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15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上,原名“秀峰寺”,后几经易名,唐朝称“灵岩寺”,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p> <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寺原为春秋期吴国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馆娃宫旧址,馆娃宫依据山势而建,巍峨壮观,城墙上有齿状短墙增强防御。宫城设有弩箭发射台便于攻守。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史载当时与姑苏台一样,馆娃宫也被越军一把大火焚毁,徒留断壁残垣,馆娃宫亦自此荒废,只留下些许吴宫残迹,昔日的馆娃宫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后人探寻与追思。 后为东晋司空陆玩住宅,后又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复增拓建。明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永乐十年重修,弘治中毁于火,塔幸存。。康熙十四年,重建钟楼大殿;康熙帝南巡上灵岩山,二十八年,御书匾额“岚翠”。乾隆帝六次上灵岩山,十五年,维修宝塔;同年,筑建行宫。清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同治十二年,完成寺院修建。清末宣统三年,请普陀山三圣堂高僧真达法师为寺主持,恢复灵岩寺之寺名。民国九年,建钟楼。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戒尘、慈舟法师曾为主持。民国十七年,妙真法师任监院,负责寺院建筑事宜,重建念佛堂、大雄殿、弥勒殿等,形成现今之格局。民国二十一年,印光大师题额命名古塔为“多宝佛塔”。民国二十六年,印光法师经众僧之请为主持灵岩寺院。同年,建普同塔院。民国三十二年,感观音菩萨现身,改西施洞为观音洞。文革中,寺院佛像遭到损毁,佛事活动停止。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园林部门作景点开放。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元旦寺院重新开放,赵朴初会长题额“灵岩山寺”,由明学法师出任住持,整修寺院,重塑佛像,重修印公舍利塔,创立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p> <p class="ql-block"> 灵岩山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寺门外,那条蜿蜒的登山道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山前十里有采香径,传说中春秋时期吴宫美女采香的香水溪。灵岩山相传的十八景皆是各类奇石,奇石成就了灵岩的命名和山水风物,有肖物者如醉僧石、寿星石、石马、袈裟石、灵芝石等等有昂首攀游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门,迎面坐着的弥勒菩萨,面相庄严慈悲,衣着华丽繁复,完全不是人们通常所见大肚弥勒笑口常开的形象。大殿东西两侧,也不是常见的十八罗汉,而是早期佛经中记载的十六尊者。灵岩山寺的大雄殿里面佛像布局,是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边站立的则是佛陀的侍者, 佛像背后修海岛,供奉观音菩萨圣像。菩萨立海岛上,右手持杨枝,左手托净瓶,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像侍立。这些独具一格的造像,据说都是妙真法师请示印光大师后以香樟木,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 山顶另有象征天地一圆一方八角井,分别为吴王井和智积井,吴王井又称“西施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另还有砚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等。灵岩山寺有不少古碑,现陈列有宋仁宗嘉祐年间残碑和宋孝宗乾道年间碑刻。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而得名"灵岩山"。</p> <p class="ql-block"> 灵岩山湖光山色,寺庙广布,塔台环绕,气势不凡。1982年10月灵岩山寺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多宝佛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