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榆林市榆阳区东沙生态公园(现已更名为季鸾公园),有一座张季鸾纪念馆。张季鸾是近代著名的新闻家和评论家,从事新闻事业三十年,主笔《大公报》十五载。他是中国报人的典范,被誉为“报界宗师”。</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30日上午,参观完陕北民歌博物馆后,我们在大丰的带领下,来到张季鸾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走进展厅,迎面是张季鸾先生的半身铜像,背景是榆林本地所产的红砂岩石和《大公报》叠放组合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走进纪念馆,细细观赏展墙上的每一幅照片,静静倾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述,还有大丰的补充,泛黄怀旧的报纸、栩栩如生的硅胶真人、模仿再现上世纪印刷厂的场景、鲜活逼真的幻影成像以及刻着岁月痕迹的老烟斗、纸币、皮箱、图章等,仿佛我们也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张季鸾纪念馆通过十二个板块,按时间顺序,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展示张季鸾的一生。包括《多舛身世飘萍学子》《新闻报国两陷囹圄》《文人论政大公立言》《“三骂”社评闻名天下》《关注苏区报道中共》《西安事变砥定舆论》《明耻教战警醒国人》《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情系桑梓归乡记事》《一代论宗高山仰止》《报界宗师魂归故里》和《季鸾先生趣闻逸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简约大方、因地制宜,通过实景再现,全面展示季鸾先生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同时使用写真硅胶人、幻影成像、艺术造型影像观瞻区、触摸屏电子书、电子签名板、大型浮雕、巨幅油画创作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展示,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对张季鸾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令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张季鸾祖籍榆林,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张季鸾的父亲病逝,他和母亲王氏扶灵回到榆林。当时,临时寄居于戴兴寺内,母亲隐忍持重,供子刻苦求学。少年时期,他先后辗转求学于榆阳书院、礼泉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书院、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p><p class="ql-block">1905年,张季鸾留学日本。归国以后,先做《民立报》记者,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他重返报界,因撰文反对袁世凯和段祺瑞两度入狱。</p> <p class="ql-block">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时,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秉持“立言纪事,务须忠勇。忠者,忠于主张之谓;勇者,勇于发表”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张季鸾作为一名抱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报人兼政论家,曾以“三骂”社评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一骂吴佩孚“独霸一时,为迷信武力统一之一人”“综论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p><p class="ql-block">二骂汪精卫“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则直罪恶而已。” </p><p class="ql-block">三骂蒋介石。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最豪华的美琪饭店,蒋介石与宋美龄举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同日,蒋介石在报端发表声明:“今日得与最敬爱之美龄结婚,为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之一日……确信自今结婚后,从此可安心尽革命责任。”然而,第二天,一篇大煞风景的文字《蒋介石之人生观》出现在《大公报》的社评版,针对蒋氏“革命工作始于美满婚姻”的说法,张季鸾连声质问:“那些在国民革命中死伤的北伐官兵们,是否人人都有‘美满的婚姻’?如果有,为什么要拆散他们的婚姻,把他们推上战场?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他们全都虚度了人生?” 蒋介石虽对批评大感恼火,却对张季鸾的“国士”精神深感钦佩。</p> <p class="ql-block">1930年春,蒋介石连续三次围剿红军,在《大公报》的报道中,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季鸾力主和平解决,连续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再论西安事变》《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等社评。12月18日,南京政府将40万份印有《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社评的《大公报》空投在西安。</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季鸾以笔为枪,明耻教战,警醒国人。纪念馆里以“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等重大事件为背景,展示张季鸾对抗战的主张和思想,体现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张季鸾的一生中,曾经四次回到榆林,为故乡赈灾防疫发起募捐活动。1934年,他回乡祭祖后,到榆林中学座谈,动员青年学生兴业造林,把榆林的黄沙变成黄金。</p> <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逝世,享年54岁。毛泽东肯定他“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赞誉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评价他为“一代论宗”。</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张季鸾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p><p class="ql-block">该纪念馆不仅是对张季鸾先生的纪念,更是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见证。他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和爱国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