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阴历九月九重阳,南京人有吃重阳糕、插重阳旗、登高等习俗。虎踞龙盘的南京城内外分布着许多山岗,城内有鸡笼山、小九华山、清凉山,城外有钟山、幕府山、栖霞山、九首山。这一天,人们就近登高,年轻人登钟山,登牛首山,登栖霞山,登幕府山,而老年人更喜欢登南京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九月九,重阳正好落入秋季的第五个寒露节气中,日夜气温相差大,白天,天高气爽,人们称之为小阳春,正如唐代诗人杜牧《九月九齐山登高》一诗中描写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结伴而行,有的扶老携幼,有的与同事、同学,有的与亲朋好友,带着好吃的食品一路笑着唱着走在赏秋的路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凡每年重阳节到来之前,总会盘算今年的重阳节如何过?再过几天今年重阳节要到了。想着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已多年没有过好重阳节,更没有再登南京城过重阳节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重温多年前重阳登高的情景,我打开电脑,电脑里记录了那年过重阳节的照片,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照片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些照片里的情节就发生在2013年九月九重阳节,我喜欢拍照,有了这些照片才把忘记了的记忆又回忆起来。记得那年的重阳节正值周日,孙子在家,他还在上小学,听到爷爷奶奶过重阳节,去登南京城,一付幼稚的脸上笑开了花,开心地拉着奶奶的手要跟我们一起去登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城墙玄武湖公园一段离我家很近。我家在湖南路的西头而南京城玄武门在湖南路的东头,湖南路不足千米,步行不要20分钟,还有3路、8路等公交车在湖南路上行驰,交通十分方便。我们临走前,儿子、媳妇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吃的、饮的,说秋干,梨子不但解渴还润喉。他们把梨子削好还切成了块,包装好。当我们祖孙三人走到玄武门口时,秋阳已升上高大的梧桐树稍。城墙台阶、城头已熙熙攘攘,挤满了登高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南京城玄武门至解放门段是南京城墙中最雄伟、最完整的地段之一。它像一条巨大的臥龙盘踞在玄武湖畔,龙头就在玄武门城楼,龙尾伸至解放门的台城或直至太平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城墙需过检票口,我们三人都免费进入,拾级而上,我们一步步沿着600多年前由古代劳动人民制造的城墙砖砌起的城墙台阶慢慢向上走去,俩人上到城头时早已气喘吁吁了,但见小孙子早已登上了城,手舞足蹈,跳着、喊着叫我们快快上城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得玄武门城墙,可往北走,去神策门。往南行,到解放门和有名的台城。我们从众往解放门走。今天重阳登高,我们三人大概各有想法。我家孙子完全是想来玩的,好不容易碰上星期天重阳,否则他父母亲又要送他进补习班,不是补外语就是补数学,周日也不得闲。今天是彻底的放他的假了,还不痛痛快快一回。你看他在城头上,走走停停,蹦蹦跳跳,不时在城头上摘一根草往如他奶奶耳边挠挠,与奶奶嬉闹。我家夫人是趁重阳节在城墙上走走,散散心吧。她退休后在家操持家务,为全家人的吃喝操心,已多年没出远门,就是在南京城内除了菜场、超市外很少去其它地方。所以今天完全为了散心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他们俩想法完全不同。我上南京城的次数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回了。大多是来拍照赏景。今天重阳节登高除了寻秋、赏秋,心中升起一种仪式感,当站在南京城,尤其是站在玄武湖公园这一段城头,从太平门至解放门、玄武门再到神策门,往城外望去城墙脚下是玄武湖,湖面波光粼粼,五洲翠绿,越过玄武湖公园,眺望远处是黛色的紫金山,正是湖光山色,空蒙雨亦奇!望城内,南京地标建筑紫峰大厦尽收眼底,林立于中央路上各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与路两旁翠绿的梧桐树层次分明,互相映衬,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城上,注意脚下,一块块六百年前的砖石,经历无数人的踩踏,变得光滑如镜!当你走近城墙墙面,经历六百多年风风雨雨,你仍可以依稀看到印在砖头侧面的文字。这里有一块明时江苏扬州府泰兴县制作的砖块,侧面铭文 “扬州府提调官XXX,泰兴县丞XXX”等字样,铭文书写着制砖工序有关各阶层人员名字,上至府州县各级官员的姓名、职务,下至制砖基层管理层组织人员和制砖、烧砖匠人姓名。这种精细的问责制度,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面对古砖有穿越600年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城墙墙面均匀地开着一个个堞,这里是古代士兵站在堞口向城外敌人拉弓射箭的地方,今天成了我们从城头向城外观赏风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继续漫步在明城墙上,沫浴在明媚的秋阳下,“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南京呈现在我们的面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