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时候的底气

奔腾的浪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的国庆假期比较长,多年的国庆长假都没有像今年这样放松下来,自由轻松地享受节日的快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节日里,抽两天时间接待了几位领导来北京的度假后,终于有属于自己的时间静坐下来,在茶室里喝两杯领导带给我的西湖的龙井,信阳的毛尖,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耳、古树茶。领导给我的时候,笑着打趣叮嘱说:"静下来的时候,好好品尝品尝这些茶。"意思是要我淡定生活,静下心来,好好沉淀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庆前夕,老家的几位战友,也给我寄来了重庆沱茶和大山里自家种植的绿茶,叫我常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经常感受一下家乡泥土的芬芳,叮嘱我少喝酒多品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的淡定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优雅,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看似消极,实则是给生命腾出更大的空间。因为人生是一次马拉松式的长跑,输赢得失都是暂时的,从容淡定,张弛有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杜甫曾在诗中写道“水流心不静,云在意俱迟。”在人生的长河里,人不能把欲望、追逐老放在第一位,要给心灵留一方空间。古语说:“水至柔而至刚,善利万物而不争,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柔,从来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能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雨纷飞的午后,独坐茶桌前,茶室里新更换的“JBL”音响播放着古筝、古琴乐曲。一首首重低音交错,曲意穿越时空回响,一指一弦犹如珠落玉盘,欣赏如知音,舒展心房,恰似一位青春美少女在那婀娜多姿抚琴演奏一样,琴声一会像雨落窗台“嘀嗒”脆响,一会又像山谷幽兰偶传回香,勾勒出一幅蒹葭动人的美感。几杯茶水下肚,感到口感纯正,圆润回甘,像一条流动的甘甜清溪,把人带入聒美的心境,幽香如兰如诗。人生如茶,每一杯茶汤橙黄透亮,清绿苦香,茶香袅袅,韵味十足,香气四溢,耐人寻味;每一首乐曲,琴音切切,回味绵长,诉说着悠长故事。对我来说,接待、赏雨、品茶、听曲,不仅仅是享受国庆假期的快乐,更是一次远离情谊的回归,战友之情的深厚,家乡味道的重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轻松快意中,我坐在椅子上一边喝茶、赏曲,一边阅读、写作,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感到说的非常好。</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说:“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读的书,你所有接触过的文字,会在不知不觉中带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书虽然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你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虽然读书不一定能够让你功成名就,也不一定能够让你有锦绣前程,但是它可以让你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皮有分寸。读书虽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是不读书会挡住你人生很多的出路。读书,世界就在你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你的世界。”正如《孤独的小说家》中所言:“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在人生失去方向的时候,在厌恶一切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本书,它能推你一把,让你迈出新的一步,让你产生重新面对社会的勇气”。</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要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段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为什么要读书?</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听到最多又最常见的灵魂拷问,也是谈论最多的话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下,人们过激追求财富、过急追求名利、过多追求流量、过喜追求粉丝数量,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名星”“名人”“一夜暴富”,使人们的心态过于浮躁。之前就有人向我发起讨论,现在这样的社会,读书有什么用?还要不要读书?不读书就可以找工作挣钱,读完了书也是找工作挣钱,为什么不在青春大好年华里找工作挣钱呢?看似符合逻辑的拷问,其背后是天壤之别,有着巨大的差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阅读到这段话,我觉得是对“为什么要读书”的最好回答。茶书益友,彼此有不解之缘。喝茶时总想翻一本书,读书时又总想端一杯茶水,这是多年的习惯,也是独特的爱好,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飘逸脱俗,与众不同。茶能醉人,书能醒人,在一醉一醒间才显淡然放达,独有的真性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要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主播的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有位主播曾这样说:“你读的书越多,就会发现,身边的人都是优秀且不带优越感的。他们明亮却不刺眼,自信又懂得收敛,给你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山鸟与鱼不同路,多读书能让我们与强者同行,与智者同频。