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抒怀】《金灿灿,秋天里的河套》

内蒙古老干部朗诵阅读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灿灿,秋天里的河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在建国七十五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晓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回河套。那片丰饶的土地,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常说草原是我的精神家园,河套也是我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进入河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金灿灿的葵花。整个造型也象开在大地上的一盘大大的葵花。停下车来,看到矗立着一块大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葵园."。哦,我们进入了"葵园"。</p><p class="ql-block">河套地区是国家葵花籽的主要产地,且品质非常好。过去只是卖原料,葵花籽的加工大多在外地。现在不一样了,巴彦淖尔有了自己的品牌"三胖蛋","三胖蛋"瓜子己享誉区内外。许多人说起"三胖蛋"赞不绝口,"嗑瓜子就嗑三胖蛋"。我们在葵园和美丽的向日葵合影时。仔细一看,这葵园就是"三胖蛋"打造的,相隔不远就有"三胖蛋”的广告。整个葵园就是三胖蛋在河套大地上做的一个大广告、立体广告。"三胖蛋"不简单!</p><p class="ql-block">观念意识有创新,河套的农民不一样了。扑面而来的金灿灿,迎面而来的乡村美,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观念在改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不满足于穿暖住暖土坯房的简单日子。开始追求美丽、美好,讲究美丽、美好。田种出了花样,房住出了讲究,吃饭讲究味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活在一个更大更美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秋天里的河套,一定要到沙海湖,去看看那水,看看那沙。河套地区有300多个湖泊,在六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堪称“塞外水乡"。这些湖泊里最有名的是乌梁素海,号称"塞外明珠"。还有纳林湖,因呼斯楞一首《我在纳林湖等你》享誉区内外。还有屠申泽,镜湖、牧羊海、沙海湖等等,湖水大都源自黄河之水。这些湖泊中我情有独钟的是沙海湖。它就像乌兰布和沙漠的一滴露珠,守护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从湖畔出发,翻过一座座沙丘,登上乌兰布和沙漠的最高处,极目远眺,苍苍茫茫,太阳照耀下一片金黄,这就是乌兰布和沙漠。四野望不到边,就象在海中看海一样,这就是沙海。"沙海湖",这个名字太贴切了,就是沙海边的湖。</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滿眼黄沙和沙海湖,想到了我们肩上的责任,也看到了希望。加强荒漠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三北"重点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乌兰布和沙漠在河套,巴彦淖尔应该带头,乌兰布和的综合治理要走在前列,内蒙古要走在前列。要坚持科技创新,科技领先.不断创新治沙模式。要看到这黄沙荒沙就是宝贵的资源,就是金沙银沙。看着这滿眼的黄沙,想起了中南大学牵头,二个国家重点试验室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发的,风积沙资源高附加值综台治理项目。该项日着眼于科技创新.颠覆了传统的种树种草复盖压沙的模式。从风积沙中提取高品质的石英砂和长品精矿,这个项目涉及环境保护,涉及山水田林湖草沙,是一个系统综合治理工程。它着眼于沙漠化士地修复,将有害环境的风积沙视为可利用的资源,对其进行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从风积沙中轻取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高纯度石英粉及长石精矿。并对剩余产物进行土壤农林复垦,产出大量良田,进行农业种植、林业种植、实现沙漠化土地修复的目的。据有关专家介绍,项目己完成试验阶段,形成了稳定的石英砂提取加工技术和土壤农林复垦技术。现在需要完成落地,实现产业化生产。那时黄沙荒沙就真的变成金沙银沙,那黄沙荒沙就真的变成绿州良田。当前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尽快实现风积沙综合治理项目的产业化。那时的沙海湖会更加明亮。它就象乌兰布和沙漠流出的一滴泪珠,那是激动幸福的泪珠。</p><p class="ql-block">站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最高处,看着这漫漫黄沙,想着风积沙加工高附加值项目的实现,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沙漠在后退,綠州在扩大,乌兰布和石英砂占领了国内外市场,乌兰布和的农产品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乌兰布和硕果累累,那秋天里的金灿灿会更加诱人。</p> <p class="ql-block">河套是我的出生地。建国初期,河套行政区和巴彦淖尔盟是两个行政建制。河套行政区行署所在地是狼山县,现为临河区狼山镇。我就出生在当时的狼山县。生在狼山就和狼山有了割不断的情缘。工作时,只要有机会就会回狼山看看。退休后几乎每年都要到狼山走走看看,还在狼山镇富强村住过一段时间。富强村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当时北方只此一家。在富强村住下来,认识了一些村民,交了一些农民朋友。加深了对河套农村的了解。河套是山西、陕西人、甘肃民勤人寻找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肥沃的土地,便利的水利条件,是个撒下种子就有收成的地方。那时民勤人多渴望能吃上白白的白馍馍,山西人、陕西人多渴望能大碗大碗地吃上面条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奋斗耕耘,在河套吃上了白馍馍,吃上了大碗面,好美呀,幸福啊。就在这里扎下了根,这里就是他们追求过上好日子的终极目的地,幸福就在这里。至今民勤的白馍馍己经成为河套味道的知名品牌,“民勤馍馍”。</p><p class="ql-block">在河套,他们不仅吃上了白馍馍,还有猪肉烩菜,不仅吃上了白面条,还有肉臊子。