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写在前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 2006年鄂尔多斯市政协组织编写《兵团岁月》之前,我陆续撰写过几篇回忆兵团生活的短文,发表在不同的媒体上。在《兵团岁月》开始征稿后,在编辑、校勘二十五团战友们撰写的文章之余,又陆续新写了数篇,大约有10数篇、2万多字吧,在《兵团岁月》里采用了一大部分。2023年春节后,偶尔翻出过去撰写的这些文字,感到还有些意思。一是这段生活铭记心底,难以忘怀;二是感到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写下去。几位同学、战友也相继鼓励我多写一些。于是,就又提起笔来,开始续写,这样就有了以下这些文字。</p><p class="ql-block"> 我在“五七农场”、“五七干校”和二十五团,前后(1968年9月——1974年2月)将近6年的时间。兵团期间,在转运站的时间较长,其次是一连,四连仅仅不到1个月的时间。所以,兵团的记忆涉及的面不够宽泛,只限于我所经历过的人和事,正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难免“挂一漏万”。可以说讲述的这些全是我的“兵团岁月”,我的“往事”,难以全面反映兵团时期那段如火如荼的生活,那些难忘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我在兵团从事的工作很是繁杂,喂过马,喂过猪,做过几天饭(因不会使用菜刀,第二天便切了手指),当过采购(兵团称“上司”),赶过驴车,赶过大马车,挖过渠,担过坝,修过路,搬过渡口船,跑过长河船,干过装卸工,扣过土坯,盖过房,种过稻子,在黄河渡口看护过货物……经历确实比较复杂,感慨也颇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黄河渡口接触的人比较多,特别是各连战友们外出、探亲、到师部看病,我那里是必经之路,所以认识了不少各地的战友,听到了不少故事和逸闻趣事。当年在二十五团各连、甚至团部,以至周边的老乡那里,提到渡口的“小韩”,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兵团那段生活,那些人,那些事,我始终予以极大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网上发表的关于兵团的回忆文章,也不管是哪个兵团(云南的、黑龙江的),哪个师、哪个团的,也不管是哪个地方的知青写的,我都喜欢阅读,而且有一种深临其境、同命相连的感觉,和他们一起叹息,和他们一直感慨,和他们一起流泪……</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后出生的(除了一部分老三届高中生外),年龄小一点儿大约是1954年出生的,即六九届初中生,实际上一天中学也没有上过。思想真的十分单纯,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正需要在和风细雨中,沐浴着阳光,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是,社会却过早地把他们推向社会的大风大浪里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和老同学谈起兵团往事,他说当年兵团一连的指导员曾经怀疑我们几个(连长、会计、采购,我们几个是同学)同学合伙贪污连队伙食费。我说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别说贪污,连这个念头、这个“词”,也从来没有在脑海里出现过!那时真是单纯,完全可以说是一块没有经过雕刻的毛坯玉石。思想境界不敢攀高,也没有那么高尚,但是“纯洁”二字,绝对是完全契合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刚走出校门,一切都还很新鲜,即使经过两年多的“文化大革命”的浸染,那也是跟在别人后面瞎吆喝,能知道些什么?真让人当枪使了,也不知道。真正是“被别人卖了,还在替别人数钱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人得经过一定的历练,吃一定的苦,即所谓“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还是有一定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要续写这段生活,一是记载萦绕在心里的过往,缅怀过去,为老年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为兵团人提供一些谈资;二是告诉后人,让他们了解当年那一代年轻人的情怀,和他们所经历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p><p class="ql-block"> 原来以为这些兵团生活的老生常谈,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没有多少人会关注和喜欢,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阅读。但是陆续在几个群里发表了几篇之后,却得到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和鼓励,得到很多同学和战友的点赞,这就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巨大动力。</p><p class="ql-block"> 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陈年往事了,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再加上记忆力逐渐衰退,所以好多往事的回忆难免会有出入,或者把个别该记载的特别人物遗漏掉,敬请战友们予以谅解。</p><p class="ql-block"> 另外,如有热心的战友愿意提供一些特别难忘的往事和自己的一些经历,作者将不胜感激,咱们可以一起合作,把这些记忆深处的往事一一记载下来,与更多的战友们分享,这也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各地的兵团战友以各种形式(文字或者影像),再现和缅怀兵团那段火热的生活。继鄂尔多斯市政协编撰出版60多万字的《兵团岁月》之后,杭锦旗政协也编撰出版了《嘹亮的军号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驻屯杭锦旗纪实》《永恒的瞬间》;上海和呼市的一些战友正在组织编写“兵团画册”(好像以影像为主),近日又有原内蒙古生产兵团化纤厂的一位战友主持编写《特殊军旅——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说明兵团生活深入人心,铭刻心底,难以忘怀;而且撰写兵团往事、宣传兵团精神,也是一件有一定意义的事情。所以,作为曾经的兵团一员,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兵团这部故事讲好,让我们的后代,以及更多的年轻人,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激励,这更是一件于社会、于历史都有益的好事。</p>