而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会由他身边的人所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慢慢的被环境所改变,周围流行什么,他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少时不知书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小时候嗤之以鼻的时光,等多年以后才突然明白,那些年的考试,其实考的不是试,而是青年人的前途和暮年的欢喜。桌面上的课本,是将来做选择的意气和拒绝时的底气。上学的时候,总觉得校服很丑,走上社会就会明白,它是唯一可以遮住贫富差距的上等布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嗅书香,再闻花香”,读书能阅己、越己、悦己,自行、自省、自醒,读书能致远,书香能修身。别说读书 太苦,那是你走出去看世界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要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皇帝的“劝学”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宋真宗皇帝在“劝学诗”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劝学谕》里也写道:“为学好,不学不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良,世之大宝;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锄者烦恼。他日面墙,悔之已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代大文人王安石在《劝学文》里写得更是十分用心,每句不离一个“书”字:“读书不破费,读书万倍利。书显官人才,书添官人智。有即起书楼,无即置书柜。窗下看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好书最难缝,好书真难致。奉劝读书人,好书在心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元代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中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两句名言鼓舞众多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这首诗,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激励着千万学子用心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从隋唐开了科举,读书改变命运的劝读诗、劝读文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与科举考试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苦读故事,也被人们念叨了千百年。战国时苏秦的“锥刺骨”,西汉孙敬的“头悬梁”,晋代穷人家读书人孙康的“映雪”、车胤的“囊萤”,西汉时期名士匡衡的“凿壁偷光”,等等,这些读书的故事让很多小孩子肃然起敬、不寒而栗而又备受鼓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要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读书人的生死经历给出了最好的回答。王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身材高挑、高大俊美、五官清秀,从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一生只爱了一个女人,他用一首诗救了自己的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5岁的时候,他去了京城当“京漂”;17岁的时候,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缝佳节倍思亲”诗句;19岁的时候,通过岐王李范“引荐”,认识了当时的“社交达人”玉真公主;21岁的时候,成为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状元郎。中了状元之后,进太乐署当了一名乐官。工作没几个月,因手下人私自舞黄狮,被贬到山东济州,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那个时候,对衣服的穿着是有严格的规定,黄色只能是皇帝穿,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皇权,他手下的人去舞黄狮就犯了忌讳。30岁的时候,妻子难产,大人和小孩都没有保住。36岁的时候,因为举荐他的张九龄被罢相受到牵连,发配去了凉州,在去凉州的路上,触景生情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命运的浮沉,让本来性格恬淡的王维,开始过上了这种超然物外,半官半隐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众官员仓皇西逃,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官员就被抓了。王维就是其中之一,被叛军从长安绑到洛阳,关在菩提寺里。安禄山是一个胡人,从小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特别崇拜王维,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当他听到抓到王维的消息时非常高兴,就请王维出来当伪官。一方面满足他“追星”心理,一方面想借用王维的影响力去笼络民心。王维听说安禄山让他当官后誓死不从,托人从外面找来泻药,每天吃让自己拉肚子,并谎称自己得了疟疾,没办法上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次,安禄山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找来这些乐官们现场奏乐,王维因为“拉肚子”没有去。当时有个乐官雷海清死活不给这些叛军们奏乐,把自己的琵琶砸在地上摔坏了,安禄山当场暴怒,现场把雷海清“处置”了。王维在监狱里听到好友裴迪带来的信息后,悲愤交加,愤怒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诗。诗中写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意思是说:所有的百姓却因战乱过的非常凄凉,而文武百官什么时候可以再来上朝,秋天的槐叶落在了没有皇帝的皇宫里,凝碧池这种禁地如今成为了贼子们奏乐取乐的地方。诗中道出了王维对亡国的悲痛忧伤,以及对唐玄宗的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完这首诗后,他含泪接受了安禄山的"伪军"任命,也因此成为了他一辈子最后悔、最痛心的污点。