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乡情

孙百生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用眼睛体会乡情的温暖,在我老家陕西关中过大年,在外地工作的村里人,都会背着大包小包,坐长途汽车往老家赶,陪父母妻儿回家吃团圆饭,那是千万老百姓家庭温馨的画面。一个家庭奋斗出一个挣工资吃商品粮,那是一个家庭几辈人的荣光!</p><p class="ql-block">尤其在大年初一早上,按照祖辈的传统遗俗,先给黄土地埋着祖先拜年。清冷的早晨,村里条条土路上,总能碰到同姓叔伯带着孩子们,一群又一群穿着过年新衣自家人,提着篮子拿着香火冥币鞭炮,老幼结伴上坟情景。</p><p class="ql-block">走动的人群队伍里面,总有几个穿戴打扮是城里人俊气面孔,他们是干公事吃公家粮,回家的离乡人。他们在路上碰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问候手递香烟以礼相待。他们可是全村人羡慕的对象,娃娃们学习的榜样,大人教育后辈要像他们一样努力,跳出了农门,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衣服,不会在农村修一辈子地球,同黄土打一辈子交道,但当时不理解也无法感受到他们回家过年,对村庄的一片浓烈热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今中国是盛世家园,每逢大过年又是一番风景,开着几十万名牌小汽车后生门,回家乡接父母,收拾大包小包,去城里过年。这种逆行现象无可厚非,又是另一种享受生活方式。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不见得城市的年味比家乡浓厚,繁花城市丰盛的酒宴代替不了故乡天空的圆月照归人!</span></p><p class="ql-block">大家都在为生活忙碌着赚钱,城乡结合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务工挣钱养家,为城市经济腾飞他们挥洒汗水,做出了很大贡献,一部分人在城市有了自己立足之地,长期打工潮迫使乡村常住人口,一轮又一轮锐减。缺人农村失去往日生机,缺人农村现在年味也是越来越淡,人与人交往只是出于礼貌,人情味也是淡如清汤!</p><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上叔伯兄弟聚一起吃团圆饭场景,也在慢慢销声匿迹!电话微信拜年产生的距离感,亲戚之间的走动越来越少。去城里过年多数老年人是无奈的选择,一切都是替孩子考虑问题。跨年夜的烟花爆竹声稀稀疏疏,大年初一上锁的冷清院落,没有过年欢声笑语!基本都去城里孩子家过年,整个村庒沉默不语,不知道是社会进步还是落寞,社会变革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留给后代人评说吧!</p> <p class="ql-block">孙化良先生是己故的陕西著名画家,在古城西安上学工作大半生,我的同村同族离乡名人,妻子是乡村老师(我的小学王老师),他们五六十年代人对故土的乡情,浓得发酵成对老家的乡愁。他在世时心愿就是退休后,在老家院子盖几间房屋,想家时回来让乡愁歇息,枕着故乡的月光做个好梦,品尝生命的珍贵。他想办个画室,画出浓浓的乡情乡愁,让后人参观,让走出去的游子记得回家的路。欣赏他往日的一幅幅作品,每个线条都画满了世事沧桑,用一支画笔涂抹出故乡的点点滴滴,人情世故!</p> <p class="ql-block">我的乡邻很多在外求学参加工作,几十年都市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改变不了骨子里对故乡的思念。乡音土味总是那么亲切,想家的心太切,回家的路太远。但都想百年过后,魂归故里,睡在故土的怀抱,那里有土生土长的生命童谣,天成的风水宝地,永远不离开村子半步,落叶归根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但出生在城里后辈们,不懂父辈的乡情,年轻人对老家的观念,只是停留在父辈的唠叨中,不懂父辈乡愁的沉重份量,那是父辈对生命的眷恋,对自己亲人的想念,对乡人乡事的怀念,他们更怕从儿孙一代,忘记了老家这个概念,遗失的乡情埋葬了前辈的乡愁,彻底断了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本是迁徙的族群高级动物,物质生活追求决定了人们漂泊所向!为了一口饭走南闯北,背井离乡,安身立命。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在追求完美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传统人文品德与乡土乡情,面临消声灭迹的挑战!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树高天尺也忘不了根!只有怀着远大理想抱负,家国情怀有志青年,那才是中华民族的铁肩脊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