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小长假倒计时第二天,到滇池周边乱跑一下,临时动议,自然没有什么旅游攻略,想起一个点就导航看看路线上给有堵车情况,没有就奔赴。</p><p class="ql-block">带宝宝到沙堤村没有看到网络上的美景,遂继续前行到南滇国家湿地公园里的沙滩玩了两个小时,看还有时间,干脆转道到昆明百草村看看。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先生旧居就在百草村,因一个人而改村名,应该值得一去</p> <p class="ql-block">观音山白族村。这个村应该是从大理搬迁过来的,毕竟大理国在云南存在过百年,大理段氏统治大理国多年,有白族迁移到昆明一带居住也很正常。</p><p class="ql-block"> 观音山村原本是个地道的小渔村,原住居民一直靠打鱼为生,直到滇池禁渔。</p><p class="ql-block"> 这里和“云南王”龙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村里有龙氏墓庐,曾是龙云祭拜其夫人李培莲时的下榻之处。修旧如旧的墓庐分上下两层,整体造型简朴却不失大气庄重。墓庐采用石砖外墙,各个房间均方正开阔,外走廊上的栏杆、门窗式样仿西式风格,房前有一个圆形三层水景花台,是典型的上世纪昆明中西合璧式建筑。如今,社区将龙氏墓庐打造成观音山民族、民俗、人文文化展馆,一楼介绍观音山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二楼介绍龙云与夫人李培莲的故事,展出龙云蜡像、李培莲墓碑牌坊。</p><p class="ql-block"> 观音山村里,还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董氏宗祠”。“董”是村里的大姓,董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大门、前堂、天井、两厢、正堂组成,是村中董氏族人为祭奠先人和自办私塾而建,一侧墙体砖块垒出许多十字梅花状孔洞,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 村里还有节孝石牌坊,以及《阿瓦人民唱新歌》曲作者杨正仁故居。这些建筑、居所承载着历史的风烟、动人的传说,一砖一瓦耐人寻味。一幢幢百年历史的一颗印老民居,让人仿佛可以穿越到当年古朴的小渔村。</p> 为了忘却的记忆 <p class="ql-block">走进百草村,具有历史感的壁画,触景生情,一下子勾起一些老年游客的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无畏无惧的艰苦奋斗,仿佛历历在目 知青岁月对于现在的80、90、00后而言就是天方夜谭,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4050后那代人的青春经历,他们吃过的苦,流过的血与泪,受过的磨难,经过的悲欢离合,对于未经历者无法想象</p> <p class="ql-block">一千多万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广阔天地</p> <p class="ql-block">记得这样自行车的人,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年龄,永久牌载重自行车,凤凰牌轻便自行车、飞鸽牌轻便自行车曾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拥有一辆自行车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毕竟在那个五六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老百姓能吃饱饭也是很难做到,吃玉米掺饭是常态,更不要说吃好,大多数人都买不起一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绿皮火车。尽管现在有了高铁,但价格不菲,对于一些外出打工的人来说,乘坐绿皮火车还是首选,外出打工,为供子女读书,为自家建房,能省一点算一点</p> <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了高铁和动车,坐绿皮火车出行的人少了很多,但绿皮火车虽然更慢一些,但停靠站多,价格不高,方便老百姓出行。在电视上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一列火车专门为了方便卖农特产品的老百姓往返保留至今,如果从经济来说,开这列火车是亏钱的,但从民生看却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土坯房,残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过那间咖啡屋。这间土坯房被改造成了咖啡屋,古老与现代潮相融,可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人力打谷机,它已经变成了尘封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p> <p class="ql-block">老宅。如果是几十年前就有此老宅,估计此人家也是非等闲之辈</p> <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p> <p class="ql-block">管中窥豹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是起点,行万里路才是终点。在路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颠覆认知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柴火面包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电磁灶、电烤箱、微波炉、燃气灶逐渐代替了柴火灶,味道也发生了变化,像柴火鸡风靡一时,并不仅仅是怀旧,柴火烹饪和燃气灶烹饪的佳肴,味道还是有所不同,吃过的人深有体会</p> <p class="ql-block">烤炉</p> <p class="ql-block">忙碌中的年轻老板,今天生意好,我们买走了最后一个面包</p> <p class="ql-block">喝茶喝咖啡吃现烤出炉的面包,唱唱歌,聊聊天,在这里休闲半天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芦苇有了新用途</p> <p class="ql-block">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还真不容易,村里没有出几个先贤志士恐怕是不行</p> <p class="ql-block">有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这样一个龙潭,意味着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水质好,清澈见底,不啻为风水宝地</p> 滇中娇子 <p class="ql-block">在百草村的意外收获。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先生旧居</p> <p class="ql-block">曲焕章旧居简介</p><p class="ql-block">曲焕章旧居为老昆明坝子典型一颗印建筑民居,俗称三间两耳,正房三开间,进深三步架,两侧耳房拱护,为土木结构,墙体用土坯砌实,防风防雨,内壁木隔门窗扇,门窗雕刻精美,院落自成天地,占地﹣70平米,建筑面积两层310米,正脊13·5米、屋檐高9米,原为村民孙济老人的祖宅,曲焕章先生租住采药时,是内战和日本侵华时期,1937年,云南60军、58军出滇抗日,曲焕章先生捐赠百宝丹数万瓶,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曲焕章先生采药、制药居住的房屋,解放后被政府没收作为农会开会及办公用房,农会改为生产队后,作为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南面耳房生产队改造为碾米、磨面的粮食加工房,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失去了生产队粮食储存仓库的作用,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出现门窗腐烂、屋面、墙体倒塌等现象,201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民族宗教事务局及广大村民的支持帮助下,立为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进行修缮保护,房屋也从村民口中的老农会、老仓房、碾米房,变成了纪念馆,一个村、一所房,源于一个人的居住改了村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曲焕章先生、孙济老人如在九泉得知,也会感到欣慰。