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皆为著名文人的情况有许多, 最著名的当然是“苏门三学士”了。可是父女皆名人的就属凤毛麟角了。“一代词宗”李清照被誉为“婉约宗主”,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名垂千古,名篇《洛阳名园记》就是李格非的代表作。李格非生平事迹被写入《宋史》,青史留名,“俊警异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集帅气英俊、智慧才学于一身。<br>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这种礼贤下士高风亮节,至今仍为其故里明水的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br> 李格非画像 李格非,字文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济南章丘明水人。李格非自幼清俊异常,聪慧过人,志向高远。其父祖都曾得到过宋名相韩琦的提携。书香传承,格非也识见非凡。当时宋朝的科举制度仍沿袭以诗赋取士的旧习,李格非却认识到考试经义更能与官员的实际事务相结合,所以他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并著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引起了时人的重视,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29 岁时考中进士。 清康熙《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格非 清乾隆《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格非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洛阳名园记》 李格非文采斐然,少得高名,许多高官显贵都愿意召他为婿。关于李格非之妻有二说:一是元朝脱脱等人所著《宋史·李格非传》所云:“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二是宋朝庄绰所著《鸡肋篇》卷中所说,李格非是汉国公王准孙婿。与庄绰说相同,北宋李清臣所撰《王珪神道碑》云:“……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王珪在元丰中为丞相,他的父亲就是汉国公王准。因此,李格非不仅是王准的孙婿,而且是元丰丞相王珪的女婿。以上两种说法不能并存。据一些专家考证,李格非先娶王准的孙女为妻,因其早卒,便又娶王拱辰的孙女为继室。李格非两位妻子都是当时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李格非若非颇有名气的话,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姻缘的。<br> 虽然才气纵横,李格非在仕途上却不是很顺利。尽管官位不高,但他做官清正,品格高尚,表现出了迥异他人的操守。李格非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冀州司户参军,后来调为郓州教授,他虽是当时丞相的乘龙快婿,却没去做苟且奉承之事,而是自立自强,宁肯过着相当清贫的生活。“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宋史·李格非传》)根据当时的惯例,郡守想让他兼任其他职务,以增加其俸禄,以改变其清贫的家境,而他竟以“不可”加以辞谢。他认为公职人员应当尽职敬业、全心全意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可过多地分散精力。其清正为人的操守由此可见一斑。<br>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李格非官太学录;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官太学正。在这期间,他在汴京径衢之西租赁了一家房舍,安家于此,名其堂曰“有竹”,过着恬淡闲适、专心著述的生活。著名文学家晁补之曾为他撰写了一篇《有竹堂记》,文章中说:“济南李文叔官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输直于官而居之。治其南轩地,植竹砌旁,而名其堂曰“有竹”,牓诸栋间,又为之记于壁。率午归自太学,则坐堂中,扫地置笔砚,呻吟策牍,为文章数十篇……”李格非每天前半日在太学,恪守学正之职;后半日到“有竹堂”,悉心著述。由于他刻苦用功,文名日显,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再传为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李格非是深得苏轼器重和厚爱的。在当时,苏轼作为一代文坛领袖,许多文学大家皆出其门下。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四学士”后,与寥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得遇明师,本是幸事,但这使他牵扯进了元祐党争之中。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失败,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逝世,仁宗即位,改元元祐,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任相,遂罢新法,打压新党。九年后,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反过来对旧党进行迫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祐党争。苏东坡是司马光政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在政治漩涡中自是不能躲过这场劫难。 <br>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二月,章惇为相,立局编类元祐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表现出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思想。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一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弼)以下凡19处。