几年以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肃宗回朝,当年参与过“安史之乱”的所有人员全部都受到清算,唯独王维没事,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诗。这首诗,被唐肃宗看到后非常动容,感受到了王维在监狱里的忠贞不屈,就作为了当时王维在监狱里奋力反抗安禄山的证据,免除了死刑。再次请王维出来当官,后来王维官至尚书右丞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要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水暖工给了我最好的回答。我居住的五号院,每年“十一”过后,暖气公司就开始组织工人师傅检修暖气阀门管线、更换破损管道、试水放气等各项工作。其中,有一位长期负责暖气的年轻小伙子带着一个助手居住在院里。试水和送暖气期间,谁家暖气不热了,谁家漏水了,院子里哪里管子跑水了,等等,他们就及时赶到现场处理。每天奔走在各家各户,巡走在院里角角落落,也经常来家里给暖气片放水放气,多年来都比较熟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他们是24小时服务,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暖气跑水,暖气片不热,打个电话都会来及时维修处理。有一次,他带着助手来家里放气的时候,聊天说每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他虽然是个组长负责人,但每月的工资比助手少拿180元。多年的负责人,技术过硬,小区里情况又比较熟悉,工资还没有助手高?我很纳闷?好奇地问了问他。他说:“他们工资虽然不高,公司每月给他们发工资、交保险,这到有保障。春夏秋三季停暖气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事情做,但每月工资照发无误,辛苦忙碌就是冬季送暖气这期间。公司每季度、每半年组织相关文化学习、理论考试、技能比武等竞赛活动,他因读书少、文化水平不高,每次考试的时候都考不过他的助手。虽然自身技能过硬,实际操作考的比助手好,但文化理论总是考不过,总分比助手低,所以工资上不去,助手比他高180元”。聊天中得知,他的父亲也是水暖工,在负责另外一个小区,工资与他一样。父子俩都是没有文化,没读过书,只能做这样的工作,挣这点钱,找其他的工作,又没有文凭。聊天中,他反复感叹到吃了读书少的亏,心中感到非常遗憾和无奈。从他的聊天中,辛苦的付出和实际收入中,似乎给了“为什么要读书”最真实、最美好的回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形象的把读书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候,吃掉了许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返了,我也记不得都吃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营养都已经长成我身体上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改变也是如此。这个比喻非常好理解,只要坚持读书,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带给你更好、更广阔的视角,让你看的更远。读书多的人,身上会有一种沉淀下来的美,一种知性的美,在这种美的身上会看到一种柔软而坚强,有温度懂情趣,遇事共情会思考,不会使人轻易决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母亲在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中说:学习靠的是自觉,不是推推就动动,拨拨才转转,要学会自主学习。老师把你领进学堂,要想学有所成,得靠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你学过的知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地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的信中也说道:手机虽然好玩,却像个小偷,悄悄的偷走你的时间,让你的眼睛受累,心也慢慢变得浮躁。希望你明白,世界那么大,书本里的知识、户外的阳光和伙伴的笑声,才是最美的风景。懂自律、懂努力、知上进,才能成为更出色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与的人差距,关键就在于业余时间你在干什么?我觉得孩子们的读书学习是这样,我们大人也是这样。一天24小时,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公平的。业余时间并非是无拘无束,任由野草疯长的荒野,而是精心培育,静待花开的温室。每天的业余时间不是用来放纵的,而是用来蓄力反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绛先生曾这样评价钱钟书:“他跟我不一样,他什么事情判断得很快,一挑就挑出来了。因为他底子好,看的书多,读书多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眼就看出来了。”读书的确如此,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得到的力量,都是在无形中给人生添砖加瓦,帮助自己走出狭小的认知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古时候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和成功都说明,在读书中花费的时间,都会在将来某一时刻给你丰厚的回报。读书的过程,就是让灵魂逐渐丰盈的过程,读书的厚度,就是认知所能达到的高度。读书后再去看世界,就会多了一个角度,少了一些迷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司马迁10岁就开始研读《尚书》《春秋》,博览典籍数十年,立志要写下一部史书。就在他专心著作之时,因惹怒汉武帝被贬入狱。在狱中,他几度绝望自杀,就在极度悲愤难当之时,他想起了自己在书中读过的一些故事,如孙膑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而著《孙子兵法》,文王拘于囚室研读《周易》,孔子受困时著作《春秋》,屈原逐放荒野而著《离骚》,这些在他少年就读过的人物故事激励他要勇敢地活下去,也想起了少年就立下写史书的志向,终于在狱中写出了《史记》传于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书,我认为就像上面这张照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眼光、眼界、内心世界和看到的风景。书读的多了,就像在不知不觉中爬到了山顶一样,只有站的足够高,才能看的足够远和阳光灿烂的美景。有人说的好:“读过的书,都将成为生命中的养分,终有一天会成就你的人生。”读过的书,就是你的人生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从小就长相非常不好看。