多么幸福的日子啊。现在河套农民对幸福的追求已不仅于此了。富强村基本达到了小康、宽敞的街道,整齐的院落。农田林网成片,种植紧紧盯着市场。村里还有一个文化产业园大院,院落里有村史馆、有茶舍,还有一个大戏台。能演出能唱戏。每到周末就有城里人来,吃烧烤,团建联欢,篝火晚会。唯一的不足就是不能住下来,觉得不尽兴。我和村支书讲,一定要办起民宿,让客人住下来,能够尽兴。在这里住两天,带着村里的农产品走,这应该是河套地区的文化旅游模式。在这方面,杭锦后旗的文化旅游己做了有益的探索。客人到了住民宿,直接体验河套农民的生活,让人们尽情享受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饭菜,那猪肉烩酸菜、蒸饼、河套酿皮子,让你吃得不愿放下筷子。客人吃饱吃好后,安排了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沙海湖、乌兰布和沙海游 ,阴山下屠申泽游。河套酒业工业游,米仓县政府旧址游。米仓县政府旧址有其独特性,它见证了绥远省的历史。杭锦后旗保护开发了这个旧址,很有见识。现在旧址建了个博物馆,正在征集资料和文物。它是自治区、市、旗三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可以搞绥远省历史文化展示,自治区应给予重视和支持。这样杭锦后旗乃至河套的文化旅游就更厚重了,内容更丰富了。在游客吃好、玩好、看好后,他们还准备了各种有特色的小吃、食品,统一称为河套"陕坝味道",让客人带着“陕坝味道”回家,回去后继续享受河套的"陕坝味道”并送给亲朋好友,讲着在河套的开心快乐,一起品尝这美美的味道,有时间再来河套 。</p> <p class="ql-block">秋天里的河套,一定要到五原民隆黄柿子产业园区去。黄柿子,是我小时候吃到的最甜美的水果。一直心心念念着黄柿子。五原民隆农业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种植黄柿子,由最初的种黄柿子、卖黄柿子,走上了创新之路、科技之路。</p><p class="ql-block">我十几年前就认识了坚持种黄柿子的五原民隆农业创始人沈毅宝。他执着地坚持着,我不断鼓励和支持着他的坚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沈毅宝坚持科技领先和不断创新。他在追求,在寻找。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李景富教授,是著名的育种专家。他从青年时代开始投身中国西红柿产业。在古稀之年,他与心系五原黄柿子产业发展,默默地坚持了十年的五原民隆沈毅宝相遇。两个心系西红柿产业发展的人,一见如故,心心相印。一个一直坚持黄柿子种植的人,和一个一直坚持西红柿科研开发的人,相遇后迸发出金灿灿的火花。开启了一段黄柿子新品种开发的人生故事。为了防止黄柿子种群退化,李景富教授坚持在五原黄柿子种植的田间地头,终于找到了心仪的那颗母本。通过五原本土品种和野外西红柿品种杂交,经历了长达五年的研发之后,新一代黄柿子品种636和656终于出世了。新品种适口性更好,产量更高。现己被五原民隆广泛推广种植。五原民隆农业积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把住种籽和种植方式的关口。农户的种植从秧苗的提供到田间管理、公司都提供全程服务。实行订单种植,保证收购,让农民增产又增收。</p><p class="ql-block">农民把黄柿子称为致富的"金疙瘩"。公司有成规模的黄柿子种植基地,采取先进的管控技术,公司和农户联合一体,保证四季出果。他们坚持科技领先,不断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他们和长春电影厂合作开发了黄柿子气泡水饮料,自主研发了五原民隆黄柿子原汁饮料,特别是根据市场情况,研发推出了黄柿子火锅底料,产品己经跨过了长江,进入了上海、浙江、四川、重庆的火锅市场,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成为火锅市场的新宠。五原民隆农业引导农民,从种植"金疙瘩”黄柿子走上了一条金灿灿的致富大道。</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住在了五原民隆印象民宿酒店,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落,既有河套的乡土气息,又有浓浓的现代气息。住在这里,就住在一个美好神奇的世界里,不知身居何处。民隆印象,展示了民隆农业的文化,也展示了河套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民宿酒店的周边是农耕文化景区,有个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住下来,可以充分了解河套地区的过去,也可以展望巴彦淖尔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民隆印象,就是河套印象。金灿灿的……</p><p class="ql-block">秋天回河套就是一种享受。阳光灿烂,在阳光照耀下,大地也是金灿灿的。大地展示着丰收,展示着富裕,展示着幸福。小麦已收过,葵花正在成熟。黄柿子、红柿子、玉米、高粱、海棠、苹果,五颜六色,四野飘香。丰收的喜悦详溢在老百姓脸上,更在老百姓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秋天里的河套,令我感触万千。河套在变化,人的观念在变化,他们深知种技和创新是河套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一大批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他们给家乡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努力让河套和外边世界接轨,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金灿灿的,也把河套地区的金灿灿送到外边的世界,告诉人们河套地区阳光灿烂,是一片金灿灿的土地。</p><p class="ql-block">秋天里的河套是多彩的,是绚丽斑斓的,是金灿灿的。</p><p class="ql-block">河套的未来更是金灿灿的!</p> <p class="ql-block">李晓峰,1953年生人。1970年参加工作,年底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乌兰察布军分区独立营服役,1976年初退伍。先后在乌达矿务局、乌海市委宣传部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物资局工作。年底到内蒙古党委办公厅工作,先后在党委办公厅、内蒙古档案局、内蒙古纪委监察厅、内蒙古党委巡视组担任领导职务,2018年退休。曾出版《党政信息理论与实践》《穿越风沙线—内蒙古生态备忘录》《天一集》等著述。热爱读书,喜欢写作。近年写了草原三章《倘佯在美丽的绿海》、《草原上的人们》、《梦回草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