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邯郸市博物馆、冉庄地道战遗址

顾继华

2024年4月我们来到河北旅游。 邯郸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新馆于2008年建立,与龙湖公园隔路相望,占地约12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679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米。 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鼎盛。北宋名窑林立,磁州窑成功地将中国绘画技法用于瓷画,并创烧了磁州窑精品——白地黑花。金代,成为磁州窑系之集大成者。元代,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为主流,内容极为丰富。 枕面呈长方形,两端微翘,四边出檐,直壁,平底。顶面及四壁以白地黑花勾勒边框,边框内为菱形开光,边框与开光之间填以细密繁复的花卉纹饰; 撇口、斜直腹、平底,外壁施酱釉,内壁以磁州窑传统白地黑绘装饰手法绘制鱼藻纹。鱼藻纹为磁州窑元代瓷器的典型装饰图案。 邯郸市宋墓出土 高39、口径9.1厘米 北宋。盘口、细颈、丰肩、斜直腹下收,圈足外撇,通体施化妆土,以白剔花工艺装饰,肩部剔变体莲瓣纹,腹部饰一周缠枝花卉纹。整器造型提拔修长,纹饰装饰潇洒流畅,为北宋磁州窑瓷器中的精品。 磁州窑倒流壶 北朝时期,邺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使得邺城西郊的漳滏流域开始生产瓷器,创立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 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新政,随着瓷业改良的进行,彭城窑从胎质、釉色、装饰及成型、烧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改进。此后,传统的工艺技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青花五彩代替了白地黑花,为磁州窑注入新的活力。 黑釉玳瑁盏--元代 摇钱树--武强年画 邺城佛教的发展最早始于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的相继建都邺城,使得佛教在邺城逐渐发展壮大,佛教造像艺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北魏时期,随着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开凿,造像艺术进一步渗入民间,邯郸出现一批北魏单体造像。东魏北齐时期,邺城的佛教造像艺术达到鼎盛,开凿了响堂山石窟,同时出现大量精美的汉白玉单体造像。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邺城所属地区为东魏,并继而成为东魏的政治中心。受龙门石窟的影响,东魏造像的主流风格为“面为恨刻,削为容仪”的秀骨清像,但在以邺城为中心的范围内,已经开始彰显出一种新的风格,造像身体健壮,阴刻双线衣纹的风格逐渐成熟。 唐代 ,佛头戴花冠,面庞圆润丰沛,眉目修长,双耳垂肩,双目微睁,神态安详,虽历经风霜依然不减风姿。它是唐代邯郸地区佛教的兴盛的直接反映。 <div> 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您面前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br></div> 经过了东魏的短暂过渡后,北齐造像一改前期清瘦作风,造像整体变得疏洁淳润,面相丰颐而富有神韵,尤其在衣纹表现上,受当时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的影响,衣纹疏简贴体,使人物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活力,从而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北齐样式”。 邯郸古代石刻造像是古代丰富审美观念的表现,不仅蕴含了精彩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展示了日臻成熟的创作技巧和手段。 小小讲解员,讲解的很精彩。 北魏 响堂山3号石窟。 石磨盘和石磨棒--加工粮食的,磁山文化-公元前6400--5400年 弩床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的形象。 赵王如意的宫殿-在从台边 一级 东汉 ,刻度天禄架熨斗,器形高大,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天禄”的铸造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构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动,憨态可掬。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 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应为礼仪等级的象征;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 一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体型硕大。深红与青黄双色,正面深红色,可见斑状、枝条及水波状天然纹理;这件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如此体量和重量的器物当不是日常生活用品。 这件长方形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其上侧边框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这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曲龙纹马首耳铜鉴,公元前475--221年。 红石雕猴吸水笔洗。 水波纹陶盂和陶支架,磁山文化,公元前6400--5400年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铭文中的“乘舆”二字表明专为皇室制造的。 三件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根据这些特征,有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 邯郸是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历史悠久,地域广袤,文化荟萃,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就是成语典故,在目前已知的5000多条汉语成语中,与邯郸有关的达1584条。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奉公守法等。 冉庄位于清苑县距保定市30公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护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br><br> 这里现在正进行改造。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地道出口。 现在还保留的地道。 娲皇宫北齐石刻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