个子矮,皮肤黑、近视眼,嘴巴是个“地包天”、牙齿像“收割机”一样,堆了好几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无依无靠的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去湖北随州跟妹妹生活。当小官吏的妹夫家自己也一家老小,好几个孩子,所以叔叔对欧阳修一家管吃管住,读书就没有办法了。欧阳修的母亲认为再苦再累,自己都可以扛,但不能苦孩子,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必须得让孩子读书,因为她清楚知道,没有家庭依靠的孩子,读书是才是唯一的出路。家里没有钱,请不起教书先生,欧阳修的母亲就自己教他,没有钱买纸笔,就带着欧阳修到河边的沙滩上,用芦苇杆子在河沙上练习写字,教他识字。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母亲教给欧阳修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困境的韧性,童年时期母亲给予他的精神给养,这是欧阳修日后可以自己从泥泞中一步一步挣脱出来,从容面对各种挫折来临的时候,可以坦然处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16岁的时候,欧阳修第一次踏入乡试考场,落榜了。三年之后,欧阳修再次参加考试,又在省试中落榜了。这对家境贫寒、接连落榜,前途渺茫,上天给欧阳修的剧本真是一点主角的光环都没有。但是,经过两次连续落榜之后,欧阳修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总结出自己见识浅薄,眼界不够宽广,如果把之前在地方那点实力放眼到全国来看啥都不是。从这点认识中,我们看到一个人要有多么地清醒,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不行。生活中,很多人在接连失败之后,要么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要么会感慨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选错了行,而能够大大方方承认自己能力不行的人,一般都是有大格局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后,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去找当时汉阳最高的军政长官胥偃,并说服了胥偃收他为门生。胥偃不仅教欧阳修写文章,还引荐给了很多的人脉给欧阳修,把欧阳修带到了京城。在胥偃家里住的这几年里,虽然有吃有喝,但欧阳修一刻也不没有放松,他一直在提醒自己,现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别人给的,不是我自己的。像他这种家贫,又没有什么背景的年轻人,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是唯一能走出去的道路。24岁那年,欧阳修再次走进了考场,一路过关斩将,终于金榜题名中了进士,正式踏入了北宋的官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阳修一生三次被贬,第一次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了一封《与高司谏书》,把左司谏高若讷痛痛快快地骂了一顿,被宋仁宗贬去了湖北夷陵(今湖北宜昌),欧阳修到夷陵一看,这个地方穷得不得了,县城连城墙都没有,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编写《新五代史》,四年之后,由于工作干得不错,读书也好,被宋仁宗召回了京城。第二次被贬,是在“庆历新政”失败之后,欧阳修被政敌编进了一起“桃色”新闻,说他跟自己的外甥女私通,还把别人家小姑娘的家产霸占了。被宋仁宗贬去了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这个时候,欧阳的女儿也去世了,在事业、名誉、家庭的三重打击下,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为不幸而丧失斗志。他除了工作之外,还在当地给老百姓修建娱乐、休闲、健身场所,建起了“丰乐亭”“醉翁亭”两处亭子,我们小时候阅读背诵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就写于此。文中写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人的一生只有心宽,天地才宽;知足,才能淡然处之。第三次被贬的时候,身居副宰相的他在“濮议之争”中,又被对手污蔑他跟自己的儿媳妇有不正当的关系,虽然最后查出没有这回事,欧阳修自己却坚决要求外放,去了安徽亳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阳修一生三次被贬,我们发现他人生的波折,都没有让他学会圆滑和世故,但是他性格当中的刚烈,又让他有一种不肯轻易认输的固执。一次一次的被贬,一次又一次的从低谷中爬起来,最后越爬越高。《论语》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走过不少弯路,在生活中也曾迷失过自己,跌落过低谷,在无数次抹干眼泪后又爬起来,一路走来才明白,生活中从来没有什么天生的“智者、仁者、勇者”,没有什么天生的不惑、不忧、不惧,正是生命当中给的那些困惑、忧虑、不顺,等等,才将我们一点一点地打磨成了智者、仁者、勇者。只有通过读书,才懂得了“自己的心力有多大,就能走多远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周贻能、生母万十二姑、嗣母陈氏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区)外祖父家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在周恩来出世不久,外祖父万青选就病逝了,但他却给万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满书房的书。这些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万家的家塾中继续读书,但他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便抽时间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后,只好针对他的情况,专门找了一个老师单独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里面的神化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从中也明白了为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直到40年后,周恩来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说岳全传》和《盛世危言》,等等。”