦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我算明白了:先建狄武襄公祠,宁国寺为附设,是辅佐狄青庙的,在这里寺庙共存,中外文化相融;原大钟被盗后,依原样重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了,摩挲新钟后,我持木桩从四面不同角度对着钟下边猛撞去。那响起的浑厚钟声,好似漫过岁月,久久回旋于我们耳际,让我们的心中氤氲出一丝禅意。它,庄重悠扬,深厚绵长,穿越时空,让我们多了几分宁静,多了几分清醒,多了几分肃穆,也多了几分圣神;它,也涤荡了我们的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右为赵桂溟先生,左为李本深先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边往北边的狄青庙走,老马边介绍狄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1008—1057),字汉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文水县狄家社村(之前为汾阳县,1971年划归文水)人。他出身贫寒,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被刺字后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以低级武官的身份前往西北前线,参加对抗西夏的战争。凭借其骁勇善战和屡立战功,逐渐获得升迁,最终成为知名大将。他曾在多次战役中充当先锋,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包括大破西夏、夜袭昆仑关等重要战役。狄青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宋夏战争中身中八箭,但从不畏怯,继续冲锋陷阵。狄青的勇猛和战绩得到了范仲淹、韩琦等贤臣的赏识,并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他历任枢密副使、枢密使(相当于如今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等要职,成为北宋军队的最高领袖之一。他在平定侬智高之乱中表现出色,确保了大宋江山的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宁。嘉祐中,京师暴雨积成大水,狄青因避水迁家至相国寺居住,被人诬蔑。后被罢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狄青生前勇猛善战,长于用兵,治军严整;逝世后,宋神宗为追念其功绩,曾下令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并亲手御制祭文予以悼念。此外,狄青还被追赠为中书令(宋朝行政最高职务),谥号武襄(以武功辅佐皇帝),这是对他生前功绩的高度认可和追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庙的山门、东西厢殿、偏殿及北面的藏经楼连同东侧的铁佛寺、白衣庵均已无存,今天仅剩正殿遗存。它孤零零地蹲在与宁国寺倒座同一中轴线的北端,落寂地守望着曾经香烟缭绕、香火不断、祭拜者不绝、仰慕者不舍、崇拜者留恋千年的这片净土,也期望着曾经还在,往日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殿坐北朝南,前有八级砖砌台阶,一对圆鼓门当置于台阶前端,铁盆简易香炉置中间,很显然香火寥寥。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双坡硬山顶,未置前出廊,但设有两露明柱,两暗柱一半隐于墙壁,插飞锦瓦,五脊六兽,额枋彩绘,墀头砖雕图案装饰,夹扇门窗,一主两次。一边檐壁绘有2005年贾广宗先生的漆画——狄青将军一身戎装持长刀骑战马征战图,有注解:宋将南征狄青屡建奇功;另一檐壁绘画已堙没不清。檐下悬蓝底金框金字一匾“经文纬武”,殿门也悬蓝底绿框金字一匾“宋室名贤”,只是上首与落款均已模糊不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殿门,迎面绿色神阁前披绣双龙戏珠黄幔,内供狄青木雕坐像,眉清目秀,温文尔雅,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外罩黄色战袍,头戴紫冠,满身元帅装饰。殿内东西两侧塑有狄青将军的四大文臣武将:东侧张忠手端一个面目狰狞的铜质面具,李仪举钦赐尚方宝剑;西侧石宇手捧帅印,刘庆持一杆无缨合箭式大枪。东西墙壁上均有壁画,现西壁画无存,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模样的人求学拜师。画两边有楹联“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百度了一下,是唐末宋初谭用之《山中春晚寄贾员外》中的诗句,大意是说饱览春花后便安然入睡,即使酒醒也常吟诗作乐。前一句描绘了诗人在美好的春色面前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后一句透露出诗人在大自然中通过饮酒吟咏来延长和享受这份宁静与愉悦。这联诗句用于此,很耐人寻味,甚至有些匪夷所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忠手端面目狰狞的铜质面具可是大有来头的。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几年后才逐渐显贵起来,当时他脸上还留有刺字并有疤痕。宋仁宗曾劝他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是根据功劳提拔臣的,而没过问过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这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故而臣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宋仁宗闻言也就不说什么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很有意思。尽管狄青脸有刺字面涅(疤痕)难看,人称“面涅将军”,但也掩藏不了眉清目秀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之表。而作为武将则很缺乏威严,常被敌人讥笑蔑视,特别是西夏将士也看不起他这副善面相。怎么办?他效仿上古兰陵王,头戴金色铜质狰狞面具,以增威仪。这样,每当上战场作战,他就头戴铜质狰狞面具,冲入敌阵。敌军见之,皆惊骇万状,均望风而逃,无人敢挡。当时不要说民间,就是大臣们也私下议论,狄青与包拯投错了胎,狄青是武将文面,包拯是文官武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正殿看前墙壁的两通墙碑,一通是一九八八年五月文水县人民政府立的“狄青庙”为“文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另一通是一九九四年六月立的《狄武襄公庙重修碑记》云:“狄家社村武襄公庙是北宋名将狄青故里的祀庙,此庙已有庙宇与碑记。大清同治十二年按原样重修。