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囿台榭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br> 《洛阳名园记》书影 徽宗继位,任用蔡京为相,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在其策划下,列出元祐党人17人,宣布党人不得在京任职。在17人中,李格非列为第五名,于是便由礼部员外郎外放为京东提刑。九月,又重订元祐党籍名单120人,并由徽宗御书刻石树碑,立于文德殿端礼门之东壁,宣称要永为“万世臣子之诫。”李格非名字被列入“余官类”第26名。同时被罢去了京东提刑之职,根据元祐党人“不得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携妻子回原籍明水居住。其实这碑并不是耻辱柱,反而是一群政治精英的光荣榜。<br>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正月,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续复元祐党人,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但仍禁止到京师及近畿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大概仍在原籍明水居住。<br> 元祐党籍碑拓片 政治生涯并不如意,但这丝毫无损李格非的文才。他善于属文并且对文章的写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宋史·李格非传》说:“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称赞他“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后村诗话》续集卷三)。宋人彭乘《墨客挥犀》云:“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公《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数君子在后汉之未、两晋之间,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盖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李格非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宋史·李格非传》)可见,李格非主张人们在写文章之时,应该有感而发,感情充沛,言之有物,不雕琢,不无病呻吟,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留传后世。他的这种文学思想也体现在了诗中。李格非得诗写得平白简易,发人深思,《过临淄绝句》云:“击鼓吹笙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全诗明白如话,在娓娓道来之中,令人产生无限兴废之感。《试院》:“斗喧成小疾,亦稍败吾勤,定是朱衣吏,乘时欲舞文。”也写得很有意味。李格非曾著《杂书》,遍论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范晔、韩愈等文章大家之作,褒贬指责,洋洋洒洒,切中要害,令人折服。以至于宋人尹少稷竟称赞说:“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宋韩淲《涧泉日记》)此虽过誉之辞,但足以说明李格非文章确有特色,不愧为北宋文章名流。 《绣水诗抄》记载了李格非的两首诗 “文以载道”,作为一个文人,社会责任感也不可缺失。最能体现李格非主张的当是其代表作《洛阳名园记》,该文记述宋朝开国以来,公卿大臣在洛阳所建园林的状况,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兴废。面对北宋官僚日益腐败、到处营建台榭园圃以供自己享乐的现实,借写北宋盛时洛阳城内名园的盛况,寄托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在文末他说“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也。”对忘记治理天下的责任,满足自己私欲的腐败官吏给予无情的抨击。并指出,这样下去,只能像唐朝一样走向灭亡。20 年后,北宋果然覆亡了。 <br> 李格非为官之余勤于著述,且著述颇丰。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有《礼记精义》16 卷、《史传辨志》5 卷、《洛阳名园记》1 卷、《济南水记》1卷、《永洛城记》1 卷,另外还有《李格非集》《济北集》等,时光荏苒,物是文非。现在除《洛阳名园记》和部分散见于他书的诗文外,其他著作均已散佚。但从他曾被人称为“自太史公后,一人而已”这种说法,我们也能感受到他诗文的卓然风采。<br> 《廉先生序》石刻 《廉先生序》石刻复制碑 李格非喜爱游历于山水名胜,访高明于乡野隐逸。他曾多次乘回乡之际,拜访隐于明水城西的廉坡名士廉复,请教经义。并在廉复死后,写了《廉先生序》。该文写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廉先生之孙刻石立于廉复墓前。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由于宋代刻石“坼裂不可植”,便重立一石。新刻石除原有内容外,又加了刘敏中撰写的《廉先生石阴记》和廉遵谅的跋语,由彭敬叔书丹。文章叙述了廉复的生平,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刘敏中评道:“李氏之文新古奇雅,辞辩而理析,盖深于文,且深于道者也。非深于道无以识先生之高,非深以文无以道其所以高,故阅李之文则见先生之高,观先生则见李文之高,诵其文企乎其人则见湖山之风神益峻,而绣江之波澜盖远也。”<br> 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佛慧山下的甘露泉,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br> 李格非卒年无考。《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br>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李格非、李辟非 《高唐齐音》记载的李格非 李格非兄弟三人,李辟非、李旼《章丘县志》有载。李格非有一子名迒,曾任南宋初敕局删定官。有一女名清照,诗文尤称于时,嫁宰相赵挺之之子、金石学家赵明诚,自号易安居士,被后世称为“婉约词宗”“词国皇后”“一代词宗”。有一侄子名迥,也能写文章,曾为李格非《廉先生序》作跋。诗书传家远,李格非和李清照也必将随着他们的文名流传千古。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