通过阅读,对他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加强修养等起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在谈及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到,小时候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到了青春期就变得异常叛逆。父母无奈,就将他送到外公家里去。外公是一位老师,家里有特别多的书,不少是关于法律方面的入门书籍。在外公家,罗翔每日沉浸在书海里,渐渐地心中有了对法律世界的向往。沿着这个目标,他沉下心来,勤奋苦读,从县城一路读到北京,读到北大法律博士。毕业后,他成了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也成了新一代知识网红。读书,明确了他的志向,照亮了他立志要走的路,希望今后的每一天,用法治的光芒去照亮每个人的内心与前行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他著的《法治的细节》一书里,用了大量篇幅告诉读者,他是如何通过读书学会思辩的。也从中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读书,就不足以共情,不共情不足以思辨。也告诉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让你从不同层次、不同层面去理解认识这个多元并立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京大学一位博士后在视频里给我们分享他人生幸福与智慧的经验时谈到:他每天坚持阅读150页书,坚持了“N”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每天读书,只会超过150页,绝不会低于150页。硕士毕业后,曾在一所学校里教书,每月3000多元。学校里配发的电脑,他只要最低版本的,这样只能办公不能安装游戏软件什么的,别的同事在玩游戏的时候他只能看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总得抓住“读书”这棵救命稻草。当没有资源可以帮他走出困境的时候,也不知道考博能不能考上?不知道人生的未来在哪里?他只能抓住“读书”这棵唯一的救命稻草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坚信只有读书才有希望,所以每天阅读一两百页,坚持了20多年。</span></p> 因没钱,家里安装不起网络。为联系到美国最著名的法学家波斯纳作品的翻译版权,他天天潜伏到楼下中国建设银行柜台网点里,因那里大厅有一台给储户用的电脑能上网。他打开QQ邮箱看对方给他回信了没有?每一次输入密码的时候,大厅里巡视的保安都会走过来看看,当保安每次走过来看时,他就把那个存款页面调出来,就这样每天要下楼去查看3次。次数多了,保安也怀疑他了,但保安还好没有赶他走。有一天,他打开邮箱时,突然发现波斯纳终于给他回信了,世界最顶尖、最著名法学家说:“你可以翻译我的东西”使他高兴极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的演讲从来不用做准备,拍摄的短视频也没有一个文案,全是即兴演讲,即兴拍摄。因为他准备了一生,每天都在做准备,所以从不准备。有网友留言说:“这么多年,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太不容易了。”他坚信未来是个文化的时代,知识的时候,科技的时候,直到2024年,他的“火运”终于到来了,他自豪自信地说“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谈论到一个人的素质。究竟什么是素质?读书的人告诉我说,读过的书,经历的事,等时间久远了,细枝末节都淡忘了以后,剩下来的,让人想起赞誉的就成了素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常说,一个的人的情绪不好,是因为读书太少。因为一个人能看到多少,认清多少,取决于他(她)看过多少书。遇事心慌、着急、发脾气,嗓门比谁都大,声调比谁都高,不能理性分析,有效应对,冷静处之。</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民日报》说:“人之所以要读书,是在你遇到意外的时候可以有抵挡意外的认知和底气。”从这方面讲,我们也应该尽量以书为友,多读书,读好书,用眼界到达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先生在《道德经》首页留下一句话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告诉了我们有选择读书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提到“有之以为利,物之以为用”,让我们认识到,欣赏一部作品除了要看它有形有声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的部分,聆听它的“言外之意”。不管是通读全书,还是随机拣几个句子细细咀嚼体味,只要有心,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是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干事创业、办企经商的“葵花宝典”。我认为,读书就像《道德经》中所讲的“道”一样,它无形无迹,谁也看不到它,每个人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受“道”的影响,知道它很重要,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用,无处不在,顺乎大道。读书后,它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事业更加通坦,让人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3月,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75岁的张瑞敏从《易经》到《道德经》,从孙子、孔子到老子,从康德、杰克韦尔奇到德鲁克,从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等等。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知识渊博,思维敏锐让人惊叹。谈到怎样读书时,张瑞敏分享了他的读书方法,他说:“拿到一本书时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合上书思考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再重新翻开,围绕主题去看,把核心掌握住。”他认为每本书的内容离不开28法则,20%是核心,80%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做的诠释,读书要找到和掌握核心内容。