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西山墙和顶部后坡均已塌落,木雕神像破烂不堪。公元一九九三年时逢盛世,省文物局资助……”檐下有三通石碑,西一东二,西一通为大清同治十年照旧庙重修碑记。东边靠墙壁的一通为大元元贞二年(1296)狄青七代孙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想来此碑近730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庙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兄弟及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贞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面阔三间二明柱,单檐硬山顶,檐下无斗拱,插飞锦瓦,出檐长不设廊。檐下东西立石碑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夹扇门窗,一门两窗,檐下悬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全村公立的匾额一块,上书“经文纬武”,蓝底金框金字。门顶悬嘉庆十二年(1807年)所立匾额一块,上书“宋室名贤”,蓝底绿框金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砖砌台阶两旁也有几通石碑。其中一通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将军题词“文韬武略,一代名将”。另一通为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学者李旦初创作并书写的《临江仙•咏北宋大将狄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射虎擒狼战未休,冲冠怒发风流。昆仑夜天拥貔貅。奇兵临险境,走马固金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得胜还朝当宰相,刀光剑影飕飕。英雄无语志难酬。家乡知己在,一梦到汾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旦初先生的这首词上半阙是对狄青将军一生征战的高度概括,下半阙字里行间充满了任高职后的种种危机,直到“英雄无语志难酬”,只能“家乡知己在,一梦到汾州”,回到了老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怎么回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说他的“经文纬武”“宋室名贤”。以文为经,以武为纬,那就是文德、武功都具备,文武双全了。狄青也确实如此。客观讲,起初狄青就是一名武夫,他是从一个脸上刺字的普通士兵做起的。但他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具有道德风范和豪迈情怀的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大诗人范仲淹。当狄青凭借自己真刀真枪置生死于不顾冲锋陷阵,并在战场上初露锋芒,当朝也小有名气时,遇到了大臣范仲淹、韩琦。二位大臣为之一震:风骨奇伟,气度不凡。惊呼曰:“此良将材也。”特别是范仲淹对狄青厚爱有加,以《左氏春秋》授之,并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也。”狄青虽出身低微,但得益于大家范仲淹的教诲和呵护,苦读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由一个脸上刺字的大兵一步步提升到刺史、节度使、枢密副使,直到统帅三军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就这一点讲,他比同朝为官的范仲淹、韩琦、文彦博、欧阳修、苏轼、包拯等幸运多了,也强多了。再回顾一下他的战绩。在同西夏的作战中,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四年经大小25战,所向披靡;南方蛮夷首领侬智高称帝叛乱,他上表请行,夜袭昆仑关,出贼不意,以智取胜。毫不夸张地说,其时北宋的半壁江山是由狄青保下来的,真正做到了“走马固金瓯”。因战功赫赫,官至枢密使,那也是实至名归,称“宋室名贤”一点儿也不过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人性的原始善恶,特别是劣根性,如果自己不加以约束修养完善,那么一遇上温床、合适土壤,那种恶就会倏然间跳了出来。嫉贤妒能便是一种恶,它会首当其冲闯出来:为什么你就要比我强,凭什么你的职位要比我高,靠什么你的俸禄要比我多……这就害苦了优秀者、有成就者、出类拔萃者。民间有句俗语叫“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斯文一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至于为什么,你懂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高权重的狄青,虽然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但同时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特别是在抑武扬文的北宋。从任刺史起就有不少文官的反对声,到了枢密副使时更甚,深受文臣为主朝廷的排挤,好在宋仁宗皇帝耳不软,力排众议,升任他为枢密使。官职越大,风险也越大,这就是官场。时名臣文彦博就对宋仁宗皇帝说,陛下可得担心啊,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不也是忠臣嘛,但他很得民心,所以就有了陈桥兵变。这一句话把宋仁宗听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我的妈呀,自家的江山就是这样来的呀!如果真有一日狄青的部下也给他黄袍加身,他还能是一个忠臣吗?”恰巧此时发生了两件怪事,一件是狄青家的狗头上长出了角,另一件是狄青家宅夜里有光怪。容不得奇男子大英雄的宋代,这些上层官僚的权臣便对狄青的猜忌和陷害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奏说这两件事说明狄青有反心,这是预兆。没过几天又发生了件事。下大雨京城发大水,狄青家被淹,遂举家避于相国寺。此举又被说成是企图窥视皇位。此时的宋仁宗闻言,还能耳不软吗?罢免狄青的程序已在酝酿之中。在此期间,唐宋八大家之一、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做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这位名满宋代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大诗人以波澜迭起抑扬回荡的笔势,向宋仁宗上了一道阴冷的奏折,极尽贬排,要求尽快罢免狄青。我们不知道狄青的罢免与这道极具感染力的奏折有没有直接关系,史料也未见披露,但与它大抵有关应该说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果我们应该猜到了。