</p> <p class="ql-block">曲焕章与云南白药</p><p class="ql-block">曲焕章(1880-1938),原名曲占恩,字星阶,彝族,云南江川县赵官村人,188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7岁丧父,9岁丧母,12岁随其姐夫学医,后因被诬告,避祸滇南一带,在个旧时腹部长毒疮,疼痛难忍,危在旦夕,幸得当地草药郎中姚连钧用民间土方治愈,即拜姚连钧为师,姚连钧精通外科,医术得武当派道医真传,他见曲焕章聪明好学,逐把毕生所学传给了曲焕章,每如山采药,归而制药配药,曲焕章不离左右,尽得其术。1916年,曲焕章将虎力散、撑骨散药方,呈送云南省政府警察厅卫生所检验合格,发给证书,允许公开出售。1917年曲焕章到通海开设诊所,挂牌行医时,救治了滇南土匪首领吴学显,1922年,唐继尧主政云南,招安了匪首吴学显,吴学显为报恩,请曲焕章到昆明南祥街开设伤科诊所。1923年曲焕章将虎力散等制成粉状白药,改名百宝丹,同年得到唐继尧亲赠的,药冠南滇,匾额,吴学显赠以,效验如神,,并委任曲焕章为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兼教导团一等军医正,而曲焕章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又进一步研制出,一药三丹一子,普通白药丹、重升百宝丹、三生百宝丹和保险子),进一步加强了百宝丹的疗效,1928年瓶装百宝丹上市,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南洋等地,1933年至1935年,随着百宝丹声誉的不断扩大,省主席龙云又题赠,针膏起廢..,胡汉民题.白药如神,,杨杰题.百宝丹系百药之王,,蒋介石题,功效十全,等匾额,1938年曲焕章被国民党接往重庆,同年8月被害,终年58岁,曲焕章死后,他的遗霜缪兰瑛将其运回昆明,安葬于西山区团结街道花红园小村后山,其墓地于2003年公布为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缪兰英把百宝丹秘方献给了人民政府,1956年昆明市人民政府特别为缪兰英召开了表彰大会,并将,百宝丹,改名为.云南白药,,投入批量生产,云南白药这一中华老字号产品,随着社会发展已有创新和突破,而他的创始者曲焕章在中国医药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曲焕章旧居看着就是大富人家的住宅老院</p> <p class="ql-block">享誉海内外的云南白药牙膏,没有曲焕章先生,就没有后来的云南白药</p> 乡村味道 <p class="ql-block">寨子里的农家小院,网上好评,到了饭点,咱也来简单的尝尝味道</p> <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把自家住房改造成农家饭店,楼上住人,一楼和庭院开农家乐饭店,没有了房租的压力,重要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游客来的多的时候经营一下,没有人来就餐就休息,干干其它农活,生财有道,吃饭赚钱两不误</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云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百香果煮鱼</p> <p class="ql-block">三孃家的特色小吃——拌凉粉和卷粉</p> <p class="ql-block">油炸猪皮,傣族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海菜。据说大理洱海里的海菜多多,海菜对水质要求很高,说明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p> <p class="ql-block">荣耀。为三孃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老村新貌。百草村的居民大多数建了小洋楼,花园式洋房令人羡慕,通过脱贫攻坚战,土坯房已经成为历史,一些保留的老宅也是传统的木结构砖瓦房,村里尙存的土坯房已经被出租为商铺</p> <p class="ql-block">干净整洁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小村之恋</p> 阿弥陀佛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柿子开始红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滇池边,不禁想起昆明大观楼的长联</p> <p class="ql-block">昆明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所作,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p><p class="ql-block">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p><p class="ql-block"> 长联的上联描写昆明和滇池风光,作者站在大观楼上,仿佛看到五百里滇池汹涌澎湃地奔来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顿感天地之广阔。接着描绘了滇池四周的山景,东边的金马山如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似凤凰飞舞,北方的蛇山像灵蛇蜿蜒,南方的鹤山若白鹤翱翔。文人雅士们不妨选择这胜景之地登临观赏。还有那如蟹似螺的小岛和沙洲,在薄雾中宛如少女梳理着发髻,还有那漫天的水草和芦苇,点缀着翠鸟和灿烂的红霞。如此美景,切莫辜负了四周飘香的稻谷、万顷晴朗的沙滩、夏日盛开的芙蓉以及春天婀娜的杨柳。</p><p class="ql-block"> 下联回顾云南历史,作者思绪万千,把酒临风,感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兴衰。想到汉武帝操练水军,唐中宗时在滇池立铁柱炫耀武功,宋太祖手持玉斧划分疆界,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大军渡过金沙江统一云南。这些伟大的功绩都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才取得的。然而,曾经的繁华如珠帘画栋,都比不上暮雨朝云的变幻,那些断碣残碑,也都在苍烟落照中渐渐消逝。最终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秋天的大雁和一枕清冷的寒霜。</p><p class="ql-block"> 这副长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滇池的壮丽景色和云南的历史变迁,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它与大观楼相互映衬,成为了昆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滇池,为昆明人带来的幸福快乐是无以言表的,没有滇池就没有春城的美誉。听说观音山上的寺庙香火很旺,重要的日子里,烧香拜佛祈祷平安的人趋之若鹜。大家都注重到观音山上拜观音祈福挡灾,其实,真正该拜的是谁呢?对于春城居民,滇池何尝不是现实中的观音;对于病患者,曲焕章先生何尝不是现实中的观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