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人说,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要从走进这里的博物馆开始。博物馆,让我们明白,我们何以为我们,中国何以为中国。8日,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西汉“双胞胎”环保灯——羽纹铜凤灯</p> <p class="ql-block">它们雌雄一对出土于汉代合浦郡(合浦郡是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广西设立的一个郡)因此也被称为“凤凰灯”,整体形态像两只顾首回望的凤凰,两只“凤爪”与尾巴成三足鼎立,保持器身平衡。</p> <p class="ql-block">汉代时期点灯一般用蜡烛或灯油作燃料,铜凤灯背部有一个圆孔,用来放置长柄灯盏,当蜡烛或灯油燃烧的时候,油烟不断向上飘,通过凤鸟嘴里衔着的喇叭形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盛有清水的腹腔,油烟被冷却、过滤,烟尘溶于水中,从而实现环保功能。</p> <p class="ql-block">这羽纹铜凤灯还有啥过人之处?注意看它通体精细的凤凰羽毛!秘密就藏在这里——这些纹饰是在铸造好了凤灯胎体以后,再用坚硬的工具錾凿和镂刻上去的,汉代岭南地区的青铜“錾刻花纹”工艺,正处于发展的繁盛时期,工匠用坚硬精细的金属工具</p><p class="ql-block">在铸造的铜器外表錾凿、镂刻出繁复精致的几何纹样和动植物图案,使器具显得精美华丽。</p> <p class="ql-block">翔鹭纹铜鼓,也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等,表现了当时当地人们龙舟竞技、载歌载舞的场景。铜鼓是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入广西。从炊器,到乐器,再到神器迄今2000多年历史。壮、瑶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金饰品多么艺术</p> <p class="ql-block">永远要相信老祖宗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古人的生活有多么精致。 </p> <p class="ql-block"> 在品种繁多、百花争艳的单色釉瓷中,高温红釉瓷的烧制难度最大。它难就难在以铜为呈色剂,而铜的呈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釉的成分有关,对窑内温度、气氛变化和窑外天气也十分敏感,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变绿,甚至产生“烧飞”现象无法显色。</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高温“铜红”釉如此难以“出彩”,唐宋两代在国力鼎盛时期也烧制不出呈色纯正的红釉瓷。如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执壶红中带黄,宋代钧瓷红中泛紫或泛青。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学术界一般称永乐时期的红釉为鲜红釉,称宣德时期的红釉为祭红釉,无论鲜红釉还是祭红釉,都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黄金在西汉时期使用较多,西汉法定黄金铸币形式主要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及金五铢等。这枚金饼圆形,正面凹陷,内刻一“阮”字,在“阮”字上方又细刻“位”字,背面隆起、粗糙,重量为244.9克。 西汉金饼均作不规则圆饼状,形体有大小之别,大形金饼重约250克,相当于当时的一斤,小形金饼轻小,其重约为大形金饼的十六分之一,即代表当时的一两,是最早出现的圆形黄金货币,此金饼为大形金饼,且刻有文字,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虽然累到极致了,还是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即使走马观花也要看看</p> <p class="ql-block">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历经2000多年,鼓声绵延不绝,铜鼓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现场织布</p> <p class="ql-block">从原始社会到如今,时间将人类的一切痕迹沉淀下来,并将其集中保留,命名为博物馆。逛博物馆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发现之旅,我们像欣赏着无数生命存在过的美和意境,惊奇着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想象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