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理解每段文字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其中的意图和主旨。如果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去思考和理解。他建议大家一定要有一本自己觉得很好的经典,他随身携带的经典是《道德经》。对于经典书,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增长,反复阅读会历久弥新,会有新的顿悟和感悟,每阅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人历来推崇读书要学以致用。春秋战国时代,读书人都希望通过学习获得更大本领,为王侯们所用,那时候读书人的策论满天飞。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书学习的出发点就是学以致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国时期,苏秦出身卑微,落寞于民间,后来以“锥刺股”发愤读书,最后成就了自成一家的合纵学说,成为执掌六国的宰相,联合抗秦,害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其立足点更是取法儒家的经世济用之道,读儒经以致用,立足于改造社会秩序、政治制度、文化价值、伦理道德。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这也是读以致用的深刻说法。汉代在长安大兴太学,成为学子们做官的一条路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是一个读以致用的典型。他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位名士,可其貌不扬,投奔孙权,孙权不要,投奔刘备,刘备碍于是鲁肃推荐的,不得不要。但刘备还是以貌取人,只给庞统做一个县令。偏偏庞统不是做县令的材料,老百姓老闹事,后来刘备只好把的官罢免了。后来诸葛亮来了,诸葛亮和鲁肃再次推荐他,说他是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让雄心勃勃的刘备大为心动。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这才重新起用庞统,让他做军师中军令,辅佐自己西征益州,立下大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自己就是一个读书“获益”者。初中时,在校读书学习较好,被评为县里的“三好学生”,就因这份殊荣,初中毕业后光荣参军到了部队,走出了渝西北的大山。入伍离家时,带的唯一物品是初中期间学过的全部课本。在军营里,白天训练,晚上读书学习,把三年初中学过的知识又重新复习学习了一遍,在部队驻地的高中找来高中的全科课本用来自学,不懂之处就请教部队的领导,身边的战友,无论多紧张的训练、演练、战备、站岗、劳动等,都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入伍第三年终于从连队众多的战士中跳出一匹黑马,考上了军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军官。在部队工作期间始终没有放下学习,没事了就多读书,通过读书从基层走到了机关,最后来到了北京。可以说,读书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助我进步。</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路走来深刻感受到: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与付出的努力,都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自己的未来撑起一片繁花盛开的世界。每个人的业余时间就像是跑道上的弯道,那是自己储存力量准备冲刺的起点,自己每次收获的,都是自己辛苦所播的种。上帝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每一朵花开的背后都是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读好自己的书,努力经营好自己,比什么都更加重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到读书修为,首先让我想起的名言就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腹有读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七律《和董传留别》。全诗写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全诗格调其实算不得有多么高,不过是一个布衣青年在科举教育中的心酸写照和登龙有时的幻想,可是“腹有读书气自华”一句却超凡脱俗,成了千余年来无数读书人自慰的常用精神药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读书以至乐为理想的人生。曾国藩“百战归来再读书”,表达了他的“百战为国,读书为乐”的读书观、人生观,这也是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爱读书的人,心怀浩瀚天地,抬头看到的是满天星辰,俯首博览的是万千风景。读书越多,在科学和思辨中浸润的时间越长,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会越深刻。读书越多,心胸越大,视野越宽。多读书,能让你不偏执、不狭隘,能以不同的目光丈量世界,看到旁人看不到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读书人说:“读书,不仅能让人更好地看见这个世界、看清他人,还能驱散心中的迷茫,唤醒内心的小宇宙。当陷入生活的泥潭或沼泽时,读过的书会给你一种巨大而温暖的力量,托住摇摇欲坠的志向,带给你生机与希望”。当然,读书未必能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托住每一个人摇摇欲坠的志向,但只要书读多了,哪怕在最坏最艰难的日子里,你也会发现最有趣的生活,遇见更完美的自己。相信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铺成向上的一层层台阶,指引着、领引着通往理想的最高处。</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要宽泛化、广泛化、多元化、历史化。尽量多读一些《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历史类书籍。英国人李约瑟先生一辈子就研究《人类的科学技术历史》一个课题,人类的科学史,李约瑟研究了一生后得出一个结论:17世纪以前,人类最顶尖级的300多项发明,中国占到了60%以上,人类的文明中,最富庶最繁华最文明遥遥领先的都是中国。</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2/3的时间中国都是排第一。