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教育首期明师班 于艳霞</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而我完全赞同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对于教师而言,读书是为了学习和育人,通过读书我们会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诸如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作为教师,我深知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然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这些问题既是当前新课标、新教材改革影响下的通病,也是影响大部分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旧疾。</p> <p class="ql-block"><b>一、初识《学习的本质》,揭秘学习的内在世界</b></p> <p class="ql-block"> 我与明师班同学们一起学习、品读《学习的本质》一书。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和理论支撑,也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未来的学习与教学也有了些新的思考和明悟。</p> <p class="ql-block"> 《学习的本质》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了学习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书中详尽阐述了学习的概念、类型、过程以及个体差异,还深入分析了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记忆等。在大家分享自身的阅读成果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分享阅读的过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接收过程。这和日常教学中知识的传递与接收一样,同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而在平日的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更为充沛呢?是教育者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还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p> <p class="ql-block"><b>二、走进《学习的本质》,奔赴教育的星辰大海 </b></p> <p class="ql-block"><b>(一)启发与引领-学习动力的多元艺术</b></p> <p class="ql-block"> 诚如前文所述,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兴趣是众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若要提升学生在课程上的互动参与度,就必须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推手”。因此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譬如此前针对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就以丰富教学场景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抓手,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将本班学生分成了10个学习小组,由我指定的人选担任本小组的组长。并设立了两周一次的轮换机制,由小组长记录本组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情况,了解反馈。构建了一个“先参与,后提升”的互动参与机制。鼓励小组竞争,帮助各小组不断提高课堂互动参与率,进而达到教学手段和方式落地的目的,推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积极参与互动的良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b>(二)量变与质变-教学评估的多维视角</b></p> <p class="ql-block"> 除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评估的难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凭借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这种方式仅仅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学习的本质》一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精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这也是将所学知识从理论迈向实践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因此,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对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或提供相应平台,给予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从知识内容角度来看,通过课后实践,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查询相关资料、观察生活。这既是完成实践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知识面以及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长此以往,学生便能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实现“内外知识体系”的相辅相成。故而可以考虑提高并遵循教学评价过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多样的形式和有趣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而多样性的课后实践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效果,最终达成拓展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b>三、实践“学习的本质”,探寻教育的乌托邦</b></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通过对《学习的本质》一书的阅读与思索,我深刻认识到它不仅是一种教育学习理论,更是一幅理想教育的绚丽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教育回归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学校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工厂,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与被教,而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融入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挑战性的综合性学习。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p> <p class="ql-block"> 阅读此书,我们得以一窥学习的本质与复杂性。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流动式”教研、课例式教研、互助式教研、“借力式”教研等模式,强化自身的学科教育“内功”。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协同开发更多优质资源,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为学生丰富学习体验搭建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0.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