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国庆七天的小长假,人们都盼望着去这里去旅游,那里去玩儿。我俩都过80的人了,身体也不那么好。上哪儿去呢?老伴儿给大儿子提了一个要求,拉上我们去迎泽大街跑一趟,再带上个轮椅沿街坐上一段儿就满足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我俩都是老太原了,最近关于迎泽大街的新闻比较多。国庆之前迎泽大街改造后通车了,今年的太原国际马拉松赛是沿着迎泽大街出发的。而网络上关于迎泽大街这条三晋第一街白天的漂亮和豪华,“土豪金”的颜色,夜晚的灯光璀璨和滚滚车流,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真想去亲眼看一看,体验一把,儿子爽快的答应了。</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迎泽大街夜景(下图,来自网络)——</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0月5日是个好日子,天气也挺暖和的,我们如愿了。儿子、儿媳妇、两个双胞胎孙子,再加上我们的女儿陪同,我们先从滨河东路迎泽桥头一路往东到了五一广场,绕过重新建起的首义门,再到山西饭店停车,顺便进了文瀛公园,再从文瀛公园儿东门到了皇华馆五一路口,再返到纯阳宫,进山西饭店乘车,又沿迎泽大街北侧向西,过了迎泽大桥返回。</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小时候我家先后在皇华馆、海子边住,老伴儿家在文庙巷住,都离迎泽大街不远。一家三代人坐在车上,一路的建筑、一路的故事,一路的回忆,讲起来没个完,特别是我。</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那就先从首义门说起吧。首义门也叫新南门。解放太原的时候,遭到炮火破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拆除。 进了首义门自然是首义街,到皇华馆口往北就是红市街,过了上马街口再往北就是新开路。五十年代末把三条街统一叫成了五一路,当然后来又北延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来自网络,为2020年复建后的首义门——</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解放太原的时候,我家住在皇华馆14号临街的小二楼下面,位置就在五一路口,那时我四周岁,已经记事了。在这里我们熬过半年多的“围困”,听到了解放太原的隆隆炮声,听到了五一路口解放军“缴枪不杀”的喊声,我还感受到了解放军战士抱起我来的时候的温暖与亲切,看到了仗刚刚打完时马路上遍地的子弹头,还亲眼见到了人民军队入城式的威武。</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解放后不久,我们院靠近十字路口的拐弯儿处, 也就是西南角,开始盖一座小二楼。我喜欢站在上边儿看人家打夯,工人们齐声喊号子“唉呼嗨呼嗨呀,啊嗬嗨呼嗨呀!”领号的随机应变,见什么喊什么,我当时正开穿着开裆裤,结果把我也给喊进去了,臊得我赶紧跑回家去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马路的对面是一家铁匠铺,他家的大儿子栓牢比我大好几岁,会画画,会做玩具,我特别佩服他。上高一时他成了我的同班同学,他是全校有名的学霸,他的妻子也是我们的同班同学。皇华馆时的发小明朗十几年前在报上看到我的一篇文章,随后通过报社与我取得了联系。通过微信,我们畅叙友谊,共同回忆过往岁月,他小我两岁,我们还见过两次面。</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铁匠铺往西有两棵大槐树,中间的大红门总是关着的,两边儿有两个石狮两个石鼓,人们叫它阳曲县,我们常骑在石鼓上玩儿。这里应该是老阳曲县的县衙吧。</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马路南边也有一颗古槐,连同我们的老住所都已经拆掉了,变成了住宅小区。而西边的皇华馆9号院是清朝时科举考试的贡院,作为市级文保保留下来了。(下图)</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在铁匠铺门前和保留的九号院前留影。(下图)</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在文瀛公园里,老伴儿和一帮老头儿、老太太聊起来了,他们中有好几位比我们还大,这帮老太原自然能够聊到一起。</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隔着静静的文瀛湖看向西面,公园围墙外就应该是海子边西街了, 1952年我家搬到了12号院,一直住了18年,在这里我上完了小学、中学,是大院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大院里第一个结婚的下一代。不过这里八九十年代搞商业开发,老房子都被拆掉了。往北看去还能看到海子边1号,那就是我上的小学,那时叫十六完小,以后改名为桥头街小学、海子边小学,现在是迎泽区少年宫的所在地。</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从文瀛湖向西望去,围墙外是海子边西街,曾经有我们住过的12号大院,现在被商业大厦所取代。右图为海子边1号,是我曾经的小学,现在是迎泽区少年宫。</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人民公园曾经代理过动物园。最开始北门那儿展出了娃娃鱼,后来西面那一排房子里陆续有了虎皮鹦鹉、蟒蛇、狐狸、獾子、狼、金钱豹等,北边六角亭下有了狮子和老虎,玉带桥旁边是飞禽馆。我们还看喜欢看西边儿的标本陈列馆,里边儿有大象、熊猫、恐龙的标本。有的老年人还回忆起了50年代狮子吃了饲养员的事情,我也是见证者。