后来落后的根源在于清朝时满族人入关后,在中国文化汉化过程中,满清政府没有沿着中国原来的文明基础上往前走,而是背离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抛弃了中国文化的绝大部分智慧,把我们一个海纳百川的民族,一个带着拓疆万里的雄心的民族,一个面向全世界胸怀的民族,一个愿意和全世界打交道和全世界文化交流的民族,由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给抛弃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5、16世纪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带着拓疆万里的雄心,乘坐的船有100多米长。当时,能有100多米长的造船技术,那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象征,它代表着造船工艺、合成材料等一系列技术先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麦哲伦围着地球航行的时候,他的船只有十多米,根本没法跟中国的船比,我们那个时候的造船技术是遥遥领先的。满清政府不懂中华民族的文化,把我们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搞丢了,抛弃了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当西方在发动工业革命,一日千里的时候,我们还在小农经济的小道上,踽踽独行,清政府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1840年我们不得不打开国门,任人宰割。等再睁眼看世界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诉前头万木春”,世界已经变了,来不及了。</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腐败的清王朝的大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灾难深重。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并且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赔款白银两亿两,要求中国在七年内付清;规定日本可在中国任意设厂......,1897年,德国紧随其他帝国主义之后,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其后一段时间,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把中国宰割得四分五裂,把貌似强大的清王朝戳得千疮百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无数百姓家境没落,入不敷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应找准找好自己的定位,在读书中用知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中与这个时代并肩同行。李嘉诚读书学习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小时候学习粤语和英语,为自己立足香港以及后来的国际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中,始终把读书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终身学习的巨大力量,也向我们展示了永远不要放弃读书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书,我建议多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孟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史书,这些历史书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这些书能给我们非常好的启示,开阔视野、加强思想修养、学识见解和思维个性。读史知耻,知史而后勇。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守自己的信仰家园,从而坚定文化自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传统启蒙读本《三字经》就非常严肃地告诫少年儿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辩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幽梦影》一书的作者、清代文学家张潮,对一个人终身读书不断提高见识的过程有十分生动的形容:“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以致知,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也是人们读书的原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准备让他服毒去死,当毒药在准备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有人问他:“这有什么用呢?”他说:“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我在一本书中也看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明知道当天上午就要被执行,可是,在等待行刑时间到来的时候,他得到了期待中的一本书,于是认真地读了起来。也有人会问:“这时候读书还有什么用呢?”这不就与苏格拉底的答案一样吗!读以致知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用处就在于一个人终于知道了自己孜孜以求的知识、真相,也就满足了他求知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漫漫求学路“中的结尾这样写到:“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孔子谈读书谈得最多的是《诗经》。他认为这部诗集非常有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指出:对士大夫来说,读不读诗涉及一个士大夫有没有话语权的重要性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能不能安身立命的问题。