狄青被贬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相当于如今的县处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饶过狄青了吗?怎么可能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欲毁其人先诛其心。狄青被贬后,文彦博每月派使者前去探访。名为探访,实为监视监督,这点狄青心里很清楚。此时的狄青,曾经英名盖世的大将,如同深陷囹圄,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向与人为善,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他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承受不了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忧郁成疾,几个月后便抑郁而终,年仅49岁。这个年龄本应该是年富力强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但在苟且偷安抑武扬文的宋代,狄青的鞠躬尽瘁既不是战死沙场,也不是衣锦还乡,而是死在了自己国家文官的口诛笔伐之中,比杨家将、岳飞的结局好不了多少。真是可悲!可叹!可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间有句俗语,“官官十条道,九条人不知”,对于皇家皇帝也是如此。狄青一死,把狄青恨得牙痒痒的靠陈桥兵变起家的赵家天子一反常态,收回了阴冷的目光,露出了难以察觉的微笑。很好,很好!我们皇家需要的不是枢密使狄青,而是精神上的狄青。于是,“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这怎么看起来跟民间的一幕如出一辙:老人活着的时候不闻不问,死了后可就来劲了,上大贡,吹吹打打,哭得死去活来,还要立一块华美精致的上等石碑。怎么觉得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典型的马后炮,做样子给人看的。不过,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纯朴的人们对“宋碑近5米高,碑文3000字,概述狄青生平功绩,极尽表彰颂扬”的皇恩浩荡,还是五体投地谢主隆恩的,以至于把皇上钦此视为圣物保存至今。据说碑文字迹斑斑,已是国家文物,现存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呜呼!作为狄青的同乡人,真不知为狄青这样的杰出人物该自豪骄傲呢,还是为他的悲惨命运该怜悯惋惜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事越千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段可歌可泣又压抑悲叹的历史早已是过眼云烟,褒也好贬也罢,那是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话题扯得太远太远了。还是回到现实中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正殿往宁国寺倒座殿走的路上,我问老人狄青坟墓在哪,他说在汾阳城北不到10里的峪道河镇刘村。我也不好意思问他为什么葬于那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墓位于汾阳市峪道河镇刘村东约200米处。宋嘉祐元年(1056)遭同僚谤诬,八月被免去枢密使之职,以同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出判陈州,次年三月病故于陈州。宋廷赐谥号“武襄”。嘉祐七年(1062)十一月葬于此。墓区面积一百二十亩,为皇家敕赐。墓地规模宏大,建有神道,两侧立有翁仲、石羊、石虎等。还立丈余神道碑一块,由宋仁宗御篆赐额“旌忠元勋之碑”。原墓地还立有《平蛮三将题名碑》《大宋平蛮碑记》《汾州别立大宋摩崖碑记》、宋神宗《御制武襄公祭文》《御制祭文序记》等名碑,除神道碑(存于汾阳太符观内)外,其余均毁无存。现仅存原神道碑座及清宣统元年(1909)在该碑座上重立的一通墓碑。墓碑坐北朝南,青石质,碑身残高1.9米,宽0.5米,厚0.3米。碑正面镌刻“宋狄武襄公之墓”;背面刻: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1062),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灭,故将其迁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后成为墟坪,特立此碑为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墓地原还建有显庆寺,为墓主祈福,该寺坐北朝南,殿宇雄宏巍峨,十分壮观。1938年日军侵占汾阳后,该寺被日军纵火焚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狄青墓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里看倒座殿跟在大街上看略有不同。柁头裸露,额枋彩绘,一马三箭门窗,门上没门钉门环。匾额黑底金框金字小篆“宁国寺”三字,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稷山县人姚奠中先生题字,“宁国”意为保佑国家永世安宁吧。里边是狄青文化遗存图片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首全院,除新铸的大钟、宁国寺匾额和正殿两旁对称的两座亭子有点生机外,觉得既荒凉颓废又遗憾惋惜,心中不免滋生出些许酸楚楚的滋味儿。如此的历史价值、文化含量不利用起来,确实可惜。且不必说狄青历史人物的文化含量,也不必说清代的匾额、碑刻和大元元贞年间的碑记,单如今将军、名人大家的题字、碑刻与铭文就极具文化价值。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包括狄家社村委在内的几级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它的文化价值,拓宽了遗存空间,为打造一座具有文化含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狄家社村现存遗址上,一座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园,一定会在文水大地上,璀璨夺目,大放异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10</span></p> <p class="ql-block">(闫振堂,文水人,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第二届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第三届名誉会长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等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