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崇祯二年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秋禾丰收,胡马正嘶,宣府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郭之琮,率领标下中军副总兵马贵、管游击事都司杨其庄,视察宣府驻军情况。派镇抚陈洪范专程进京向皇帝呈上奏折,进行汇报。分析以此为代表的数十份崇祯初期奏折,可以厘清一些志书中的模糊认识。</h1> <h1><b> 关于各道在宣府镇的定位。</b><br> 分守口北道。《宣府镇志》:嘉靖十八年六月,置山西分守布政司参议,驻镇城,专除给敕视。<br> 分巡口北道。《宣府镇志》:弘治五年十月置山西分巡按察司佥事,驻镇城,专除给敕。《明实录》:嘉靖三十七年七月,分守口北道驻镇城兼管中路,分巡口北道参议专辖北路改驻赤城。<br> 怀隆兵备道。《宣府镇志》:嘉靖三十六年置山西按察司副使兵备怀隆,专除给敕。《续宣镇志》:驻怀来。<br> 赤城兵备道。《宣府镇志》:嘉靖三十八年置山西按察司佥事兵备赤城,专除给敕。<br> 奏折中对各道职责划分非常明确,称:自宣府镇城东南至怀来、永宁等营为怀隆兵备道所属;迤北为龙门、独石、葛峪等营,为分巡口北道所属;迤西为万全右卫、柴沟、西城等营并镇城各营,为分守口北道所属。<br> 道台是文臣,参将、游击、守备归太子少保、左都督、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侯世禄领导,卫所指挥使和千百户归万全都司掌印都司领导,但同时按路划分又归各道台节制,与高官阶的总兵官归低官阶的巡抚节制一样,体现了明朝文高武低的职官设计。同时,各道台相应领导同为文臣的宣府及各路理饷同知(通判),其中南山路、怀来路归东路理饷同知(通判)。各道台则归宣府巡抚领导。</h1> <h1><b> 关于赤城兵备道。</b><br> 《宣化府志》曾考证:《宣镇志·制置考》称弘治五年置分巡道,嘉靖三十八年置赤城兵备道。据此,则赤城兵备与分巡自是两缺。《续宣镇志》以分巡道即赤城道,故所列职官并而为一,则又似赤城兵备道乃分巡道改衔也。顾其改设及沿革之制,前《志》迄于嘉靖四十一年,明系二道并列。《续志》起自隆庆元年,又不载设官之始,其间或裁、或并莫可详考,但孙氏论著当时官秩乃身所亲见,胡氏由后溯前,未必无流传之误,或分巡一道乃嘉隆时裁革,未可知耳。<br> 目前未查到赤城兵备道和分巡口北道合并的确切日期,但从崇祯年间的奏折看,在元年二者已经合二为一,赤城道和分巡道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奏折中,但却指同一人,但更多的情况是只称分巡道,与《续宣镇志》相符。</h1> <h1><b> 关于怀来路。</b><br> 《续宣镇志》称:万历时,分戍军额东路下已分怀来路。崇祯八年改游击将军置参将,驻怀来。<br> 《宣府镇志》:明初设镇守,成化五年置分守东路参将一员。《宣镇图说》:驻永宁城。<br> 《明史·职官志》:曰东路怀来永宁参将。<br> 《宣化府志》对怀来路存疑,称:第考《职官志》则怀来路参将分自崇祯八年,乃改游兵营,所详其间不无有自相矛盾处。<br> 崇祯元年六月宣大总督张晓《举荐武职》奏折,九月宣府巡抚李养冲《永宁失事》奏折中,已明确南山参将王乾元、永宁参将杜维栋、怀来管游击事参将孙庆。巡抚郭之琮奏折中称:东南共三路,即怀来路、永宁路(东路)、南山路。<br> 可以认为:怀来路设置于万历后期,但设置的确切时间未查到,参将只能从奏折中查到部分。</h1> <h1><b> 关于崇祯二年宣府镇驻军情况。</b><br> 东路、怀来路、南山路:马兵3158人,步兵4411人,塘拨、驿递、墩哨、城守、卫所官军8262人,合计15831人,怀隆道陶尔德签字认可。万历四十年后为14525人。崇祯八年怀隆道所属:道标营(守备一员统领);东协营(副将一员统领);东路、南山路、怀来路三援兵营(各路副、参、游击统领);以上五营及东路、南山、怀来各城堡分戍官军共17000余人。<br> 上北路、下北路、中路:马兵4536人,步兵4518人,塘拨、驿递、墩哨、城守、卫所官军10859人,合计19913人。分巡口北道王钟岱签字认可。万历四十年后为21854人。崇祯八年分巡口北道(赤城道)所属:道标营(守备一员统领);中协营(副将一员统领;上北路、下北路、中路三援兵营(各路参将统领);赤城新兵营(游击一员统领);以上六营及北、中三路各城堡分戍官军共22704人。<br> 上西路、下西路、南路:马兵4501人,步兵7881人,塘拨、驿递、守城、墩哨、卫所官军5894人,合计18276人。万历四十年后为20374人。崇祯八年分守道所属:道标营(守备一员统领);西协营(副将一员统领);上西路、下西路、南路三援兵营(各路参将统领);以上五营及西南三路各城堡分戍官军共22900余人。</h1> <h1> 镇城标正、奇、游、兵机、练兵各营:马兵6642人,推运战车及驮载火器军1200人,步兵9900人,塘拨、驿递、墩哨、守城、仓场库局、卫所官军2287人,合计20029人。万历四十年后数:镇城六营(抚标营,标下坐营统领;正兵营,总兵官统领;奇兵营,副总兵官统领;旧游兵营、新游兵营,俱游击统领;兵机营,游击统领;共游击三员),实有官军20471人;属堡鸡鸣驿(防守一员),堡兵及驿军443人。崇祯八年镇城九营(抚标营,中军副将一员统领;镇标中权营,镇标中军副将一员统领;镇标左、右二翼营,左、右副将各一员统领;以上俱战兵。兵机营,游击一员统领;城东、城南、城北、城西四营,各游击一员统领;以上守兵)实有官军18200余人。<br> 另外,在以上数据内包括镇城团练营10000人。其中总兵侯世禄于各路挑选马兵共5000名,在城正兵营3000名,火车营2000名。崇祯十年原任宣镇总兵杨国柱曾任镇兵总团练官,监军佥事姚恭。后杨国柱援辽战死,宁宠、白邦正先后任团练官。<br> 当时原任分守口北道白联芳已回籍听调,新任口北道梁廷栋正在来宣上任途中,故没有签字确认。<br> 崇祯二年,宣府镇合计驻军共81461人。《宣镇图说》:万历四十年,核存实在官军80600人。《大明会典》:万历时,阖镇官军79955人(疑系万历四十年后额数)。《明职方图考》:崇祯八年,见额官军80118人。<br> 可以看出十余年间宣府镇驻军变化不大,因为当时明朝对外战略重点转向辽东防御满清入侵,对内主要军力用于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宣府驻军经常会被抽调去援辽,且当时朝廷财政困难,拖欠军饷严重,已无力维持大规模的军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