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他告诉青年们,不可以不读《诗经》,《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在家可以侍奉父母,从政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本的名称,从多方面揭示了读《诗经》的好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2024年,人民日报推荐了这80本好书建议读完,涉及文学,历史,励志,职场,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到上面这么多书单,一定会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呢?”我在一本书里阅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上的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递给新来的小和尚一个又脏又破,底部还包了浆的竹篮子跟给他说:“小子,帮我去河边打点水回来煮饭吃。”小和尚一看,笑着说道:“竹篮打水不是一场空吗?怎么能打回水来呢?“。老和尚笑着不语。小和尚碍于师傅的命令,他又不得不去。小和尚一会河边,一会庙里,来回跑了数十趟也没有打回一滴水,都在路上漏光了。小和尚怒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去找老和尚理论:“师傅,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啊?让我提个破篮子去一趟趟地白跑,一滴水也没有打回来。“老和尚听后,哈哈大笑道:“怎么会是白跑呢?看看这个篮子跟我当初给你的还是一样吗?”小和尚低头一看,恍然大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以,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学知识,其实不全对,读书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我们一种思考的能力,一种当我们面对自己,独自走到一个人生岔路口时,有可以正确做出选择的能力。读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经济、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里自由地穿梭。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看遍人间万象。就像上面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用竹篮打水一样,他的每一趟都不会白跑。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才华配得上自己的壮志,让梦想照进生活中的现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初入哈佛”一章中写到自己的读书经验之一就是耐心。她说:“我们接受教育要像在乡间小路上散步一样,从容不迫,悠闲自在。要以宽广的胸怀来容纳知识,要懂得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样学得的知识就好像无声的潮水,把各种深刻的思想不露痕迹地冲到我的心田里。”她在黑暗中寻找人生的光明,迎接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意志直面困境。她传递出的乐观、自强的精神,不论是残联人士,还是身体健全的人,都能从中受到巨大鼓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识就是力量。”或许更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人类才能去伪存真,从而发掘出人类思想中的精髓。掌握了标志着人类进步的种种思想和历史,就是摸到了人类几千年来发展在脉博。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这种脉搏中感受到人类崇高的理想,那他就会听不懂生命的美妙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早晨刚上班,一位在异地工作的领导给我发来晨语问候说:“在最美的年纪别辜负最好的自己,把每一句的“我不会”都改为“我可以学”,你就进步了,尝试总比永远不敢开始要强。”读完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深受感动,心生温暖。领导虽在异地,但战友情深总相连,时时不忘关心、处处给予关怀鼓励,叮嘱我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学习,努力成长进步。读书、喝茶、听歌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在轻松快乐中以“我可以学”,抱着“尝试”或“试试看”的态度去不断丰富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茶如人生,淡中有味,虚怀若谷,怡然自得。静心饮一杯茶水,品出的是苦与甜,清与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如人生,记录的是成功与失败,付出与收获,幸福与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曲如人生,就像一位位缓缓走来的知己,诉说着欢乐与悲歌,入耳是知音。</span></p> <h1>在照顾老妈十多年的生活和朝夕相处中,她用近走过100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说:“人听甜言易上当,马踏软土易失蹄,富家穷养出贵子,穷家富养出败儿,教子有方家兴旺,教子无方家败光,传家两字耕与读,贫穷两字懒与惰。”常常品味咀嚼她人家的这些话,感到句句充满哲理,字字都是智慧,一番良苦用心、苦口婆心都是对我最好的教育和引领。通过她一生的经历、阅历让我懂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想要的目标,一切笔直的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时,翻过的每一页书,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窥见不同的世界,找到读书的乐趣。每一杯茶,听的每一首乐曲,就像是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的一汪清水,滋养精神,滋润心灵,在静水流深中给身体浸润补充营养己,默默塑造一个更好、更优秀的自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定要站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亮。</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感谢您阅读到了最后!</span></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选自网络)</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