</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人民公园最初免费的,自从有了动物,就开始卖门票了,不过才二分钱。每增加一种新动物,人们都会蜂拥而至。</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人们还曾经买上门票去看铁树开花,晚上在灯光下欣赏昙花的一现。</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每到冬天,公园里便修好了冰场,架上照明灯,供人们滑冰。那时的冰上运动是大众化的,每年冬季在迎泽公园、文瀛公园的湖面上,连我们上学的六中校园里都有自己泼的冰场。可不像现在,冰上运动都快成贵族运动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文瀛公园里的万字楼,曾经是太原市图书馆的所在地,我当年用借书证只需要一分钱的门票。(下图,来自网络)</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冬天公园里湖面上的滑冰场是看不到了。下图是十几年前我在山西大学小湖湖面上拍的,冰面上嬉戏的是我的三个孙子。</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刚进公园我们就看到了彭真同志纪念馆暨省立一中太原党支部展览,一起聊天的老人们建议我们进去参观,说值得一看,尽管是后来修的。我们全家都去了,而且里面照顾老年人,老伴儿还有幸坐上了轮椅。孩子们打趣地说,这也满足了你今天的愿望,尽管不是在迎泽大街。</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是我们参观纪念馆拍的,老伴儿还高兴地坐上了轮椅。</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从皇华馆走纯阳宫路过了省话剧院,我跟孩子们讲,我和省话有缘。</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五六十年代我曾经看过好几部省话演的话剧,有《一仆二主》、《万水千山》、《纸老虎现形记》、《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中学一位同班同学被吸收为省话的演员,我们经常去他那里玩,后来他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导演。</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20多年前,我们学校还邀请省话来为学生演出过两场,内容主要是小品和歌舞。演出前我向学生介绍说,我从小就是省话的粉丝,省话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不久,省话排演出的大型话剧《立秋》成功上演,我和老伴儿有幸获得赠票观看演出。《立秋》的成功上演轰动了全国,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多场。</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近两年,市里搞的文艺下基层惠民演出,我在附近的公园里数次看过他们的演出。下面的照片是我 9月21日在学府公园拍到的省话惠民演出的实景。</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沿着迎泽大街一路向西,我们看到了“九层大楼”(迎泽宾馆东楼),1960年我吃过两顿饱饭的地方;财贸大楼,我姐姐工作过的地方;迎泽公园,我们小时候称之为“小树林”的地方;迎泽公园西北角的假山就是打通迎泽东大街太原火车站时用建筑垃圾堆起来;看见迎泽大桥东侧的桥墩,我又想起1960年我跟随一位街坊大叔在下面开荒种土豆的往事,因为那时的汾河几乎断流,人们可以随意在岸边开荒……</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再向西,大老远就看到了迎泽大桥的桥塔,美丽的桥身、宽阔的桥面,又使我想起了当年的“洋灰桥”。 “洋灰桥”多少年里是汾河太原段连接东西两岸的唯一桥梁,它是侵华日军出于战争的需要于1943年修建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1954年迎泽大桥修成了,我那时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那时中小学生春天都要集体出去“旅行”,排队唱着“旅行去啊旅行去,祖国的春天多么美丽,祖国的建设多么伟大。我们到工厂去访问工人,我们到农庄和农民谈话,我们到机器旁去劳动,我们到牧场上来玩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看到学生旅行的队伍,校门口那些卖老豆腐、卖小吃的就挑着担儿跟上了,步行十里地,一直到迎泽大桥。听了带队老师的介绍,学生们好奇地看看桥面桥身,再看看旁边的旧桥,旧桥当时只能走马车了。一人买上一碗吃的,就排队快回来了。小时候的“旅行”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那么解放以前修的那座“洋灰桥”呢?太煞风景了,早就拆除了。现在汾河太原城区段长43公里,河面宽度50~300米,24座横跨桥梁,气势宏伟,而且各具特色,把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下图来自于网络,汾河太原段横跨两岸的部分桥——</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嗨,说着说着又扯远了!总之这个国庆节没白过,实现了我们逛迎泽大街的的愿望,还引起了我们这么多的回忆。</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文中的图片凡来自网络的均已说明,其余均是我和家人拍摄的。</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